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的生态意识解读

2014-03-26姚文婷

关键词:马林鱼圣地亚哥老人与海

姚文婷

(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

《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的生态意识解读

姚文婷

(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

《老人与海》作为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其塑造的硬汉形象与独特的“冰山理论”写作手法一直是评论界研究的重点。伴随着日益加深的生态危机,这部经典也逐渐受到生态评判界的关注。文章结合生态批评理论重新解读作品,探寻作品中蕴含的生态意识,揭示作者追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思想。

老人与海;生态批评;人与自然

一、引言

《老人与海》被海明威认为是自己的巅峰之作。几十年以来,作品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不屈不挠的硬汉形象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焦点。如今,随着当代生态环境的加剧恶化,人类对自身的生存环境也倍感担心和忧虑,因此,从生态角度解析海明威的这部小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小说表面上看起来短小简练,实际上文字深处蕴藏着深刻哲理。本文就将从生态批评这一角度出发,解读海明威在这部作品中对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思考以及他想要传达的尊重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

二、生态批评——危机中的反思

20世纪中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人类为了获取财富,无视自然规律的存在,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引发了资源枯竭、全球变暖、土地沙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在这种背景下,人类开始将目光投向自己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时也在反问自己:我们真的能够征服并驾驭自然吗[1]?在这样的反思中生态批评理论应运而生。

生态批评理论形成于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1978年美国批评家威廉·鲁克特在《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批评的概念;1996年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和弗罗姆共同主编出版了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生态批评读本》,并给生态批评加以定义:“生态批评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正如女性主义批评从性别意识的视角考察语言和文学,马克思主义批评把生产方式和经济阶级的自觉带进文本阅读,生态批评运用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方法研究文学。”[2]

生态批评理论运用现代生态学观点去探讨文学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以“地球为中心”而不是“人类为中心”去探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同时,鼓励人类与自然接触,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理解、感悟和尊重,提醒人们要有生态保护意识,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睦友好相处[3]。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就具有这样的文学功能,它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生态主义思想:人类是生物圈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休戚与共,相互依存;人类只有热爱自然,敬重生命,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欣赏与敬畏——对自然的礼赞

生态的审美首先是对自然的审美,但这种自然审美既不是将具体的审美经验抽象成形而上学的理性认识,也不是通过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表达或对应审美者的思想情绪或人格力量[4]。生态的审美旨在具体地感受和表现自然本身的美。而生态审美的交融性原则就是要将人与自然万物合二为一,忘我的感受自然,体验自己就是自然的一部分[5]。在追随小说主人公圣地亚哥惊险的捕鱼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透过老人的视线对大自然进行了由衷的礼赞,流露出自己强烈的生态意识。

小说的开头借老人的视野描写道:陆地上空的云块像山岗一样耸立着,海岸上剩下一条绿色的长线,背后是一些灰青色的小山;蓝色山峦的山顶看上去白白的,仿佛覆盖着白雪;天上的云彩像是上空高高的雪山;海水深暗,阳光在水里形成了折光;无数斑斑点点的浮游生物在高高升起的太阳的照射下也已不见踪影[6](P17)。圣地亚哥身处于自由舒适,如世外桃源一般的自然环境中,热爱之心溢于言表。飞鱼在黑暗中凌空飞翔,挺直的翅膀发出咝咝的声音;军舰鸟在空中飞翔、盘旋,双翅纹丝不动,随即猛然俯冲下来,又从海里跃出,疾速掠过海面;水母像个大气泡般欢快地浮动着,那些厉害的长触须在水中拖在身后,长达一码。海龟看见它们后,就从正面向它们进逼,然后闭上了眼睛,这样,从头到尾完全被龟背所保护着,把它们连同触须一并吃掉[6]((P15)。圣地亚哥眼中的大海炫彩缤纷、静谧迷人、充满了生机,每一种生命都在为生存而拼搏,它们都散发着生命的美丽。细致的描写热情的抒发着海明威对自然的赞美。

生态批评思想强调人是与其他生物平等共存于世界这个大生物圈之中的。史韦兹认为:人作为一种思考型动物,一定要敬畏自然界中的每个生命,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想继续存在[7]。作者将圣地亚哥设定为一名渔夫,使他对大海天生就怀着一种相互依存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主人公圣地亚哥就是海明威的缩影。他有着深刻的伦理思想,敬畏着自然界的一切生命。老人将海洋当作一位庄重的女性,美丽温柔,宽宏大量,认为海洋赋予了人们很大的恩惠,即使有时海洋伤害了人类,甚至做出了一些残忍的事情,那也是出于迫不得已。他称马林鱼为兄弟,赞叹它的勇敢和伟大,在与其生死较量的过程中,主人公甚至感叹:“鱼啊!我爱你!而且十分尊敬你!”“它是这样沉着!这样强壮!”[6](P24)即便是面临生与死的考验,老人也由衷地赞叹马林鱼身上巨大的自然力量,它是这样的毫不惧怕,这样的充满信心。在老人的心里,马林鱼是神圣的,它有着自己的风度,谁也不配吃它,他能捕获它仅仅是手段比它高明些。在随后的较量中,他甚至期望也给鱼喂一喂,因为它毕竟是自己的兄弟。甚至在杀死了马林鱼之后,他认为自己做了不仁义的事,便拼命找出借口安慰自己的不安,认为“天生万物都在互相残杀,只是方式各自不同”,“它活着的时候你爱它,它死了你还爱它。如果你爱它,杀死它就不是罪过。”[6](P49)

