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走好群众路线
2014-03-28张毅
张毅
政治体制改革,实际上就是在保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行政、法规、机制等政治体制进行完善,使其符合现阶段的发展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1](P22)从这里可以看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生产力、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扩大民主,这些归根结底是要在人民群众中落实,依靠群众来实现,为了人民群众谋利益,即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走好群众路线。
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因:密切联系群众,获取群众支持
人民的主体地位必然要求政治体制改革走群众道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现存的政治体制还有许多与群众路线不相符合、甚至脱离群众的地方,需要加以改进,以走好群众路线。政治体制实际上就是各种政治力量及其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的制度安排。现阶段,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在于人民的主体地位未被充分尊重,权力过分集中,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没有充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也没有充分体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防止权力过分集中,真实地赋予人民群众民主权利,加强权力制约,增强政治的民主化、公开化和透明化,保证人民的主体地位。这实际上就是要走好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群众的切实利益,保障人民群众所拥有的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获取人民群众更多的支持,以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走群众路线的迫切要求。当前,党中央提出走群众路线,是因为在现阶段,我国出现了许多与群众路线背道而驰的现象,如滥用权力、官僚主义、脱离群众、主观主义等,这些都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党和政府机构脱离群众,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也逐渐下降,严重损害了党的执政资源。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健全与完善我国的政治体制,运用各种完善的政治体制来防止贪污腐败等与人民利益相违背的现象。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社会主义各种体制的完善,如把各种民主、法制、工作体制进行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一套既具惩罚又具激励的体制,使得行政干部无法贪污腐败和滥用权力,以减少官僚化,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获取人民群众的更多支持。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走群众路线,能改变以往领导干部高高在上的状况,而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更多地察民情、体民意、解民难,这样就真正解决了脱离群众的问题。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需要密切联系群众。多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没有任何可借鉴的情况下,已经成为我国改革的一个难题,甚至有些时候已经阻碍了经济发展和其他体制的改革,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政治体制能够符合当前我国发展要求,只有运用走群众路线的方法,才能真正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力在人民群众,只有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前进。邓小平也曾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2](P368)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力量源泉,要求和支持政治体制改革的是人民群众以及他们的先进代表。因此,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的参与,才能促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前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需要一个“顶层设计”,但这个“顶层设计”从哪里来?一个好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顶层设计”,一定是来自于人民群众。从根本上说,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依据,人民群众的实践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和认识的来源。只有走群众路线,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才能找到一个适合我国现状的政治体制改革方案,才能代表和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这样才可能有真正的动力促使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才能取得改革的最终胜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改变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官僚主义这些作风,重新维护人民的利益、表达人民的心声与要求。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给予改革巨大的支持,党中央设计出“顶层设计”,才可能在人民群众中顺利实施,改革才能取得根本性的成功。因此,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走群众路线。
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法,搞好政治体制改革就要走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本身就是一个工作方法。毛泽东曾解释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在集中和坚持过程中,必须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这是前一个方法的组成部分。”[3](P899-900)从毛泽东这个关于群众路线的论述可以看出,群众路线是一套工作方法,而且是一套经过中国共产党实践检验比较正确的工作方法,政治体制改革也需坚持这种方法。
毛泽东同志对群众路线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的阐释是中国共产党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成功、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进的法宝。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使中国共产党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下取得了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回头看看历史,在实践中,每当中国共产党坚持这个路线的时候,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进步之时,而当党没有按照群众路线的方法去办事时,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遭受困难的时期。因此,政治体制改革也必须走群众路线,运用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进行。
毛泽东也明确强调,在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要有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当然,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也必然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基本方法。运用群众路线的方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从群众中寻找意见,收集与人民群众意志不相符合、违背人民群众利益的政治体制,了解问题之所在,经过研究和重新设计,对现有不适合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修正或者废止和新建。然后,拿到群众中去执行和实践,再由人民群众提出意见,进行健全和完善,从而建立起一整套比较完善的、适合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能够保障人民利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政治体制,以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因此,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一切依靠群众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需要以群众路线为保障,没有群众路线的政治体制改革必然是不成功的改革。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国关于群众路线的观点来源于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财富的创造者,社会主义建设依靠的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政治体制改革更需要走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明确阐述,“群众的观点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众学习。”[4](P354)由此可以看出,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大推动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可依靠的力量。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也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发动人民群众不断推进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换句话说,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
首先,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政治体制改革是走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的路,人民始终是改革的最大推动力量。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的是思想的解放,诚如1978年邓小平领导的人民公开讨论,进行一次全面的思想解放一样,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取得改革的成功。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需要获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借助人民的力量。其次,政治体制改革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史无前例的,这样的改革首先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创造性,创新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政策、措施,集中起来形成体系,再放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加以检验,以形成一套正确的政治体制改革方案。最后,政治体制改革需要协调好人民群众各种关系。政治体制改革,从一定程度上也是权力和权利的重新分配,人民群众的利益重新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特别要注重人民群众之间的各种关系(如民族关系、区域关系等),才能真正获得人民的支持,促进改革的顺利前进,否则就会给改革带来阻碍。
因此,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把人民群众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要靠人民群众去完成,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需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人民群众去创新,所以,只有走群众路线才能真正保证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前进,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参与,政治体制改革必然难以深入。然而,要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依靠人民的才智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必须走群众路线,即相信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保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为人民群众着想,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所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走群众路线,而且必须走好群众路线。
总之,人民群众才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最大力量和最大保障,只有争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才可能真正取得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继续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2](P342)因此,只有走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真正完成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只有走好群众路线,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才有可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才有保障。
四、政治体制改革的归宿:一切为了群众
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终归宿是保持党和政府走群众路线,或者说是保证和维护人民的最大利益。服务于人民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宗旨,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而且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终成果还要在人民的实践中检验。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党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利益的一种表现。毛泽东说:“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3](P1096)因此,作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它维护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是少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为了把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进步,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走群众路线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深入人民群众之中,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听取人民群众的意愿,表达人民群众的意志,达到一切为了人民的基本目的。因此,政治体制改革与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一样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走群众路线,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终归宿。
其次,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终结果就是群众路线。邓小平说:“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5](P177)如何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消除官僚主义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之中,听取人民群众的心声和意见;发展民主,就是由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之中,共同讨论,对各种国家事务做出决策与选择;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要实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意见,保障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信人民群众,使他们的创造性能得到充分发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这些最终目的基本上同群众路线不谋而合,即相信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一切问题、政策、措施从群众来,再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人民群众中实施与检验。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走群众路线,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终归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的群众路线。
最后,检验政治体制改革成功与否要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说的就是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方法和政策措施都要从人民中收集意见,经过加工、提炼,形成完善的理论、政策之后,再放在人民群众中进行检验。政治体制改革也需要经历一样的过程。政治体制改革怎么改,改的对还是错,效果好还是坏,这都需要放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检验,特别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改革和成果都是这样一步步地实验出来的,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每一个政策的对与错。“邓小平同志始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总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6](P152)因此,政治体制改革也需要看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也就是说,政治体制改革需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最终检验标准,所以,政治体制改革的最后检验程序还在人民群众之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走群众路线。
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要求深化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然要走群众路线,而且必须走好群众路线,否则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就不可能深入和不断前进。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的根本体现,是辩证法和认识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和科学方法。因此,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方法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和工作方法,就能发挥群众路线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具有的导向作用,能够保证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前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走好群众路线,就能实现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密切联系群众,服务于人民大众,同时也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优越性。否则,政治体制改革可能就要走相反的道路了。因此,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走群众路线,而且必须走好群众路线。
[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