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政放权需要退出通道

2014-03-28本刊评论员

财政监督 2014年10期
关键词:精简机构编制简政放权

●本刊评论员

一年多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大力推进政府自身改革,突出了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大部制改革,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去年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 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 项以上,取消法外的达标、评比、评估和相关检查活动,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信用信息平台,整合政府部门交叉、分散职能和同质性机构,清理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一项项重要的简政放权举措已经或即将陆续推出。这些改革得到有效落实才能治好政府边界不清,规模过大,职能越位缺位并存,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九龙治水”,不作为、乱作为等“顽疾”,才能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更好地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作用,建立低成本、高效率、人民满意的现代政府。

简政放权意味着政府事权总量的削减,要更多地发挥市场、社会的力量,就不得不调整政府、市场、社会三方的资源占有关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讲话中指出,“现在机构编制总量已经很大,叠床架屋,效率低下,甚至滋生腐败,影响政府形象,也影响努力工作的公务人员的积极性,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群众利益”。所以,“善政必简”,政府自身的改革绕不开精减人员、机构及其他资源这道关卡。

李克强总理还指出,政府自身改革是自我革命。一些部门和个人舍不得含金量颇高的权力,要守住既得利益的固有藩篱,所以改革面临的阻力很大。改革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自1982年以来,六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都不同程度出现过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现象。当前新一轮政府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如何消除改革阻力,避免重陷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决策层开出了“控、调、改”的“药方”。控,就是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量,守住控制政府规模和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两条红线;调,就是调整优化机构编制结构,解决政府人财物资源错配问题,做到上级机关“瘦身”与基层一线“强身”相统一;改,就是通过深化改革推动机构编制释放潜力,找到精减的长效机制和途径。

“退出通道”的建设,对简政放权的落实至关重要。要使得冗员能退出,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让社会有活力,让市场有吸引力,强化社会功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决定性作用,使人们觉得离开官场不是吃亏的事。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强化官本位,让政府控制太多资源,形成个人对政府的过度依附关系,让进入体制“做官”成为最吸引人的职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2014年全国“两会”精神所指明的方向非常明确,包括要促进市场体系的培育,合理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营造有利于市场发展的环境等都是增强社会和市场吸引力的措施。具体办法还包括:消除诸如养老双轨制、“经济适用房优先公务员”等体制内独享的超国民待遇,使体制内外平权;对政府占用的资源要严格清产核资,清退自我服务的超标楼堂馆所、政府部门自营创收的资产及其他错配的资源;通过包括退出补偿、进入社会的原体制内成员的社保待遇的保障等经济手段解除这一群体的后顾之忧;对于冲着灰色收入,弄权自肥而进入体制的人,更要通过政务公开、财政公开,加强监督,加大反腐力度来打消不当动机;要平衡地区之间、上下级间的待遇和工作条件,使政府工作人员有下沉到基层的动力。

猜你喜欢

精简机构编制简政放权
基于区域分割的多视角点云精简算法
《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释义
时常精简多余物品
一种面向应用的流量监测精简架构设计
机构编制实名制与档案管理
简政放权≠“减”政放权
网通政务新浪潮 共话机构编制新未来
——2017年第一期机构编制部门信息化专项培训班(领导力班)顺利举办
Palabras claves en la China de hoy
取消“两定” 简政放权的好开端
简政放权环保公告真的取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