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

2014-03-25王波熊健

关键词:六安市农业发展

王波,熊健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61)

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在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六安市作为山区城市,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丰富,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产业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与需求的变化,六安市着力开发各种休闲农业模式,以满足市民需求,转移城市消费市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专业视角剖析休闲农业的内涵、特征、功能、发展模式与路径、发展历程、评价体系等,为实际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性理论支撑。国外学者Nilsson[1]研究了休闲农业的定义、特点和经营模式,Bernard Lane[2]界定了休闲农业的属性,McGehe[3]分析了休闲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机制。Hjalager[4],Hegart[5]和 Davies[6]分别探讨了休闲农业的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产品供应。Walfor 运用 GIS技术对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生态旅游区、海岸文化旅游区和国家公园等 3 种类型的旅游景区与休闲农场的空间分布关系进行了研究。Richard Sharpley[7]在研究塞浦路斯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休闲农业企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国内学者郑健雄(2004)指出休闲农业的范围已远远超出第一产业,涵盖了休闲农园、休闲农区甚至乡村地区的“乡村性”旅游供应业,包括餐饮业、旅馆业、交通运输、旅行社等。江荣吉[8](2003)认为在休闲农业中,三次产业在形式上是相加的,但其效果是相乘的。随着我国休闲农业实践的不断深入,新的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出现,人们对其内在的涵义的理解也在不断丰富,与休闲农业相关的概念的探讨层出不穷。谢莉[9]等对休闲农业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黄志红[10]从体验营销的视角构建了休闲农业体验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冯蛟[11]从低碳经济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的视角对宁夏休闲农业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胡爱娟[12]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对其休闲农业空间结构布局、旅游圈层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李彬[13]等针对漳台休闲农业合作现状,研究了漳台休闲农业发展规律和演变轨迹,并提出了合作发展的建议与对策。熊晓红[14]以浙江省为例,分析了其休闲农业发展的动力学机制。

近年来,六安市在休闲农业的理论支撑下,针对市内的实际情况,大力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在实际工作中也显露一些弊端与问题。本文结合六安市2009~2012年休闲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展开分析,研究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与措施。

一、六安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基本概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与需求的变化,六安市着力开发各种休闲农业模式,以满足市民需求,转移城市消费市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六安市获得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霍山县成为中西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县。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园区1个。截止到2012年,六安市拥有产业园区总数814个,规模以上的园区31个,现代农业科技园22个,休闲农庄36个,农业观光采摘园24个,专业村7个,农家乐725家。全市有60多个乡镇发展了休闲农业和特色旅游,全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接待量195.4万人次,较2011年同期增长4.2%,销售收入8.4亿元,较2011年同期增长8.9%,年利润2.3亿元,较2011年同期增长9.5%,农民从中获得收入占农业总收入比重为6.2%。

二、六安市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模式不断丰富,以农家乐为主

在对六安市休闲农业的调查中发现,该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休闲农庄、农业观光采摘园、农家乐、专业村,每种模式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六安市休闲农业已具有明显的特色,类型繁多。按区位划分,主要有城市郊区型、景区周边型、民俗风情型和基地兼容型;按功能划分主要有观光观赏型、参加体验型、休闲度假型和民俗节庆型。

表1 六安市休闲农业发展类型

从2008~2012年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农家乐”模式成为六安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形式,并且出现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2012年“农家乐”发展模式的数量占总量的87.5%,“农家乐”户数由2008年513户发展到2012年756户,增长47.37%,同比增长的比例最高是2010年,2010年比2009年增加140户,同比增加25.45%,如表2所示:

表2 2008~2012年六安市休闲农业中“农家乐”发展状况

数据来源:六安市农业委员会,2008年~2012年六安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本情况统计表

(二)休闲农业数量不断增多,呈现增长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外出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乡村投资休闲农业提供了战略机遇。2008年至2012年期间,六安市休闲农业园区数量由626家增加到864家,增长速度为38.02%,其中规模以上(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上)园区增长77.27%,由2008年其占休闲农业园区总数的3.51%,增加到2012年的4.51%,如图1所示。从总体数量上看出,休闲农业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图1 2008~2011年六安市场休闲农业发展规模

不同类型休闲农业数目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增加,本文对各类型休闲农业的数目与总园区比例进行分析,从图2可以看出,2008~2012年“农家乐”发展模式在总园区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所占比例都在70%以上,变化幅度较小;其中变化幅度较大的是休闲农庄,在2009年与2010年变化幅度较大,由2009年的102家减少到2010年的30家,减少了72家,在2010年到2012年三年间,休闲农庄趋于稳定增加;农业观光采摘园、现代农业科技园在总园区中的比例1%~5%之间,从2008~2012年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两种类型呈现稳定增加的趋势,由2008年两种类型所占园区总数的2.56%与1.92%增加到2012年的3.59%与4.05%。在园区总数中规模以上(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上)园区也不断增加,2012年规模以上园区比2008年增加了77.27%,其中由2008年所占园区的3.51%增加到2012年的4.51%,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发挥了极大带动作用。

