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平、稳定与合作的亚洲∗
2014-03-28刘建超
□ 刘建超
关于亚洲,我近来观察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一方面,亚洲仍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今年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达6.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第一季度中国经济保持了7.4%的增长,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地区各类安全合作机制不断丰富,热点问题总体可控。另一方面,外界对亚洲经济的唱衰声,对亚洲安全的质疑声却此伏彼起。“亚洲经济停滞”、“中国经济硬着陆”、“亚洲对抗不可避免”等论调时有出现。两种不同的论断,谁更能反映亚洲的真实情况?我想,只要对亚洲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一番认真、客观的研究,就不难发现: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亚洲的主流和大势,我们有理由对亚洲的未来充满信心。
信心来自于亚洲快速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二战结束以来,亚洲国家凭借总体和平稳定的有利环境,创造了“亚洲奇迹”。亚洲GDP从1952年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5%上升到目前超过30%,已经成为与美、欧并驾齐驱的三大经济板块之一。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快速走上了现代化进程,十多亿人实现脱贫致富,为亚洲实现更加全面、可持续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信心来自于亚洲各国日益紧密的利益纽带。全球化和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使亚洲日益成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目前,亚洲区域内贸易规模已超过地区各国贸易总量的50%,区域内的自贸协定过去10年从70个增加到250多个。亚洲各国合作机制不断发展。东盟、10+1、10+3、东亚峰会等各种机制从无到有发展壮大,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香格里拉对话会等为维护地区安全搭建了重要平台。各国相互了解、相互支持不断加深,为亚洲的稳定与合作增添了动力。
信心来自于亚洲国家维护地区稳定的共同意愿。亚洲曾饱受侵略、殖民和战乱之苦,各国人民深知今天和平稳定的局面来之不易,倍加珍惜。当前,亚洲多数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振兴国家的紧迫任务,深知“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的道理,许多国家维护地区和平的意愿更加强烈、行动更加有力。
信心来自于亚洲和平友好的人文精神。亚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世界四大古代文明有三个发源于此。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等已成为亚洲友好的印证和象征。亚洲人民勤劳智慧、热爱和平,崇尚和而不同、开放包容,和平、友好、合作始终是亚洲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
中国有句古话,“风物长宜放眼量”。观察亚洲,首先要看到亚洲和平发展的大势所趋,看到友好合作、共谋发展的民心所向。
那么,亚洲有没有问题,亚洲安全有没有挑战?当然有。
首先,亚洲安全环境较为复杂。亚洲是五大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也是地缘政治环境较为复杂的。这里既有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现实利益摩擦;既有领土权益争端,又有地缘政治博弈;既有亚洲一国自身和地区内部的问题,也有域外国家带来的影响。此外,冷战的坚冰在亚洲仍然没有完全融化,个别国家通过强化双边军事同盟寻求绝对安全的做法依然存在。
其次,亚洲安全的新挑战不断出现。近年来,经济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安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各类非传统安全挑战十分突出。亚洲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张紧密的安全网,各国安全利益密切相连,一国在安全上出了问题,都会产生连锁效应,合作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的需要明显上升。
第三,亚洲安全机制建设仍显薄弱。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等一系列安全合作机制逐步发展和完善。但总的看,亚洲安全合作机制总体水平还不高,安全合作还不够深入。一些国家搞排他性的小集团,各国安全互信有待加强。
第四,亚洲安全合作理念有待进一步完善。亚洲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源地,也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新安全观的首倡地,这是亚洲对促进国际安全作出的重大贡献。同时也要看到,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思想在亚洲还有一定市场,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的做法还时有出现,影响了亚洲安全合作的深入开展。
亚洲安全问题复杂多元,如何应对这些安全挑战,关键要看秉持什么样的安全观。在地区议程上,是坚持谋求共同安全,还是寻求自身绝对安全?在安全合作上,是开放包容还是拉帮结伙?在国家关系上,是和平共处还是相互威胁?在维护利益上,是寻求共赢还是你输我赢?归根到底,是以冷战时代的旧观念、旧方式,还是以面向21世纪的新观念、新方式来应对亚洲的安全挑战。
多极化、全球化不断发展的21世纪要求我们,要从根本上破除追求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武力至上的旧安全观,培育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特征的新安全观,共同倡导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安全。
21世纪亚洲安全这座大厦应如何构建?
