APP下载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的机遇与挑战

2014-03-28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利用政治思想

李 朗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70)

新媒体是指区别于传统媒体形式,在现代科技条件推动下所形成的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渗透力强、向信息接收者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1]。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的机遇

(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提供了乐观前景

技术作为一种软实力,推动着新媒体的动态发展,不断扩大着新媒体的外延。技术强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的硬件条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社会物质实力方面相对美好的图景,在这种图景下,技术对人的思想意识的渗透相对更为容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中,当高校绝大多数普及了互联网,大学生都使用手机、网络替代纸媒进行彼此的联络时,一个以技术为内核的新媒体时代来临。

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当社会需求也达到一定程度时,相关的产业就会应运而生,以满足社会上的这部分需求[2]。产业将社会上的相应新媒体技术进行融合,呈现出链条化发展的趋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在技术和产业的推动下已是大势所趋。借助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手段,大学生们可以更方便快捷地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并对此展开评论,高校教师以及网络相关管理部门则可以通过评论监测大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同时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

(二)教育时空领域的扩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相对意义上时间和空间领域的延伸,就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而言,教育时间领域的扩大是指年轻一代接受教育的平均年限有所增加;教育空间领域的扩大是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实体空间,而是扩展到虚拟空间。

教育时间领域的扩大带来了大学生平均素质的增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信息素养均有所提高。大学生们面对面直接交往的方式正在被打破,向着以新媒体为中心的间接交往方式转变,大学生之间、高校教师之间、大学生与高校教师之间交往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拓展。教育空间领域的扩大突出表现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可以在实体空间由专职的政工干部和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又可以在虚拟空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新媒体正在以一种聚合的力量,实现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的网络化[3]。

(三)党和政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提供了政策支持

近些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新媒体利用状况。1999年9月29日17号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00年6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就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手段、方法和机制。江泽民同志也要求全党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人们思想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办法,把工作做得更好。”[4]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方面,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的正常开展。比如,党和政府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等。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也促使了高校里新媒体设备更新、教职工媒介素养的提高、资金较为充裕。所有这一切,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四)师生媒介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要考虑人的思想动态和时代特征,在综合各种因素的条件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信息技术较为发达的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运用各种新媒体手段来开展工作,以体现时代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而言,可以将各种时事热点问题、大学生活轶事通过新媒体手段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抓取各种事例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通过新媒体手段让师生们展开讨论并加以适时引导,以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得出有利于正确价值导向的结论。

在当前高校,新媒体已经成为促进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当代大学生基本实现了人均一台电脑、人均一部手机,绝大部分高校也已经覆盖了网络。当代高校内,传统的学校、院系、班级的概念趋于模糊,而以新媒体为核心概念的校园文化正在将大学生师生联合起来。大学生课余用于上网的时间大大增加。大学生获知信息的渠道开始主要来源于新媒体手段,而不是传统的口头通知。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师生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客体关系,师生媒介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的挑战

(一)信息风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分辨与选择的困惑

科学技术推动下的新媒体的发展,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变得愈加丰富,人们可以直接通过多种新媒体手段获取大量第一手的感性资料[5]。新媒体手段的强交互性和共享性,也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各种信息面前,人们欠缺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新媒体手段条件下,各种信息如潮水般涌来。人们在多种信息面前,更需要辨别是非真伪。因此,如何成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向积极健康信息注意力方面的转向,理应成为我们思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方面,新媒体条件下信息发布主体和信息发布渠道多元,另一方面,新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受到消解。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单纯的课堂授受,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则直接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多元化。新媒体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大学生可以方便地参与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话题的讨论中,大学生的理性表达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他们不再迷信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书本的权威性受到消解、专家的权威性受到消解。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更侧重于通过新媒体平台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对某些不符合自身已生成价值观的观念进行质疑,对传统秩序进行颠覆,对权威精英进行挑战,他们表现出重建新的文化秩序的强烈愿望。对于课堂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当代大学生不再是简单地进行文化消费,而是有了进行文化生产的需要。他们会根据自我观念,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课堂上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互动探讨,彰显自己的个体性,甚至会推倒教师的某些传统观念。

所以,在新媒体条件的信息风暴冲击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寻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模式的多元,内容传播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

(二)虚拟空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交往方式异化的隐痛

所谓异化,主要是指人所创造出来的事物反过来成为约束人的力量。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做了四重规定:第一,劳动产品的异化;第二,劳动行为的异化;第三,人的本质的异化;第四,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新媒体,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样是人类创造的产物,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却反过来成为规制人的力量。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虚拟空间交往方式的异化,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的隐痛。

