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英两国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演变过程及人物姓名的艺术作用
2014-03-28王兴刚
王兴刚
本文以我国与英国小说早期作品人物的形象及名字作为参照,分别从两国的历史背景及人文因素去分析它们的发展变化以及特点。然后比较和对照了两国小说中人物姓名的艺术作用的变化。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和对照希望能使双方在共生互补之中不断地加强对彼此的了解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英国小说在文艺复兴时期初具雏形,托马斯·纳什尔等一批作家热衷于创造反映生活黑暗面、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以流浪汉为主人公的小说。如他的小说《不幸的旅行者》就是一部描写流浪汉的历史传奇冒险小说[1]。一部分是受到了西班牙流浪汉故事的影响, 还有一部分是受到文艺复兴时期描写骑士贵族传奇经历的罗曼史的影响[2]。 流浪汉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出身贫寒,早年天真可爱、富于同情心,但他们一旦进入社会,就感到无法适应,于是为了活命、求得生存,不得不学着去阿谀、钻营、撒谎、诈骗。在中国,民国后期钱钟书先生所著的《围城》就是采用了西方流浪汉小说的结构,以知识分子方鸿渐为主人公。描写他在进入社会后所遇到的各种挫折和挑战,以及在他的身上所发生的变化。18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现实小说的兴起和发展。18世纪的文学摆脱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教律,把文学从华丽典雅的殿堂或虚构荒诞的迷宫拉到现实生活中来;作品中的主人公已不再是帝王贵族而是普通人,特别是社会的中下层人物[3]。笛福所著的《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就是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 理查逊在《帕米拉》中所塑造的乡绅家的女仆帕米拉贞洁自持,品德高尚的妇女形象对以后的文学影响也很大,英国18世纪文学研究家伊恩·P·瓦特指出:“《帕米拉》的问世是我们文学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纪念日:自兹日起,一种新的、充分发展的、影响极大的女性角色典型出现了。”[4]菲尔丁是第一个大规模地描写社会人生,无情地揭露并辛辣地讽刺英国政治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和黑暗现象的作家。 他的作品中的人物从上层社会到贫民窟,从流浪汉到教士,他主张小说的对象应包括各种类型。菲尔丁师承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在《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中酣畅而尖刻地嘲弄那一时代的“伟大人物”。 斯特恩的主人公是一群性格独特,行径古怪,异想天开又极为敏感的怪人,但是他们都富有同情心[5]。作者在这群怪人身上写出了喜、笑、怒、骂、悲、哭等各种不同情感,表现得玄奥,他是“揭示出人感受中的微妙差异的第一人”[6]。19世纪初,简·奥斯汀作为现实主义作家,以讽刺幽默的笔法刻画了当时英国小镇中产阶级的生活和思想,生动地再现了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由乡村绅士、淑女、势利眼和社会爬虫组成的小型世界的面貌。19世纪早期的英国小说中,浪漫主义仍占重要地位,沃尔特·司各特创作了不少以苏格兰历史、英国历史以及欧洲其他国家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因此,在他的小说中人物多为苏格兰人民,以及英国宫廷人物[7]。英国小说在19世纪中叶得到更大的发展,这也是英国国内工业资本主义阶级和工人阶级斗争激化的时期。同时科学技术在加快发展,达尔文划时代的“进化论”给了传统信仰以猛烈冲击。在政界和舆论界,围绕谷物法和“英国现状”问题展开了时间更长的论争。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使小说作者更加关心社会上的重大问题[8]。以狄更斯为首的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改良主义思想的作家以现实主义为创造原则,对现存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严厉的抨击。在小说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人物”。英国城乡生活中的芸芸众生成了作品的主角。狄更斯的小说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性格,常常通过对普通人或 “小人物”命运的描写来揭示社会的本质[9]。 如《奥立佛·特威斯特》中的奥立佛,《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大卫都是命运坎坷的主人公。在狄更斯的许多长篇小说中,他以锐利的笔触刻画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严厉地鞭挞了资本家的妄自尊大和贪得无厌的性格与特征。勃朗特姐妹描述了英国妇女的生活状况和种种困惑,公开表露妇女要求自由平等的呼声[10]。夏洛特追求表现普通人和小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如《玛丽·巴顿》就是描写曼彻斯特产业工人的苦难生活和他们反对资本家的斗争。 盖斯凯尔夫人是小说史上第一个真正把工人形象再现在艺术创作之中的作家[11]。而在中国,直到1925年的“五卅惨案”之后,中国工人阶级才终于开始以一种正面的、积极的形象出现在文艺作品中。 如蒋光慈的《短裤党》中的工人形象[12]。19世纪后期,英国工业的发展侵蚀了英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宗法秩序,打乱了农民长期在乡村田园环境中所形成的种种生活习惯和方式。