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工程测量学”课程的教学思考

2014-03-28张正禄

测绘通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测量学测绘学科

张正禄

(1.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精密工程与工业测量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9)

测绘学是一个高科技学科、信息学科和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工程测量学是测绘学中出现最早、地位最重要的分支学科。工程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空间中(包括地面、空中、地下和水下)具体几何实体的测量描绘和抽象几何实体的测设实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2]。

一、工程测量学的产生和发展

众所公认的人类文明史大约为5000年。测绘学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学科,测绘学的历史与人类文明史基本同步。古埃及胡夫王朝的第一金字塔始建于约公元前2700年,其选址、开挖、定向定位以及巨石开采、运输和施工等都要依赖于测量。历史上关于地籍测量(或称土地测量)、矿山测量和水利工程测量的记载最多。圣经中关于测绘的经文有20多处[3],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400多年,有关于地籍登记、地籍图绘制和建筑测量方面的记载[4]。各历史时期著名的大型工程建筑如我国的万里长城、都江堰工程、多国的宗教大型庙宇、教堂,军事通道,以及如京杭大运河、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等大型水利工程,都离不开工程测量。

但是,工程测量的发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缓慢的。由于西方第一、二次技术革命与以核子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兴起,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工程测量才获得迅速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出现了工程测量专业和“工程建设测量学”这门课程,1984年李青岳教授在“工程建设测量学”课程基础上,主编了《工程测量学》教材[5];Hennecke、Mueller、Werner等编写过一本德文版的《工程测量》;德国、瑞士、奥地利3个德语语系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发起了一个每隔3~4年举行一次的“工程测量国际学术讨论会”,每一届都有几个与当时工程测量发展有关的专题[6];1964年国际测量师联合会(FIG)成立了工程测量委员会。工程测量学才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进入国际学术活动[7]。笔者于2002年主编了一本普通高等教育测绘类规划教材《工程测量学》[7],2005年合作编著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工程测量学》[1],2013年再次主编了高等学校测绘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规划教材《工程测量学》[2]。本文主要提出笔者对“工程测量学”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受益于空间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通信科学、现代光电技术、传感技术以及精密机械技术的发展,测绘科学和技术得到飞跃式的发展,比许多其他学科的发展更快更好,成为典型的高科技学科、信息学科和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工程测量学科的发展不仅得益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得益于工程建设的发展。一方面,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展,不断涌现的大型特种精密工程建设,对工程测量的要求愈来愈高,工程测量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现代科技新成就,为工程测量提供了新的理论技术方法,从而推动工程测量学科的不断发展。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也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由于工程建设的促进,我国工程测量学的发展水平很快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在一些方面还取得了领先地位。

二、工程测量学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国大约有100多所高等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设有测绘工程专业并开设“工程测量学”这门课。但所用教材、上课时数、教学内容、实验实习等情况都各不相同。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不应该完全划一。但是,应该按学校分类,同类学校应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学交流,在教材、时数、内容、实践环节等方面基本保持一致。许多学校对“工程测量学”这门课非常重视,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实习设备和办学条件,但是也有一些学校,“工程测量学”这门课程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教学学期、学时数和必修选修不修等的安排和导向上,存在以下不同程度的问题:

1)作为工程测量专业方向的学生,基本都要学“大地测量学基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如GPS原理与方法)、“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等课程,但测绘类其他专业方向如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地图制图以及导航、航空航天等却很少把“工程测量学”作为必修课。

2)随着测绘科技的飞速发展,工程测量学中的一些理论技术方法已经过时,不需再学习了。如零类到三类控制网优化设计理论、解析法优化设计也不再采用;单纯的光学经纬仪和电磁波测距仪(包括最精密的测距仪ME5000)已不再生产;地面测角网基本消亡;24 m因瓦线尺量距、2 m横基尺视差法测距已被淘汰;与钢尺量距有关的一些测量和放样方法如直角坐标法、偏角法、切线支距法也无人再用。但是,许多过时的内容仍在不同课程中重复讲解。

3)测绘工程专业中,许多课程需要改革,如“控制测量学”课已无开设之必要。因为国家控制网的建立与维护只需在“大地测量学基础”中简单讲述即可,至于工程测量控制网属于“工程测量学”的内容,“控制测量学”则没有可讲述的内容了,但一些学校还在开设或准备开设。

4)还有一种倾向是将“工程测量学”的内容,另写一本书,并开设一门课。如“工程摄影测量”“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工业测量”“地下管线网探测”“水利工程测量”等。各学校应严格控制与“工程测量学”相关课程的内容,尽量做到内容不重复,不随意增添新课程;上述有些课程不宜开设,有些课程,可作为加深课放到硕士生阶段开设。

上述问题提请国家教委及测绘地理信息局教学指导委员会予以重视,也希望各有关测绘院校领导、教授和老师深刻思考。

三、工程测量学的学科特点和教学思考

工程测量学的学科特点可以归纳于下:

1)测绘学是一个古老而现代学科,测绘工作是一个普通而广泛的职业。在历史上,许多名人都与测绘有关。秦始皇大修万里长城、灵渠,隋炀帝大修京杭大运河,康熙皇帝亲自主持全国的大地测量和测图工作,古今中外有不少帝王、总统、国家级领导人从事过测绘,如林肯、华盛顿、拿破仑、赫鲁晓夫做过测量员;亚里士多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高斯、徐光启、哥伦布等伟大哲学家、科学家无不与测绘有关;当代测绘殿堂更是两院院士云集之地,省部级以上官员也多有测绘背景。

由此可见,测绘学是一个古老而现代学科,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信息学科,工程测量学是测绘学中出现很早、地位很重要的分支学科。

