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巷陌藏珍宝
2014-03-26吴少华
吴少华
Shanghai is always crowned as “half of the country” in the Chinese collection community. “Hidden treasures are dotted across ordinary alleys, and Shanghai is home to numerous treasures in China”. Shanghais unique folk collection is highly hailed as “Shanghai-style Collection” in the world, which is embodiment and extension of Shanghai-style culture in the field of collection, culture characteristic of this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and also a beautiful symbol for the Chinese folk collection.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诗句,用它来形容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收藏大展,非常恰如其分,因为从这次大展所评选出来的百名收藏家,让我们看到了高雅的收藏,如今已演绎成为沪上普通市民的文化活动,传承文明与守护记忆,标志着我们这座城市的生生不息的文化之魂。
“市民收藏大展”被列为2013年上海市政府重大文化活动“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十大赛事之一。这场以“收藏:见证历史,传承文明”为宗旨的大展,是上海历史上规模最大、参展人数最多、品种最全的一次市民收藏集中展示。旨在通过参赛、展示、评选,进一步普及、宣传、提高市民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倡导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多样性,为凝聚城市精神,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大展自2013年5月23日在三山会馆启动后,至7月底,从全市203个街道乡镇社区文化中心及网上报名,涌现了三千余名报名者。经过8、9两月,全市17个区县,部分系统初评,产生了345名候选人。11月1日,在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的布置与指导下,经过两轮严谨而规范的专家评审,又经过网上公示,最后确定了100位市民收藏家。这是具有中国民间收藏半壁江山之称的上海收藏界首次评选出来的收藏家,其意义在于,它是由政府主导,社会组织配合,广大市民参与的结果。
从首届市民收藏大展百名市民收藏家的资料显示,这次大赛活动充分体现了本市市民的参与性、代表性与典型性。其名额全市覆盖,其中黄浦区14名,浦东新区9名,普陀区8名,徐汇区7 名,松江区6名,静安区、闸北区、闵行区与宝山区各5名,杨浦区4名,虹口区3名,嘉定区、奉贤区与崇明县各2名,长宁区、金山区与青浦区各1名,系统1名,社会通道19名。其中女性占了13 名。年龄最长者为徐汇区推评的曾宪礼,这是位103岁的老红军, 年龄最小者为浦东新区推评的刘诺,是个女学生,只有13岁。还有一位特殊的入选者,他是黄浦区推荐的宋炳仁,老人从1954年《支部生活》创刊后,就一直订阅收藏60年,遗憾的是,进入终评,他不幸仙逝。在100位市民收藏家中,上海市收藏协会成员占了69名,从而显示了这个中国首家省市级收藏组织的实力。
