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2014-03-27陈海南湖北襄阳襄州畜牧兽医局
陈海南/湖北襄阳襄州畜牧兽医局
(一)饲养管理因素
1.母猪因素。妊娠母猪日粮中的营养需求过高,产后奶水过于浓稠、脂肪含量过高,导致仔猪消化不良而发生黄白痢;由于日粮中营养含量过低,造成母猪营养不良,无奶、奶水不足或奶水稀薄,导致仔猪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而发生黄白痢。母猪子宫炎、阴道炎、乳房炎或产后热导致奶水变质,母猪乳房疼痛,红肿,有肿大结块,无奶或少奶,不愿让仔猪吃奶,或仔猪吃了变质的奶水而感染母体携带的病菌或病毒而发生腹泻。
2.仔猪生活环境因素。刚出生的仔猪由于皮下脂肪薄、血糖低、体表面积与体积比大,产热能力低,散热快,尤其是在冬季及昼夜温差大的春秋季,如果保育舍的温度跟不上极易导致仔猪受寒而发生腹泻。仔猪生活的保温箱或圈舍要保持干燥卫生,如果湿度过高或长期不清理猪粪极易导致细菌滋生。产房要保持安静,避免对仔猪造成应激,并且要勤打扫勤消毒,避免细菌病毒的入侵。
3.仔猪日粮因素。母猪初乳是指产后2~3 d内所分泌的乳汁,初乳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大多数蛋白质为免疫球蛋白,它能够形成抗体,与病原微生物及毒素等抗原结合,保护仔猪免受病原侵袭。一些饲养管理不当的猪场,对于初生的乳猪没能及时给予初乳,致使仔猪抵抗力低下而极易发生腹泻。断奶后的仔猪,由于日粮营养搭配不当或饲喂过饱导致消化不良,损害肠道黏膜而发生腹泻。
(二)疾病因素
1.病毒因素。猪传染性胃肠炎,由冠状病毒科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患病母猪乳汁中含有病毒,仔猪吃奶时被感染,表现为突然发病,先呕吐,接着出现水样腹泻,粪便为黄色、绿色或白色等,可含有未消化的乳凝块,患猪脱水明显,10 d以内的仔猪多在出现症状后2~7 d内死亡,如无继发感染,3周龄以上的仔猪可自行恢复,但生长发育受到阻碍。解剖可见胃内充满乳凝块,黏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确诊需作病原学诊断和血清学诊断。
猪流行性腹泻,由冠状病毒科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粪便-口腔是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主要变现为水样腹泻,与传染性胃肠炎症状相似,易感猪群爆发本病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很大,有的猪场所有日龄的猪只均可感染,1周龄以内仔猪常常在持续腹泻3~4 d后因脱水严重而死亡,日龄较大的仔猪约1周后可康复,暴发急性腹泻的猪场,在断奶后2~3周可能出现持续性腹泻。病变主要在小肠,剖检可见肠内充满黄色液体,绒毛缩短,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但该病仅凭临床症状很难做出诊断,可用Elisa方法检测粪便中的冠状病毒抗原和血样中特异性抗体进行确诊。
仔猪轮状病毒病,由呼肠病毒科A群轮状病毒引起,由粪便排出,主要经口传播,是1~8周龄仔猪腹泻的原因之一,1~5日龄无菌猪或断奶仔猪感染后腹泻严重,排水样、黄白色、絮状稀粪,患猪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腹泻持续3~7 d,1~2周内逐渐康复,死亡率高,7~21日龄仔猪腹泻脱水较轻,死亡率较低,28日龄后仔猪仅引起轻微腹泻,但如果在感染时饲喂稀料,会促进腹泻的发生。剖检可见肠绒毛变短,胃内充满未消化的乳凝块。该病的症状不是典型症状,确诊可采集粪便、肠内容物或切片用于诊断。
2.细菌因素。猪痢疾,俗称猪血痢,由致病性猪痢疾短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病猪或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污染器械也是传播媒介,7~12周龄的猪多发,患猪感染后急性主要变现为迅速下痢,粪便黄色,柔软或水样,严重者1~2 d粪便充满血液和粘液,粪便恶臭,含有上皮组织碎片,最后死亡或转为慢性。解剖可见大肠黏膜卡他性出血炎症,有的发展为纤维素坏死性炎症。确诊需要需进行实验室细菌学检查和血清学诊断。
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均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仔猪黄痢潜伏期短,仔猪出生后12 h内即可发病,主要感染出生1周龄内的仔猪,患病后主要变现为排出黄色浆状稀粪,内含凝乳小片,很快消瘦、昏迷而死。解剖可见胃肠道膨胀、有多量黄色液体、气体和凝乳块,肠黏膜急性卡他性炎,小肠壁变薄,以十二指肠最严重。仔猪白痢,主要感染1周龄到断奶前的仔猪,患猪突然腹泻,粪便呈乳白色或灰白色,腥臭、黏腻,腹泻次数不等,病程2~3 d,长的1周,很少死亡,但仔猪生长发育迟缓。确诊可取病变组织,接种麦康凯培养基,挑取菌落做进一步培养和生化试验。
