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思考
2014-03-28闫科培
闫科培,周 瑾
(新疆教育学院,乌鲁木齐 830043)
自从19世纪初洪堡创立柏林大学以来,对人才进行培养、对科学进行研究、服务社会一直都是高校最基本的宗旨,直至今日。无论人才培养或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服务,都可归结为服务,对人才的服务,对国家的服务,对社会的服务。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第一职能,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人才,提供人才支撑服务。[1]科学研究是高校的第二职能,是通过课题、项目的深入研究,科学论证,为国家建设和地方发展提供指导咨询服务。社会服务,是高校的第三职能,是由第一、第二职能衍生出来的,是直接为社会提供生产指导、技术支撑、专家咨询等服务活动,或者直接参加生产劳动、科学试验等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服务社会是高校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是高校对社会承担的职责使命,也是高校体现自身价值、求得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一)服务地方是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20世纪70年代之后我国高校开始出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期,我国的高校数量以及质量已经在全球高校当中名列前茅。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告别了精英时代而成为大众化。同时我国高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各个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我国对于现存的高校进行了改革以及分类,将其分为34所、985工程以及211工程院校。其中34所院校属于我国的顶尖院校,集中了我国的顶尖人才,属于国家科研以及创新的核心领域。985院校是我国科技以及技术创新的前沿地带,其中包括各种综合性人才,致力于科技的创新以及发展。211工程院校主要是在目前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下进行引进以及革新创造,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除此之外的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要更加关注地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应该对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对学习成果进行实际的应用。这部分高校占多数,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要更加关注其实际的运用和操作能力以及对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服务地方发展是高校办学质量的体现
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对社会有更大贡献,对科技有所创新。我国高校在办学方面各自有其地理、专业方面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高校应该立足自身,充分运用其优势,找到其办学定位,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找到最优方式,对学生的培养应该贴近社会的需要以及实践的可行性。新建立的高校应该对同类高校的办学经验进行借鉴,培养真正学有所用的应用型人才,更好的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使人才专长得到发展,社会需求空缺得到填补。尤其是地方高校应该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高校管理合理优化,培养地方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
(三)服务地方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1. 高校可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在人力以及智力上提供帮助。首先,高校要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这是地方高校培养当地人才的地理优势,源自各高校毕业生对于高校当地的熟悉程度以及就业的便利性。在我国西部的一些城市,高校教育人才的留驻为西部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次,我国高等教育对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的资源。我国目前多数高校都与当地政府以及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产出了大批科研创新结果,培养出了大批建设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为社会整体发展培养了大批新生力量。
2. 高校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将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建筑设施在施工过程中要聘用各个工种的工人,同时建筑设施所用的材料有很大一部分要从当地购进。这些将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当地群众的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这也是一种贡献。
3. 高校的教师、科研、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高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我国高校近年来蓬勃发展,人数呈上升趋势。这支队伍既是智力集团,同时也是一个很大的消费团体。数量较多的高校学生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消费都在很大程度上拉动当地经济的增长。高等学校之间举办的活动、考试、学术会议等都会对当地的餐饮、住宿、商场超市等进行消费,这是一项不小的开支,对当地经济发展作用不可小觑。
二、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我国高校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尤其在进入21世纪之后,通过多年来的积极探索,立足高校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以“校地合作”为载体,通过科技成果转化、重大决策咨询建议,建立学生就业实践基地、专场人才招聘会和“选调生”等形式,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和形成了一些校地合作的成功模式。[2]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的有用人才。但由于长期以来存在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等诸多问题,我国高校服务地方的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1. 高校的区域分布与地方发展的迫切需要不相适应,制约着高校服务地方潜力的充分发挥。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差异较大,优质高等教育相对集中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而在经济相对发展较为缓慢的西北地区来说,高校分布较少,实力较弱,这种高校与地方的互动发展作用不够强。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合理布局高等教育,形成与全国经济区域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高等教育体系和结构,挖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
