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文书的收藏与整理

2014-03-28李梦霞申斌

图书馆界 2014年1期

李梦霞 申斌

[摘要]梳理了学界关于徽州文书的各种定义,分析总结了目前徽州文书的收藏和整理情况,结合中山大学图书馆徽州文书的工作实践,探讨了如何整理徽州文书的原则和方法,以充分发挥徽州文书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徽学;徽州文书;文书收藏;文书整理

1徽州文书的概念界定

徽州文书的具体概念,在提出之时尚未经过严格的定义,它最初是指徽州民间流传出来的大量文献,以契约文书为主。随着其他类型的文书流出,就需要重新思考徽州文书的科学定义了。

最早对徽州文书这一概念进行系统讨论的是周邵泉先生,他指出徽州文书“虽然都是由徽州民间流传出来,但是就其文书来源来说,有私家文书和官府文书”[2]39。他定义的徽州文书“不限于公文案卷和契约,但不包括诗书古籍、文章和书法,是指徽州历史遗存下来的公私文书、书信、契约、案卷、账簿等”[2]40。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周邵泉认为徽州文书来自民间,但也将官府文书纳入其中。倪清华沿用了周邵泉的定义,并强调了文书作为第一原始记录的特点,她说:“徽州文书是指徽州历史上形成的公私文书、书信、契据、案卷、账簿等,是未经人为加工,在实际生活中直接形成的第一手原始记录。”[3]刘伯山将徽州文书定义为“历史上的徽州人在其具体的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与交往过程中为各自切身利益形成的原始凭据和记录”[4]122。徐国利基本认可刘伯山的定义,在援引文书学界对文书的定义基础上,指出“徽州文书是徽州历史上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为从事或解决某些实际事务活动而制作的程式化的书面记载”[5]。徐国利的这一概念强调“实际事物”和“程式化”,即活动的目的性和规范化,更多的是针对官府文书而言,而民间私文书是比较灵活随意的。翟屯建则认为“徽州文书是徽州所属歙、休宁、祁门、黔、绩溪、婺源六县遗存的民间历史档案”[6]。

国外代表性的徽学研究者有臼井佐知子和中島楽章,前者认为“徽州文书指徽州地区由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散件和簿册构成的官府文书和卖契合同等民间文书”[7],后者则将徽州文书定义为存留于徽州地域或者徽州人留下的全部手写史料,形式上包括散件和簿册,内容上包括契约文书、诉讼行政文书、账簿、笔记、杂记、日记、书信等,但是不包含对刊本的手抄本[8]。

综合前人意见,笔者认为徽州文书的概念界定需要明确两点,一是文书来源于民间,在被公藏机构征集前其保存主体是老百姓;二是文书的创作使用主体是老百姓。

2徽州文书的收藏情况

2.1 徽州文书的计量标准

目前,徽州文书的计量单位有“件”“部”“册”“份”“张”“本”“页”等,计量标准的不统一,直接导致在数量估测上的出入。徽州文书按照形态来分,可以分为散件和簿册(《徽州文书类目》将所编契约文书分为散件、簿册和鱼鳞图册三部分)。散件是指单张或者两三张甚至更多张组成一件契约的文书,而簿册是指装订成册的文书[2]39。由此可见,用“部”“册”“卷”“页”等作为基本计量单位,则忽视了文书本身的两种形态,都不太合适。而以“件”来作为基本计量单位的话,散页和簿册都可以用“件”来统计,不过这里的“件”是以内容相对独立性作为原则的。也就是说如果内容相近,则将其归为一件,如一张契约,后面粘连着推单或者验契纸,这就算作是一件文书。再如,一本账本,不管是薄还是厚,都只能算作一件文书。这种以“件”来作为计量单位的话,可以较好地保持内容的相对独立性,也比较容易接受。

