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创新气氛对信息系统创新使用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人格特质和个体感知的视角
2014-03-28宋宝香
宋宝香,王 怡
(1.南京中医药大学 经贸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山东大学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一、引 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信息系统(简称为IS)成为企业运营的重要技术支撑,信息系统有效使用的程度对企业绩效产生重要影响。一般而言,企业会强制要求其员工使用企业的信息系统,因此员工就会出现仅仅是应付工作所需而简单地使用信息系统,但也可以为了更好完成工作而挖掘信息系统的各种使用功能达到对信息系统的深层次使用。已有研究发现,如果员工对信息系统仅仅作为日常惯例和基础性的使用,往往会限制信息系统本身的潜能[1]525-557,因此,为了能充分发挥现有信息系统的全部潜能,就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持续的创新使用[2]27-36[3]12-16。
所谓信息系统的创新使用是指使用者为了完成难度较大的工作任务而以创新的方式充分利用IS功能和特点的使用行为[2]27-36。信息系统的创新使用是深层次使用的最高形式,其强调信息系统使用者的自主性,强调其对信息系统各种功能的创新性使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系统创新使用及其影响因素从个体、组织、系统本身和工作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在切入点、理论基础和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分歧,到目前为止尚未达成共识。而且,现有研究多侧重技术层面的探讨,缺少与组织管理情境的结合,难以体现信息系统应用的现实情境和要求。因此,为弥补这一不足,本文将组织创新气氛这一环境因素引入信息系统的创新使用研究中,虽然已有学者对两者之间的直接关系进行了研究,如秦敏等,但对其中的作用机制却缺乏进一步地剖析。
由于员工是企业信息系统的最终使用者,是企业有效使用信息系统最为核心的因素,因此,他们对信息系统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到企业使用信息系统的成效[4]26-40。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个体的行为会受到个体所处的环境和个体主观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个体主观因素将对员工的信息系统使用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人格特质和认知风格被认为是影响信息系统使用行为的重要因素[5]1825-1832,且都属于个体的主观因素,因此本文选取个体IT创新性(Personal IT Innovativeness,PIIT)[6]1-20和信息系统自我效能感(IS self-efficacy,ISSE)这两个变量来剖析组织创新气氛对个体信息系统创新使用行为的作用机制,以期打开组织创新气氛与信息系统创新使用之间影响机制的黑箱。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组织环境因素与信息系统创新使用相结合,使得信息系统研究从侧重信息技术本身转向技术与企业管理实际相结合,更能体现信息技术应用的管理情境,从而拓展了现有信息系统创新使用的研究范围,并为未来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同时,本文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引入个体IT创新性和信息系统自我效能感这两个变量来剖析人格特质和个体感知在组织创新氛围与信息系统创新使用中的作用机制,为现有信息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文献回顾
(一)组织创新气氛
组织创新气氛这一术语用来描述特定社会情境中,环境特征对个人创造潜能发挥的促进或阻碍作用[7]115。组织创新气氛的概念与如何看待组织创新气氛的形成过程有着密切关系。组织创新气氛形成过程有组织属性论、选择—吸引—同化模式、社会化模式等三种观点[8]7-19[9]26-32。虽然不同观点下对于组织创新气氛概念的界定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基本共识是:组织创新气氛属于一种认知,其实质是人们对组织环境的创新支持程度的感知[10]133-144。如Amabile等人认为组织创新气氛是存在于具有创造性和革新性的组织中的、创造力产生的心理背景,是影响创造性工作的组织环境认知[11]1154-1184。国内学者刘云和石金涛也认为组织创新气氛是指个体对组织政策、管理行为、组织流程以及其他组织环境创新支持要素产生的主观认知[12]。陶咏梅和康宇认为组织创新气氛是指个体对组织是否提供一个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环境及其程度的感知,是个体与组织环境互动的系统反映,它决定了个体及组织的创新水平,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关系[13]145-150。基于此,本文将组织创新气氛界定为个体对组织环境的创新支持程度的感知。
组织创新气氛对企业员工创造潜能的发挥、创新绩效的提升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大量研究证实了组织创新气氛会积极地促进创新行为的发生[12],对组织创新绩效的提高有同样的促进作用。此外,组织创新气氛还影响心理授 权[10]133-144、组 织 承 诺[13]145-150、工 作 投入[14]28-30+46等。因此,信息系统创新使用作为一种创新行为,也会受到组织创新气氛的影响。
(二)信息系统的创新使用
