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姊妹艺术门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
2014-03-27崔荣汉
崔荣汉
摘要:在音乐欣赏课堂上,应积极寻找音乐与姊妹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通过对跨学科的研究,以不同的视角去理解、体验音乐的内涵。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也会大大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关键词:姊妹艺术门类 价值和作用
人类的学习历史和认知规律告诉我们,综合认知是知识传承的最好和最有效的方式。虽然音乐有自己专业化的教学内容,但是很多时候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来自于对某些音乐课题的研究和创造中。因此,在音乐欣赏课堂上,应积极寻找音乐与姊妹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通过对跨学科的研究,以不同的视角去理解、体验音乐的内涵。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也对会大大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一、舞蹈
古人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对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来说,音乐与舞蹈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共同肩负着表现主题内容的使命。正如当代舞蹈家吴晓邦所认为的那样:“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现出来。”①音乐属于听觉范畴,通过声音的变化来凸显主题,有声无形。舞蹈属于视觉范畴,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有形无声。音乐与舞蹈的特殊性和局限性,要求它们必须站在统一的战线,共同战斗。此外,音乐和舞蹈还有很多互通性。如,在节奏上。音乐是靠节奏来构成整体韵律的,舞蹈靠节奏来表现情感的。舞蹈作品中,音乐节奏的起伏、变化不仅能够触动人的心弦,更有助于丰满舞蹈形象;在抒情作用上。音乐与舞蹈都具备长于抒情的特性,这也是它们之所以能够被人们用来表现情感的重要原因。
以乐助舞,以舞现乐,两者相兼相容,更有利于学生体味音乐的真谛。以音乐剧《妈妈咪呀》为例,它的首次演出就打破了伦敦票房记录,伦敦交通更为之瘫痪。截止到2010年该音乐剧已经巡演全球240座城市,从美国拉斯维加斯到汉城东京,创下了一个有一个票房奇迹。笔者认为,《妈妈咪呀》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除了它因为包含了《妈妈咪呀(Mamma Mia)》、《舞蹈皇后(Dancing Queen)》、《胜者为王(The Winner Takes It All)》、《钱、钱、钱(Money, Money, Money)》以及《给我一个机会(Take A Chance on Me)》等22首超级乐团ABBA乐队脍炙人口的经典金曲外,活力四射的舞蹈也是它成功的基石。观看过该剧的人一定深有体会,随着音乐的旋律,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要站起来,挥动四肢,随歌而舞。因此,在欣赏这部音乐剧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座位,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通过具体的舞蹈动作来感受音乐。另外,我们可以先把音乐和舞蹈分离开,听音乐就是听音乐,看舞蹈表演就是看舞蹈表演。之后再把音乐和舞蹈结合起来展现给学生,相信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更能够让学生体会音乐的内涵。
二、美术
音乐的某些外部形态和美术有一定的对应性。如,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和曲式与美术作品中的构图;音乐中的旋律与美术中得线条等等。在色彩方面音乐与美术更是有着驚人的对应性。有研究表明,音乐创作的过程就是声音与色彩的发展变化过程。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艾认为,音乐中的7个高音,与美术作品中常见的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紫色,7种颜色有着惊人的对应性。法国作曲家梅西安更是说过:“要理解我的音乐中的音色和声及声音的组合,你就必须热爱色彩,对色彩敏感,懂得音乐和色彩的联系。”由此可见,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座相互融合的桥梁,在这座桥上,你可以聆听音乐的同时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幅应情应景的水墨画,亦可以在看一幅画的时候耳边荡漾着动人的旋律。
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曾说过:“音乐常赋予我一些伟大的思想,当我听音乐时,我非常想画画。”②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我们也可以给学生准备上画笔,水彩,把用耳朵听到的旋律用笔来写实。如,欣赏《渔舟唱晚》着手古筝独奏曲时,我们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这样的画面:在夕阳西下,晚霞斑斓,片片白帆缓缓移动,渔民们纷纷归航,收获的喜悦让让他们放声歌唱……从而使音乐欣赏不再仅停滞于听觉的满足,而是听觉、视觉、触觉三者相溶的境界。