2. 我国高校应该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其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转变。部分高校对于科研的创新以及对于专业课程的讲授并没有考虑到其实际的操作以及应用可行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并不会对其专业实践操作有太大帮助,科研创新成果在实际的操作上存在问题。这是高校对市场调研不足,关门办学造成的结果。高校应该转变观念,结合社会实际,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切不可闭门造车,脱离实际,造成人才和科研成果的浪费。
3.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充分考虑到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还显得不够,其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两者之间的隔阂使得人才与需求岗位不能完全契合。高校的多数专业以理论为主,很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方面也不能完全照顾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这种情况使得人才的培养与社会所需之间不匹配,从而造成教育资源以及人才的浪费,对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利。[3]
4. 我国地方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的生产力。在对科研项目进行开发和科研成果创造时,由于对现实情况考虑不全面,对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了解不透彻,造成了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往往不能够实际应用于生产操作。另外,企业和高校之间了解程度不够深入,往往造成科研成果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的脱节,从而使得科研成果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5. 企业与地方高校双方合作机制有待健全。目前,高校和企业的合作缺乏有效健全的机制,缺乏多方面的沟通和了解。高校在进行科研时往往对企业了解不够深入,因此也就很难拿出让企业满意的科研成果。
三、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切合实际,了解社会需求,转变思想观念,适应社会的发展
高校的办学目的应该是明确的,即为社会发展培养亟需的应用型人才以及所需人才。高校要立足社会发展,不能与社会脱节。高校应该主动深入社会,到人才需求的第一线调查研究,要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充分了解,对自己的定位有深刻的认识,清楚自身的办学优势以及就业优势。以服务社会为目标,不断转变思想,优化高校办学理念,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深入了解地方经济发展脉络以及未来走向,从而使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方向更为明确。
(二)高校在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方面要进行优化和完善,以社会需求为主线进行高校专业和课程的改革,以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第一,高校的人才培养观念应该有所转变。高校的重点专业应该和龙头企业联合进行人才的培养。这种方式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加强学生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的能力。第二,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改革创新,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应用能力方面。第三,高校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人员配备、办学特色,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相应改革,对课程进行优化,对人才培养进行合理化改革,从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所帮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避免人才和教育资源浪费,形成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双赢。
(三)高校应该把培养人才、科学创新紧密结合起来
高校在学科和专业设置方面,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合理规划,将学科研究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要在这方面做好监督工作,强化对学校科研创新工作的管理,把学校的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学校和政府、企业应该互相深入了解,从而培养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应用型人才,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高校和地方二者之间应该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展,创立共赢机制
对于地方发展来说,高校对于其创新发展作用不可小觑。高校的人才配备、科研成果等等都可对解决地方政府的实际问题有所帮助。比如当地政府缺乏相应的排污系统解决相应的环境问题,那么便可求助于高校。高校相应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可以结合本专业对该系统进行设计以及规划,然后递交之后试验结果合格,以及在检验之后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那么便可投入使用。国家办大学的目的是为国家的发展建设服务,人才的培养亦是为了应用于实践。高校和地方二者如果能够,深入沟通加紧合作,那么必将会有更加优良的人才以及创新的产出问世,经济也将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4]
(五)高校应该明确办学优势,发展优势专业
就高校本身来说,规模不同,研究方向不同,立足点不同,专业设置也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因此高校在办学时,应该立足于社会发展之需,了解自身的优势以及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高校应该在当地经济发展、本校专业地域优势方面着重发展,学科建设应该以社会需求为主,建设特色型、专业型的社会所需专业。
参考文献:
[1]郎群秀.地方高校发展定位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杨晓玲,刘菊华.推动江西高校服务社会、产学研合作的对策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6).
[3]高原,匡永忠.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研究,2007,(2):4-5.
[4]单佳平.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推进校地合作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7,(1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