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基督教发展的内在机理刍议

2014-03-27王正宇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基督教村民农村

王正宇

(湖北文理学院 经济与政法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基督教”一词有时指东正教、天主教、新教的总称,有时专门指新教。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世主(弥赛亚)的宗教。基督教提倡包容、进步精神,敬仰并感恩基督(指对基督教创始人耶稣基督进行感恩,他为拯救人类的罪恶而死)。基督教号召自由、民主、仁义、义气与道义,消除内心的不良欲望,对犯下的过错和自身的罪恶进行忏悔,净化心灵。

历史上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经坎坷,展示了基督宗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相互交融的漫长历史和独特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各宗教教徒的人数一直没有什么增长,直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新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全国逐渐恢复了正常的宗教信仰活动。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和步伐,基督教文化在中国尤其在农村迅速、大范围的传播,据中国基督教协会公布的数据,“中国内地目前有1600万基督教信众,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多倍”。这是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曹圣洁牧师2004年年末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介绍的情况。另据中国社科院2010年8月11日发布的《宗教蓝皮书》中估算,中国现有基督徒230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有专家指出,由此可能引发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①2010年4月30日中国社科院于建嵘教授在人大作“基督教的发展与中国的社会稳定”演讲的观点。这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和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爱国人士高度关注。

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不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也出现了内部的结构裂变,出现了阶层分化,人际关系、道德伦理、价值观念也受到了冲击,加之农村社会原有的瘤疾,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农民迫切需要一个平静快乐的精神家园。而这时,基督教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民间信仰逐渐复苏[1]。

基督教在中国尤其是乡村的传播呈方兴未艾之势。那么,基督教作为现代西方文化的精神支柱,基督教在乡村迅猛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笔者在湖南、湖北等地区进行随机社会调查,共计发放问卷205份,回收205份。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再结合村民的一些口述,我们发现了基督教在中国乡村得以迅速传播的一些端倪,以供大家思考。

第一,国家宽松自由的宗教信仰政策。2004年7月7日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通过《宗教事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6号)在条例中明文规定,尊重公民信仰自由的权利,保护公民正常的宗教信仰的权利,并对宗教活动进行了一些具体的规范,基本上做到了保证宗教活动在合法范围内的正常发展。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各种宗教是很早就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被人们推崇,起到稳定社会的效果。当然宗教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新中国政府采取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助于维护我国民族关系,维护国家安定,有助于团结信教群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在这种宽松的政策下基督教得以在全国范围合法地存在、传播和发展壮大。如果某个村庄建有教堂,就有人信教,那么这个村庄信教人数比例就会比其他村高。

第二,农村自然传统因素。由于农村地区科学知识的匮乏,人们出于对自然的畏惧和对未知领域的困惑,而选择了皈依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各种宗教。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不够,人们在改造自然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和变幻莫测的各种自然现象,觉得在自己周围的各种事物中都存在着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主宰或影响着自己的生活,进而把这种力量神秘化、人格化,作为神灵加以崇拜,并企图通过祈祷、祭礼、舞蹈、音乐等形式对其施加影响,使之给人类带来“恩赐”。这也一直延续到今天现代社会。

第三,改革开放之后,政府放松了对民众信仰的引导,信仰变得多样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各种外来宗教的驱逐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全面彻底取缔,使得共产主义理想在我国显现出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改革开放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在经济利益面前,拜金主义横行,许多人丧失了理想和信仰,人们普遍感到信仰的缺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以及城镇化的加快,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人们价值取向日益趋于多元,有人说目前的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虽言过其实,但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邓小平同志曾总结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2]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处于发展的转型时期,农民价值观的冲突与矛盾已成为制约农村持续稳定发展以及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社会转型不仅造成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一系列的深刻变化。其中农民的变化尤为突出,特别是农民价值观念的转变[3]。在当前农村社会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农民自主性在增强的同时个人主义正在蔓延。它削弱了集体观念,淡漠了人际关系,强化了个人主义,使农村的原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多地以金钱来衡量事物的价值,同时金钱报酬也逐渐成为衡量自己选择的标准。中国农民传统的价值观念正在受到挑战,西方“重利轻义论”不断冲击中国农民“重义轻利论”。由此,农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难以掌控自己的命运,也无力与人竞争,急需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于是,劫后复生的基督教成为许多弱势村民的第一选择。表1表明了民众信仰的多元化趋势。

表1 宗教信仰的种类与频率

第四,农村基层组织权威的弱化。村民自治制度属于行政嵌入性的一种制度并非文化内生性的。广大农村缺乏实施民主自治的文化基础,很难将村民自治制度有效地实施起来。从表面上看,代表着国家的基层政权仍然是目前农村唯一合法的权力机制在利益分配、民事调解方面仍然保持着最后的判决,但实际上它的权威和动员能力在逐渐减弱。而基督教作为一种新生的内在力量,在充满着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乡土社会发挥着他自己的作用。目前村委会的主要职能是传达上级的一些指示和精神,协助上级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发放粮补等,但其作用仅限于此。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近几年来一些村从未组织过公共活动,对于涉及到村庄和村民利益的公共活动,村组织更是没有能力组织和动员。在村委会选举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选举中的贿选现象。村委会作为一级组织和村庄的管理者,其产生的合法性以及在村庄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着人们对它的态度。有些村当选人通过其职位为自己谋利而对村庄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改善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人们对此普遍抱有不满。村级组织在村民心目中的权威下降,村委会的组织动员能力也正在逐渐的减弱,在维持农村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也变得微乎其微。在访谈中有些基督徒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现在就依靠上帝了。”他们认为好好依靠上帝就行了,在心理上并没有对此有多么重视并且认为现在村里任职的某些村干部上帝会惩罚他们的。在心理上得到了安慰,没有产生特别强烈的冲突情绪。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积极参与村委选举的状况越来越不理想。见表2的状况分布。

