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不同群体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比较研究
2014-03-27罗玲
罗 玲
(安徽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230036)
一、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点”。[1]1学生学习策略、需求、动机、态度、性格差异等自身主观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已成为外语教学研究不容忽视的因素。
动机研究是二语(外语)学习心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英语学习动机研究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探索动机对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动机与其他影响成绩的学习者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动机内部结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生自身、教师、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2]228刘文宇、查吉安的动机研究认为英语学习动机因素与生源地有密切联系,[3]121而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特征,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动机是可能的。[4]93然而以往对高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大多以整个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却忽略了生源地和经济条件可能带来的差异。已经有研究发现,农村贫困大学生有诸多不利于学习的情感因素存在,而较之其它学科,英语课程与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以往的学习经历等因素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5]137特别是农村贫困生,由于地理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学习英语的动机很可能与其他群体学生存在差异。
将大学生按照经济条件和地域背景分为不同群体,比较、研究他们的英语学习动机,特别关注农村贫困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与其他群体的异同,可以为调动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重塑和提高其英语学习动机提供依据。
二、研究问题
通过对安徽省高校大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和分析,探讨以下问题:(1)安徽省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类型有哪些;(2)农村贫困生与其他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在英语学习动机上是否存在差异;(3)不同群组学生的动机是否因性别不同而产生差异;(4)不同群组学生的动机是否因为开始学习英语的年龄(始学年龄)不同而产生差异。
三、研究对象、工具及统计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的对象为安徽省5所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大一新生,共626人。根据问卷“受访者信息”中第3个问题的回答,将学生分为农村、城镇、城市3类,再根据后8个问题的回答来区分贫困生和非贫困生。这样受访者被分成6组:农村贫困生、农村非贫困生、城镇贫困生、城镇非贫困生、城市贫困生和城市非贫困生,其中农村贫困生291人。研究对象具体情况见表1、表2。
表1 各校受访者信息
表2 受访者性别、家庭背景、始学年龄信息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参照高一虹等人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2003)[6]60-64和秦晓晴的“英语学习情况调查表”(2007)[7]37-41,编制了“安徽省大学生英语学习调查”问卷。它采用从“很不同意”到“很同意”的李克特量表形式,主体包括学习动机、努力程度、学习焦虑、归因四个部分(论文只涉及问卷的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为英语学习动机 (问题1-问题33),共33个动机项目,基本采用高一虹等使用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并在此基础上参考其他相关文献[8]104以及先期在安徽农业大学学生中作的问卷调查结果,拆分了原问卷中的问题2和问题12,并添加了问题16。
(三)数据收集和统计方法
在形成正式问卷后,课题组分别在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合肥师范学院的2010级非英语专业学生中通过随机抽样发放了640份问卷,回收634份,剔除无效问卷8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626份。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问卷实测的整体信度的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达到0.856,论文涉及的第一部分信度系数为0.818。对问卷第一部分进行因子分析,归纳出安徽省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类型。用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成对样本T检验等方法对不同学生组进行对比,探讨不同群组学生的动机特点,特别是农村贫困生与其他群体学生的差异。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动机类型
获得数据后对问卷第一部分作结构效度分析结果KMO=0.862,巴特利(Bartlett)球体检验达到显著水平(p=0.000≤0.05),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对该部分33个动机项目进行因子分析,用映象因子提取法通过斜交旋转中的最优斜交转轴法,经过16次迭代后收敛。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和观察碎石图获得9个因子,累计贡献率达59.469%(表3)。各题项在因子上的负载量见表4。
表3 因子特征值及方差百分比
表4 因子结构及负荷
因子9所包括的2个题项10、11在因子4上的负荷大于在因子9上的负荷,因此它们自然归于因子 4;因子 8包括问题 13、14,其中问题 14在因子5上的负荷大于在因子8上的负荷,同样归于因子5;问题13在因子3和因子9都有负荷且在因子9上的负荷较大,但通过综合观察,归于因子3更加合理。此外,问题15属于因子1,但通过对结构矩阵的观察及综合考虑,将该题项归于因子7。最后,将33个题项归纳成7个动机类型,其组成及命名分析如下:
