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院校大学英语(B)统考技能培训思考
2014-03-28何爱群洪华英
何爱群 洪华英
(1.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义乌学院 浙江义乌 322000;2.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英语系 浙江金华 321000)
0 引言
全国高等网络院校大学英语(B)统考是教育部规定的试点高校网络教育试点普通高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本科层次学历教育(非英语和艺术专业)学生的全国统一考试部分公共基础课之一,是一种基础水平检测性考试,考试合格者应达到与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相应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的水平[1]。其形式为网络院校考点统一组织的上机考试,题目随机从题库抽选。据官方数字显示,2010年大学英语(B)统考三次考试中全国的合格率在50%,2011年4月全国合格率在72%,2012年是75%。不少学生的其它课程全部通过,但网考英语却没有通过,其原因就是英语基础较差,致使其毕业证书一直无法获取。为此,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统考技能,提高整体英语水平。师生只有高度重视英语统考训练,积极进行考前培训,学生才能顺利通过考试,如期毕业。
1 在职学生英语统考中存在的难点
大学英语(B)统考由交际用语、阅读理解、词汇与结构、完形填空、英译汉、和写作六个部分组成。笔者对2013年春季本科网络院校参加统考的义乌电大在职学生在英语自主学习、学习英语兴趣、英语统考中最难的部分、对英语学习态度以及学习难点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只有50%的学生对学习英语感兴趣;近95%的学生认为英语写作部分是六个统考分类中最难得分的;在对统考的态度方面,80%的学生表示能够认真对待,90%学生认为英语词汇量不够,缺少句型结构的掌握;在翻译方面,90%的学生是中文构思再翻译成英语句子。从问卷分析发现,在职学生英语学习上的难点主要是英语学习自主性不够,语言基础薄弱,统考合格率不高。
1)网络学院在职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主性较差。网络学院在职学生的英语课程学习是采用以个人自主学习为基础,网络院校老师远程辅导,分校试点单位负责具体教务工作,国家统一考试的模式。在职学生的远距离学习特点,削弱了老师的主导地位。在职学生沿袭全日制时期的读书模式,缺乏形成积极的、系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由于得不到老师的系统性理论课程指导,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
2)网络学院在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词汇记忆是学习英语的必备条件,而现实中只有极少数的人每天学习英语。在职学生的英语不是他们的专业课,学生尚未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缺少紧迫感和责任感,对词汇的功能训练不够,英语缺乏积累,结果造成词汇遗忘过快,储存量越来越少,这样就造成英语语言基础薄弱,导致语句错误较多。与此同时,由于在职学生工作较忙,没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和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平时又缺乏接触和交流,对于英美语言文化与生活习俗知之甚少,英语语言能力提高较慢。尤其是英语作文题,许多学生写作是按照中文习惯和思路,现有的语法知识和词义理解把意思翻译成英语,写作中用中英文“对等词”造句,结果这样的作文往往是汉语英语词义对等,但其含义不同甚至相反,成为“中国式英语”。
3)利用信息化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远程教育配置有多媒体课件,采用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有效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多媒体课件应用得不到老师的有效引导,在职学生只能被动收看;不能充分利用媒体技术开展VOD点播学习活动、上网学习、BBS讨论等,很多学生分不清英语课程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学生利用信息化学习的技术性和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 提高大学英语(B)统考能力的策略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这个模式涉及储存信息的内部系统,而信息是通过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总是由一系列的片断所组成,而每一片断(或一个事件)总是涉及到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2]。远程教育把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灌输入社会,把个人学习和社会助学及国家统考结合,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从而建设学习型社会。网络院校的课程设置也并非完全是学生独立的自主学习,在职学生需要得到老师的助学辅导,以减轻负担,提高时效。因此,辅导教师应利用教材中的真实语料和课文中的语言文化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并且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双向交流和进行必要的面授辅导。《开放英语2》课文后面的Study Tip部分都谈到了学英语方法的问题,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引导学生利用课文内容指导自学,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2)重视英语词汇积累。网络教育大学英语(B)统考基于各自院校和开放教育设置的英语课程而设置的。Well begun is half done(开头好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一入学,就开始积累英语词汇、短语词组、好的句型的好习惯。词汇就像造房子的砖块,没有词汇的积累,就不可能写出英语句子。