上海素有全国收藏“半壁江山”的美誉,清末有竹枝词写道:“寻常巷陌藏珍宝,半壁江山在申城”。上海独树一帜的民间收藏,被世人冠之为“海派收藏”。海派收藏,是海派文化在收藏领域中的体现与延伸,是我们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文化特色, 亦是中国民间收藏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绵亘百余年的海派收藏,也经历过种种磨难。当代海派收藏热的兴起,始于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其主人已从昔日的达官商贾、社会名流、文人骚客,迅速转化为普通市民。在群众性的收藏热中,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与代表性的人物,例如算具收藏家陈宝定、烟标收藏家朱大先、钟表收藏家王安坚、钱币收藏家马定祥、扇子收藏家黄国栋、纸币收藏家吴筹中、雨花石收藏家杜宝君等。这些藏界先贤如今都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为海派收藏的再次崛起,留下了令人难以忘却的足迹。例如算具收藏家陈宝定最先呼吁创建民间收藏学。钟表收藏家王安坚于1985年率先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家庭博物馆——“王家钟表博物馆”。纸币收藏家吴筹中将毕生的珍贵藏品捐献给上海博物馆等。在上海收藏热兴起的同时,1986年6月10日诞生了“上海收藏欣赏联谊会”即今天的“上海市收藏协会”,它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省市级收藏组织。时任国家文化部代部长的周巍峙先生特地为这个新生的收藏组织题下了“欣赏、求知、联谊、创造”八个大字,这成为了上海市收藏协会沿传至今的宗旨。
斗转星移,源远流长的海派收藏文化,代代相传。从这次市民收藏大展评选出的100位收藏家,我们不难看出海派收藏文化的传承与出新。
这次评选出来的刘耋龄老先生,是一位“朝珠”收藏家,这位身为上海文史馆馆员的老先生很低调,但他却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海派收藏世家,其曾祖父为清末朝廷重臣,叫刘秉璋。刘秉璋有个儿子(即刘耋龄祖父)叫刘晦之(1879-1962年),他是民国时期上海滩最著名的大收藏家之一,他的甲骨、青铜器、古籍收藏,都堪称国内一流,据文物部门统计,现存我国大陆的龟甲骨片,总计9万余片,分布在95个机构和44位收藏家手里,而刘晦之一人就藏有28000余片,差不多占了三分之一,1953年他全部转让给国家。在这次评选出的100位收藏家中,更多的则是当代涌现出来的海派收藏界代表人物。例如紫砂收藏家许四海先生,这位出身清寒的收藏家,自诩为“拾荒人”,他师承海派大画家唐云先生,1992年创办了“四海壶具博物馆”,在制壶上的建树, 饮誉海内外。京剧服饰收藏家包畹蓉,这位昔日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的门生,华丽转身成为一位海派收藏大家,他毕生精力搜集起来的京剧服饰,很多都是名伶大家的遗存,其艺术与人文价值较高。又譬如船模收藏家徐滨杰,这位耄耋老人,半个多世纪来不仅自己制作、收藏,而且还向诸多的博物馆提供了藏品,例如北京军事博物馆,泉州船海博物馆,上海历史博物馆等。在这次大展中还涌现了一批藏界新生代,例如明清古典家具收藏家赵雅娟,她是一位“藏二代”,今年才31岁。另一位叫颜峰的入选者更年轻,只有25岁,他来自宝山区,专门收藏海派书画。
2013年12月15日,为期一个月的首届上海市民文化收藏节大展在本市古色古香的三山会馆隆重开幕,百名市民收藏家携五千余件精彩纷呈的收藏品,上演了一场海派收藏的“嘉年华”,同时,这场大展也成为了2013年首届上海市文化节的压轴大戏,轰动一时。
首届市民收藏大展以“藏海留金”与“城市记忆”两部分共11个展厅组成,前者以传统收藏为主线,后者以当代收藏为脉络,较完整地展示了当代海派收藏的风采,整体突现出海派收藏文化的特色,其中既有历史文化深厚的传统文物,例如陶瓷器、书画、钱币、紫砂、景泰蓝、古玩等。又有现代气息浓厚的集藏,例如票证、电表、观赏石、徽章、扑克牌、连环画、红色收藏、世博文化等,还有舶来的艺术器物文化门类,例如手杖、车模、打字机、打火机、非洲木雕等。
在琳琅满目的收藏品之中,还有不少是历代工艺美术的精品与珍品。例如邬久益的明清旱烟盒、张东的历代铜镜、吴林的十二生肖景泰蓝大瓶、吴晓红的清代各地流派的剌绣披肩,周黎的竹雕文玩,钟国苗的清代鼻烟壶,倪克梁的名家刻铜墨盒、韩回之的古代漆器、黄舜年的清至民国的老银器,方炳海的明清古盒匣,杨韶荣的古代绣花鞋,陆杰瑞的手杖,严少华的专题大铜章等。这些璀璨夺目的工艺美术品,几乎集聚了传统手工艺之大成,或铸制、压制,或雕琢、镌刻,或掐丝、剌绣,精美绝伦, 令人叹为观止,彰显了上海民间收藏的迷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