然而对于“内容相对独立”这一概念,大家的见解也存在分歧。严桂夫主编的《徽州历史档案总目提要》指出“以内容相对独立原则进行基本数字统计,鱼鳞图册、弓口册、田亩清册由于有散页不成册者,从其内容均为地域田亩情况记载考虑,单独利用价值较高,故以一页为一件计,其他如册、卷、轴、张等载体形式均以件计”[9]。而俞乃华则认为“如鱼鳞图册、抄契簿、帐簿、阄书等,无论是否残缺,一般以一册为一件。但如是同一商号帐簿、分家阄书,具有相关性和连续性,无论有多少册,仍按一件统计。像契约、赋税票据、官文等类文书,无论残缺与否,一般以一份(张)为一件,但如果由若干张不可分割的散页组成,仍按一件统计”[10]。刘伯山认为,对于已发现的徽州文书,应以其形成和留存方式的内容完整性与独立物理存在性为计量标准确定的基础,因此,他确定了以“份”和“部”为基本计量单位。“份”的概念多运用于以页、张等形式存在的文书,而“部”的概念多运用于以卷、册等形式存在的文书;“份”的文书是一份几张的就注明一份几张,“部”的文书是一部几册的就注明一部几册[11]。

中山大学图书馆对于徽州文书的统计,与刘伯山的计量方式一致,但不以“份”和“部”作为计量单位,统一以“件”作为单位,在登记时,分“散件”和“簿册”两种。每件文书在具体的著录表中应记录其具体的页数,如一件契约,可能篇幅较大,由几页粘连在一起,则要注明。簿册更是如此,需要著录册数和每册的页数。对页数的记载,不仅是为了方便统计,也为了防止徽州文书的遗失。

2.2 徽州文书的收藏数量

随着徽州文书的不断流出,其总量也在不断地增加。1988年,周邵泉先生在安徽大学召开的“徽州文书整理经验交流会”上,估计其总数有10余万件[12]。而后,周邵泉先生在《徽州文书与徽学》(2000年)一文中的估计是“已被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收藏的徽州文书, 以卷、册、张为单位计算, 恐怕不下20余万件”[13]。刘伯山在《徽州文书的遗存与特点》(2004年)中估计“已经发现的徽州文书的数量当至少不下于25万件; 还散落在民间、可资研究利用的徽州文书又该有10万—13万件, 两者相加就是35万—38万件”[4]122—126,136。据严桂夫、王国健《徽州文书档案》(2005年)统计,国内成批收藏徽州文书档案的单位不少于40家,国外收藏的单位有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英国大东图书馆东方收藏部等,在日本和中国的港台地区亦有收藏……已收藏在各单位的徽州文书档案总数至少有24万件,再加上散落在社会上的徽州文书档案至少有10万件,现存世的徽州文书档案数量当不少于30万件[14]19,33。卞利在《徽州文书的由来及其收藏整理情况》(2008年)一文中估计“上个世纪发现的南宋至民国年间近50 万件(册)……包括已知大约有海内外收藏者20余人,其收藏数量估计不下10万件”[15]。但是卞利的统计数据中,并未包括近两年也在极力收集徽州文书的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因此,加上这两家单位以及黄山学院这几年新增加的藏量,徽州文书的总量起码增加了30万,远远超出了卞利50万件的估计,至于实际数字,因徽州文书的收藏分散以及有些尚未流出,未能统计清楚。笔者根据现有资料,将徽州文书收藏量在万件以上的单位统计如下:

中山大学,约17万件;上海交通大学,8万—10万件①;黄山学院,8万件[16];安徽省档案馆,8.3万件[15];黄山博物馆,3万多件[14]27;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约1.2万件[17];安徽博物院,1万多件②;祁门县博物馆,约1万件[14]27;中国社科院经济所,1万件左右①;中国社科院历史所,1.4137万件[15];中国国家博物馆,1万件以上③。

3徽州文书的整理

3.1 已整理出版的徽州文书

随着1958年徽州文书的第一次大规模发现,学者们利用徽州文书进行徽州社会经济史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逐渐形成徽学这门新学科。然而,徽州文书的系统规模整理,却是在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安徽大学和安徽省博物馆共同发起的“徽州文书契约整理学术研讨会”之后。截至目前,各收藏单位整理出版的徽州文书著作有10部,个人收藏整理的著作有2部。

3.2 徽州文书的整理原则

3.2.1 现状记录法与来源记。现状记录法即详细记录文书被整理者发现时的原始状态、分类系统。来源记即详细记载文书被整理者发现的经过,以及现在文书保存者获得文书的经过。