(三)投资较大,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劳动力投资逐年增加

休闲农业是基于农业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前期投资比例比较大,资金周转期比较长,是很多投资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前期投资主要包括土地的租用、房屋等固定资产的建设、基本设施的建设等等,属于企业的长期投资,收益时间较长。六安市在发展休闲农业的投资方面,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2008年,六安市休闲农业投资总额为5.3亿元,2012年增加到15.5亿元,增长192.45%,2012年同比增长68.48%;其中固定资产投资额由2.75亿元增加到10.25亿元,2012年固定投资是2008年的3.73倍,增长7.5亿元,2012年同比增加109.18%,劳动力的投入也不断增加,从业人员由2008年的1.83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3.58万人,人数增加约3个百分点,增长95.66%,如图3所示;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不断增加,2008~2012年其比例在50%~68%之间,占资产总额的一半以上,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如图4所示。

图2 2008~2012年六安市休闲农业不同发展模式规模

图3 2008~2012年六安市休闲农业投资

图4 2008~2012年六安市休闲农业固定资产与总资产的比值

(四)带动农民就业,提高农民就业率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第一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大量的劳动力的投入,因此休闲农业成为带动农民就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其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与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六安市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带动农民就业人数也不断增加。2008年带动7.6万户就业,农民就业人数为15万人,带动农民人数为28万人,截止到2012年末休闲农业带动5.6万户就业,农民就业人数为3.251万人,其中带动农民人数为21.85万,如图5。不论是农民就业人数、带动农民就业人数还是带动农户数,都呈现减少的趋势,2012年与2008年相比,农民就业人数减少78.33%,带动农民就业人数减少了21.96%,带动农户数减少了26.32%,说明休闲农业对劳动需求量不断减少,原因一方面是休闲农业对劳动力需求趋于饱和,另一方面是休闲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但从总体上来看,休闲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农村的就业率。

图5 2008~2012年六安市休闲农业带动农民就业人数及从业人员数

(五)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农民收入增加与否是衡量休闲农业效益的重要指标。休闲农业在带动农民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2008年~2012年期间休闲农业带动农民就业获得收入由2.16亿元增加到36.56亿元,增加15.9个百分点,每万人均收入由2008年的0.1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1.25亿元,由此看出,六安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不断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其占农民收入比例由2008年的18%降为2012年的7.5%,如表3,从休闲农业获得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

表3 2008~2012年六安市休闲农业在农民收入与带动农民就业的统计

数据来源:六安市农业委员会,2008年~2012年六安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本情况统计表

(六)经济效益比较显著

经济效益的好坏关系到休闲农业未来发展,经济效益成为衡量休闲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年营业收入、实现利润、农产品销售收入、年接待旅游人数及人均消费等方面研究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总体上,六安市休闲农业经济效益比较显著,2008年~2012年经济指标统计,如表4所示。

表4 2008~2012年六安市休闲农业经济效益统计数据

数据来源:六安市农业委员会,2008年~2012年六安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本情况统计表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2012年六安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在年营业收入方面,2012年营业收入是2008年的19.3倍;在实现利润方面,2012年是2008年利润的20.3倍;两项指标增长幅度很大。在农产品销售收入方面,2012年比2008年增长105.71%,年均增长26.43%,从这五年时间可以看出,农产品收入增长比较稳定,增幅不大;在年接待人数方面,2012年年接待量比2008年多114万人次;在人均消费方面,由2008年的280元/人增加到2012年的465元/人,人均消费量增加185元/人,增长66.07%,年均增长16.5%。休闲农业的年投资回报率由2008年的2.83%到2012年的19.68%,其中在2011年达到最大,其投资回报率为25%,2008年至2011年,投资回报率整体上处于增长趋势,但在2012年有所下降,如图6所示。

图6 2008~2012年六安市休闲农业投资回报率

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与农产品的销售收入之比是衡量休闲农业产业组合及结构的重要指标。根据六安市休闲农业在2008年到2012年统计的农产品年销售收入与年营业收入,计算两者的比值可以看出,在2008年六安市休闲农业统计数值计算得出,两者的比值为0.19,说明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小于农产品年销售收入,处于休闲农业的发展阶段,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休闲农业相关旅游收入比较少。2010年休闲农业的年营业收入与农产品的年销售收入比为1.26,说明2010年休闲农业收入中,由原来主要依赖农业生产转变为依赖休闲农业的旅游收入,其产业结构升级,由第一产业农业为主转变为第三产业服务业。总体上可以看出,六安市休闲农业产业结构在缓慢调整,并在2010年得到转变,到2012年比值达到1.37,极大地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符合休闲农业发展要求,如图7所示。

三、六安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本节基于对六安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六安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主要集中于政府的宏观政策与具体企业发展两个方面。

