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尘不染菩提树
2014-03-27施晓宇
◎施晓宇
一尘不染菩提树
◎施晓宇
1974年夏天,我从福州一中高中毕业,按照那个时代的潮流,在去闽北山区顺昌县插队前夜,一个同年兄弟,送我一枚薄如蝉翼的树叶“以壮行色”。这枚形状像人的一颗心、也像人心一样大小的树叶的前端细长似鱼尾,线条流畅,非常漂亮。这个常年因心肌缺血嘴唇紫黑的兄弟告诉我,这种叶尖在植物学上叫做“滴水叶尖”,不是一般的树能够长成,它是十分稀罕的菩提树叶。
菩提树?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听说菩提树的树名。同年兄弟很神秘地压低声音告诉我:佛主释迦牟尼很喜欢这种树——这可是“文革”期间要砸烂的对象呀!可是,可是这枚树叶真是太好看了,好看到妙不可言。我忙转移话题问如此精美的树叶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同年兄弟更加神秘地介绍:
将菩提树叶长期浸泡在最好是一尘不染的山泉水里,然后洗去菩提树叶的叶肉,就制成了眼前这种薄如蝉翼、清晰透明的网状叶脉,名为“菩提纱”。把制成“菩提纱”的菩提树叶当作书签使用,很精致的,既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又可以防止蠹虫蛀蚀书籍。真的?我的眼睛为之一亮,将手中的“菩提纱”翻来覆去,仔细端详。接着,我就携带这枚薄如蝉翼的“菩提纱”书签——把它无比珍贵地夹在作家浩然的《艳阳天》中,上山下乡去了。今天的青年一代有所不知,在十年浩劫的“文革”期间,全国人民只能——也只有《毛泽东选集》《鲁迅全集》和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艳阳天》可以阅读。其余的书籍几乎都是毒草,都是“封资修”,不能看的。看了要抓起来,看了要烂眼睛!
我第一次看见菩提树,是在看见菩提树叶的十年后的1985年。这一年的暮春时节,我陪同两位辽宁老作家去访问泉州开元寺。泉州开元寺是一座拥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唐代古刹,以“开元双塔”和千年古桑最为著名。不过我个人认为开元寺以拥有悬挂在开元寺门口的对联最有价值。这副对联是1935年春天,弘一法师第三次到访泉州时,手书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对泉州的评价以示赞美泉州留下的——可谓两位大师留下的双璧。联曰: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1928年至1942年,弘一法师前后在福建居住了14年,其中以住泉州的时间最长。1942年10月13日晚8时,弘一法师在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圆寂,火化后舍利子分葬于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出家处)。
泉州开元寺不仅拥有千年古桑,还拥有遐迩闻名的两棵菩提树。这两棵生长对称、树形优美的菩提树是1952年由方丈纯信和尚从厦门南普陀寺移植来的。眼前,33年过去,这两棵菩提树显得枝繁叶茂,树影婆娑,令我神思飞扬,流连忘返。时至今日,一晃62年的时光飞逝,两棵菩提树已经长得遮天蔽日、树干粗壮到两人环抱不过来——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难怪有人说:
“如果说寺庙是文物,那么,开元寺文物的灵魂就是这两棵菩提树。”
2006年5月11日,开元寺现任方丈道元还带
领僧人在寺中西塔之下栽下了上百棵菩提树。以利用其生长迅速、树身高大、能抗风沙与抗大气污染的特点,借以延缓“开元双塔”的西塔之风化。可见菩提树还真是救苦救难的“菩萨树”。
相传两千五百多年前,作为净饭王的太子,一个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的人就是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亦说静坐七七四十九天,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启明星升起之际大彻大悟,终成释迦牟尼佛——民间信徒称之为佛祖。这也正是我的已故同年兄弟早在1974年夏天神秘地对我说的释迦牟尼喜欢菩提树的由来。故而释迦牟尼事后对堂弟阿难尊者说:
“世间有三种器物应受礼拜——佛骨舍利,佛像和菩提树。礼拜菩提树吧,这和礼拜如来功德一样大,因为它帮助我圆正佛果。”
也因此,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国民更是选定菩提树为国树。关于菩提树的美好传说也就多了起来。
从前有个很富有的善人,主动做了很多善事。一天他在家读书,忽见一个人从窗外走过。善人一下子被那个人不凡的面相吸引,追出门去,却不见踪影。从此他落下心病,一心想见到那个人。终于,在一次梦中,菩萨问善人有什么要求?善人说他此生只想见那人一面。菩萨答应满足,但要善人舍弃人身,投生做一棵大树。五百年后也许有机会能再见那人。善人毫不犹豫转世变做一棵大树。五百年里籍籍无名,还忍受风吹雨打,不能移动更不能说话。五百年后的一天,“大树”忽然看见那个他梦寐以求的人远远走来。“大树”激动得手舞足蹈,使劲摇晃浑身的树枝树叶,努力试图引起那人的注意。可是那人从“大树”身边走过,看都不看“大树”一眼。失望之极的“大树”当晚又梦到菩萨。菩萨说,如果他还是想见到那个人,就再做五百年的大树吧。“大树”继续毫不犹豫地期待着。
结果,“大树”在风雨中又籍籍无名摔打了五百年。终于有一天,“大树”又看见那个喜爱的人远远走来。这回“大树”没有激动,也没有拼命摇曳枝叶,只是谦虚地站在那里。为了这一天,他舍弃了做人的机会,痴痴地做了一千年的树,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罪已经无所谓了,他能以平静的心等待那个人的到来。这时只见那个人走到了“大树”的树阴下,安然坐下来,一坐就是七七四十九天。
原来那个人就是佛祖释迦牟尼,而那棵树就是菩提树,后来跟佛祖一起成了佛。这说明,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棵菩提树,有些人因铁心坚守终遂宏愿,有些人因临阵脱逃则半途而废。
关于菩提树,不同的人生观何止两种?就看你执著与否。
我们知道,中国的禅宗传承,乃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慧能是将禅宗发扬光大者。有一次,慧能曾与师兄神秀辩法。神秀乃禅宗五祖弘忍的首席大弟子,弘忍说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感觉师兄神秀悟禅不够彻底,于是他吟出了参悟心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也正是由于唐朝初年两个徒弟的这次辩法,慧能写出了这首关于菩提树的诗,让禅宗五祖弘忍刮目相看——舍首席大弟子神秀而将衣钵意外地传给了慧能,慧能因此成为禅宗六祖。也由于慧能关于菩提树的这首禅诗流传久远,后世不少人认为世上本没有什么菩提树。其实这是人们误解了慧能的本意:菩提树不仅存在,又名“思维树”,而且是一种桑科榕属的常绿高大乔木。慧能之所写下“菩提本无树”这一诗句,是从佛家理论“四大皆空”的主题里阐明了引申之意,即:真理往往隐含在普通的细微事物中——包括自然现象。所谓“菩提”不“菩提”的,真谛不在于树本身,更不在于是不是菩提树,而在于你自己有没有一颗菩提心。倘若菩提心在,满眼望去,树树皆是菩提树。相反,倘若你只迷信、盲从于外在的细微事物,或自然现象,则纵然是你已经坐在菩提树下,也无法开悟。
总之,聪慧秀气、一尘不染的菩提树是教人向善的,它寄托了许多美好的圆满寓意,其寓意也是深远的,充满了禅机和期许。愿人人心中都有一棵葳蕤葱茏的菩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