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哈塘油田稠油井杆式泵解卡工艺
2014-03-25刘迎斌许双龙杨小华侯守探段云江翟锡芝
刘迎斌 许双龙 杨小华 侯守探 段云江 翟锡芝
(1.塔里木油田公司塔北项目经理部 新疆库尔勒 841000;2.华北油田公司 河北任丘 062552)
哈拉哈塘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西斜坡,受细菌生物降解、地层水洗和氧化作用以及烃类轻质组分散失的影响,其稠油油藏有“区块内稠油井稀油井共存,单井上原油性质差距大”等特点。稠油井主要分布在哈15、哈702、哈7缝洞带,为“中等含蜡、中等含胶质、高含沥青”的稠油油藏。原油密度0.7998~0.9679g/cm3,凝固点为-12~30℃,含蜡量1.67%~7.23%,含硫量0.23%~1.21%,含胶质和沥青质量4.5%~12.5%。油井埋深7000m左右,停喷后采用抽油机+底部固定杆式泵深抽。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原油粘稠并伴有泥砂、结垢等杂质,极易出现卡泵、堵塞油管等问题,现场通常采用常温水反洗工艺解卡。受原油物性差、地层漏失量大、工艺管柱深等因素制约,水反洗解卡的成功率不足25%,无法发挥杆式泵不动油管检泵的优势,影响到油田的正常生产。
1 解卡难点分析
1.1 堵塞物成分复杂
采用高温灰化法处理7口井的堵塞物,测定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含量,有机物堵塞(图1)占71.43%,无机物堵塞占28.57%。电镜扫描结果显示,1~5#有机堵塞物表面呈层状结构,质地疏松无定型。表明其中含有较多的有机聚沉物,如胶质、沥青质、蜡等,极易形成沥青质为主的有机物堵塞。
另外,哈拉哈塘油田碳酸盐岩油藏裸眼完井,部分泥岩段裸露,粘土矿物容易剥脱掉块,加上射孔、酸压改造等因素,油井出砂严重。采用绕丝复合筛管,仍难以阻止粘土、极细砂等杂质随原油进入井筒,造成堵塞。堵塞物样品在盐酸中溶解,有气泡冒出,说明含碳酸钙;有少量残渣,说明含有石英和粘土矿物。
图1 哈拉哈塘无机物堵塞样品
1.2 地层漏失严重
哈拉哈塘油田属于缝洞型碳酸岩油藏,有“一井一藏”的特点。转入机采后,地下亏空严重,储层大孔道、裂缝发育。洗井时往往进口水量大、出口水量小或不返水,要注入上百方洗井液才能建立起循环,运行成本高,并且大量洗井液进入储层易造成地层污染,不利于环保。
1.3 生产管柱影响
哈拉哈塘油田稠油井采用掺稀工艺生产,为满足掺稀点温度要求、提高掺稀效率,抽油泵与吸入口位置一般相距2000m左右(图2),造成解卡时工作液量大、作业周期长、施工压力高等问题。而且,由于深抽现场采用底部固定杆式泵提高锚定能力(图3),易在油管与泵筒间隙容易沉淀堵塞物,也增加了解卡难度。
图2 哈拉哈塘抽油机井掺稀管柱
图3 底部固定杆式泵结构
2 解卡工艺优化
2.1 工艺原理
根据现场实际,结合原油流动性对温度很敏感特性,制定出解卡工艺。原理是:利用套管注入的高温热水,提高油管内原油、堵塞段处的温度,降低杆式泵上提阻力,保证杆式泵能上提解封;杆式泵解封后,油管内正挤热水,将井筒内稠油堵塞物挤出油管;再挤入加热稀油,彻底清除油管内胶质、蜡垢等油管内壁附着物。
2.2 水温确定
采用DV-Ⅱ+Pro 型粘度计,测定HA15-2井区的一口稠油粘温数据(图4)。原油粘度很高,常温下呈固体,无流动性;80 ℃时粘度高达2.08×106mPa·s,随着温度升高,粘度快速降低;超过拐点温度在90℃,粘度随温度的变化相对较小;115℃时粘度降为6.5×104mPa·s。结合现场加热设备能力,哈拉哈塘油田洗井水温度应控制在80~90℃。
图4 哈拉哈塘HA15-2井粘温曲线
2.3 工艺流程
对稠油井杆式泵泵卡故障的原因进行分析后,按照以下流程进行解卡操作。
(1)热水反洗:从套管注入高温热水,排量控制在4~5m3/h。
(2)上提解封:缓慢上提抽油杆,解封杆式泵,避免拉断抽油杆(如上提载荷接近或高于井的抽油杆正常运转载荷的110%,则继续反挤热水,直至杆式泵解封容易)。
(3)正挤热水:从油管正挤高温热水,将油管内原油挤出。
(4)正挤稀油:挤入2~3倍油管容积、80℃以上热稀油,溶解油管内壁的胶质、蜡等附着物。
(5)启抽:坐封杆式泵,正常启抽,解卡成功。
采用“热水反洗→上提杆柱解封→热水正挤→稀油清洗”工艺流程,水温严格控制在80℃以上,单井次可减少动油管检泵作业时间10d,节省起下油管费用4.0万元。正挤、反挤结合的工艺,降低了洗井液用量,利于环境保护,也解决了因地层漏失难以建立循环的难题。
3 实施效果
HA902-S井掺稀生产,作业启抽一段时间后,抽油机下行遇阻,井口取样发现原油变稠,光杆上提3m,悬重达25t,正旋半圈后上提仍无效,判断为泵卡。2013年9月5日开始解卡:先小排量反洗85~95℃热水,排量5m3/h,经过21h共注入热水105m3。用吊车上提抽油杆,悬重降至21.5t,起出φ38mm光杆×1根+φ28mm抽油杆×2根+φ28mm短节×1根,解封成功。油管正挤15m3温度为89℃的热水,泵压由10MPa降至0MPa,油管内稠油被挤出。最后正挤入稀油73m3。解卡共用时56h,恢复生产。2013年,在哈拉哈塘油田共实施5井次解卡作业,成功率100%,平均解卡周期49h,累计减少起下油管费用20万元。
4 结论
与动管柱检泵相比,“热水反洗→上提杆柱解封→热水正挤→稀油清洗”的解卡工艺具有作业时间短、作业费用低的优势。另外,该解卡工艺正挤、反挤相结合,降低洗井液用量,减少二次污染,解决了因地层漏失难以建立起循环的难题,可以满足哈拉哈塘油田漏失严重稠油井的解卡需要。
[1]李江龙等.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重质烃类堵塞物形成机理及防治方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3):369-371.
[2]刘勇.浅谈解卡打捞主要技术措施及注意事项[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14):147-179.
[3]罗英俊,万仁薄.采油技术手册(第三版)[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4]张荣军等.塔河油田深层稠油掺稀降粘技术[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