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现状调查①
2014-03-26龙忠德
龙忠德
(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
高校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的重要基地,在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训练中担当重要的角色,对开展地方乃至全国性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贵州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以下简称“高校训练基地”)的建设发展直接关系到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和推广,直接关系到地方和全国性的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开展,对学校体育教学和社会和谐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现有的研究文献资料中对“高校训练基地”建设的研究涉及太少,因此,对贵州高校训练基地建设现状进行调研,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对于贵州在今后备战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促进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都显得迫切和必要。
1 贵州高校训练基地基本情况
由表1可知:贵州高校训练基地共获批15个,第一批有三个是综合性训练基地,第二批有12个都是单项训练基地。各高校训练基地结合学校的实际场地现状、现有师资力量等综合条件在现有的16个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中选择了部分项目作为基地重点训练项目,各基地单位结合学校实际进行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论证,高校训练基地分布于贵州省所有的地、市、州,布局合理,各单项基地申报项目涉及除了“马术、独竹漂、龙舟、摔跤”以外的12个竞赛项目,项目数量占全部竞赛项目的75%,各综合训练基地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相应的项目进行训练。总体而言符合贵州省备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基本需求。
2 贵州省高校训练基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贵州高校训练基地开展训练项目与申报项目存在偏差,但总体趋势很好
由表2可能知:各高校训练基地在实际开展训练中,多数基地是按照申报项目进行训练,有的基地甚至开展了更多的训练项目,也有少部分基地没有完全按照申报项目进行训练,而是更换了一些训练项目,基本上都超越申报训练项目数量。实际开展训练项目的结果比预期的要好得多。
上述资料显得大部分基地学校申报项目与开展项目存在差异。访谈得知:主要原因在于申报时一是为了申报成功,避开和较强学校对手重复,防止被PK下来;二是学校以现有开展的教学师资和条件资源为依托进行申报;三是凑数和应付差事而随意申报。而在实际开展训练中基地单位一是按照上级要求积极组队参加在贵州开展的部分项目的邀请赛,有的学校为了应付差事或者就是为了尝试而参加了一些比赛,因此留下了现有项目;二是为了应付全省比赛,并希望在全省比赛中获得尽可能好的成绩而又不会付出太多的人力和物力代价,而选择了参赛人数少,金牌数量多的项目;三是通过学校实际的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发现本校有开展潜力项目而更换原有申报计划项目。
从贵州各高校申报的情况来看项目并不完全,而实际从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贵州组队情况来看,高校承担重要夺牌任务,占有较大比重,且很多是基地高校并未申报的项目。因此,相关主管部门应该细致考察各学校实际,结合各学校条件以及现有平台重点部署各基地学校开展项目。使各学校有的放矢进行针对性很强的训练。也便于整体考虑、布局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竞赛工作和监督检查。如很多高校训练基地申报并进行了武术训练,实际在全国比赛中贵州武术都不能与外省高水平选手相比,此项目在高校训练基地中若一定需要布局,就应该优先考虑有特招生和单独招生资格的基地学校,只有如此才能招到全国高水平的运动员,才有可能与全国高水平选手竞争的实力。当然并非是其它学校不应该开展,而是要重点布局。
表1 贵州高校训练基地学校与申报开展训练项目情况统计表
表2 贵州高校训练基地开展训练项目
表3 贵州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训练补助调查统计表
2.2 贵州高校训练基地建立后训练成果喜人
贵州省自从高校训练基地建立后各基地都按照自身申报的项目和结合本校、本省实际选择了一些训练项目进行训练比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2010年贵州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各高校训练基地都不同程度的获得了相应的满意成绩,各地、市、州高校训练基地分别代表当地参赛都取得了好成绩,且大部分的奖牌都被高校基地获得。2011年备战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很多项目的运动员都是高校训练基地推荐和选拔的,且获得骄人的战绩。
2.3 高校训练基地训练频度及安排与基地建立初衷存在较大差距
训练频度是反映训练量的重要指标,从运动训练学角度分析,训练的频度高可以使运动员的运动量增加,按照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通过训练使人体受到的刺激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身体机能的增强和运动能力的提高,是通往提高运动成绩这一终极目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训练频度又是反映各高校训练基地在人力投入的一个重要指标,训练频度高,投入的人力、时间和物力都必然要增加。可见训练频度的安排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反馈出高校训练基地的投入和可能取得的成绩。
访谈得知各高校训练基地在训练的时间及频率安排上大部分都是采用赛前集中训练,在赛前1个月左右临时选拔学生进行课余训练,在平时根本就不训练。只有1~2所高校训练基地设有所谓的“训练队”进行平时训练,有的是学校要求训练而不给任何报酬和工作量兑换。因此,老师为了应付差事就找一些学生让其自己练习,偶尔进行指导,效果不好是必然的。有一些学校把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育项目作为课程内容进行介绍,但是这也仅限于介绍,与竞赛训练仍有很大的差距。有的学校在常规机制中规定每周训练3~4次也成为一纸空文。