圣地亚哥需要杀死马林鱼来生存但内心又将它当作兄弟,这种矛盾复杂的心情反映出他对大千世界的博爱之心,也正体现了人类本能的寻求融入自然的渴望。海明威透过老人简练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叹。

四、悲剧英雄——对征服自然的控诉

生态批评理论家一直对人类以征服、蹂躏自然的方式证明人的伟大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表示质疑。生态学主张消除“人本主义的自大”,建立一种整体性的生态和谐的生态哲学,而“自我实现”和“万物平等”是这一哲学的思想基础,生态学坚信人与自然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对立关系。如果将小说中巨大的马林鱼看作是人类过度膨胀的欲望,而鲨鱼代表了自然的力量,那《老人与海》的故事主线则可以理解为人类妄图过度索取自然资源来满足自身的需求,企图通过征服自然来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最终走向失败的悲惨性结局。

老人的贪婪在于为了证明自己的光荣和尊严,他不屑于只在近海捕鱼,即使证明了一千次都失败了,他也要到深海捕捞大鱼,这正符合人类不顾自然规律,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的开采,蛮横掠夺的现状。大自然虽然给予了老人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他把大鱼捆在船旁,漂在海上,不知“是它在带我走呢,还是我在带它走?”[6](P46)这一不合逻辑的现象虽然带给了他无限的荣耀,但这条鱼却最终成为了导致他命运悲剧的重负。

在与马林鱼搏斗的过程中,老人表现出来的智慧让人赞叹,“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6](P48)老人绝不屈服的硬汉精神让人倾慕,但这样的精神被生态评论家认为是一种忽视自然规律的蛮横行为,人类不顾生态规律,导致了如今的生态危机。在捕鱼的过程里,他的最大精神支柱是深信“人有多少能耐,人就能忍受多少磨难”。并且不停鼓舞自己,“你永远行的”,“我一定要制服它,……感谢上帝,它们没有我们这些要杀害它们的人聪明。”[6](P40)从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沉醉于征服自然的胜利感。而这样的胜利终究是短暂的,大自然的回击也是残酷的。在回家的过程中代表着自然力量的鲨鱼出现了,凶狠的鲨鱼一次又一次的从老人手中夺走鱼肉,折磨老人的精神。最终,他知道自己被打垮了,而且无法进行任何补救。海明威用这样的悲剧告诫读者:人类终究征服不了自然。

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出乎意料的报复我们。”[8]人类需要坚强不屈的精神,但这种精神是要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的。海明威巧妙的情节安排与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了老人几乎超越人类极限的能力与精神力量,同时塑造出了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海明威以寓言的形式流露出他对人类企图征服自然的控诉:自然哺育了人类,就一定会以某种规律约束着他。大自然不会纵容人类无度的索取,人类凭借意志和技术征服自然所获取的胜利只是暂时的,最终大自然必将会给予人类无情的报复和惩罚。

五、和谐共处——困惑中的反思与探寻

海明威的一生见证了资本主义文明的飞跃发展。而这一巨变使得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由和谐几乎变为了对立,人们迷失在这种现实之中,成为了“迷惘的一代”。大卫·奥尔曾指出在生态学方面有所作为的人在儿时都与某个地域有密切关系[9],海明威幼年时期就十分活泼淘气,热爱野外活动,和父亲一起打猎、钓鱼亲近自然,波澜壮阔的大海、郁郁葱葱的青山、奔腾不息的河流,童年的宝贵记忆成为了海明威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而海明威以记者身份开赴战场前线,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恐怖给他的肉体和精神都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对战争的厌恶,对人类文明的失望更加的激发了他对自然的热爱。细读《老人与海》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海明威困惑中的反思与探寻。

在《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探讨了捕鱼为何失败时反思到“是什么把你打败的?什么也没有,只怪我出海太远了。”[6](P57)他还曾做过这样的设想:如果有人每天都要去弄死月亮,情形会怎么样呢?那样的话,月亮就跑开了。再想想看,如果有人每天要去弄死太阳,情形又会怎么样呢?我们生来就很幸运。老人的反思寓意深刻在文中甚至出现了四次,这正是海明威借老人之口道出了人类遭受自然报复的原因:人类对大自然无限膨胀的欲望渴求,忽视自然规律的征服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一种背叛,最终导致了自身的毁灭。反观如今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河流污染、生物灭绝等等,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人类自身的生存,而这些无一不是人类对这种和谐共处关系的背弃。“走得太远”也正是海明威对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的反思。