在托马斯·哈代的笔下,这种变化给纯朴憨厚的农民造成了种种阵痛,使他们不得不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转向被人剥削的农业工人,这种转变酿成了一幕幕悲剧[13]。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托马斯·哈代所塑造的人物就多是乡村中纯朴的农民。 在中国,“五四”时期鲁迅开创了中国农民的形象,以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最为重要的人物形象系列之一。这些人物形象如华老栓(《药》)、七斤及七斤嫂子(《风波》)、祥林嫂(《祝福》)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 而到了民国中期,“京派”文学中沈从文对于乡土经验的书写采取了与“五四”一代作家截然不同的态度。 在沈从文的笔下,乡民并非愚昧的对象,他们聪慧、善良、正直、纯真、任性、自得其乐,他们用自己的逻辑应对人生的苦难,化解生老病死的痛苦, 如翠翠(《边城》)[14]。在英国19世纪中叶,英国政府加强了对殖民地人民的镇压与掠夺。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反映殖民地统治者的小说,如约瑟夫·路德阿德·吉卜林极力美化英国的海外殖民政策。 作品中的人物有不少就是生活在印度的英国统治者中的下层角色。
中国的小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神话和传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经分析过神话产生的原因。“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 而其主人公多是具有超能力的神仙。而传说的由来是因为“迨神话演进,则为中枢者渐近于人性。凡所叙述,今谓之传说”。先生又指出了传说中的主人公“或为神怪之人,或为古英雄。 其奇才异能神勇为凡人所不能”。[15]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志怪小说。这一时期志怪小说的繁荣,与当时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关。 汉末以来,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们对现实社会深感绝望,而去追寻虚幻的精神慰藉。 于是佛、道两教在社会各阶层广泛传布,形成了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产生了许多神怪故事[16]。小说中出现的人物也多是鬼神,如《搜神后记》《白衣素女》中的田螺姑娘、《搜神记》、《吴王小女》中的吴王小女紫玉,以及《列异传》中《宋定伯捉鬼》中的鬼。
这一时期出现的还有轶事小说。汉代有“郡国举士”的制度,文人特别看重品题,“声名成毁,决于片言”。魏晋士大夫好尚清谈,讲究言行举止,品评人物的风气更盛。 于是有人把一些知名人物的言行轶事汇集起来,编成了轶事小说[17]。如《西京杂记》中的《王嫱》 描写的人物是贪赂毁图的毛延寿和远嫁匈奴的王嫱。《汰侈》中描写的是过着穷奢极欲生活的石崇和王恺。
唐五代时期出现了传奇。传奇的内容不再限于六朝时期的鬼神异说和名人轶事,而成为事态人情、广阔现实生活的反映。 这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给传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它由单纯的谈论鬼神,向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发展[18]。这是唐传奇区别于六朝志怪而成为真实意义上的小说的重要标志。就表现手法和采用题材而言,可大致分为志异类传奇和现实类传奇[19]。而现实类传奇以政治传奇和爱情传奇两类为主。志异类传奇中出现的人物还多是鬼怪,如《任氏传》中狐所幻化的美妇任氏、《柳毅传》中的牧羊龙女。现实类传奇中的人物多是现实生活中的,如《长恨歌传》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莺莺传》中的莺莺与张生。到了唐朝末叶由于军阀割据,民不聊生,文人们想借助剑侠来扫荡世间的不平,于是就有了以剑侠为主要人物的故事,如《虬髯客传》。
伴随着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城市市民阶层对于文化娱乐的要求不断提高,于是各种演唱技艺应运而生[20]。有些文人或书会才人常常将这种唱词和主要故事情节的底本加以润色,写成专供人们案头阅读的书面文学作品,这样的话本,其实就是我国宋元时代比较完善的白话小说[21]。小说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以通俗易懂的口语写成。 这些白话小说塑造了各阶层的人物群像,特别是城市中小商人、手工业者和下层妇女作为正面人物形象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22]。如《快嘴李翠莲》中的李翠莲 、《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周胜仙。宋代的传奇从题材上来分除了现实题材还有历史题材。在历史题材的传奇中很多主人公是历史人物,如《赵飞燕别传》中的赵飞燕、《李师师外传》中的李师师等。
到了明朝,出现了大型历史演义及英雄传奇小说。这是由于明王朝是夺取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果实而建立起来的。这次农民起义规模之巨大,斗争之激烈,时间之长久,都是历史上所罕见的。它对明初文学影响巨大。 战争的残酷刺激着作家,同时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为他们提供了许多在太平年代不可能有的生活经验[23]。这种小说有《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 而这些小说中的人物多是乱世中的真实人物或虚构的英雄。 明朝神魔小说的出现,鲁迅先生也指出过原因“奉道流羽客之隆重,极于宋宣和时,元虽归佛,亦甚崇道,其幻惑故遍行于人间,明初稍衰,比中叶而复极显赫……。 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统于二元,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赅括矣。 