在欣赏莫斯科雅阔夫创作的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可以先让学生观赏俄国著名画家伊里亚·叶非莫维奇·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因为,直接的视觉冲击有利于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深度的感官刺激,引发他们的“感同身受”。音乐的开头,微弱的号子声、叹息声仿佛来自远方,慢慢的油画中的伏尔加河纤夫们拖着瘦骨嶙峋的身躯缓缓走来,吃力地拉着满载着物品的大船,背负着青天,面向着大地,受尽了欺凌和屈辱。随后音乐的力度达到了最高音,这时船夫们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追求光明的愿望就跃然“画”上。
另外,我国很多的民乐都是依据古代的古墓石刻或者壁画等美术作品为蓝本,如,《飞天》、《蜀宫夜宴》、《观花山壁画有感》等。在欣赏这类音乐作品时,可以先让学生观摩相应的蓝本,借此来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思路和内涵。
三、建筑
建筑界有一句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凝固的音乐,音乐——流动的建筑,审视这两种艺术,我们会发现在它们的身上都能看到对方的影子。“我们在音乐里所得到的感受和我们在凝视建筑形式的相互作用时所得到的感受完全同”。③
概况来说,音乐与建筑有几个突出的相关性:一、节奏感和韵律感。西方美学的奠基人柏拉图(Plato)认为“黄金分割”的悦目比例与音乐节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音乐的旋律是通过节拍与旋律的变换组合来实现,建筑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则来自建筑形体的变化引发的视觉刺激,进而激发人在心理上的美感想象。二、欣赏的层次性。人们对音乐美和建筑美的欣赏都要经历从知觉欣赏到情感欣赏再到理性化欣赏的过程。在知觉欣赏上,音乐通过节奏、音高和音色来激起人们的知觉认知。建筑通过空间体型的变化与材料的色与质的变化来触动人的知觉。在情感欣赏上,音乐与建筑都具有表达情感的功能。如,音乐大多用不同的调性、声音的高低强弱、音色的质感和节奏的徐疾来表达感情,比较抽象。而建筑的表情法有具体和抽象之分,且以抽象为主。理性欣赏上,人们可以用音乐的眼光去欣赏建筑,也可以用建筑的眼光去欣赏音乐。黑格尔在阐述音乐与建筑的联系时说:“在可归到数量及其凭知解力去认识的外在定性这一点上,音乐和建筑最相近,因为象建筑一样,音乐把它的创造放在比例与结构上”。④
这些音乐与建筑间的相互联系为我们以建筑的视角去感受音乐,用音乐的旋律去诠释建筑提供了理论依据。那么在具体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又该怎样建筑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呢,事实上这很简单,建筑与音乐的融合无处不在。我们可以从巴洛克一词说起,“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文,意为不圆的珍珠,是珠宝商人对蹩脚货的鄙称,是18世纪文艺理论家借来嘲笑17世纪建筑风格的词。在他们看来——上一辈人所喜爱的建筑模式——如意大利许多教堂的大圆顶——充其量只不过是个不圆的洋葱头而已。后来的学者们沿用了这个诨名,泛指16-18世纪这段时期的造型艺术和音乐艺术。”⑤也可以从大家都很熟悉的故宫说起,故宫的整个院落布局俨然就是一首内容丰富的交响曲,如,交错纵横的院落,体现音乐作品惯有的前奏、渐强、高潮和收尾;大小不一的殿宇,展现了红花与绿叶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天坛回音壁与三音石更是音乐与建筑的完美结合,以回音壁为例,外来音律能够通过它内层墙面内弧的传递而回荡,久久不息。倘若站在壁前轻轻吟唱,深沉婉转的和声会随之响起;如若高歌一曲,回音亦会随之高亢激昂。
另外,一些著名作曲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建筑艺术的影响,这就要求在具体的音乐欣赏中通过建筑来感悟音乐。如,欣赏《少女的祈祷》时,可以先带学生到教堂感受一下,那里神圣、庄严、肃穆的氛围;欣赏舒曼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时,先从哥特式建筑谈起,因为音乐中别致而短促的主题犹若诠释了哥特式的线条。对此,柴可夫斯基曾说:“伟大的音乐家在大教堂绝顶之美的感召下写成的几张谱纸,就能为后代人樹立一座刻画人类深刻内心世界的犹如大教堂本身一样的不朽丰碑。”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具体的建筑物去欣赏音乐,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三门峡畅想曲》、《十三陵水库大合唱》《长城随想曲》、《姑苏行》等等,都是具有建筑特点的音乐。
注释:
①吴晓邦:《新舞蹈艺术理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
②[法]爱米尔·安托瓦尼·布德尔:《艺术家眼中的世界》,辽宁:美术出版社,1900年。
③王沛纶:《音乐辞典》,台北:文艺书屋印行,1981年。
④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宗白华美学文学译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⑤林华:《我爱巴赫——巴赫钢琴弹奏导读》,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