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教育管理在控制支气管哮喘病情中的作用研究
2014-03-27刘子胥钟达宏
刘子胥,钟达宏
(深圳市西丽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广东 深圳 518000)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绝大部分患者早期正常活动受到限制,仅有1/4能够控制症状[2]。哮喘不能治愈,哮喘的诊治是系统长期的过程,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研究,系统管理教育对哮喘控制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旨在研究接受系统管理教育的哮喘患者在疾病认知和疾病控制的水平状况,并与未采用系统管理教育患者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哮喘防治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深圳市西丽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37例,其中男79例、女58例,年龄16~82(49.7±5.3)岁,所有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制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诊断标准[3]。上述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接受系统化教育管理的63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对其进行系统定期教育、管理和治疗;未经过系统教育管理的74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
1.2方法 试验组:建立哮喘档案,记录患者的发作次数、治疗措施效果等病情资料,定期随访,根据患者哮喘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发放哮喘健康教育资料,指导每例患者掌握支气管哮喘患者掌握吸入药物的技术、峰流速仪使用的有关知识、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急性发作的应急处理等。每年不定期举行支气管哮喘学习讲座,哮喘患者联谊会等,为患者提供支气管哮喘的基本知识,防治知识,药物使用,预后复发以及患者间的经验交流等,培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对照组:采用常规门诊住院药物治疗,定期门诊随访。
对所有患者发放调查问卷,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哮喘慢性炎症本质、给药方式、有效药物、诱发因素、能被控制五个方面的知晓情况和系统治疗管理后哮喘控制情况(包括哮喘症状、日常活动受限、急诊入院以及使用短效β2激动剂)。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行哮喘生命质量问卷(asthma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aire,AQLQ)调查,并进行比较?
2 结 果
2.1两组支气管哮喘患者哮喘知识知晓情况的比较 试验组哮喘患者在哮喘慢性炎症本质、给药方式、有效药物、能被控制的知晓情况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两组支气管哮喘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试验组:接受系统化教育管理;对照组:未经过系统教育管理
表2 两组支气管哮喘患者哮喘知识知晓情况的比较 [例(%)]
试验组:接受系统化教育管理;对照组:未经过系统教育管理
2.2两组支气管哮喘患者哮喘控制情况的比较 试验组哮喘患者在哮喘症状、日常活动受限、急诊入院以及使用短效β2激动剂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3两组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哮喘症状、心理情绪、避免危险因素、活动受限、对疾病的担心、危险因素反应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管理后两组哮喘症状、心理情绪、避免危险因素、对疾病的担心、危险因素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表4)。
表3 两组支气管哮喘患者哮喘控制情况的比较 [例(%)]
试验组:接受系统化教育管理;对照组:未经过系统教育管理
表4 两组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分)
试验组:接受系统化教育管理;对照组:未经过系统教育管理
3 讨 论
支气管哮喘是多种细胞成分和呼吸道炎性细胞共同参与的呼吸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严重者因呼吸困难、气短等原因影响工作生活,危害身体健康,为患者带来极大痛苦[4-5]。目前,由于患者对支气管哮喘知识认识不足,意识不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治疗的必要性,满足于以往形成的口服、输液用药习惯或者因为经济等原因,而不愿意接受长期的吸入治疗,没有接受系统化规律的治疗,使患者的病情不能很好地控制,治疗处置不当甚至会发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以致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给患者的精神和身体带来痛苦。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支气管哮喘与心理因素的关系日益密切,其发生、发展、转归及防治与心理社会因素密不可分。
近年来,哮喘在发病原理机制、治疗等情况取得了很大进步[6],其本质是呼吸道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均参与哮喘的发病,其中Th1/Th2失衡是哮喘发病的重要基础,许多哮喘患者还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结构改变,呼吸道重塑,是慢性炎症对呼吸道的持续性损伤和机体对损伤的反复性修复相互作用的结果[7]。全球哮喘防治项目提出对哮喘患者的系统管理和防治策略应着眼长期控制,可以使大多数患者的病情达到完全控制[8]。然而,全球哮喘现状研究结果显示,哮喘患者达到临床控制目标者却不容乐观,哮喘患者的临床控制率仅为34.3%[9-10]。相当多的哮喘患者病情未能得到控制,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近年哮喘研究成果未能有效应用到患者的治疗上,缺乏系统的治疗管理以及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本研究采用系统化教育管理,根据患者病情状况制订治疗计划,通过系统教育管理密切医患关系,提高患者治疗和执行计划的依从性,通过解答患者的疑惑,逐步引导,增强信心,消除患者的消极、焦虑及紧张情绪,协助患者定期评估病情的变化,定期随访追踪,按治疗中的分级标准调整修改和完善治疗方案[11]。
研究发现,哮喘患者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相关知识教育,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未接受系统化管理教育的患者经过1年的治疗其哮喘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仅为44.59%~70.27%,其对哮喘相关知识的需求十分迫切。而系统化教育管理通过开展学习班、联谊会和发放哮喘手册等集中学习和一对一哮喘门诊指导个体化健康教育相结合,使患者能够认识到病情变化、相关预防知识、饮食心理指导[12]等知识,了解遗传、呼吸道感染、理化因素等系其诱发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避免接触这些因素,掌握急性发作的先兆症状以及处置方法,通过正确合理用药,控制哮喘的急性发作,减轻症状,达到长期缓解,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比较发现,系统教育管理患者在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要优于未接受系统教育管理的患者。通过系统教育管理,定期强化哮喘规范化治疗重要性,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使患者避免暴露于危险因素,减少发作,提高生活质量。治疗管理后,两组哮喘症状、心理情绪、避免危险因素、活动受限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系统化教育管理能够控制哮喘病情,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当今患者对医疗的需求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解除病痛,而是提供诊治预防等全方位的服务,而生命质量评分表能够避免临床症状、药物用量等常规评价哮喘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指标的片面性,更为全面、客观、综合评价患者的健康状况。
[1] 谢小雪.孟鲁司特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60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0):1314.
[2] Carlton BG,Lucas DO,Ellis EF,et al.The status ofasthma control and asthma prescribing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results of a largeprospective asthma control survey of primary care practices[J].J Asthma,2005,2(3):529-535.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3):177-185.
[4] 叶青,黄克武,辛利云,等.临床控制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气道功能状态的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9):206-207.
[5] 王海波.98例支气管哮喘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6(7):200-201.
[6] 谭成戊,刘春涛,吴永红.无创性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炎性指标的临床意义[J/CD].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2008,2(2):118-123.
[7] Hahn DL,Peeling RW.Airflow limitation,asthma,and Chlamydia pneumoniae-specific heat shock protein 60[J].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2008,101(6):614-618.
[8] Bateman ED,Boushey HA,Bousquet J,et al.Can guideline-defined asthma control be achieved? The Gaining Optimal Asthma Control study[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4,170(8):836-844.
[9] Rabe KF,Adachi M,Lai CK,et al.Worldwide severity and control of asthma in children and adults:the global asthma insights and reality surveys[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4,114(1):40-47.
[10] Lai CK,De Guia TS,Kim YY,et al.Asthma control in Asia-Pacific region:the Asthma Insights and Reality in Asia-Pacific Study[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3,111(2):263-268.
[11] 马艳良.对哮喘患者进行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方法[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31(10):12-13.
[12] 席素婷,李强,于农,等.支气管哮喘患者出院后电话随访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5):424-425.
[13] 刘秋云,廣春丽,孙继红,等.支气管哮喘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自我管理水平与生活质量关系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7):33-35.
[14] 何权瀛.哮喘教育与管理: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结合的探索[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