从信息系统采纳角度的研究来看,信息系统采纳后行为研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根据Kwon和Zmud在创新扩散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起始、采纳、适应、接受、常规化使用以及融合等六个阶段,其中融合阶段是对系统进行更深入、更完整的使用来支持更广泛的工作任务,它恰恰是超越组织管理约束,同时也是最能体现系统使用价值、提升工作绩效的关键部分。为进一步了解融合阶段的使用行为特征,Saga和Zmud提出“超常规使用”的概念,可用拓展使用(Extended Use)、整合使用(Integrative Use)和新生使用(Emergent Use)来度量,也有学者将这些使用统称为深层次使用。
Mill和 Chin提出了信息技术创造使用(Creative Use of IT)的概念,即以新颖的方法使用系统中一个或几个特征来完成一项任务[15]。Wang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所谓创新使用是指为了完成难度较大的、复杂的工作任务,使用者对信息系统的功能、特征等进行创新运用的行为[2]27-36。创新使用是信息系统采纳后阶段的重要内容,它以信息系统的常规使用为前提,在此阶段,员工对信息系统的持续使用、拓展使用等行为趋于稳定,试图对信息系统进行深入挖掘与探究。创新使用有助于实现信息系统的全部潜能[2]27-36,能够促进企业信息系统价值的最大化,继而帮助企业更好地提升绩效。本文认为,员工对信息系统的创新使用是创新行为的一种,是员工创新行为在信息系统领域的一种体现,因此管理学领域员工创新行为研究的基本原理也同样适用于员工信息系统创新使用的研究。
(三)信息系统创新使用的影响因素
由于目前对信息系统采纳后行为的概念和界定并未达成共识,因此学者们也多基于自己的研究视角、切入点对采纳后行为进行界定和研究。在此借鉴Wang等的研究,将信息系统创新使用归入信息系统深层次使用中,对信息系统深层次使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对信息系统深层次使用的前因变量主要从个人、组织以及工作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个体层面来看,个人特征、心理感知因素和信任感等是影响信息系统深层次使用的因素。用户的个人特征(如知识、个人创新倾向)是深层次使用的重要前提[2]27-36,员工的心理感知因素如自我效能、感知效用、满意度、信任等则进一步对深层次使用产生影响[16]63-96[17]216-227。
从组织层面,组织规模、管理支持、组织战略和组织创新氛围对深层次使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3]。其中,秦敏等对复杂信息系统的创新使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创新气氛(包含IT团队支持、IT资源供应、IT学习和IT专业技能四个维度)对复杂信息系统的创新使用产生显著影响。此外,Sun证明当用户面对新的工作任务、新的技术环境以及观察到他人对系统功能进行使用时,周围的新环境会迫使他们积极思考自身的信息系统使用行为并作出相应的调整[18]453-478。
由此可见,现有研究虽然已对组织创新气氛对信息系统创新使用进行了研究,但对组织创新气氛如何影响信息系统创新使用的机制却未进行深入分析。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和信息系统创新使用个体层面影响因素的已有研究,本文认为信息系统创新使用受到组织创新气氛和个体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从个体人格特质和个体感知等主观因素入手来剖析组织创新气氛对信息系统创新使用的影响机制是一个可行的视角。
三、研究假设的提出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社会认知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个体的行为[19]189-211,该理论主要包括:三元交互作用论、观察学习论和自我效能论。本文将主要从三元交互作用论和自我效能论来对组织创新气氛对信息系统创新使用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
首先,三元交互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行为、环境三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环境是影响行为的潜在因素,但这种作用是潜在的,只有环境和人的因素相结合并且被适当的行为激活时,环境才能发挥这种作用[20][21]1-26。因此,外在环境和个体主观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非常重要。其中,在影响个体行为的人的因素中,人格特质理论指出,在人类行为的背后,存在着支配和调节个人行为的深层特质性人格“实体”,而且该实体是稳定的,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从而对个人行为的预测成为可能,个体的人格特质与外部条件共同决定了人的适应性特征(如习惯、态度、技能、关系、行为等)[22]。在信息系统领域,个体IT创新性(PIIT)表示了个体愿意尝试任何新的信息技术的意愿[23]204-215,是创新者所拥有的倾向特质,同时也被证实是有利于信息系统创新使用的因素[2]27-36[6]1-20。因此,基于三元交互作用论和人格特质理论,可以推测个体IT创新性在组织创新气氛和信息系统创新使用行为之间会起到中介作用。
其次,自我效能论认为:影响人类行为的其他激励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可能根植于个体的一个核心信念——人具有通过自己的行动产生效果的力量,一个人除非相信自己能通过自己的行动阐述所期待的效果,否则他们很少具备行动的动机,因而效能信念是行动的重要基础[24]30-41。所谓自我效能感,“它是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的信念,它涉及的不是技能本身,而是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25]191[26]125。针对特定领域、特定任务、特定问题的自我效能感对于行为或行为绩效最具有预测性[24]30-41。一般而言,个体在某一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其预测到的成功可能性就越大,就越会努力尝试去从事创新的活动,也更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在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中,信息系统自我效能感(CSE)被认为是个体对自身能够胜任使用复杂信息系统的一种自我信念,是信息系统使用行为的一个重要预测变量[6]1-20。因此,本文认为员工的信息系统自我效能感在组织创新气氛与信息系统创新使用之间会起到中介作用。
