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发展历程、问题与对策
2014-03-27马永敏
马永敏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区域合作化的趋势。通过建立各种优惠的经贸通道,以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已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政策选择。2002年11月4日,中国总理朱镕基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仅2012年,双方副总理级别以上高层互访达50余次。2013年10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并出席APEC第21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印尼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共同命运体》的重要演讲,决定将中印、中马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0月9日,李克强总理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并访问文莱、泰国和越南。李克强总理在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提出,中国和东盟开创了合作的“黄金十年”,有能力再创造出“钻石十年”,双方要“在增强政治互信、倡导开放包容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务实合作,共同提升中国—东盟合作水平,推动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是中国与东盟国家进一步紧密融合的客观事实,也表明东盟国家在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合作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东盟简介
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简称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分为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五国外长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文莱(1984年)、越南(1995年)、老挝(1997年)、缅甸(1997年)、柬埔寨(1999年)先后加入其中,现有成员国10位。总部东盟秘书处设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1]
二、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发展历程
1.1961—1989年,双方确立合作意向
在地理位置上,东南亚国家位于中国的南部,东盟国家中有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与我国接壤,双方在19世纪前就开始比较广泛的文化交流和商贸合作。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东盟成立之前,中国已与印尼(1967年关系中断)、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等五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由于受美国及西方国家对华政策等政治因素的影响,东南亚部分国家和中国的关系陷入低谷。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使得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生改变,1974年5月31日,马来西亚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第二年,菲律宾和泰国也先后与中国建交,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出现缓和。
1978年11月,邓小平同志访问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东盟国家。他多次重申中国支持东盟国家维护独立主权,反对外国控制、干涉的正义斗争,支持东盟和平、自由和中立的政策,支持东盟加强区域性合作和维护本国资源和权益的努力。[注]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1105/3716.html为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和发展铺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2.1990—2000年,双方初步合作
90年代后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得到突破性发展,1990年8月8日,中国同东盟最大的国家印度尼西亚恢复外交关系;同年10月3日,新加坡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91年9月30日,文莱正式与中国建交。在与东盟各国建交的同时,1991年7月,东盟首次邀请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参加了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的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中国开始与东盟建立正式对话;1995,东盟吸收中国参加“东盟地区论坛”;1996年7月,中国成为东盟的正式对话伙伴;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受到重创,中国政府此时向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提供经济援助,并不惜牺牲自身代价而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赢得了东盟国家的一致好评。同年年底,东盟与中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2001年以后,双方开展深入、广泛合作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和东盟的合作发展加快了步伐。2002年,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国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并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标志着中国—东盟的关系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2003年,在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还成为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非东盟国家;2004年,在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2007年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2009年8月,双边签署自贸区《投资协议》,该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的主要谈判基本完成。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2011年是中国—东盟友好交流年,也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
三、中国与东盟贸易现状
