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稠油油藏水平井氮气辅助蒸汽吞吐可行性研究
——以哥伦比亚CAP油田B2井区为例
2014-03-25田鸿照
田鸿照
(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质研究院,辽宁盘锦 124010)
目前,氮气辅助蒸汽吞吐工艺在辽河、胜利、新疆、大庆等稠油区块都有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是一种改善蒸汽吞吐效果的有效方法[1-6]。矿场试验及室内研究表明[7-10],氮气辅助蒸汽吞吐的机理主要有:利用氮气的隔热作用降低井筒中的热损失,提高井底蒸汽干度;提高局部地层压力补充能量,延长吞吐周期;氮气的高膨胀性可扩大蒸汽加热半径,增加蒸汽的波及体积,附加的弹性气驱能量起到助排作用;氮气在地层条件下会产生一定数量的气泡,有助于封堵高渗透层,使蒸汽转向低渗层未驱替带,起到调剖作用。
然而,氮气辅助蒸汽吞吐工艺较多地应用于直井,应用于水平井的实例还很少,特别是针对水平井开发薄层稠油油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因此,本文从氮气辅助蒸汽吞吐改善开发效果的机理出发,以哥伦比亚CAP油田B2井区薄层稠油油藏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值模拟研究水平井氮气辅助蒸汽吞吐的可行性。
1 油藏概况
CAP油田B2井区为一受北东-南西向逆断层控制的断背斜,内部断层不发育,主要含油层系为Mirador-A层,储层岩性为砂岩,平均孔隙度为21.5%,平均渗透率为3 500×10-3μm2。油层埋深为560~630 m,油层厚度为5~10 m,油藏原始地层压力为8.6 MPa,油藏温度为60 ℃,含油饱和度为74.5%,50 ℃地面脱气原油粘度为8 130 mPa·s,原油密度(20℃)为0.981 g/cm3。
2 模型的建立
根据CAP油田B2井区地质模型的粗化结果,应用CMG软件的前处理模块Builder建立数值模拟模型,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选取一个井组(3口水平井)作为研究对象,角点网格划分x×y×z=30×33×7,平面上x方向网格步长为20 m,y方向近井地带网格步长为5~10 m,远井地带为20 m,纵向网格步长为1.0~1.5 m。应用STARS热采模块进行数值模拟优化。水平井位于油层的下部,水平井长度为400 m,排距150 m,最大注汽速度250 t/d,蒸汽温度为300 ℃,井底蒸汽干度为0.55,焖井时间为5 d,定液生产,最大产液量为70 m3/d,吞吐8个周期,周期生产时间为180 d。
3 注氮参数优选及效果预测
3.1 注氮参数优选
3.1.1 混注比
为了确定注氮量,模拟了不同比例下氮气与蒸汽的开发效果,如表1所示。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混注比的增加,氮气注入量增加,使得油藏和地层流体的压力补充增大,氮气产生的抽提和驱替作用就越大,波及范围就越广,原油产量也就增加,但是增加的程度并不成比例上升。由于油藏边界和其自身的压力系统对吞吐的范围具有一定的限制,当混注比大于40∶1后,增油效果趋缓。考虑油汽比的增幅及油氮比的降幅,推荐最优的混注比为40∶1。
表1 不同混注比下开发效果对比
3.1.2 注氮时机
由于注氮气影响到地层的吸汽能力,对于尚未动用的新油层,不宜注氮气,这就需要对注氮时机进行研究。对于不同的油藏,最佳注气时机不同,模拟了在吞吐的初期、中期、后期,即第2、4、6三个不同周期下注氮开发效果。如表2所示,蒸汽吞吐早期,加热半径增加幅度大,地层能量充足,注氮增油量较少,开发效果较差;蒸汽吞吐中后期,加热半径增加幅度降低,地层能量不足,可充分发挥氮气的增油作用,扩大蒸汽的波及体积,此时注氮可获得较好的开发效果。推荐最优注氮时机是在蒸汽吞吐的中后期(第4周期以后)。
表2 不同注氮时机下开发效果对比
3.1.3 注氮方式