民间文书是出于某种目的被制作出来的,被制作出来后必然承担某种功能,文书流传反映了其使用情况,文书的持有者、存放地,如家庭、宗族、祠堂、商号、会社、曲艺传人,都是文书因使用而自然流传过程中的一环。在没有战乱、水灾漂失、失窃、售卖等特殊扰动的情况下,就在村落、家庭中发现的文书而言,文书的现保存者、保存地应是上述历史过程的延伸。对文书保存现状的记载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文书被发现时所固有的系统性(被发现的地点、家庭,被发现时的文书群类别),是如今找寻文书流传经历、尝试恢复文书应用实态的最重要的线索。而对文书发现经过的记载提供了文书如何从保存者手中走向公开出版的过程,保证了文书作为史料的可信度,使研究者可以将文书与特定地域、家族、组织相联系,展开研究,也为研究者在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充分认识各文书史料群内在蕴含的问题提供了线索。对文书现保存者进行访谈,了解其所知的文书流传经过,可以有效地丰富我们对文书自然流传过程的理解。

早期民间文书整理中,学者们多采取按照文书形式内容分类,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等方式整理。但是杨国桢在整理《闽南契约文书综录》时已经注意到了编制原文书群索引,反映史料固有脉络[18]。近年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中心在《清水江文书》整理中使用“保持文献原来的系统”来描述文书整理原则,更为贴切地说明了重视文献被收集时状态的原则[19]。刘伯山在整理徽州文书时曾使用保持归户性来阐述类似的原则[20],但是并非所有史料的系统性都可以用“户”来描述。曹树基整理的石仓契约虽然发现于村落家庭之中,但由于文书承继关系极其复杂,因而就没有以收藏人为单位整理契约,而是根据相关资料考证后按照“村庄—姓氏—字辈”的序列加以整理[21]。整理归户的尝试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但不能代替现状记录,两者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刘伯山给每一批发现的文献撰写了“寻获记”,曹树基也在《石仓契约》卷首详述文书发现整理经历,我们认为这些做法应该被作为民间文献整理的通例,其内容包括文书被整理者发现的经过,以及现在文书保存者获得文书的经过。

在世界范围内,英国中世纪档案整理中率先采取现状记录原则,日本的历史学者在整理村落文书中也采取了这一原则,并且阐述了实施细则[22]。我们结合中国民间文献情况,认为该原则同样适用于我国。中山大学图书馆在清点徽州文书的过程中,也按照现状记录原则,详细地记载了每一批文书的来源,包括征集者、征集时间、地点、批次、方式、过程、保存工具、材质、数量等。在开箱清点文书之前,工作人员会建立文书初始档案库,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文书的初始状态;文书开箱后,也通过绘图拍照的方式,记录箱内文书的状态,箱内各包的原始存放状态,并对每包文书进行编号;对于每包文书的清点整理,同样也要进行拍照,编号,以确保文书在后续的修补、数字化、著录等程序中,能够与文书原件一一对应,以保持文书的连贯性,方便学者研究;对每一件文书的清点,都按照古籍普查的原则和方法来进行,记录文书的尺寸、材质、破损等情况。

3.2.2 可阶段性递补原则。由于目前的徽州文书整理尚未有像拓片、古籍一类的整理规范,其分类体系、著录细则、元数据设计等需要在整理工作中不断地充实、修改和完善,因此一切工作方案的制订应注意遵循可以分阶段不断扩展信息容量、提高文献加工程度的原则,旨在既保证质量和一定的速度,又为接下来的调整和文献数据库的二次开发提供可能。因此,在整理的初始阶段,要根据文献的不同类型、不同内容,尽可能详细地著录全部基础信息源,从而方便后期调整以及数据库深度发掘时从中选取数据。比如文书的人物信息,应将相关责任人都著录在内,如契约文书应将立契约人、契约接收方、中人都视为责任人,科仪书应该设置抄写者、师承两类项目,商业账簿则设立账簿人、商号等。在著录时,对于需要一定考证的项目(如归户信息)留待后续研究时补充,切不可随意。

