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①——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

2014-03-26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常春林王一丞

中国商论 2014年19期
关键词:房山房山区城镇化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常春林 王一丞

1 问题的提出

1.1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支持,以加快小城镇发展,逐步促进农村地区快速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面临重大挫折。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拉动内需的有效手段,城镇化成为当时学界讨论的重点[1]。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2013年,国务院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防止城市病,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

1.2 新型城镇化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新”需要改变过去过度强调建高楼、建广场等模式,强调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将城镇建设成为真正的宜居之地。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是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1.3 北京市房山区的基本概况

1.3.1 房山区建设CSD的背景

房山区作为北京市重要的城市功能拓展区,面对建设“世界城市”这一历史重任,必须要秉承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自身各种优势,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生活,以更高的视野、更长远的目光谋划房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紧抓首都加快南城建设步伐以及开发建设永定河水岸经济的新机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经过充分探讨和深入研究,提出建设房山中央休闲购物区(以下简称“房山CSD”)的发展战略。即在地方政府大力协调和帮助下,全力打造以区域特大型购物中心为重点,促进会展业、户外运动行业持续发展,以旅游产业为特色,以娱乐餐饮行业为补充[2]。此战略作为解决特大型城市中心区域过度拥堵的问题,促进特大型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思路。

表1 房山CSD市级商贸服务产业试验区重点商业项目进展情况

1.3.2 房山区建设CSD的有利条件

第一,处于北京西南地区枢纽,交通便捷。房山位于大兴、丰台、房山三区的交汇处,自古便是南北商业交往的要塞。房山区CSD所在地距市中心20公里,距离规划中的首都第二机场30千米。铁路、公路等便捷的交通网络从此地经过,直通市区的轨道交通房山线等通道也已开通。

第二,拥有良好产业支撑。近几年来,房山区在“三化两区”指引下,促进并完善各种功能区建设,推进产业升级,形成区域知名的重点企业和具备市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3]。

第三,区域内生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房山CSD地处首都西部生态带,地势平和,气候温和,境内有大小河流13条,拒马河、大石河回旋曲折,永定河、小清河穿境而过。与此同时,房山区还具备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及众多历史文化资源。

表2 房山区内重点旅游资源表

2 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2.1 政府推动是新型城镇化的外部动力

国外城镇化经验表明,政府引导城镇化建设,通过试验区的建设总结经验,制定时间表以及路线图是必要的。在制定路线图以及时间表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由政府单方面制定,要积极促使企业以及城市居民参与进来,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经济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为原则,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政府外部力量的推动,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强城镇的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提高吸引产业汇集的能力,加强城镇的人口可承载能力,以吸引人口迁徙。二是鉴于制度因素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应当通过制度创新增强城镇产业聚集和人口迁徙的吸引力[4]。

2.2 产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动力

一般来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产生和发展。当农业产业得到一定发展,产业倾向于在部分具备产业优势的区域汇集,以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低成本扩张,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基于中国城镇化的观察,东部地区的城镇化主要基于城市辐射带动,极个别大城市依靠城市核心区人口向周边地区转移带动,从而使得城镇化进程较快,发展水平较高。

新型城镇化应当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市场驱动为主动力,因此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视产业布局。改变过往的“征地拆迁—房地产开发—农民上楼”和“划地建设园区—政府投资—七平一通—招商引资”等具有很多后遗症的旧模式,变外延发展为内源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重产业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5]。

2.3 比较利益机制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动力

农业相比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一个比较利益较低的弱势产业,受到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的双重约束,不确定性较高。根据优势理论的原理,农业内部的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会向非农部门流动,这必然会导致劳动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农村流向城镇。对于东部地区来讲,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经济的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第三产业占比越来越重,同时人口、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逐渐向大城市汇集,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3 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路径

3.1 坚持产业推动,推动城镇良性发展

产业发展是推动城镇化必经之路,唯有产业推动的城镇化才是健康的城镇化。城镇化进程中,政府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而非通过行政命令来推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般具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资源等带动的传统产业扩张形成的城市,如攀枝花、大庆、东营等城市。另外一种是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的城市化。如美国的硅谷和中关村,都是由于科技资源的汇集而自发形成的科技园区。

房山CSD建设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于依托重点产业项目、加快高端产业汇集、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房山CSD立足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大环境、充分利用自身旅游、生态环境等优势资源,充分借鉴国内外商务区发展经验,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休闲旅游业、金融服务业、国际会展业、科技服务业、文化创意业等产业,积极支持房山地区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首都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3.2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农业人口市民化

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并且市民化,是产业推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但是,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市民化过程缓慢,出现问题颇多。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吸取历史教训,借鉴过往经验,积极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机制。房山CSD主要通过政府、集体、个人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失地农转非人员的保障,通过进行募集失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专向基金,给予失地人员一定的生活保障。

3.3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文化特色

(1)推进道路工程建设,形成综合道路交通体系。第一,推进道路工程建设,加强房山CSD与外部联系,促进此地区招商引资,带动CSD各功能区内部活动高效进行。第二,完善区域内部快速交通系统,实现不同交通方式联运,降低交通出行总时间。结合目前长阳地区现有交通情况,根据房山CSD个产业功能区用地布局形态的不同特点,建立通往周边CSD产业园区的市政公交专线,开辟产业园区公交专用车道,以实现区域内绿色交通出行。第三,以“人本、低碳、共生”为理念,以通达、有序为基础,以安全、舒适为原则,以低能耗、低污染为指标,以生态、可持续为目的,打造“绿色出行示范城”,实现区域内交通的绿色、节能、环保。

(2)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第一,积极使用低碳能源。通过推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减低区域内能源消耗,保护区域内生态环境。例如,开发区域内丰富的地热资源,增加热泵供暖比例,提高集中供热量。第二,积极使用再生水,提高水循环利用率。积极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建设绿地、景观河道等地区的再生水管网建设。

(3)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文化产业发展进步,摒弃建设城市地标等象征性建筑,真正形成中国城镇文化特色。与此同时,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等优势,响应国家地产城市建设。

3.4 加强管理体制创新,完善管理模式

第一,提高房山CSD区域规划水平。首先应当健全房山CSD管委会即机构设置,明确管委会的职责。同时,应当让市级或者区级相关部门负责人牵头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其职责。另外,管委会应当以提高服务水平为导向,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服务水平[7]。

第二,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房山CSD管理,构建联动协调工作机制。通过区域内政府、企业、社区、村民等代表定期会谈,形成自治组织,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协调解决区域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实现园区管理公正、公平、公开,维护区域内良好环境。

[1] 周一星.关于中国城镇化速度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6(30).

[2] 资料来源:http://www.bjfsh.gov.cn/zhtlm/funhill/8.htm.

[3] 资料来源:http://www.bjfsh.gov.cn/zhtlm/funhill/8.htm.

[4] 张泰城,张小青.中部地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及路径选择研究[J].经济问题,2007(2).

[5] 吴季松.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路线图和时间表:全国城镇化实地考察[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3.

[6] 资料来源:http://bj.house.163.com/11/0510/13/73MQRQVO0 0073V17.html.

[7] 新玉言.新型城镇化·模式分析与实践路径[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房山房山区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房山区总工会 凝心聚力抗疫情 全力以赴稳保障
当生命遇到危险 蓝天“救”在身边——记房山区蓝天救援队
「寺」「城」相遇 北京房山云居寺历史文化展览设计解析
北京房山云居寺辽金刻经考述
房山区美丽乡村建设及规划设计的思考
北京市房山区土地利用生态功能分区
北京地铁房山线产品可靠性分析报告
家乡的城镇化
房山 您身边的世界地质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