在蒸汽加氮气作业中,注入方式的不同获得的开发效果也不同。模拟了5种注入方式,如表3所示。使用混注的方式比段塞注入获得的开发效果好,大段塞注入比小段塞注入获得的开发效果好。这是由于在生产几个周期以后,地层亏空体积变大,吸汽能力变好,且水平井与油层接触面积大,氮气与蒸汽能充分混合,渗入地层深部,从而起到很好的增产作用。推荐最优的注氮方式为混注。
3.1.4 注氮速度
表3 不同注氮方式下开发效果对比
在设备允许的情况下,氮气注入速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较高的注入压力,使氮气和蒸汽越容易深入到油藏的内部,接触到更多的原油,周期产油量就越高,但增加的幅度不大,如表4所示。由于氮气的注入速度是在油藏允许的注入压力下实现的,且受现场制氮设备的限制,确定最优的注氮速度为8 000 m3/d。
3.2 效果预测及经济分析
考虑到该油田水平井的钻井费用、施工环境、作业难度以及维持较高的经济效益等因素,其油汽比应在0.3以上,因此在蒸汽吞吐的后期,即第7周期开始注氮,以延长蒸汽吞吐的周期,改善蒸汽吞吐的开发效果。从表5中可以看出,注氮气后与注氮气前相比,周期生产时间明显延长,周期产油量、油汽比等指标明显好转,效果非常显著。而且,从不同油价下计算的经济极限产量看(表6),注氮两个周期的累产油为13 155 t,远高于经济极限产油量,若油价按3900元/ t计算,则产出投入比为4.54∶1。
表4 不同注氮速度下开发效果对比
表5 单注蒸汽与混注方式下开发效果对比
表6 不同油价下的经济极限产油量计算
4 结论
(1)数值模拟研究认为,在薄层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吞吐开采后期达到经济极限后,注氮气是改善其开发效果的有效途径,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2)对于薄层稠油油藏进行水平井氮气辅助蒸汽吞吐时,其优选的参数为:混注比为40∶1,注氮时机在吞吐的中后期,注氮方式为氮气+蒸汽混注,注氮速度为8 000 m3/d。
(3)氮气辅助蒸汽吞吐增油效果显著,产出投入比高,经济效益显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 王学忠,王金铸,乔明全.水平井氮气及降黏剂辅助蒸汽吞吐技术——以准噶尔盆地春风油田浅薄层超稠油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40(1): 97-102.
[2] 贾娜.氮气辅助蒸汽吞吐技术研究及在大庆稠油油藏的应用[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3,27(1): 118-124.
[3] 王会永,刘慧卿,张传新,等.超稠油油藏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数模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2,19(2): 76-78.
[4] 左青山,温鸿滨,芦维国,等.断块油田不同方式注氮气的研究与实践[J].钻采工艺,2007,30(5): 42-52.
[5] 陈晓源.氮气辅助蒸汽吞吐工艺在面120区的应用研究[J].钻采工艺,2004,27(6): 53-59.
[6] 王喜泉.氮气助排在冷42块提高蒸汽吞吐效果上的应用[J].钻采工艺,2005,28(1): 56-57.
[7] 崔连训.河南稠油油藏氮气辅助蒸汽吞吐机理及氮气添加量优化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26(2): 64-70.
[8] 杜殿发,郭青,王青,等.特稠油油藏注氮气可行性分析[J].石油钻采工艺,2008,30(6): 75-79.
[9] 张艳玉,吴晓东,李洪君,等.复杂小断块油藏氮气吞吐数值模拟[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1): 83-92.
[10] 张艳玉,王康月,李洪君,等.气顶油藏顶部注氮气重力驱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4): 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