自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迅猛发展以及在地理位置上的天然优势,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经贸合作不断向前推进,双边贸易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1.双边贸易总额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保持高速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达20%-25%,其中有两次出现负的增长,即2001年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的影响,双边贸易额出现小幅度的负增长(-1.24%);在2009年由于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整体经济的不景气,双边贸易额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9.50%)。2000年,双边贸易额仅为323.16亿美元,中国自东盟进口181.37亿美元,对东盟出口141.79亿美元.中国逆差39.58亿美元,2011年,双边贸易额达3 628.5亿美元,贸易逆差226.9亿美元,2012年双边贸易额达到40 00.93亿美元,较2000年增长了12倍,中国对东盟出口2042.72亿美元,相比2000年增长了14倍,自东盟进口1 958.21亿美元,相比2000年增长了10倍,同时,中国对东盟首次出现贸易顺差84.51亿美元,从2000年到2011年,中国对东盟一直保持逆差状态,2012年首次出现顺差得益于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降至0.1%,双方93%产品贸易关税已降为零,贸易壁垒降低,双方互动水平提高,使中国与东盟贸易规模保持较大幅度的提高,而2013年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顺差额相对于2012年的差额扩大5倍。[2-3]
2.双边贸易地位
自1993—2004年,东盟连续12年成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2006年东盟跃居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2011年,东盟超过日本,首次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截止到目前,东盟已连续两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双边贸易额仍然保持着10%以上的增长速度,高于中国对外贸易总体的平均增速6.2%,东盟在中国十大贸易伙伴中的占比份额上升到14.2%。在前三位贸易伙伴中,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增速相比2011年下降3.7%,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额增速为8.5%,均低于排在第三位的东盟。由此可见,中国与东盟未来的贸易额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2012年是《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10周年,也是中国—东盟科技合作年。[4]
从具体的贸易国家来看,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进出口总额都出现正的增长,马来西亚连续四年成为中国在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的五个老成员国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成员国越南依然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贸易额占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的96.7%,中国与东盟五个老成员国的平均贸易增速8.78%,大大低于五个新成员国的平均贸易增速21%,特别是老挝、越南、文莱三国与中国的贸易增速均达到20%以上,此外,中国除了对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三国出现逆差外,对其他东盟国家均是顺差,其中越南和新加坡是中国对东盟顺差的主要来源国(见表1)。[5]
表1 2012年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贸易情况
3.双边贸易商品结构
表2 2012年中国自东盟出口的前十类商品
表3 2012年中国自东盟进口的前十类商品
从表2可以看到,2012年中国对东盟出口的主要商品包括:机电设备及零部件、纺织原料及制品、贱金属及制品、车辆及运输设备、化学工业品等产品,这五类产品的比重占前十类产品的77.6%,排在第一位的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的比重为38.3%。在表3中,中国自东盟进口的主要商品包括:机电设备及零部件、矿产品、塑料制品及橡胶制品、化学工业品、动植物油脂等产品,这五类产品的比重占前十类产品的88.7%,排在第一位的也是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其比重高达48.8%。从表2和表3的对比中可以看到在中国和东盟贸易中,前十类产品中有八类产品中国既进口也出口,而在前五类产品中有两类产品中国既进口也出口,即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和化学工业品。[6]
四、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双方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较大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的进出口贸易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即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该指标可用于衡量一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高低。中国和大部分东盟国家都是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国内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投资和出口拉动。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47%,相对2011年,下降了3.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贸易依存度为24.9%,进口依存度为22.1%。美国、日本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约为30%。相比之下,中国的47%显得较高。[7]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在依赖国际市场,这一点在2009年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旦世界经济增长放缓,自身出口贸易就会受阻导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受到严峻的外部环境制约。
2.经济结构的相似性带来竞争性
从东盟国家来看,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大致分为三类:新加坡和文莱属于高收入国家,人均GDP达3万多美元,新加坡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四国经济与中国类似,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在几千美元之间;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属于欠发达国家。东盟中的大部分国家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出口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近年来,随着东盟国家积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如集成电路、手机、计算机及其部件等比重不断扩大,东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第三大办公设备和通讯器材等重要的出口基地,这与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较为相似。[8]除了产品的竞争性外,经济结构的相似性还会带来吸引外资的竞争性,为了加快地区发展,中国和东盟都比较注重吸引外资进入。
3.东盟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都积极参与地区合作和协商,建立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东盟也不例外。东盟国家在推进自身经济一体化的同时,还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除了与中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与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及地区已经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一些国家(或地区)正在准备与东盟国家签订贸易协定[注]根据新华社2013年11月8日消息:中国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出席第三届“亚洲物流及航运会议”表示:香港将与东盟国家协商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随着这些协定的生效及有关政策的落实,势必会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4.金融领域的合作不够深入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起于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和东盟各国对金融开放持谨慎态度,虽然,中国已经和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实行了本币互换,但是目前为止,人民币在东盟国家依然不能完全自由化,使得资本账户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5.政治与领土等领域的分歧
