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海盐县桑园面积的对策建议
2014-03-27马建红
马建红
(海盐县蚕业管理站,浙江嘉兴 314300)
稳定海盐县桑园面积的对策建议
马建红
(海盐县蚕业管理站,浙江嘉兴 314300)
海盐县是浙江省的蚕茧产区,具有养蚕历史悠久、桑园面积大的特点。但是近年来出现了桑园面积持续下降的现象。为此,笔者对桑园面积下降的原因作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稳定桑园面积的对策建议。
1 基本情况
我县桑园面积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顶峰3667 hm2,如此大的桑园在为蚕农养蚕提供饲料的同时,也为海盐平原绿化作出了贡献。此后,在连续的蚕茧生产波动中持续下降,尤其是近几年,下滑势头加快,每年的降幅均在5%以上,桑园面积年减少量在133 hm2以上。2013年冬2014年春,又出现了桑园锐减小高峰,同比面积减少168.5 hm2,减幅为6.99%;其中排灌条件好的田桑改为葡萄用地的面积为53 hm2。截止2014年春蚕,我县实有投产桑园2243.1 hm2,较最高年份减少近1333 hm2。
2 桑园减少的原因及影响
2.1 原因
2.1.1 内在效益因素
将桑园改作他用,蚕农首要考量因素是经济效益。该县种植业主要为水果(葡萄、梨)、蔬菜(包心菜、松花菜)、粮油(水稻、大小麦和油菜)以及经济作物(玉米)等。以上产业扣除成本后(含人工)的每667 m2效益分别为:葡萄年稳定在1万元以上,包心菜、松花菜一季3000元以上,粮油一季为300元左右。而蚕桑2012年、2013年单位面积产出仅为2191元、2572元,如果扣除成本及人工费,效益为负。相较于其它产业,养蚕卖茧不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将桑园改为其它能带来更好效益的作物也在情理之中。
2.1 .2外部挤压因素
随着新的市镇建设的推进、圩区建设的扩大以及清三河等工作的开展,桑园成了首要的占用对象。尤其是整组搬迁后,蚕农居住地与桑园相距过远,造成许多农户想养蚕但无法有效管理桑园,新集聚地又无足够面积的蚕室与蔟室,因此有养蚕的意愿但被迫退出蚕桑生产。尤其是以高价流转桑园后将桑地改作码头或堆场,未办理手续,改变了农用地用途。
2.2 影响
2.2.1 对我县绿地面积贡献减少
2010年左右,我县现有林地面积为6200 hm2,绿化覆盖率16.75%,其中桑园3053 hm2,占林地面积的49.2%,对绿化覆盖率的贡献率是34.1%。桑园面积下降后,必将对我县绿化面积造成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大我县生态环境建设的压力。
2.2.2 造成蚕茧生产能力下降
2011~2013 年,我县由于投产桑园减少,产茧量分别为3094 t、2727 t、2391 t。面积下降导致蚕茧产量明显减少,尤其是生产条件好的田桑退出生产后留下的是旱不能灌的地桑,不利于农村中年龄偏大群体的增收。从蚕茧需求看,我县蚕茧生产量供需基本平衡,如桑园面积进一步下降,我县丝厂必须从外县调运蚕茧,无论从价格还是从质量,均无法与县内供应的优势可比,给工来和外贸带来不利影响。
2.2.3 加大养蚕生产风险
目前改为他用的桑地,有蔬菜,有葡萄等水果,也有苗木,且与桑园交叉。这些作物的生长期,害虫发生不同,农药防治时间和品种复杂多样,给养蚕用叶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并反过来影响蚕农生产积极性。
3 稳定桑园的对策建议
3.1 明确桑园生态作用的地位
把维持桑园作为维持生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重要策略,切实加以政策扶持。把桑园建设纳入到绿化建设总体框架中去,把它作为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重要内容,除新增外,建议对桑园改造也给予补贴,享受乔木型经济林的补贴政策。要严格审批制度,现有桑园改作它用的按林业用地性质报批,尤其是对近来新开发建设的高标准园区桑园,严禁非法征占用,对确需改变用途的,应占补平衡。
3.2 保护好重点产区
结合湖山园区建设,集中布局规模桑园,按照现有桑园条件,把通元、百步、于城、沈荡作为蚕桑生产的核心区,切实保护好连片200 hm2的长山河桑带及周边产区,作为我县重点产区,建立蚕桑主导产业园、蚕桑精品园,形成品种优良、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连片桑园园区,避免农业面源污染,提高桑叶产质量。利用土地流转的契机,鼓励、引导桑园向有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蚕农集中,形成户有3335 m2左右桑园、年养蚕10张以上的适度规模户,达到提高效益和节省成本的效果。
3.3 加强现有桑园管护
应该将现有桑园管护重心从所有桑园转移到旱地桑上来,确保旱地桑不被抛荒,让旱地桑发挥出支撑我县蚕种饲养应有的作用。当前,农户应该加强对旱地桑的管护,要引进栽种高产新品种,并给予良好的肥培条件,大幅度提高桑叶产量,保证在桑园面积减少的条件下满足生产所需。农户也要按春、夏、冬三次翻耕要求,开展桑园耕耘,开好桑园沟渠,进一步改善土壤条件,保证桑园增产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