猪沙门氏菌病,由沙门氏菌属中多种细菌引起,由粪便排出,主要经口传播,常常发生于精饲后的断奶仔猪,患猪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下痢,呼吸困难,亚急性和慢性型表现为先比便秘后下痢,粪便淡黄色或灰绿色。剖检可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部分有乳白色或灰白色呈干酪样病变,肝出血呈红色,有出血点,脾肿大,色暗带蓝,肾肿大,有小出血点,膀胱积尿。确诊需要采集粪便进行实验室细菌分离诊断。
仔猪梭菌性肠炎,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俗称仔猪红痢,由产气荚膜杆菌引起,常常经口感染,主要侵害1周龄内尤其是1~3日龄的仔猪,同一窝仔猪发病率不同,病死率一般在20%~70%。最急性仔猪出生后1 d内发病,突然下血痢,后驱沾满血样稀粪,很快进入濒死状态;急性型,一般在第三天死亡,患猪排出灰色坏死组织碎片的红褐色液体粪便;亚急性,表现为持续性血性腹泻,病初排黄色粪便,后成液状,内含坏死组织碎片,类似粥样,患猪食欲不振,脱水,一般5~7 d死亡;慢性型,病程一周以上,呈间歇性腹泻,粪便呈黄灰色糊状,逐渐消瘦,生长停滞,数周后死亡。解剖可见肠黏膜出血或坏死,一小段空肠呈深红色或暗紫色,肠腔充满红色内容物,混大量气泡,腹腔积液呈红色。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3.寄生虫因素。猪球虫病,由等孢属和艾美耳属的球虫引起,主要寄生在肠上皮细胞内,经口感染,7~21 d的仔猪多见,患猪临床症状表现为腹泻,粪便呈谈黄色或白色,恶臭,仔猪衰弱,脱水,发育迟缓,时有死亡,存活的仔猪生长发育严重受阻。剖检可见空肠和回肠急性肠炎,黏膜充血,常有黄色纤维素性坏死性假膜。可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便中的球虫卵囊或作小肠黏膜的直接涂片,发现大量的裂殖体、配子体的和卵囊即可确诊。
猪食道口线虫病,由食道口线虫寄生在猪大肠(主要是结肠)所引起,经口感染,重度感染的仔猪发生持续性腹泻,粪便呈暗绿色,含有多量粘液,时有带血,严重时引起死亡,慢性病例表现为便秘、腹泻交替发生,逐渐消瘦。剖检可见幼虫引发肠壁炎症,肠壁上形成结节,肠道内可见成虫虫体。确诊可采集新鲜粪便,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虫卵;或解剖肠道采集虫体镜鉴。
猪棘头虫病,由蛭形巨吻棘头虫寄生于猪小肠内引起,经口感染,多发生于散养猪,患猪感染轻微时一般不表现出临床症状,感染虫体数量多时,患猪食欲减退,下痢带血、腹痛,体温升高至41℃,卧底不起。确诊可采集新鲜粪便,经水洗沉淀法检查虫卵,或剖检在肠壁上采集虫体镜鉴。
(三)治疗措施
病毒性腹泻没有特效药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抗内分泌药物、吸附剂和液体电解质,降低病毒和细菌的继发感染而引起的死亡。发病后做好抗炎消炎措施,可用的抗菌药有庆大霉素、丁胺卡那特素、氟哌酸和磺胺类药等。可口服补盐液或含葡萄糖甘氨酸的电解质溶液,减少脱水和体重减轻。
猪痢疾,发生该病后及时隔离治疗,可肌肉注射0.5%的痢菌净,每千克体重2 ml,2次/天,连用5 d;对于未断奶或不采食的仔猪,可按每千克体重灌服5 mg痢菌净,2次/天,连用3 d;对于断奶后的仔猪,可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 g痢特灵、0.5 g杆菌肽和100 mg林可霉素,连喂15 d。仔猪黄痢,发现发病猪应全窝治疗,可将160万IU的链霉素溶解于10 ml庆大霉素中,每头仔猪口服1 ml,同时可灌服藿香正气水防止脱水。仔猪白痢,可用磺胺类、敌菌净、氯霉素、氟哌酸、链霉素等药物治疗,同时注意补液。猪沙门氏菌病,可用氯霉素或土霉素和安乃近注射液联合用药进行治疗。仔猪梭菌性肠炎,青霉素和链霉素,各按每千克体重1万单位给药,但该病发生迅速,发病后治疗的效果不佳。
寄生虫性腹泻,做好圈舍卫生是减少仔猪寄生虫腹泻的最好办法。猪球虫病,可用百球清、氨丙啉等药物治疗;猪食道口线虫病,可用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和伊维菌素等药物治疗;猪棘头虫病,目前尚无特效驱虫药,主要控制甲虫中间宿主的传染。同时保证仔猪圈舍干燥卫生,饲槽及饮水器定期消毒。
(四)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猪场圈舍保持干燥卫生,尤其是产房要定期消毒,产床及保育舍粪便及时处理,仔猪料槽和饮水器定期清洗消毒。母猪营养要均衡,保持适当运动,发现子宫炎、阴道炎、乳房炎等疾病及时治疗。接产器械严格消毒,母源抗体是仔猪抵抗致病因素的第一道防线,应及早帮助仔猪吸吮初乳,前期保育舍温度控制在32℃左右,饮水保持干净无污染。对于断奶后的仔猪避免饲喂过饱,坚持少量多餐的原则,禁喂霉变的饲料,条件允许可适当饲喂草料。
2.做好免疫措施。结合当地的动物疫情以及养殖场的生产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可每年9月份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苗或加轮状病毒的三联苗,间隔3周后再做二次免疫。猪痢疾目前尚无特效疫苗;仔猪黄痢及仔猪白痢预防主要靠母源抗体;猪沙门氏菌病,可定期接种仔猪副伤寒弱毒菌苗,40日龄进行首免;仔猪梭菌性肠炎,可在母猪产前一个月和半个月各注射仔猪红痢灭活菌苗1次,每次5~10 ml。预防寄生虫病主要从圈舍卫生抓起,定期消毒,公猪母猪定期驱虫,切断传播途径。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