因子 1 包括问题 32(敲门砖)、33(修养象征)、28(为父母希望)、19(为好工作)、17(成就感)、16(改变自身家庭)。这些题项体现了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实目的,即通过英语学习完成自己和父母的心愿,获得较好的前途和发展,因此命名为“前途与发展”。
因子2包括问题22(爱语言学习)、23(爱英语歌曲及电影)、24(爱英语语言)、21(对人及文化感兴趣)、1(一见钟情)、26(爱英语文学作品)。 这些题项都与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兴趣有关,所以命名为“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兴趣”,简称“兴趣”。
因子3包括问题4(高考前为升学)、2(父母要我学)、3(学校要我学)、12(为毕业证书)、13(为国内考试)。这些题项涉及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要求或规定,英语学习的原因归结于“不得不”,因此命名为“外界压力”。
因子4包括问题6(高考前教师定劲头)、8(高考后教师定劲头)、9(高考后英语课质量定劲头)、5(高考前成绩定劲头)、7(高考后成绩定劲头)、11(班级定劲头)、10(高考后教材定劲头)。这些题项包含了教师、课程、教材、班级等因素,属于“学习情境”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学习情境”。
因子5包括问题29(出国受教育等)、14(为出国考试)、31(移民)、30(体验异国文化)。 无论最终出国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题项都体现了英语学习与“出国”有关,因此命名为“出国”。
因子6包括问题27(为国家富强)、25(为世界了解中国)。它们体现了大学生把个人学习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的较高心理需求,故将其命名为“社会责任”。
因子7包括问题20(了解外界)、18(为学其他专业)、15(交流工具)。这些题项说明大学生对英语的工具性特征有明确的认识,因此该因子被命名为“媒介工具”。
这7个动机类型又可以分为积极型、消极型和中间型。因子1、2、6属于积极型,因子3为消极型,因子 4、5、7 为中间型。
动机分类的结果除了“外界压力”这一动机类型,总体上与高一虹等人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的研究结果吻合。
(二)不同地域来源、不同经济条件群组的动机对比
通过统计描述检验,动机因素7个因子的均值属正态分布,因此该部分的统计运用了参数检验方法。
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城市、城镇和农村生源学生的动机因子均值,发现城镇学生各因子均值都高于农村学生,并且在“兴趣”、“出国”和“学习情境”3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值分别是0.000、0.018、0.000。城镇与城市学生虽没有显著差异,但除了 “外界压力”,城镇学生动机均值高于城市学生。城市学生在“兴趣”、“学习情境”、“外界压力”、“出国”、“媒介”这5个动机因子上的均值高于农村学生,但差异不显著。贫困生在 “出国”、“学习情境”、“兴趣”这3个动机因子上的均值低于非贫困生,其他4个因子均高于非贫困生。存在显著差异的因子是“媒介工具”(p=0.041)。
(三)农村贫困生动机类型与其他组别的对比
所有受访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因子均值从高到低的排序是:因子7、因子1、因子3、因子6、因子4、因子2、因子5。农村贫困生的情况与整体情况相同,非农村贫困生仅在4和6的顺序上颠倒(表5)。
表5 农村贫困生与非农村贫困生动机因子均值
因为采用5点计分,故因子均值达到3.5分的为高分组。从表5可以看出,只有“媒介工具”和“前途及发展”动机因子获得高分,这说明安徽省大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是为了现实的目的,实际需要强于内在兴趣,外在动机或工具性动机强于内在动机或融入型动机。该现象的积极意义在于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在现代社会,英语是获得专业知识和其他信息的必要途径,在个人发展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将农村贫困生与非农村贫困生各动机因子均值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因子2“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兴趣”上,农村贫困生(M=2.7503)与非农村贫困生(M=2.8910)存在显著差异(t=-2.24,p=0.025<0.05)。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是由于英语学习的特殊性,农村贫困生的学习环境、经济状况和地域限制使他们难以获得深层次接触、欣赏该语言及文化的机会,导致该群体学生只能把英语当做硬性学习来应付,因而难以对它产生较高的兴趣。
对所有受访者各动机因子排序后,将相邻的两个因子进行成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除了因子6和4、因子4和2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但因子6和2之间差异显著),其他各对都存在显著差异。农村贫困生仅因子6和4之间无显著差异。
使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比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条件的学生,结果表明农村贫困生和农村非贫困生在因子 5(出国)上(t=2.831,p=0.007<0.05)和因子7(工具媒介)上(t=2.793,p=0.004<0.05)存在显著差异,农村贫困生的均值(出国:M=2.5747;工具媒介:M=3.6735)均高于农村非贫困生(出国:M=2.3750;工具媒介:M=3.4079)。在因子7上的差别容易理解,因为贫困生出于改变自身状况的愿望,故其动机更为强烈。在因子5上的差异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同样来自于农村,贫困生的出国意愿更为强烈,原因有待调查。
在因子2(兴趣)上,农村贫困生的均值(M=2.7503)显著低于城镇贫困生(M=3.0300,t=-2.370,p=0.018<0.05) 和城镇非贫困生 (M=3.0613,t=-3.733,p=0.000<0.05);因子 5 (出国) 的均值 (M=2.5747) 显著低于城镇非贫困生 (M=2.8098,t=-3.031,p=0.003<0.05)。但在各动机因子的均值上,农村贫困生与城市学生无显著差异,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现象。尤其是在因子2上,城市学生的家庭条件和地域优势使他们有更多机会培养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兴趣,可数据表明他们与农村贫困生之间虽有差别却并不显著。
