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市场选项 六年成泥鳅产业领头人
2014-03-26
闲聊发现商机 看准市场果断进入
刘勇今年26岁,来自重庆一个偏僻山村,村民年均收入不足万元。20岁时,他就跟着父亲搞运输,月收入一万多元。可2006年,刘勇却决定回家创业。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创业要很多钱,而当时家里并没有多少积蓄,这个决定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但他却坚持养泥鳅。
其实,早在2005年10月,刘勇就看准了养泥鳅。一天,刘勇去重庆市菜园坝农副产品市场买泥鳅,结识了专卖泥鳅的代杨。闲聊时,刘勇发现了商机。代杨说:“下半年天气凉快的时候,尤其10月份,国内的野生泥鳅数量稀少,几乎全部靠养殖泥鳅,但供应量不足,甚至会断货。”
刘勇看中这个点,又到重庆市以及周边的市场进行考察。原来,在重庆,泥鳅这道菜肴倍受欢迎。围绕着泥鳅,已经形成了一个上亿元的产业;而且10月份后,市场供不应求。刘勇信心更足了。
向失败者学习 积累养殖经验
刘勇不懂养殖技术,他决定先去找养过泥鳅的人学习经验。从2006年5月开始,两个多月的时间,刘勇每天骑着摩托车去找养泥鳅的人。但不同的是,他找的全都是曾经养泥鳅失败的人。为什么呢?
刘勇认为:“失败一定是有原因的,比如池塘垮塌了,池没建好,或者水来了之后汆水跑了,用药多了……失败了的人会毫无保留的告诉你,但成功了的人不会,只会让你自己去看。”
通过学习,刘勇不断的积累养殖经验,少走了不少弯路。同时,刘勇发现,野生泥鳅苗存活率很低,要想做大,首先要繁育出家养的泥鳅苗。
但父亲始终反对,主要是担心养不成,白白投钱瞎折腾。看着自家的屋顶,刘勇决定先用楼顶上的五平方米大的空置地,做一个示范池。父亲觉得楼顶是空的,没什么利用价值,也就同意了。刘勇把屋顶的这个池子做成泥鳅孵化池,专门用来孵化种苗。他又把家里闲置的一亩大小的水塘重新整修,建成了泥鳅养殖池。
养殖有方法:鞭炮吓跑“偷吃贼”
2006年10月,刘勇养殖的第一批泥鳅快要长成了,可意外发生了,养殖塘里有许多受伤的泥鳅。怎么回事呢?
原来,当地栖居着两千多只白鹭,刘勇池塘里受伤的泥鳅就都是这些白鹭叨的。它只吃小鱼苗,大的吃不下去,就吐到水里面,把其他的鱼苗全部感染死了。但黄嘴白鹭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不能伤害,很多养殖户只能任由它们吃自己的鱼苗。
刘勇试过用石子吓唬、扎稻草人等办法,可人一走,白鹭就回来。怎么办?
刘勇发现白鹭对鞭炮的响声很敏感,响了以后,30分钟之内不会再来。但总不能每天都守在池塘边点鞭炮啊!他利用蚊香燃烧速度慢的优势,每隔几厘米左右捆一个鞭炮,一盘蚊香燃6—8个小时,这样每隔十几二十分钟就会有一个鞭炮爆炸,吓跑白鹭。实施这个办法后,白鹭再也不敢来偷吃泥鳅了。
2006年底,刘勇养殖的1200多斤泥鳅上市了。泥鳅市场价从每斤8元涨到20元。第一批养殖的泥鳅就赚了2万多元。
重修养殖池 满足冬季市场需求
见到效益后,父亲也赞同了儿子创业,还拿出钱要跟刘勇一起干。可刘勇却没有急于扩大规模,而是先把旧池子重新修整。
2007年,国内房地产市场升温,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刘勇本打算花15万元重修的一个七亩的池塘,结果多花了30多万元。这让刘勇陷入了困境。“全家人所有积蓄不足一百元,压力大的每晚睡不着,一直在想怎么找钱。就连给孩子看病的钱都要妻子去娘家拿。”回忆当初,刘勇感慨万分。但他却坚持把池子修完了。
刘勇的池塘水深2米左右,而常规养泥鳅的池塘水深50厘米左右。为什么如此做呢?刘勇说:“如果冬天要卖的话,必须得做个网箱,2米左右的水深才能暂养。”除了在冬天养泥鳅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晏太君是成都市最大的泥鳅批发商之一。2007年5月,刘勇认识了他,希望跟他合作,但对方拒绝了。晏太君说:“量太小,我拉一次要好几吨!”当时刘勇一年只能产八千多斤泥鳅,并不具备跟晏太君签订单的能力。
然而,每年10月野生泥鳅卖完以后,泥鳅的价格翻两倍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对于批发商来说,能在冬天给他们供货的就是最好的合作伙伴。看到刘勇的养殖场后,晏太君改变了初衷。“你多养些,销路包在我身上,我给你定金,签合同。”
刘勇从屋顶成功孵化育苗后,又建了一座600平的大棚,作为孵化基地,自己育苗,节省买苗的钱。大棚里十平方米池塘每年可以孵化一千万尾泥鳅鱼苗。通过它,刘勇每年除了节省三百万元买苗的钱外,还能卖两百多万元泥鳅种苗。
扩大养殖规模 成立泥鳅专业合作社
刘勇从2006年养殖泥鳅以来,泥鳅的价格一年比一年高,但前来买泥鳅的人络绎不绝。来自重庆市的经销商唐彬表示:“自己每次买一千多斤,一天就能卖二三百斤。关键在于他家泥鳅品质好,在荣昌本地就都卖了。”
到2008年,刘勇的泥鳅养殖面积已经达到105亩,年销售泥鳅十七万多斤。但仍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刘勇这时急需扩大规模,占领市场。可自己怎么做也达不到市场的需求。为此,刘勇想到成立专业合作社,大家一起养,一起给市场供货。
2008年底,刘勇牵头成立了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想为养殖户免费提供养殖技术,统一供种,统一销售,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可是,却遭到了乡亲们的质疑。
当时,24岁的刘勇很清楚,因为年龄小,乡亲们不放心。这时,刘勇想到了父亲。在村里人心中,父亲做生意诚恳,有信誉。
果然,刘勇父亲出面后,效果立竿见影,村里有51人加入了合作社。刘勇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社员的泥鳅养殖中。到2009年底,社里的村民甚至开始佩服他了。“别看他年轻,经验很丰富,鱼生病了,只要打电话给他,没有多久就过来帮我解决了!”养殖户彭友说。
刘勇用行动打动了大家,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加入到合作社。2012年,合作社每年销售泥鳅一千五百吨,销售额达两千多万元,占整个重庆泥鳅市场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