3.3 徽州文书的整理流程

徽州文书的整理是一项比较浩大的工程,历时较长,对历史、文献学、古籍整理等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因此需要多方合作,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整理规范。中山大学图书馆所藏徽州文书近17万件,目前居全国首位,徽州文书的整理工作由中山大学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合作开展,选取了历史学、图书馆学、文献学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成立了徽州文书工作小组。文书的整理工作分为三个部分:准备阶段、初步整理阶段和调整统一阶段。在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有著录细则的拟定、数据库框架的构建、分类草案的拟定、无酸薄膜的购买和制作以及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等。培训是进行文书整理工作的重要步骤,中山大学图书馆邀请了历史人类学中心的教授以及国内其他徽州文书收藏机构的专家进行授课,旨在提高工作人员对徽州文书的认识。在初步整理阶段,先采用试点整理方式,由专家指导工作人员进行,对文书的状态进行拍照记录、清点著录、数字化和修复等,然后发现试点整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摒弃不适合实际的一些整理著录方法,研究适合应对整理新情况的解决方案,从而不断完善著录方案、元数据设计方案,规范整理流程,形成一套整理体系,再进行推广使用。第三阶段是对徽州文书的著录情况进行核实,进行数字化扫描,上传到数据库,确定分类体系以及著录方案,并尝试开展徽州文书资源的深挖掘。

在整理的过程中,为避免文书的丢失或损坏,中山大学图书馆采取尽量少使用原件,而是通过数字化扫描后再进行文书的著录、校对等工作的保护方式,即文书的保存工作由典藏部的专人来负责,整理编目部门、修复部门、数字化部门之间不相互进行文书原件流转,需要原件,均以典藏部为中心进行借出归还工作。图书馆每天安排专人入库提取当日所需整理编目、修复或者扫描的文书原件,在上午及下午下班之前,及时将文书归还入库,并做好出入库登记。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以箱为单位开展整理工作,每箱文书中,又以一人负责一包文书的方式进行,每整理完一包文书才可以取出第二包,不能将未做完的一包文书转交给另一个人负责,从而保持著录的完整性。

4结语

徽州文书是珍贵的文献资源,是徽学研究的基石。随着大量徽州文书的涌出,其学术研究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何将散落民间的徽州文书尽可能地搜集完整,如何将徽州文书尽可能完整地展示给世人,为学者们发掘、整理、研究、开发和利用这笔文化瑰宝,这些都要求整理徽州文书的工作人员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可行的工作规范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检验和修缮。

注释

①数据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赵思渊于2012年9月26日在中山大学讲座《地方历史文献“身份识别信息”格式标准:设计与应用——基于上海交通大学所藏地方历史文献的分析(讨论稿)》。

②安徽省博物院原名为安徽省博物馆。严桂夫,王国健.徽州文书档案[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26.

③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卞利. 徽州文书的由来及其收藏整理情况[J].寻根,2008(6):4—14.

[参考文献]

[1] 王钰欣,罗仲辉.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前言[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

[2] 周邵泉.徽州文书的分类[J].徽州社会科学,1992(2):39,40.

[3] 倪清华.黄山市博物馆藏徽州文书简介[A].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编:徽州文化研究(第1辑)[C].合肥:黄山书社,2002.

[4] 刘伯山.徽州文书的遗存及特点[J].历史档案,2004(1):122.

[5] 徐国利.当代中国的徽州文书研究[J].史学月刊,2005(2):97.

[6] 翟屯建.徽州文书的由来、发现、收藏与整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10.

[7] 臼井佐知子.徽州商人の研究[M],汲古書院,2005:19.

[8] 中島楽章.明代郷村の紛争と秩序[M],汲古書院,2002:36—41.

[9] 严桂夫.徽州历史档案总目提要[M].合肥:黄山书社,1996:36.

[10] 俞乃华.徽州文书整理探析[C]//安徽省徽学学会.徽学丛刊(第1辑).合肥:黄山书社,2003.

[11] 刘伯山.关于徽州文书的计量标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16.

[12] 周邵泉.徽州文书的由来、收藏与整理[J].明代史研究,1992(3).

[13] 周邵泉.徽州文书与徽学[J].历史研究,2000(1):51—60.

[14] 严桂夫,王国健.徽州文书档案[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19,33.

[15] 卞利.徽州文书的由来及其收藏整理情况[J].寻根,2008(6):4—14.