基于上述论述,本文提出如下研究模型,见图1所示。
图1 本文的概念模型
(二)组织创新气氛与信息系统创新使用
由社会认知理论可知,环境对个体的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管理学领域的研究中,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了组织创新气氛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中,秦敏和黄丽华对复杂信息系统的创新使用也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创新气氛对复杂信息系统的创新使用有显著直接的影响[3]12-16;此外,Wang等也证实组织层面的管理支持对信息系统创新使用起到显著正向的影响[2]27-36,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说明了组织层面的环境因素会对员工信息系统的使用产生影响。因此,基于上述论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组织创新气氛对员工信息系统创新使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信息系统自我效能感与信息系统创新使用
自我效能反映了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工作或达到某种水平的能力的判断,它是人的能动性的基础,它不仅以其自身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适应和变化,而且还通过对认知、情感、动机和生理唤醒的影响调节着人们的思想变化和行为选择[24]30-41。从概念产生起,自我效能感就一直是与特定领域、特定任务甚至特定问题相联系的,而且自我效能感会随着具体任务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Compeau和Higgins将自我效能感引入计算机使用中,提出了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19]189-211。近年来,在信息系统使用领域的研究中,信息系统自我效能感这个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系统自我效能感的拥有与否成为识别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因素。由于现今的ERP系统、CRM系统都是集合多个功能模块的复杂信息系统,这给企业员工的使用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这需要员工付出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和熟悉系统的功能,尝试和摸索系统的各种使用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对其学习和使用复杂信息系统的能力的自信将是他们能否对这些信息系统进行创新使用的关键[2]27-36。因此,信息系统自我效能感不仅仅是证明人们使用信息技术的好处,同时也能确保其拥有足够的技能和自信心。
在实证研究中,Mills和Chin发现个人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自我效能感都会影响和决定个体是否进行系统创新使用[15];Wang等也指出信息系统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信息系统的创新使用[2]27-36。因此,可以推测:
H2:员工信息系统自我效能感对信息系统创新使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虽然大量研究已探讨了组织创新气氛对员工创新行为的直接效应,但是两者之间的影响机制还不得而知。目前,学者们主要运用主效应模型、缓冲模型和相互作用模型来探讨组织创新气氛影响结果变量的作用机理[9]26-32。在借鉴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顾远东和彭纪生创造性地将创新自我效能感引入组织创新氛围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之中[24]30-41。由于信息系统创新使用也是员工创新行为的一种,管理学领域研究的规律也可能同样适用于信息系统领域,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组织创新气氛对信息系统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4:信息系统自我效能感在组织创新气氛与信息系统创新使用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四)个体IT创新性与信息系统创新使用
根据人格特质理论,人格特质是个体行为的重要预测变量[27]346-363,而个体创新性特质是在创新领域众多实证研究中得到广泛支持的人格特质变量,其对个体创新行为和绩效都产生重要影响[28]154-161。已有研究也证实了人格特质是信息系统深层次使用背后的一个重要因素[29]95-101。
在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中,Agarwal和Prasad提出了个体IT创新性(PIIT)的概念,它表示了个体愿意尝试任何新的信息技术的意愿,被认为是个体技术使用的一种倾向,且与技术使用的积极信念相关,是创新者所拥有的倾向特质[23]204-215。因此,可以推测,具有高IT创新性的个体可能对信息技术的创新具有更积极的认识,也可能潜在地影响个体如何对信息技术创新的响应,从而对信息系统的使用更具创新性。