新媒体平台内的虚拟交往满足了大学生们的社会性需要,也在形式上创造了一种平等,在现实生活中囿于理性考虑无法宣泄的某些情绪在新媒体平台上得到宣泄。在新媒体平台中,基本上每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再加上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以及媒体开发商推出的各种满足个性需求的信息模块,当代大学生有很多时间都花在了各种新媒体上。

新媒体一方面带来了拉近时空距离、联系便捷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学生们开始忽视真实交往的问题。当大学生们沉溺于虚拟空间的虚拟交往时,容易导致理想人格和实际人格的分离,一旦理想中的预设跟现实情况存在差异时,有些大学生就会感到孤独、寂寞、焦躁、易怒,甚至有的会悲观厌世、诱发犯罪动机。

鉴于目前的这种状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要力求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多彩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多样,要加大新媒体利用利弊的宣传力度,让大学生们虚拟空间的交往方式保持在良性轨道。

(三)依赖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控制与反控制的挣扎

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传媒生态格局的改变。新媒体的利用,表征着新媒体走入日常百姓生活,支撑起日常百姓生活。高校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也以新媒体利用为支撑点来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以新媒体作为手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大学生对于新媒体平台的过度依赖。

现阶段新媒体平台各种界面的设计更加人性化和仿真化,吸引了大学生们的眼球。在新媒体平台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大学生们可以玩电子游戏、网上冲浪、网络购物、网上赌博、虚拟交往。的确,从表面看来,新媒体的使用让大学生们获得了一系列的便利。但是,在这一系列便利的背后,实则深深地隐藏了很多问题。正是基于对人的实际需求考虑,新媒体在日臻完善。新媒体的日臻完善带来了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很多的大学生终日呆在电脑前,玩电子游戏或进行网上赌博,耽误了学业。还有的大学生在虚拟社区里过度沉溺,将网上虚拟的一切当成现实生活,最终诱发网络犯罪、道德沦丧。

新媒体利用的便利以及大学生对于新媒体利用依赖的强化,给我们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大学生们对于新媒体利用的过分依赖,会促成不良生活方式的形成,降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面对面交流的“在场有效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言,一定要给大学生们强化新媒体利用的利弊,让大学生们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抉择,趋利避害,让大学生多对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作反思和批判,多让大学生们思索存在的价值、生活的意义,尽可能地去完善自我,以利于人性的完善和世界的发展。

(四)身心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利用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忧患

新媒体的利用,延伸了人的器官和功能,使人类能够进行以往无法进行的活动,它深入到整个社会结构内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甚至是娱乐休闲方式[5]。在现代社会,基本上是“无网不通”。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深刻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大学的生活趋于自由化,大学生的闲暇时间也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课余活动的组织更多是一种“自组织”。

新媒体的使用,让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均更为便捷,但是无形中,也增加了师生们跟种种新媒体接触的时间。电脑、手机等新媒体手段自身所带来的辐射对高校师生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辐射会导致视疲劳、肌腱炎、皮肤病变、胃病甚至颈椎病。对于长期使用电脑、手机的孕妇而言,甚至会导致胎儿畸形病变。

在各种新媒体手段面前,人变成了奴隶和附庸[6]。为了完成正常的学习和工作,高校师生们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在新媒体利用上,身心健康受到影响。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让师生们不得不努力学习,避免被边缘化,努力成为高速运转的新媒体技术链条上的一个高级零件。人的生存价值和尊严不再像以往那样受到重视,技术形态里所宣扬的意识形态已透过技术的毛孔渗透到普通公众的意识里。在一个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将媒体人的经济利益作为多数人的利益来兜售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高校师生个体只能压抑自己内心原本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新媒体所创造的这个快节奏、激烈竞争的社会里加快行走的步伐,以避免自己的落伍。在这样一种追赶的步伐中,大学生们会在不自觉中遗忘自我,在新媒体所创造的技术环境里忙忙碌碌,以至忘记自己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三、结束语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言,要想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中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必须关注大学生们的真实诉求,多组织现实世界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大学生们低碳生活,减少与各种新媒体手段接触的时间,以保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少受影响。

[1]帕夫利克.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克雷格.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尹韵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赵凯.解码新媒体[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

[6]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利用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