然其力之及于人心者甚大,又或有文人起而结集润色之,则亦为鸿篇巨制之胚胎也”。[24]神魔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多是佛、道教中的人物,如《三遂平妖传》的主要人物多半是妖物及妖道,还有大型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的人物。 万历后期,新添了一种小说类型——世情小说。 小说人物从帝王将相、英雄好汉、神仙鬼怪转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叙事意图从热情歌颂理想的英雄人物转向客观冷静地描绘平庸、卑贱甚至丑恶的人物[25]。如《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和西门庆。 明末的短篇小说拟话本《三言》、《二拍》,这些作品与唐宋传奇多写才子佳人和明代前期长篇小说多写历史题材与英雄神怪等趋向不同,它们以城市生活与商业活动为主要背景,以市井细民为主要角色,以市民的家庭、爱情、公案及恩怨纠葛等为主要题材[26],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和《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人物。 清朝时期的讽刺小说如《儒林外史》所传之人,大部分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音或瘦词隐语寓其姓名, 若参以雍乾间诸家文集,往往十得八九[27]。如书中的马二先生,实即作者挚友冯粹中。
接下来我们要说一说小说中人物姓名的艺术作用的变化。 在英国小说中,人物的姓名大致可分为原型的、现实的和象征性的三种[28]。能够体现原型品德性格特征的,例如班扬所著的《败德先生传》中的“败德先生”就是一名品德败坏的奸商。 在中国的小说中也会看到人物姓名能够反映原型品德性格特征的,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 但在英国小说中能够反映原型品德性格特征的姓名在后来的小说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社会现实生活中常用的姓名。 例如,简、大卫以及伊丽莎白等这样的普通名字。就象征性来说,鲁迅笔下的阿Q 和贝克特笔下的无名者颇有一些相似。阿Q是一个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年龄以及籍贯的人物,而在《无名者》中,作者根本没有交代主人公的这些信息。这两位主人公都代表了无知、无能、无用以及无望。 由此我们能够看到,虽然我国与英国的小说沿着各自的轨道发展前进,但还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可以做比较的。
在世界各民族中,单一发展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其实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在闭关锁国的封建时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是突破重重阻力,而奋然前进。在漫长的岁月中,外国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以各种方式影响了我国的文化[29]。英国文学对我国近现代小说的影响就不容小觑。晚清时期《老残游记》里面就提到了“福尔摩斯”的名字,可以看出晚清时期翻译作品的影响。在英国早期的小说作品中也能看到中国人的形象,但是由于缺乏对中国实际的了解以及自身经济﹑社会及哲学发展和他们孤傲的个性的影响,很多英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都比较偏激,如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续编》中描写了两个中国人物形象。一个是中国乡绅,一个是中国官僚。 通过这两个人物抨击了中国的文化,嘲笑了中国的落后贫穷﹑中国人的智慧以及中国人令人难以忍受的骄傲[30]。20世纪以来随着两国在诸多领域的交流, 有些人走出国门,用自己的眼光来了解彼此的文化。 更多的人则是从各种文化载体中去感知, 而小说作为一种载体能让我们在一个故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之中,中西方的文化是需要不断地交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双方在共生互补之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1][5][7][9][10][13]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12][14][25]傅礼军.中国小说的谱系与历史重构[M].东方出版社,2006.
[3][8]穆睿清,姚汝勤.外国文学参考资料[M].地质出版社,1984.
[4]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M].三联书店,1992.
[6]阿尼克斯特.英国文学史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1]乔治·桑普森.简明剑桥英国文学史[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7.
[15][24][2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团结出版社,2005.
[16][17][19][20][22][23][26]张炯.中华文学发展史[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18][21]乔力.话题中国文学史[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8]李维屏.英国小说艺术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9]杨匡汉,张文.共和国文学60年[M].人民出版社,2009.
[30]钱林森.雾外的远音——英国作家与中国文化[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