在实证研究方面,Wang等验证了使用者个人IT创新性会对其创新使用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2]27-36;此外,Mills和Chin也证实了使用者个人IT创新能力会对信息系统创新使用的影响[15]。因此,基于以上论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个体IT创新性对员工信息系统创新使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的三元交互论,环境会对个体的主观认知及人格特质产生影响,并且与个人主观因素一起共同影响个体行为。因此,可以推测组织创新气氛可能会通过个体IT创新性对信息系统的创新使用产生影响,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6:组织创新气氛对个体IT创新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7:个体IT创新性在组织创新气氛与信息系统创新使用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和数据收集
鉴于中国沿海地区多数大型制造企业普遍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简称ERP系统),考虑到本研究的关注点在信息系统的创新使用,因此我们选取ERP系统的实施年限超过2年,对ERP研究有浓厚兴趣的大型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从而有助于研究的顺利开展和深入。本次共发放问卷255份,回收问卷240份,回收率为94.1%。样本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回收的问卷中,男性所占比例为54.2%,女性所占比例为45.8%;80%以上的员工工作年限在4年以上,表明员工对信息系统的使用已经超出最初的采纳阶段,适合本研究的要求;年龄分布集中在23~39岁之间的占78.3%,多为年轻人,一般会积极尝试使用新信息技术;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大学专科和本科,占样本量的75.8%,表明他们具备使用信息系统的能力基础。因此,从样本的基本特征来看,该样本适合本研究的要求。
(二)变量的测量
本研究问卷均来自成熟量表,对所有测量题项先进行双向翻译,再在小范围内初测,对题项的语义和语境加以修改,问卷采用Likert七级量表(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其中,组织创新气氛采用刘云和石金涛[12]在KEYS基础上开发的组织创新气氛量表,它主要参考KEYS量表中的创新鼓励因素,包括同事支持、主管支持和组织支持三个维度,共12个条目;信息系统创新使用采用Wang等[2]27-36研究中所用指标,包括3个条目,个体IT创新性在Agarwal和Prasad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包括3个条目;信息系统自我效能感在Compeau和Higgins[19]189-211研究量表的基础上加以修订,包括4个条目。
表1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三)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1.聚合效度和信度的检验
为了进行假设检验,首先要保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本文利用LISREL 8.0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结果见附表1。从附表1可以看出,各测量题项的标准因子载荷都在0.6以上[30],且都在0.001水平上显著,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潜变量的Cronbach's Alpha、CR和AVE都超过规定的标准(Cronbach's α〉0.7,CR〉0.7,AVE〉0.5)[31]74-94。
2.区分效度的检验
根据Fornell和Larcker(1981)的研究,如果潜变量的AVE的平方根大于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就说明潜变量之间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32]382-388,具体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量表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表2 潜变量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和AVE的平方根
五、数据分析结果
(一)数据分析方法
首先,为了进行假设检验,在上述量表信效度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组织创新气氛的三个维度:同事支持、主管支持、组织支持在各自维度上利用SPSS 16.0进行加总平均,构成组织创新气氛的测量。其次,利用LISREL 8.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
(二)假设检验
采用LISREL 8.0对研究模型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如图2所示,模型的各项拟合优度指标基本符合要求,表明模型拟合是良好的。
图2 模型的检验