一要夯实发展这个基础。没有发展的安全是不可持续的。中国有句古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贫瘠的土壤难以长出和平的大树。亚洲各国应该紧紧抓住发展这条主线,坚守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战略定力,齐心协力把亚洲发展推向更高水平,为解决本地区各种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二要坚持平等这条原则。人与人平等社会才会和谐,国与国平等地区才会稳定。历史上,许多亚洲国家饱受列强欺凌带来的民族灾难,对平等有着发自内心的渴望。以强凌弱、以势压人,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不但难以带来真正的和平,反而会使矛盾冲突的种子越埋越深。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才能减少矛盾和摩擦,实现和平与安全。
三要增强互信这个保障。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信任就像环境,污染容易修复难。我们要对它悉心呵护,精心培育。冷战思维应该成为上个世纪国际关系的“化石”,要把它封存在博物馆里。要坚持以邻为伴,而不是以邻为壑,不断深化政治互信,精心呵护亚洲命运共同体。
四要强化合作这个动力。在复杂多元的安全威胁面前,任何国家都难以单打独斗、独善其身,唯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安全。要继续用好和加强上海合作组织、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东盟地区论坛等现有地区安全对话合作机制,探索推动建立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机制,推进地区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合作。要加强各种合作机制之间的沟通交流,使之相辅相成,汇集成维护地区安全的强大合力。
中国是亚洲新安全理念的积极倡导者,也是认真实践者,与各国一道共同努力,为营造有利于亚洲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地区安全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中国是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践行者,自己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推动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的和平发展始于周边,依托周边,也造福周边。中国一贯奉行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60年前,中国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指导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原则。2013年,中国又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进一步丰富了周边外交政策的内涵。中国是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非东南亚大国,也是第一个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大国。中国对地区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积极施以援手,开展人道主义救援。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正在为亚洲乃至世界安全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中国把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一项国策,不会因一时一事而改变。中方一贯致力于通过友好协商和平解决与有关国家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同东盟国家共同努力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稳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制定进程,主张在争议解决之前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并出资30亿元人民币设立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这充分展现了我们希望使海洋成为中国与地区国家友好合作纽带的诚意与决心。同时,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立场是坚定的,中方从未主动挑衅,中国的原则和底线也不容挑衅,中国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决不会以牺牲国家重大利益为代价,这也是和平发展的应有之义。
总之,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也希望其他国家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和平发展不是哪一个国家的事,而是大家共同的事业。我们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发展事业将会更加红火,和平发展道路一定能走得通、走得稳、走得远。
第二,中国是互利共赢合作的大力推动者,坚持以自身发展促进亚洲共同繁荣。
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是包容的发展,是给亚洲带来广泛机遇的发展。中国与东盟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贸区。双边贸易额自2002到2012年年均增长23.6%,相互投资累计增长3.4倍。2012年中国对亚洲非金融类投资近550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70%以上。中国成为亚洲多数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重要投资来源国,中韩贸易额超过美韩和日韩贸易之和。去年以来,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地区合作重大倡议,包括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等,为亚洲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中国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会加大。今后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5000亿美元,出境5亿人次。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国。这将为亚洲带来更多中国机遇和发展红利。
第三,中国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积极建设者,坚持以自身实际行动为人类破解大国冲突对抗的“历史定律”作出贡献。
2013年,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安纳伯格庄园实现历史性会晤,双方就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为两国关系的未来明确了战略方向。在今年3月召开的荷兰海牙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再次重申中美两国将继续致力于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
不冲突不对抗是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必要前提,这是两国向世界发出的一个积极战略预期,也是两国对国际社会作出的郑重承诺;相互尊重是基本原则,惟有如此,中美才能求同存异,进而聚同化异,实现和谐相处;合作共赢是必由之路,只有始终坚持合作,不断加强合作,中美才能实现共赢。
一是中美在亚洲要真正相互尊重。中美建交35年来的经验教训集中到一点,就是要相互尊重。中国尊重美国在亚洲的传统影响和现实利益,从未想过要把美国从亚太排挤出去,美方也应尊重中国的利益与关切,为维护亚太和平稳定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只要双方真正相互尊重和照顾对方的合理利益和重大关切,不断扩大利益汇合点,妥善管控和处理分歧,就能保持两国关系稳定发展。
二是中美要共同维护亚洲地区和平与稳定。中、美作为亚太地区的两个重要大国,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上有着共同的利益,也肩负着特殊的责任。中国欢迎美国为亚洲的和平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美方也应以亚洲的和平发展大局为重,在本地区敏感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等争议问题上明辨是非,谨言慎行,避免对外发出矛盾和错误讯息。中方愿继续加强与美方在朝核、阿富汗等地区热点问题上的沟通协调,维护本地区和平稳定。
三是中美要共同维护历史正义和战后国际秩序。二战期间,中美两国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两国在维护战后国际秩序、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方面有着共同利益,肩负着共同责任,应共同敦促有关国家正确对待历史问题,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
第四,中国是亚洲安全机制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为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发挥了负责任大国作用。
与亚洲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相比,亚洲安全体系的构建相对滞后。面对亚洲日益复杂的安全挑战,加快地区安全机制建设已刻不容缓。中国积极参与和推进现有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建设。5月,中国将首次主办亚信峰会。我们愿与各方共同努力,将峰会办成亚洲安全合作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会。中国将继续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作用,努力推动以东盟为主导的地区多边安全合作不断取得进展。中国将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一道,合作打击“三股势力”,有效维护中亚地区和平稳定。近期在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中,中国政府第一时间迅速行动、全力投入,与有关国家密切合作开展搜寻工作。这一事件也进一步凸显出加强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地区热点问题的和平解决。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进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敦促有关各方相向而行,争取早日重启六方会谈,让朝核问题重回谈判轨道。中国积极参与阿富汗和平进程与和平重建,今年夏天将承办阿富汗问题伊斯坦布尔进程第四次外长会,希望各方能够凝聚更多共识,共同支持阿富汗顺利实现政治、经济和安全的三重过渡,从而把阿富汗形势带向持久和平的方向。
近期,美日发表联合声明,我们对其中的一些内容表示严重关切。美日同盟是冷战时代的产物,在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利用《美日安保条约》来强化集团政治、损害第三方利益不仅不合时宜,违反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也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中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明确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任何人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无法改变钓鱼岛属于中国这一事实,都动摇不了中国政府和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和意志。
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应有权利,完全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美国、日本几十年前就划设了自己的防空识别区,他们根本没有资格对中方此举说三道四。
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主权和海洋权益,这是建立在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之上的。有关国家就南海争议提起国际仲裁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此前达成的双边共识和各方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作出的承诺。中方有充分的诚意通过当事方之间的直接对话协商和平解决争议和分歧,但我们绝不允许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侵犯。
历史昭示未来。亚洲之所以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得益于和平稳定的大环境。亚洲未来的发展,更需要一个和平环境作为支撑。各国要真正树立新的安全理念,戮力同心,同舟共济,朝着发展促安全、合作谋安全、互信固安全的目标不断迈进,为亚洲和平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