2)工程测量学科的发展不仅得益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得益于工程建设的发展,只要有工程建设,工程测量学这个学科就会长期存在下去。

3)工程建设分为勘测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3个阶段,工程测量就是为这3阶段服务的;变形监测是基础,变形分析是手段,变形预报是目的;大型特种精密工程是工程测量学发展的动力;精密工程测量是工程测量发展的高峰;工程建设的规模是有限度的,不可能一直像近半个多世纪那样高速的发展下去;工程测量学的发展已接近它的顶峰;工程测量的理论技术方法基本可以解决工程建设中的一切问题。

4)三脚架将长期作为工程测量的象征。电子全站仪、水准仪、GNSS接收机都要用到三脚架。人类是两只脚加两只手,最为灵便;动物以四只脚的居多,大多跑得很快;三条腿的脚架最稳定,稳定是测量的重中之重。三脚架成为测量的一个标志性工具,如同工人的锤子、农民的镰刀和战士的步枪,三脚架可作为知识分子的标志。

笔者对“工程测量学”课程的教学有如下思考:

1)任何课程的教学包括“工程测量学”都要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一门课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应负主要责任。教师除了应爱岗敬业、德行兼备之外,对教学内容应有较深的理解,有较丰富的工程测量实践经验,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教不严、师之过;学不勤、生之错。提倡教学互动、教学互长;“学生不能高过先生”[4],在课程教学中更是如此。

2)“工程测量学”的内容看上去很繁多、杂乱,实践性又很强,一般都觉得难讲,学生也难学。在讲课中,应主次分明、取舍恰当,提倡“特殊与一般”“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特殊”指每一工程的特殊性,“一般”指各种工程的共性;“纵向处理”,是指按工程建设的3个阶段阐述,“横向处理”是指按典型工程分别讲述[7-8]。应将测绘学和工程测量学中的一些理论上升到哲学乃至神学的层面[3,9],这样可简化许多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技术方法的理解。

3)“工程测量学”这门课,各校应至少配备2~3位老师,最好采用轮流和教辅结合的方式进行讲授,还要有比较固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大型综合课程设计、参观实习和动手实习等[10-11]。

4)应重视教材建设,不提倡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写书,年轻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新性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上,要耐得住寂寞,逐渐积累经验,经验是无法通过书本学到的。好的教材是在长期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基础上,根据笔者特长和兴趣,花费巨大精力和时间才能写成的,而且应每隔7~10年更新最好。

在“工程测量学”课程教材建设上,笔者于2002年主编了一本书《工程测量学》,后作为普通高等教育测绘类规划教材[12],2005年由教学指导委员会授权编著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工程测量学》[1],2013年按教学指导委员会决定,主编了高等学校测绘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规划教材《工程测量学》[2]。上述3本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3年版的《工程测量学》教材较2005年教材,内容有较大更新,篇幅有显著压缩,删除了过时陈旧的内容,归纳了工程测量学的理论方法,增加了现代高新技术,内容更加丰富,编排更加合理。从第2至第7章是共性部分,是必学的基础性内容,第8章至第14章,体现了典型工程的特殊性,可以选择性地学习。各章之间有独立性和相关性,兼具“纵向与横向”特点,第一章“绪论”和最后一章“展望”,前后呼应,是铺垫和总结。该教材反映工程测量学科的全貌和最新发展,包括了笔者长期在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成果和经验。

笔者在2013年版《工程测量学》基础上,又重新组织、改写主编了一本《简明工程测量学》,从前书的59万字进一步减少到40万字左右,在教材结构和内容上也进行了较大的增删,以期作为测绘院校其他专业的本科学生以及测绘大专、函授教育学生的教材。此书将于2014年由测绘出版社出版。

[1]张正禄.工程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张正禄.工程测量学[M].2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3]张正禄.学习圣经中关于测绘科学描述的体会[J].甘露,2013(3):21-22.

[4]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M].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2009.

[5]李青岳.工程测量学[M].北京:测绘出版社,1984.

[6]张正禄.从第十届“工程测量国际讨论会”看工程测量的发展趋势[J].工程勘察,1989(1):68-69.

[7]张正禄.对“工程测量学”课教学的探讨[J].高教研究,1991(4):16-18.

[8]张正禄.测量工程专业及其教学改革探讨[J].测绘高教研究,1997(4):25-28.

[9]张正禄,张松林.关于测量中可靠性理论的哲学思想[J].测绘科学,2012,37(3):54-55.

[10]张正禄,黄全义,罗年学,等.论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实践性教学[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2000(S0):25-26.

[11]黄全义,张正禄,巢佰崇,等.论测绘工程专业地面测量实习的改造[J].测绘通报,2001(9):41-43.

[12]张正禄.工程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3]宁津生,陈俊勇,李德仁,等.测绘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4]张正禄,吴栋材,杨仁.精密工程测量[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

[15]张正禄,黄全义,文鸿雁,等.工程的变形监测分析和预报[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7.

[16]张正禄.工程测量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9(S0):35-38.

[17]张正禄.工程测量学的发展评述[J].测绘通报,2000(1):11-14.

[18]张正禄.论工程测量学科的现状和教材建设[J].测绘通报,2002(6):61-63.

[19]张正禄.工程测量学教材的体系结构研究[J].教育研究论坛杂志,2005(3):61-63.

[20]张正禄.论工程测量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测绘通报,2009(4):71-73.

[21]张正禄,范国庆,张松林,等.测量的广义可靠性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2,37(5):577-581.

猜你喜欢

测量学测绘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测绘工程专业大地测量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工程测绘中GNSS测绘技术的应用
04 无人机测绘应用创新受青睐
“超学科”来啦
无人机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