虽然东盟各国都早已建国,但部分国家内部政治局势不稳,党派众多,反政府武装和恐怖分子活动猖獗,影响着中国企业的投资和合作,如缅甸、泰国等国家。另外,中国与东盟部分国家在领土领海等领域存在争端。如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与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存在领海争端,中国与菲律宾在黄岩岛事件上存在争议……这些争端往往容易造成政治领域的不信任与猜疑,从而影响到经济领域。[9]2011年之后,美、俄等国家介入东亚事务,美国甚至高调宣称“重返亚太”,试图拉拢个别东盟国家以制衡中国,也给中国与东盟贸易带来摩擦。除此之外,在东盟部分国家中存在“中国威胁论”,制约了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
五、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发展问题的对策
1.利用地理优势,加强次区域经济合作
中国的广西、云南靠近东盟国家中的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中国可以凭借这一地理优势,通过大湄公河(GMS)和泛北部湾等加快次区域经济合作,虽然目前这几个国家相对其他东盟国家发展比较落后,但是中国可以从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合作,投资建设高速公路、铁路、电信、能源等拉动我国机械设备的出口,便于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这部分地区转移,建立生产基地。然后将商品返销国内及其他市场。与此同时,中国有着极大的市场需求,东盟其他国家可与中国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方向的广泛合作,增大双方产业互补性,以缩短发展差距。东盟国家自然资源丰富,中国可以大量进口,来填补国内自然资源紧缺的现状,缓解中国进口自然资源的压力,而诸如东盟相对比较发达的新兴工业国家新加坡,则在技术与管理方面可以和中国进行广泛的合作,弥补中国在此方面的不足,中国则为其提供广阔的投资市场。[10]
2.扩大双向旅游,推动双边消费需求
从目前来看,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是中国人比较熟悉和亲睐的旅游目的地,其他六个东盟国家的旅游资源还有很大的挖掘潜力。游客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消费需求。因此双方可扩大双向旅游,具体的做法包括:(1)双方在旅游签证上要实现更加便利化,减少出入境的环节和费用;(2)合作举办中国—东盟旅游年等活动;(3)加大有关旅游人才的培训计划,规范旅游行业的标准,给游客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3.加快金融合作进程,建立中国—东盟银行
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要扩大与东盟国家的金融合作,使东南亚成为人民币国家化的先行区,鼓励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投资等。建立中国—东盟银行,以中国和东盟为主要参与者,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可参与,既可以向中国、东盟国家的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也可向越南、柬埔寨等金融不发达的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和经济援助,该银行的设立旨在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支持、贷款、援助等多种方式,给中国、东盟成员国在教育、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帮助,提高中国、东盟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11]
4.充分发挥华人华侨的作用
东南亚地区绝大部分是黄种人,华人华侨较多,据统计,东盟国家中华人约3000万,其中,新加坡华人280万,占该国总人口的74%;印度尼西亚华人880万,占该国总人口3%;泰国华人约939万,占该国总人口14%;马来西亚华人696万,占该国总人口24%[注]该数据来自维基百科华人华侨.,他们都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下“南洋”谋生的,为各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中的部分人也对当地政治、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虽然现在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已加入当地国籍,但他们的祖籍,他们的根还是在中国,借助这一历史渊源,华人华侨可以成为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纽带。
5.消除“中国威胁论”,构建和平、稳定的贸易环境
地区的和平和稳定是双边贸易良性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出口市场和吸引外资等方面有很多的类似之处,再加上领土争端等问题,让部分东盟国家感受到了压力。对此,中国与东盟要不断提升合作的层次和深度,要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全方面的合作交流,逐渐消除“中国威胁论”,要让东盟国家看到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东盟国家是利大于弊,中国也始终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发展双边关系。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不断的向前发展,自贸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会不断得到改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尼国会的演讲提到的一样:“中国愿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扩大对东盟国家开放,使自身发展更好的惠及东盟国家。中国愿提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水平,争取使2020年双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
参考文献:
[1] 单文婷,杨 捷.引力模型在中国与东盟贸易中的实证分析[J].亚太经济,2006(6):16-19.
[2] 王 勤.2012—2013年东盟经济的分析与预测[J].东南亚纵横,2013(2):9-13.
[3] 方冬莉,李 红,程超颖.2012—2013年中国—东盟货物贸易数量分析与预测——年度分析系列报告之十[J].东南亚纵横,2013(2):3-8.
[4] 刘志雄.中国—东盟贸易结构演进分析[J].东南亚纵横,2010(5):59-64.
[5] 何正全.中国对东盟贸易逆差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2):103-106.
[6] 许宁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现状与前景[J].东南亚纵横,2010(11):31-36.
[7] 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东南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与东盟关系2012—2013年回顾与展望[J].东南亚纵横,2013(1):12-18.
[8] 史智宇.产业内贸易研究:中国与东盟国家[J].世界经济文汇,2003(4):37-43.
[9] 曹云华.变化中的中国—东盟关系[J].东南亚研究,1995(5):12-13.
[10] 李一平.地区主义与中国——东盟关系的新发展[J].当代亚太,2003(12):30-34.
[11] 于 晓.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前景展望[J].中国经贸导刊,2013(2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