从图2可以看出,组织创新气氛与信息系统创新使用的路径系数为0.35,且显著水平p〈0.01,说明组织创新气氛对信息系统创新使用产生显著正向影响,H1得到支持;组织创新气氛与信息系统自我效能感的路径系数为0.70,且显著水平p〈0.001,表明组织创新气氛对信息系统自我效能感产生显著正向影响,H3得到支持;信息系统自我效能感与信息系统创新使用的路径系数为0.30,且显著水平p〈0.01,表明信息系统自我效能感对信息系统创新使用产生显著正向影响,H2得到支持;根据H1、H2和H3都得到支持,可以推断信息系统自我效能感在组织创新气氛和信息系统创新使用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H4得到支持;组织创新气氛与个体IT创新性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72,且显著水平p〈0.001,说明组织创新气氛对个体IT创新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H6得到支持;个体IT创新性与信息系统创新使用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04,但不显著,H5没有得到支持;基于H1、H5和H6,可以推断个体IT创新性在组织创新气氛和信息系统创新使用之间没有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假设H7没有得到支持。
六、研究结论及讨论
(一)研究结论
基于上述研究假设的检验,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组织创新气氛对信息系统创新使用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这说明在员工对信息系统的创新使用中,组织创新气氛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促进员工对信息系统的创新使用就需要企业在组织内部构建良好的组织创新气氛以推动创新使用行为的发生。
(2)信息系统自我效能感在组织创新气氛与信息系统创新使用中起到中介作用。这与管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结论一致,说明了管理学创新行为的研究结论在信息系统领域的适用性。由此可知,在信息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员工信息系统自我效能感在促进信息系统创新使用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企业需要关注员工信息系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从而有助于增强其创新使用信息系统的可能性和成效。
(3)组织创新气氛对个体IT创新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这与理论假设相一致,表明了环境对个体特质的影响,也进一步证明当员工所处环境弥漫着支持创新的气氛时,员工个体的创新特质更容易显现和激发出来。
(4)员工个体IT创新性对信息系统创新使用没有产生显著影响,组织创新气氛不能通过个体IT创新性对信息系统创新使用产生影响。这与Wang等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可能的原因在于,企业中信息系统的使用是一种以被动地接受命令式的方式来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员工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员工工作类型和工作任务的要求不同,某些如会计财务等工作可能不需要员工对信息系统进行创新使用;此外,由于员工使用动机的不同也可能会对信息系统创新使用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方面也将成为本研究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面。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通过上述研究结论,为了促进员工对企业信息系统的创新使用,从而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信息系统的潜能,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由于组织创新气氛有助于员工信息系统的创新使用,因此需要企业从组织层面上加强对组织创新气氛的培育,鼓励创新的文化,认可创新的员工,鼓励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鼓励上级主管容忍下属不同的意见,善于听取下属有创意的想法等。
(2)由于员工个体的信息系统自我效能感在组织创新气氛与信息系统创新使用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因此组织需要加强培养员工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容忍员工的失败,鼓励其成功的做法,不断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3)组织创新气氛会对员工创新性特质产生影响,但员工创新性特质未必直接会影响到其信息系统的创新使用,这需要基于工作性质、工作任务、使用动机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因此,企业在对员工信息系统创新使用方面的激励还有待基于不同工作、任务等有所不同。
(三)研究的局限性
当然,本文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横断面数据使得研究仅抓住信息系统创新使用的某一时点的特征,而未能体现其动态发展的过程,未来将采用多个不同时点的纵贯数据来分析其动态变化;(2)虽然本研究已经尽量从被测者的匿名性、量表项目的顺序、量表的不同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控制,但由于测量题项是由员工个体来填写,不可避免仍会存在同源方差问题。此外,对信息系统创新使用采用自我报告式的测量与真正的创新使用行为之间也存在差异。因此,如何构建更精确的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也将成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Jasperson,J.S.,Carter,P.E.,Zmud,R.W.A comprehens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post-adoptive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abled work systems[J].MISQuarterly,2005,29(3).