表2 在您看来信基督教人群对村委选举积极吗

第五,社会公共福利和精神文化建设等政府服务与农民的期望还存在相当差距,给基督教传播留下了发展和壮大的空间。这一状况一般来说与经济条件是密不可分的,通常在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公共福利相对较差,服务能力与水平也有限。在我们调查的几个村镇里,几乎没有看到公共娱乐设施。同时通过访谈得知,这几个村子平时也没有人组织集体性的活动,在以前的年代尚有集体电影等公共娱乐,现在虽说有送文化下乡,送电影下乡,但多数人都会在家里对着电视机打发时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十分缺乏,村民除了打麻将、“斗地主”(一种牌艺)之外,没有其他娱乐方式打发闲暇时间,而基督教的聚会则可以视为一种方式。另外,由于一些村庄本身就处于山区,交通不便,村民外出非常困难。村民出行不便,这从侧面保证了基督教在农村地区长时间稳定的传播。

以上相关情况是我们对基督教在农村社会迅速发展、传播所进行了一个宏观方面的思考,也就是说客观方面的种种因素促使了基督教在农村社会的迅猛发展。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呢?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还有一些村民自身主观因素,也就是在微观方面促进了基督教的发展。

首先,许多农村居民孤单寂寞,环境失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较快的提高,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日常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十分单调,集体活动更是少有,主要局限于打麻将、斗地主、看电视,很难满足农村居民随社会发展而越来越高的精神生活需求,从而导致一部分人感到精神空虚。另一方面,伴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也正处在急剧变迁过程中,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现象:农业机械的应用使农忙时间减少,空闲时间增多;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使相当一部分父母不再与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直接导致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经济往来和情感交流等互动行为的减少。[4]基督教借用神的名义来取得对人的终极关怀为人们找到了一种精神支撑。另外,基督教信仰给予信徒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减少了因社会转型带来的恐惧感、危机感和失落感。基督教教会在周三、周五和周日定期在教堂举行聚会活动。参加的基督教徒在一起唱赞美诗,讲圣经和共同祷告,在圣诞、春节,信徒们还组织起来一起看关于基督教的碟片。这些活动使得许多的农村居民有了相当程度的归属感,纷纷信仰基督教,使得基督教迅速发展壮大。

其次,因病求医不理想而信教。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对于处在广阔农村的农民来说,依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贫困现象,尤其是疾病给家庭带来的沉重负担。虽然政府在竭尽全力地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生病住院这一类费用的支出对于普通的农民来说仍然是不堪重负的。农村社会中“小病拖,大病挨,实在不行才往医院抬”,最终造成了“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不治之症”,医疗问题也就成为农民心中的病痛。表3说明了在我国广大农村民众的身体健康状况不甚理想。在调查中发现,因为疾病而走进教堂,期望借助于上帝来减轻自己及家人的病痛这种状况所占的比例较大,当然这也是农村村民走进教堂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3 个人健康状况

其三,基督徒不竭余力的四处传教。表4、表5反映的是基督教的传播。基督教徒的传教热情是非常痴的,甚至达到了狂热的地步,农村的基督徒更是如此。他们认为传一个新教徒就等于结一个果子,是给上帝做工,讨上帝的好,在主二次降临的时候更能够选择自己。村落内部是一个熟人社会,村民之间彼此并不陌生,存在着原始的朴素的乡情纽带,因此,一旦有人皈依基督教,立即会在亲朋乡邻之间快速传播,产生裙带效应。家中有一人信教,亲人朋友很容易受其影响而信教。

表4 如果基督教徒要跟你做朋友你的态度是

表5 您遇到过基督教徒向您传福音吗

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全面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农村社会也在这种趋势与形势之下发生着改变。信仰基督教也使农村居民之间的信任感增强,社会关联度增加,道德素养提高,这些都有利于实现农村的稳定与发展,但我们也应看到基督教在农村社会中的作用是有限的,村民信教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归根到底基本上就是农村经济水平低。目前,基督教主要影响面在社会弱势群体,所占人口比重很小,开展的传教布道活动也在政策范围许可内,要使农村社会得到真正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各项关于农村的政策。政府部门要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方面下功夫,避免社会矛盾激化,力争把宗教势力控制好、引导好、发挥好、运用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康宁发展的新农村。[5]

参考文献:

[1] 沈旭丽.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居民参与基督教活动行为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6.

[3] 黄志海.加强民族地区农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J].传承,2007(7):63-64.

[4] 闭伟宁.改革开放与基督教在我国沿海农村的变迁——基督教在斜侨镇发展状况调查与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636-641.

[5] 王安永,刘 松.鄂北农村基督教传播特点与村民信教原因探究——基于对鄂北地区的实地调研[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8):162-165.

猜你喜欢

基督教村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
基督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