[16] 黄山学院图书馆网站[EB/OL]. [2012-09-26].http://www.lib.hsu.edu.cn/News_show.asp?Newsid=67.

[17] 徽学研究中心简介[EB/OL].[2012-09-28].http://www.huixue.org/news/view.asp?id=267.

[18] 闽南契约文书综录[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增刊):1—4.

[19] 张应强.清水江文书的收集、整理与研究[C]//张应强,王宗勋.清水江文书(第1辑第1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0] 刘伯山.徽州文书的遗存与整理[C]//刘伯山.徽州文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1] 曹树基·石仓契约(第1辑第1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2] 塚田孝·小田町調査と小田町関係史料によせて[M].市大日本史(第1号).大阪市立大学日本史研究室,1998.

在整理的过程中,为避免文书的丢失或损坏,中山大学图书馆采取尽量少使用原件,而是通过数字化扫描后再进行文书的著录、校对等工作的保护方式,即文书的保存工作由典藏部的专人来负责,整理编目部门、修复部门、数字化部门之间不相互进行文书原件流转,需要原件,均以典藏部为中心进行借出归还工作。图书馆每天安排专人入库提取当日所需整理编目、修复或者扫描的文书原件,在上午及下午下班之前,及时将文书归还入库,并做好出入库登记。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以箱为单位开展整理工作,每箱文书中,又以一人负责一包文书的方式进行,每整理完一包文书才可以取出第二包,不能将未做完的一包文书转交给另一个人负责,从而保持著录的完整性。

4结语

徽州文书是珍贵的文献资源,是徽学研究的基石。随着大量徽州文书的涌出,其学术研究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何将散落民间的徽州文书尽可能地搜集完整,如何将徽州文书尽可能完整地展示给世人,为学者们发掘、整理、研究、开发和利用这笔文化瑰宝,这些都要求整理徽州文书的工作人员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可行的工作规范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检验和修缮。

注释

①数据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赵思渊于2012年9月26日在中山大学讲座《地方历史文献“身份识别信息”格式标准:设计与应用——基于上海交通大学所藏地方历史文献的分析(讨论稿)》。

②安徽省博物院原名为安徽省博物馆。严桂夫,王国健.徽州文书档案[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26.

③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卞利. 徽州文书的由来及其收藏整理情况[J].寻根,2008(6):4—14.

[参考文献]

[1] 王钰欣,罗仲辉.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前言[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

[2] 周邵泉.徽州文书的分类[J].徽州社会科学,1992(2):39,40.

[3] 倪清华.黄山市博物馆藏徽州文书简介[A].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编:徽州文化研究(第1辑)[C].合肥:黄山书社,2002.

[4] 刘伯山.徽州文书的遗存及特点[J].历史档案,2004(1):122.

[5] 徐国利.当代中国的徽州文书研究[J].史学月刊,2005(2):97.

[6] 翟屯建.徽州文书的由来、发现、收藏与整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10.

[7] 臼井佐知子.徽州商人の研究[M],汲古書院,2005:19.

[8] 中島楽章.明代郷村の紛争と秩序[M],汲古書院,2002:36—41.

[9] 严桂夫.徽州历史档案总目提要[M].合肥:黄山书社,1996:36.

[10] 俞乃华.徽州文书整理探析[C]//安徽省徽学学会.徽学丛刊(第1辑).合肥:黄山书社,2003.

[11] 刘伯山.关于徽州文书的计量标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16.

[12] 周邵泉.徽州文书的由来、收藏与整理[J].明代史研究,1992(3).

[13] 周邵泉.徽州文书与徽学[J].历史研究,2000(1):51—60.

[14] 严桂夫,王国健.徽州文书档案[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19,33.

[15] 卞利.徽州文书的由来及其收藏整理情况[J].寻根,2008(6):4—14.

[16] 黄山学院图书馆网站[EB/OL]. [2012-09-26].http://www.lib.hsu.edu.cn/News_show.asp?Newsid=67.

[17] 徽学研究中心简介[EB/OL].[2012-09-28].http://www.huixue.org/news/view.asp?id=267.

[18] 闽南契约文书综录[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增刊):1—4.