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也是海明威作品里一个重要主题。在《老人与海》中开头的一段描写道:军舰鸟的出现给老人带来了许多希望,因为经验告诉他,军舰鸟也是被海洋中的鱼吸引过来的,它肯定在海洋中发现了目标,老人只需顺着军舰鸟飞翔的方向一直划下去,就能找到要捕的鱼。这段描写勾勒出作者心中人类的生存状态。大自然按照自己的逻辑、自己的规律或必然性来维持平衡。依靠大自然的指引,渔民们可以获得生活所需的物质,浩瀚的大海上作者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画面,流露出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盼望。在圣地亚哥与马林鱼殊死搏斗时,一度筋疲力尽,这时他看到一只海鸟飞落到钓索上时,老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你怎么会这样疲乏啊,鸟儿都怎么啦?”“鸟儿,乐意的话就住在我家吧。”[6](P24)同样的境遇让老人觉得他与鸟儿心意相通。大自然里一个最平凡的生命给了他心灵的安慰,尽管刚经历残酷的搏斗,但这片刻的和谐显得更加的深入人心。也正好吻合了生态学家所提倡的“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链环,人将通过自身的改进与调节,努力改善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从而创造出一个更美好、更和谐、更加富有诗意的世界。”[10]

如今,人类在利益的驱使下,单纯追求GDP的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自然一味地索取,破坏了生态链,导致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生态危机严重加剧。种种悲剧的发生使得人类再次思考审视自己的行为,呼吁重建和谐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小说中在圣地亚哥的睡梦里,无论是远航前、船上休息时还是老人捕鱼归来,呈现出的都是与人相处融洽的狮子、金色的海滩、还有与人为善的渔民们,人们全身心的融入自然,并且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好期盼是老渔民的梦想,是作者的追求也是生态文学批评的目的所在,更是对人类重返自然怀抱的呼吁。

六、结语

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类本是这个宇宙的一部分,然而却使自己脱离了宇宙的其他部分。我们今后的任务就在于扩大悲悯情怀,去拥抱自然万物。”[11]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拥有各自价值,人类有责任有义务去维护这些生命价值的实现。在《老人与海》中无论是描写大自然的美好,控诉人类对自然的蛮横征服、只带着一具巨大的骨架回家时的落寞还是老人温暖的睡梦,海明威在塑造这个悲剧英雄的同时也在呼吁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回归自然的怀抱。更重要的是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流露的生态意识为人类认识并摆正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提供了借鉴:人类并不是独立于自然而存在,也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物种,而是与自然界相互依存,无论是为了物质的需求还是精神上的自我满足,人类都不应该超越自己的疆域和范围。我们应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处。

[1]杨华.从《拓荒者》看库珀的生态伦理意识[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3(6):60-63.

[2]Cheryll Glotfelty,Harold Fromm,eds.The 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C].Athens: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18.

[3]张明兰.路易丝·厄德里克的《痕迹》的生态批评阐释[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42-47.

[4][美]托马斯·林奇,于晓风.洛伦·艾斯利的生态诗学[J].江苏大学学报,2014(1):25-32.

[5]王诺.生态批评的美学原则[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53-56.

[6][美]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M].黄源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7]徐夫玲.裸者与死者的精神生态解读[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55-60.

[8]F Marina Schauffler.Turing to Earth:Stories of Ecological Conversion[M].Chalottesville: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2003:48.

[9]云得煜.生态批评视野中的海明威自然观及其吊诡[J].求索, 2013(8):155-157.

[10]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35.

[11]陈春生.人与自然的和谐:《老人与海》的生态伦理读解[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5-50.

Interpretation of Hemingway’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YAO Wen-ting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Jiangsu 212013,China)

The tough guy image and the unique“iceberg theory”writing technique have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the critic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one of the masterpieces written by the famous American writer Ernest Hemingway.Along with the deepening ecological crisis,this classic work has been attracting the attention of ecological evaluation community.In combination with ecological criticism theory,this paper aims at reinterpreting the novel and searching for the ecological awareness hidden in it and revealing the author’s pursuit of the ecological thought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Old Man and the Sea;ecological awareness;man and nature

I106.4

A

1672-934X(2014)04-0104-04

2014-04-17

姚文婷(1990-),女,江苏泰州人,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马林鱼圣地亚哥老人与海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运动的诗篇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基于文学翻译的《老人与海》分层阅读赏析
《老人与海》读后感
《老人与海》给我带来的快乐
Book review: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追求梦想,捍卫尊严——读《老人与海》有感
高原地区应用氧调有望实现
卡斯特罗骨灰循“进军哈瓦那”相反路线行进 落葬圣地亚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