电大开放教育本科专业采用的是英国开放大学高级讲师Duncan Sidwell和中央电大刘黛琳教授主编的《开放英语3》和《开放英语4》(This Is English)系列教材为学习用书。学生通过开放英语4册的学习,英语达到中级水平,认知词汇4 000左右和400~500个习语和固定搭配,这显然大大增加了英语的词汇量[3]。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应按照成人业余学习的特点和成人的心智特点,制定强化词汇记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所要求的词汇量,并且不断地进行复习巩固。第一学期对专科的《开放大学1》和《开放大学2》进行复习和学习,学生将这些词汇牢固记忆、完全消化,并结合课文和形成性考评册的作业,理解词法句法,语境掌握,拼写、常用搭配,习惯表达等;第二学期学习第三、四册,重点欣赏课文中的优美句子、段落和篇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应有的词汇知识、语法知识和遣词造句的能力,为网络教育大学英语(B)统考打下坚实基础。
3)加强统考难点训练。统考中的英语写作部分是学生感觉较为困难的,涉及到应用文、一般的叙述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体裁。辅导写作的基础理论是要让学生懂得用英语表达思想和各类文章的基本框架结构。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是可以通过写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培养提高的。教师在辅导过程中注重训练学生写作基础和基本技能,重点讲解应用文、叙述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体裁各自基本的英语写作表达形式,要求学生用较正确的语法、词汇、拼写、标点进行表达,基本做到内容切题,结构严谨,条理清楚,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写作技能方面,首先要求做到审题清楚,根据题目要求确定文章的体裁、写作重点、写作对象。其次,列出提纲,理清文章的思路,确定文章的段落层次,勾画文章的布局;最后组织结构,文章一般而言是有三大基本部分构成,介绍观点(Introduction)、主体部分(Body)、结尾(Conclusion)[4]。同时还应重视仿写英语写作,仿写能让学生熟悉词与词的搭配,英语的习惯用法,语言的特殊规律等,从而获得对英语语言知识和写作基本知识的理性和感性认识,跨越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表达差异,提高准确运用英语思想英语方法的能力。
4)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当今计算机网络普及应用,各大高校建立了庞大的网络教学平台,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提供了完善的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系统,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社会与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和视听设备为学习英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环境,不受时空的限制与影响。教师应根据在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平台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环境。比如中央电大的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网络教学辅导直播课程、IP课件。网络资源丰富,知识更新迅速,趣味性强,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面授辅导的引导作用,利用课堂的激情和自身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媒体课件中的重点难点讨论解答,培养学生自觉运用媒体的热情与动力;教师通过多媒体的画面、影像和对话强化训练统考中的交际英语题目,做到有备而战,利用目标推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微博、电子邮箱和qq群也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浙江省电大建有网络在线学习平台、BBS讨论等教学辅导媒体设施,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资源。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建立班级课程论坛、电子邮箱和qq群,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例如:布置作文类型题,准备一些作文范文本,学生写好发送给老师随时批改,平时针对不同的话题不同题材的习作训练,并加以整合和归类,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
3 结束语
对于大学英语的统考,强化训练是一个有效的面授辅导程序。通过对学生模拟训练,对同类题目进行总结归纳出交际英语常规用语、常用词汇强化记忆训练和写作训练模板,再通过一系列的考前强化训练,学生对遗忘的词汇、句型结构、作文格式等重新得到识记。多年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把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与现实条件和需要相结合是教学的立足点,学生通过教师英语知识技巧的辅导培训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教师借助媒体平台技术强化统考前的集中辅导和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提高统考合格率。
[1] 全国高校网络教育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组编.大学英语(B)[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1.
[2] 袁军.教育心理专题[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53.
[3] Duncan Sidwell,刘黛琳.开放英语4(This Is English)[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1.
[4] 李兰波,黄瑞红.大学英语(B)[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