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构建高职实践育人体系
2014-03-28刘净彤
刘净彤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计算机系,吉林 130028)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跨越式发展,为各行业输送了大批高技能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支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方案也逐步出台。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今后我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首先,要建设一个从教育模式、教育机制到人才培养模式均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次,要建立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以技术为基础的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化培养体系。通过体系的科学化建设,逐步把中国当前职业教育这座“断头桥”改造成让学生可以从中等职业教育一直学到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的人才培养的“立交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全面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作为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价值体现,其质量的提升也必然要以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完善为前提。
一、准确把握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为适应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国民素质的新要求而提出的,旨在解决以往教育体系在育人实践中造成的弊端。素质教育全面准确地回答了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素质教育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内容是人才的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大学要培养的不应是畸形发展的“偏才”或是只懂专业的“专才”。只有将素质教育提高到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才能适应党和国家的战略要求,学生才能成长为能够担当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人才”。
(二)高职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本质体现,是高职学生全面成长的内在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这一根本任务决定了其素质教育工作具有鲜明的职业指向性。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应立足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针对岗位和行业特点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降低就业成本,增强职业发展潜能。
素质教育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培养既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职业人,同时还具有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需要的社会人,并使其在两个方向上都具有内生张力,二者的共同实现路径就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专门人才。
二、高职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落后于职业技能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模式建设,使工作过程的导向性更为凸显,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提升作用。但与此同时,对学生的品行修为、理论基础、职业素质的培养却被忽略,没能有机地融入到技术教育的过程中,而专门独立的育人环节更是缺乏,以至于把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职业人才培养成了单一层面的技术“人力”。
(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缺乏职业的针对性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各有不同,深刻的变革、快速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换代,对人才职业迁移能力和发展后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普遍不具备相应的职业针对性,这一情况使职业教育将很难适应职业群的发展需求。
(三)与高职类型教育相匹配的素质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大众对其育人功效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认知度不高。尽管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投入大量资金并给予政策倾斜,但其仍然处于二流教育的位置。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特别是素质教育体系的相关内容,只是对高等教育体系的简单删减和指标下移,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调整完善。
三、实践育人的内涵、意义
(一)实践育人的内涵
所谓实践育人,人们普遍认为是学生以课堂获得认知为基础,通过开展各种具有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的热情和兴趣,从而使学生获得经验、增长知识才干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有些人甚至简单地把实践育人看做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本人认为,实践育人的实质不是一个被人为割裂的育人环节,也不是一种简单的育人方式,而应把它上升到一种育人理念来认识。
(二)实践育人的意义
实践育人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当前对高等教育进行深度调整的客观要求。实践育人作为传统教育模式的一项重要补充,其促使教育主体进行自主调整的功能尤为突出,能使教育回归到育人的本质,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具有双向提升的作用。对于高职院校来讲,要实现人才的按需培养,保质量、提效率,走实践育人之路更是高效切实之举。
四、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工作由于缺少系统、成熟的理论指导,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使实践育人工作只停留在实践环节上,往往误将孤立的实践活动或作为一个环节存在的实践教学过程理解成实践育人,将实践育人的概念片面化、表面化,使得实践育人的功效发挥大打折扣,甚至有的实践育人工作开展得近乎于纯粹的体力劳动或简单的技术演练。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育人和素质教育之间必然的因果联系。实践育人的功效绝不仅局限于教学环节的知识巩固和实践环节的参与体验,它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提升、促进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促进成才与成人,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实践是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反思行动。高职实践教育应彰显实践的能动品质、主客体双向对象化性质,以及主体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属性。不论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还是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中;不论在课程体系的实践过程中,还是在知识能力的传授和培养过程中,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都应该时刻将学与用、知与行融合在一起进行思考,并在内生环节将二者的融合实现最大化,即知行合一、行知互进。