[19] 张应强.清水江文书的收集、整理与研究[C]//张应强,王宗勋.清水江文书(第1辑第1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0] 刘伯山.徽州文书的遗存与整理[C]//刘伯山.徽州文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1] 曹树基·石仓契约(第1辑第1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2] 塚田孝·小田町調査と小田町関係史料によせて[M].市大日本史(第1号).大阪市立大学日本史研究室,1998.

在整理的过程中,为避免文书的丢失或损坏,中山大学图书馆采取尽量少使用原件,而是通过数字化扫描后再进行文书的著录、校对等工作的保护方式,即文书的保存工作由典藏部的专人来负责,整理编目部门、修复部门、数字化部门之间不相互进行文书原件流转,需要原件,均以典藏部为中心进行借出归还工作。图书馆每天安排专人入库提取当日所需整理编目、修复或者扫描的文书原件,在上午及下午下班之前,及时将文书归还入库,并做好出入库登记。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以箱为单位开展整理工作,每箱文书中,又以一人负责一包文书的方式进行,每整理完一包文书才可以取出第二包,不能将未做完的一包文书转交给另一个人负责,从而保持著录的完整性。

4结语

徽州文书是珍贵的文献资源,是徽学研究的基石。随着大量徽州文书的涌出,其学术研究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何将散落民间的徽州文书尽可能地搜集完整,如何将徽州文书尽可能完整地展示给世人,为学者们发掘、整理、研究、开发和利用这笔文化瑰宝,这些都要求整理徽州文书的工作人员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可行的工作规范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检验和修缮。

注释

①数据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赵思渊于2012年9月26日在中山大学讲座《地方历史文献“身份识别信息”格式标准:设计与应用——基于上海交通大学所藏地方历史文献的分析(讨论稿)》。

②安徽省博物院原名为安徽省博物馆。严桂夫,王国健.徽州文书档案[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26.

③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卞利. 徽州文书的由来及其收藏整理情况[J].寻根,2008(6):4—14.

[参考文献]

[1] 王钰欣,罗仲辉.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前言[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

[2] 周邵泉.徽州文书的分类[J].徽州社会科学,1992(2):39,40.

[3] 倪清华.黄山市博物馆藏徽州文书简介[A].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编:徽州文化研究(第1辑)[C].合肥:黄山书社,2002.

[4] 刘伯山.徽州文书的遗存及特点[J].历史档案,2004(1):122.

[5] 徐国利.当代中国的徽州文书研究[J].史学月刊,2005(2):97.

[6] 翟屯建.徽州文书的由来、发现、收藏与整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10.

[7] 臼井佐知子.徽州商人の研究[M],汲古書院,2005:19.

[8] 中島楽章.明代郷村の紛争と秩序[M],汲古書院,2002:36—41.

[9] 严桂夫.徽州历史档案总目提要[M].合肥:黄山书社,1996:36.

[10] 俞乃华.徽州文书整理探析[C]//安徽省徽学学会.徽学丛刊(第1辑).合肥:黄山书社,2003.

[11] 刘伯山.关于徽州文书的计量标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16.

[12] 周邵泉.徽州文书的由来、收藏与整理[J].明代史研究,1992(3).

[13] 周邵泉.徽州文书与徽学[J].历史研究,2000(1):51—60.

[14] 严桂夫,王国健.徽州文书档案[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19,33.

[15] 卞利.徽州文书的由来及其收藏整理情况[J].寻根,2008(6):4—14.

[16] 黄山学院图书馆网站[EB/OL]. [2012-09-26].http://www.lib.hsu.edu.cn/News_show.asp?Newsid=67.

[17] 徽学研究中心简介[EB/OL].[2012-09-28].http://www.huixue.org/news/view.asp?id=267.

[18] 闽南契约文书综录[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增刊):1—4.

[19] 张应强.清水江文书的收集、整理与研究[C]//张应强,王宗勋.清水江文书(第1辑第1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0] 刘伯山.徽州文书的遗存与整理[C]//刘伯山.徽州文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1] 曹树基·石仓契约(第1辑第1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2] 塚田孝·小田町調査と小田町関係史料によせて[M].市大日本史(第1号).大阪市立大学日本史研究室,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