[2]Wang,W.,Hsieh,J.J.,Butler,J.E.,et al.Innovate with complex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a theoretical model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J].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2008,49(1).
[3]秦敏,黄丽华.创新氛围对复杂信息系统创新使用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3).
[4]王玮,廖勇.企业信息系统采纳后行为研究评介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2).
[5]Luse,A.,C.McElroy,J.,M.Townsend,A.,DeMarie,S.Personality and cognitive style as predictors of preference forworking in virtual team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29.
[6]Wang,W.,Li,X.,Hsieh,J.J.P.-A.The contingent effect of personal IT innovativeness and IT self-efficacy on innovative use of complex IT[J].Behaviour&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3,32(11).
[7]Lauer,K.J.The assessmentof creative climate:an investigation of ekvall's creative climate questionnaire[M]. New York: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State University,1994.
[8]Schneider,B.,Brief,A.P.,Guzzo,R.A.Creating a climate and culture for sustainable organizational change[J].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96,24(4).
[9]王雁飞,朱瑜.国外组织创新气氛研究概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8).
[10]刘云,石金涛.组织创新气氛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过程研究——基于心理授权的中介效应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3).
[11]Amabile,T.M.,Conti,R.,Coon,H.,Lazenby,J.,Herron,M.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 (5).
[12]刘云,石金涛.组织创新气氛与激励偏好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交互效应研究[J].管理世界,2009(10).
[13]陶咏梅,康宇.基于组织承诺的组织创新气氛与个体创新行为关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2(6).
[14]钱白云,苏倩倩,郑全全.组织创新气氛与中小企业员工创新行为: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J].人类工效学,2011(2).
[15]Mills,A.,Chin,W.Conceptualizing creative use:an examination of the construct and its determinants[A]. AMCIS 2007 Proceedings.Paper 289[C].http:∥aisel. aisnet.org/amcis2007/289 2007.
[16]Benlian,A.Effect Mechanisms of Perceptual Congruence Between Information Systems Professionals and Users 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3,29(4).
[17]Hsieh,J.J.P.-A.,Wang,W.Explaining employees' Extended Use of complex information systems[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07,16(3).
[18]Sun,H.Understanding user revisions when using information system features:adaptive system use and triggers[J].MISQuarterly,2012,36(2).
[19]Compeau,D.R.,Higgins,C.A.Computer self-efficacy: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and initial test[J]. MISQuarterly,1995,19(2).
[20]Bandura,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M].Englewood Cliffs,NJ,1986.
[21]Bandura,A.Social cognitive theory:An agentic perspective[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52 (1).
[22]McCrae,R.R.,Paul T.Costa,J.The Five-Factor Theory of Personality[A].Hand book of Personality:the-(3rd edition)[M].John,O.P.,Robins,R.W.and Pervin,L.A.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2008.
[23]Agarwal,R.,Prasad,J.A conceptual and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personal innovativeness in the domai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8,9(2).
[24]顾远东,彭纪生.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0(1).
[25]Bandura,A.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 (2).
[26]Bandura,A.,Adams,N.E.,Beyer,J.Cognitive processesmediating behavioral chang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7,35(3).
[27]Davis,J.M.,Yi,M.Y.User disposition and extent ofWeb utilization:A trait hierarchy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2012, (5).
[28]Jackson,J.D.,Yi,M.Y.,Park,J.S.An empirical test of three mediation models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 innovativeness and user acceptance of technology[J].Information&Management,2013,50 (4).
[29]宋宝香,王玮.人格对即时通讯服务持续使用影响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1,25(1).
[30]Nunnally,J.C.,Bernstein,I.H.Psychometric Theory (third edition)[M].New York:McGraw-Hill,1994.
[31]Bagozzi,R.P.,Yi,Y.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88,16(1).
[32]Fornell,C.,Larcker,D.F.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