(四)农村贫困生的动机在性别上与其他群组的比较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女生各动机因子的均值(除了因子3“外界压力”)均高于男生,而且男女生在除“出国”外的其他6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女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普遍强于男生,而男生英语学习的自觉性低于女生。这一结果与施晓燕、董姮飞的研究结论[9]69相似。
在相同地域、相同经济状况的群组内进行男女生对比,结果是农村贫困生组的男女生在因子1(p=0.005)、2(p=0.000)、3(p=0.031)、6(p=0.035)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非贫困生、城镇贫困生组的男女生均在因子1、2、7上存在显著差异:前组数据为因子1(p=0.003)、2(p=0.024)、7(p=0.013),后组数据为因子1(p=0.039)、2(p=0.034)、7(p=0.010);城镇非贫困男女生仅在因子3(p=0.014)上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学生无论经济状况如何,男女生之间不存在任何显著差异。
具体到农村贫困生,在因子1(前途与发展)、2(兴趣)和6(社会责任)上,女生的均值都高于男生。在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家庭,女生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低于男生,她们要改变自身的状况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能坚持学习并考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她们更看重自己的前途和发展,而女生对于语言天生的优势和兴趣应该是她们在因子“兴趣”得分上高于男生的原因。但是为何农村贫困女生英语学习的“社会责任”动机强于男生,该问题有待探讨。
(五)农村贫困生的动机在不同始学年龄组上与其他群体的比较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将不同英语始学年龄组的动机因子均值做比较,结果为8岁前组各动机均值除“外界压力”外,均高于9-12岁和13-15岁组;8岁前组与 13-15岁组在因子2(p=0.000)、3(p=0.028)、5(p=0.022)、6(p=0.044)、7(p=0.049)上存在 显著差异;8岁组与16岁以上组在因子2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7),前者动机均值均高于后者;9-12岁组与13-15岁组在因子2(p=0.001)、5(p=0.042)上存在显著差异,前者动机均值均高于后者;9-12岁组与16岁以上组在因子3(p=0.001)、4(p=0.002)上存在显著差异,同样前者动机均值高于后者;13-15岁组与16岁以上组与前面的情况相同,在因子3(p=0.000)、4(p=0.020)上存在显著性差异,13-15岁组的均值高于16岁以上组。
这些数据说明,从总体趋势上看,英语始学年龄越小,总体动机强度越高,特别是含主动因素的动机强度越高;年龄越大,总体动机强度越低。
农村贫困生8岁以前开始学习英语的比例仅占本组总数的2.7%,而13岁之后的两个组的比例却为73.9%。其他群组学生始学年龄因地域不同依次降低。
五、结 语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安徽省大学生,包括农村贫困生,最强烈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是“媒介工具”和“前途与发展”。按经典动机分类,它们都属于工具型动机。这既具有功利和被动的一面,但同时又体现出学生对本门课程有理智和清醒的认识,能现实地面对自己的个人发展问题,因此具有积极主动的特征。
(2)安徽省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因地域差异而不同。总体上看,城镇学生动机强度最高,农村学生最低。虽然城市学生动机水平高于农村学生,但差异并不显著,其中原因有待探讨。
(3)抛开地域及性别差异,经济条件对动机的影响不显著。
(4)农村贫困生在因子“兴趣”上强度低于城镇和城市学生,并且与城镇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利用高校的有利条件努力帮助农村贫困生提高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兴趣。因为“兴趣”属于典型的内在动机,而内在动机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10]76,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投入程度。
(5)女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强度总体上高于男生,且这种差异因经济条件和地域的改变而改变:农村男女生的差别大于城镇,城镇大于城市,经济条件差的大于经济条件好的。这一结论与时代进步的大方向吻合一致。
(6)农村贫困生英语学习动机在性别上的差异最为明显。地域和经济的劣势、农村地区残存的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使女生需要面对更多更大的困难和压力,但这也激发了她们更加强烈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她们更加坚韧的毅力。
(7)农村贫困生大部分在上初中后才开始学习英语,8岁前和9-12岁开始学习英语的比例在所有群组中最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农村贫困生在多个动机因素的强度上低于其他群体学生的原因。与性别一样,始学年龄是不可控因素,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动机加以调节和弥补。
[1]束定芳,庄志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李业琪.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J].科技信息,2011(13).
[3]刘文宇,查吉安.网络教学环境中英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研究[J].外语学刊,2009,148(3).
[4]虞丽莉,裴学梅.国内近十年英语学习动机研究综述[J].海外英语,2011(7).
[5]魏仙梅,张海菊,刘益全.校园隐性文化对农村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影响及对策[J].中国市场,2007(Z1).
[6]高一虹.英语学习动机类型与动机强度的关系——对大学本科生的定量考察[J].外语研究,2003,77(1).
[7]秦晓晴.中国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秦晓晴.外语教学问卷调查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9]施晓燕,董姮飞.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性别差异性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3(4).
[10]温宏兰,曾志宏.融入型学习动机和内在学习动机与英语学习策略的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