五、构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实践育人体系,提高素质教育质量
高职院校通过实践育人实现对人才素质教育的提升,从长期来看是一条理论上的最短路径。但从短期来说,与那些表面上立竿见影的速效疗法比较,实践育人的确是投入大、任务急、责任重的艰难选择,是一个以全方位的投入换取高质量产出的过程。坚持走实践育人之路,必须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以转变观念为先导,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理念
从广义上来说,教育是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实践育人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实践育人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首先,实践育人符合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存在方式是实践,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特殊实践形式。其次,实践育人是高校教育模式转变的客观要求。实践育人是主体性教育的体现,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补充。最后,实践育人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实践育人是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
素质教育成效的考量指标具有鲜明的综合性,而能将这些培养指标均收纳其中的育人方式只有实践育人。要想充分发挥实践的育人功效,必须把实践育人上升为一种育人理念来认识。
(二)以环境建设为依托,全力打造具有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特色的育人氛围
1.校园环境的营造
高职教育阶段是大学生走出家庭进行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这种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以校园环境为依托的。学生们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并形成了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以说,实践育人工作的起点是校园环境的营造,实践育人的成果能否得到延续,学生的精神风貌能否得到不断提升,都与校园环境的营造有着直接的关系。
2.社会环境的营造
在现代大学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育人体系中,社会环境的育人功效越来越显著。高校虽然不能依照自身意愿改变校园以外的环境,使之完全为育人工作服务,以减少学生走入社会时的不适,但是通过政府引导、行业协调、校企合作,社会教育资源将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有益补充,甚至是强大的力量支持。在社会环境的创建中,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作用突出,改革空间较大。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其必须加强实习实践教学环节,这一环节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职业素质的养成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必须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基地建设首先要突破学科本位观,树立能力本位教育观。只有这样,社会实践基地才能充分发挥其实践育人功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此外,政府支持、行业促进、院校合作、校企合作也是社会环境创建的主要内容。
(三)以机制建设为路径,全面保障育人目标实现
实践育人是一项长期、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要取得实效性,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健全、高效可行的机制作为保证,推动整个实践育人工作良性运转。
首先是管理机制的建立。对于实践育人工作而言,部门的协调配合、资源的优化整合是该项工作能否开展并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建立包括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门、各院系甚至后勤服务部门在内的管理机制。[1]
其次是实施机制的建立。实施机制应紧紧围绕总目标、阶段目标、项目目标做好科学设计。一是做好育人目标设计。学校应把实践育人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体构架中考量,总体设计上强调提升综合素质,具体目标设计上落到对认知的培养。二是做好育人过程设计。科学的育人过程设计,通过任务的分解整合,要突出重点、掌握规律,保证学生在校接受培养锻炼的连续性、系统性。三是做好育人内容设计。内容是育人目标得以实现的核心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因人才需求的相对多样化,培养方向也比较分散,因此在内容设计上必须灵活、应变和务实。
最后是评价机制的建立。建立实践育人的立体评价机制,将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五个要素进行系统构架,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和手段,在兼顾普遍性和差异性原则的基础上,实时跟进,对学生的能力、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进行多元评价,根据评价及时进行专业指导,促进育人绩效、质量、效果的提升。[2]
(四)以职业素质提升为目标,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工作
实践育人应充分体现和突出专业特色,应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对人才的专业需求。因此,在实践育人的整个过程中要将目标、内容、路径的设计和专业教育充分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育人过程的连续和完整,也有利于激发受教育者的专业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育人效率。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在综合素质中居于核心位置的是与其职业特征联系紧密的职业素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尤其强调产学研的一体化,一体化的关键点就在于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连接,而这个接口就是学生的专业素质。
通过实践育人教育引导实现学生对就业行业、工作岗位的尊重和热爱,在职业道德、职业形象、职业安全、职业能力、职业审美等方面形成稳定的风格和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能够精通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以专业的思维方式面对职业挑
战,具有解决问题的才气、改革创新的勇气、承担责任的胆气。
:
[1]彭健伯,刘国钦.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
[2]申纪云.高校实践育人的深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