由此可知:各高校训练基地的训练安排事实是与当初建立常态化训练基地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没有贯彻落实训练基地主管理部门“抓平常,平常抓”的理念和要求。同时与体育训练规律也是相违背的。依据体育训练竞赛规律,竞赛成绩的取得必须把一个大周期规划内的每一个年、月、周等中小周期训练有效落实,使运动员的身体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呈平稳上升趋势,而贵州各高校训练基地却几乎都要在赛前才去临时选拔运动员进行短期集中训练,有的运动项目就运动技术也不可能在1个月左右掌握好,更不用说取得好的运动成绩。
2.4 各高校训练基地经费配套及补助总体滞后
黔族发[2008]54号文件《贵州省民委 省体育局 省教育厅关于建立我省第二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通知》明确说明列为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单位,每年从民族经费和中国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划拨适当的基地建设补助经费专用款用于基地建设。从已经划拨兑现给各高校训练基地的经费来看确实难以完成训练和基地建设的需要。调查显示基地学校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配套经费,只是有的学校没有专款专用。训练补助见表3:教练训练补助费用大部分学校是按照本校每次1~2学时课时费进行发放,共8~30元不等,学生0~15元不等;有的学校直接根据上给主管部门划拨费用与学校配套费用费用总额分配发放教练员和运动员及工作管理人员费用。这类学校相对发放的费用要高出许多,教练员每次训练可补助50~120元不等,学生每次训练可补助30元左右,按照实际训练次数发放。
访谈得知:补助多的高校训练基地无论是教练员,还是学生运动员其训练的积极性相对于补助低的高校训练基地普遍要高,也有一些补助很低的甚至没有补助的基地因其思想工作、人文关怀做得到位,其教练员和运动员积极性也非常高,同样取得了让人满意的成绩。这一结果表明:训练补助的多少并不是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和信心的唯一途径,也不能决定训练成绩的优劣。更多受访者认为领导重视并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充分做好思想工作,合理配套相关经费,进行科学合理的全面系统训练,多管齐下才是取得好成绩的根本。
2.5 各高校训练基地场馆基本能满足申报项目训练要求
目前贵州各高校训练基地申报的训练项目都是结合自己学校实际进行申报的,几乎没有需要大量投入经费新建场馆和购买设备的训练项目,只有贵州师范大学申报的秋千项目需要较高的经费来新建场地和购买器材,最终得到主管部门支持而成功建成秋千训练场地。而其它高校申报的项目都是目前学校现有场馆完全能够满足的。因此,开展申报项目的训练在场馆保证方面完全能够满足训练要求。
2.6 各高校训练基地相应的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
为加强基地建设的规范管理,贵州省民委、省体育局、省教育厅联合制定下发了《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管理办法》和《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评估标准》等文件,要求做到年初安排有计划、半年进度有汇报、年底工作有总结;每年对基地建设进行一次检查评估,依据结果严格兑现奖惩。各高校训练基地单位也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和基地建设方案。但多数建立的制度和方案都成为摆设,实际并非按照此制度和方案执行。主要表现在只有的少量基本制度条款,多数条款都显得很大和不具体,成立的基地机构成为空设,管理办法、训练制度不完善,教练员、运动员的选拔办法和奖惩制度以及汇报、问责和督促检查制度缺失,经费配套、开支和补助费用制度不明确等。基地建设方案多数只说明训练工作开展的基本现状和基本程序,对于基地的建设规划,实际操作中存在问题以及预案、保障措施等并不明确。由此说明制度很不健全,更谈不上规范管理。平常不抓训练,只抓集训表明执行上级部门制度和监管不严格。
2.7 各高校训练基地运动员选材来源较多,但运动员在校时间很短,项目选择受限
高校训练基地运动员选材来源主要是学生,其中有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贵州15个高校训练基地中有13个基地有体育专业生源,有2个高校有体育特招生和单独招生生源。运动员选材的渠道来源相对较多,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只有4年,除了学习、上课、集体活动时间,训练时间非常有限。因此,项目选择的面就受到限制。要想在全国比赛中获得头奖,对于需要长期专业训练才能取得优异成绩的项目如高脚竞速等就必须要有体育专业的高校才能选择开展训练,有些项目如武术要想获得冠军,那必须要有特招高水平运动员才有可能。否则训练也是徒劳或者只能偶尔取得一定的成绩。对于多数学校来说应该选择那些有一定技术性,但技术要求并不高,训练出成绩周期短的项目,如传统民间武术等。
2.8 各高校训练基地教练员队伍能力相对较弱,学校管理层面的支持力度存在不足
由于贵州高校第一批训练基地只有3个,其中有的也是同第二批一起于2008年才开始开展训练工作,大部分教练员都是现有教师临时接触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训练,从接触训练到现在才短短的几年时间,而真正参加比赛的次数屈指可数,大部分教练员真正带队训练和比赛的经历太少,技术和心理训练方法、手段积淀不足,比赛战略战术及取舍和相关经验积累欠缺。同时由于各高校管理层面在经费配套、对教练和运动员政策支持及人文关怀的支持力度存在严重不足,管理及奖惩制度不健全等。导致贵州高校训练基地教练员外出学习交流和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教练员自学积极性和工作动力不足。大部分的教练员都摸着石头过河,自学并现学现用来指导学生运动员训练,有的教练员甚至连器材规格和基本技术要点都搞不清楚。教练员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训练学生,表现出不同教练带的运动员技术特点不规范、不成体系,差异非常大。不同教练员对规则的理解不同,对器材制定和技术处理差距太大。相对于开展训练较早的基地,贵州高校训练基地教练员队伍的能力显得相对较弱。
3 结语
贵州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的建设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也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尤其要加强自身制度等管理体系建设,落实好省民委、省体育局、省教育厅等建立基地的初衷,抓好日常训练工作,积极解决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使基地的管理、训练体系逐步得到完善,才能最终使基地得到可持续发展。
[1]贵州省民族体育基地名单.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EB/OL].http://www.gzmw.gov.cn/ShowNews.aspx NewsID=21.
[2]省民委,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关于建立我省第二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通知[Z].黔族发[2008]54号:贵州省民委办公室,2008-11-14.
[3]王世春.贵州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