图7 2008~2012年六安市休闲农业产业内部收益结构

(一)政府管理不到位,缺乏科学规划与引导

政府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服务性机构,对一定区域内企业的发展起到规划与引导的作用。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在理论分析层面,发展休闲农业对当地农村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发展中,困难重重。在宏观政策方面,政府能否科学引导,政策能否完善与到位、行业保障机制是否健全等,这些都影响着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实际的调研中,发现政府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在发展理念方面,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在对六安市五县两区的调查中,发现各个地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对休闲农业的发展存在很大差异,究其原因是由其资源状况、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引起的。金寨县作为红色旅游地区之一,在旅游方面发展比较成熟,位于大别山地区,农耕资源丰富,但与其他县区相比,山地面积较大,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近年来,开通铁路,交通便捷。因此政府人员比较支持发展休闲农业。

2.休闲农业定位模糊,缺乏相应管理部门

休闲农业的定位问题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对六安市实际调研中,发现在下设的县中很少设有休闲农业专业性管理部门与机构,大部分依赖于农委或者旅游局,乡镇政府在休闲农业管理方面就更加混乱,因此在休闲农业管理方面,经常出现两种现象:一是多头管理,二是无人管理。其主要原因是农业部门、旅游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在政策实施管理上不够协调,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

3.保障机制不完善,政策落实不到位

保障机制的完善与否关系到休闲农业发展速度,主要集中在资金支持与优惠政策两个方面。从资金来讲,各地大多还没有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在税收、贷款、用地、工商管理、食品、卫生、安全保证等方面政策尚无明确规范;在优惠政策方面,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状况,一部分地区政府从政策的提出到具体的执行有比较全面的指导,但是还有一部分地区政府优惠政策比较少,而且落实不到位,其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以及业主的理念落后,宣传力度不够,尚未引起社会的多方关注。

4.整体规划目标不明确

政府对所辖区域缺乏长远的开发战略与科学规划,导致一些景区之间相互竞争,严重影响皖西地区的旅游形象,扰乱该地旅游市场。由于缺乏长期规划,休闲农业投资商易受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为了尽早回收投资资金,往往会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争取客源,扰乱了皖西地区健康的旅游市场次序。尤其严重的是,关于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方面的研究很薄弱,缺乏从解决“三农”问题方面而展开的探讨。

(二)企业经营管理

休闲农业的发展最终要归结于休闲农业企业的发展。在实际调查与二手资料的分析中,发现六安市休闲农业在企业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

1.规模小,分布散,档次低

在2008~2012年的统计资料中,园区规模以上(年收入在500万以上)的休闲农业占总园区的比例低于5%,也就是说约有95%的休闲农业年收入低于500万元,规模比较小。在实际的调研中发现,六安市休闲农业发展主要集中于风景区与城市周边,位于景区附近的休闲农业点较多,如金寨天堂寨、大别山主峰、龙眠山、万佛山等。据国际经验,农业旅游区在半径为29.5 km的区域才可以发挥最佳经济效益优势,六安市休闲农业点的聚集程度比较高,经营者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注重合作,相互之间竞争激烈。为增加吸引力,盲目进行项目建设,造成休闲项目雷同,这样不仅增加了成本,同时形成了雷同效应降低了经济效益。

2.投资总额大,固定资产投入比例较高,融资方式单一

从六安市对休闲农业总投资可以看出,每年的投资总额都比较大,2008年投资最低为5.8亿元,平均以每年32.55%的速度增加。从2008年~2012年的投资结构来看,固定资产投资比例都在49%以上,这意味着在其他方面的投资比较少,影响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实际调查的休闲农业点中,约95%的休闲农业企业在资金方面以独资为主,只有5%的休闲农业以合资为主,如君湖刘老根休闲农庄、金寨县源丰农业科技示范园等,融资方式单一,一方面增加企业的风险性,另一方面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程度不高。

3.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人才流失严重

企业发展依靠人才,从2008~2012年六安市休闲农业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农民就业人数比较大,2008年为15万人,到2012年末为3.25万人,虽然农民就业人数在不断减少,但在休闲农业劳动投入的比例很大,2009~2012年,农民就业人员比例在40%~50%之间。由于农民文化基本处于初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说,经营休闲农业的多数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或者回乡创业农民工,他们大多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只是根据各地条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从事休闲农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经营技能培训, 大多是模仿他人的经营模式,接待礼仪和服务程序不规范,总体水平较低。目前,六安市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旅游服务人员也大多不是正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的虽然进行了短期培训,但时间短,不够规范,从整体上来看素质仍然偏低。从求职者的角度分析,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基层工作,加之休闲农业公司所提供的福利待遇不高,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到公司工作1~2年就选择跳槽,企业人才流失严重。

4.产业体系不完善,产业链较短

休闲农业以农业生产为依托,融第一、二、三产业为一体,是综合性、相关性和带动性很强的产业。根据对六安市休闲农业的实际调研获取的资料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农产品销售在休闲农业收入占较大比例。2008年六安市休闲农业农产品销售为3.5亿元,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为0.512亿元,农产品销售收入是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的6.8倍,此阶段休闲农业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到2012年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是农产品销售收入的1.37倍,转变了依靠农产品销售收入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休闲农业作为综合产业的优势,但优势程度不明显。在对调研的12处典型休闲农业点时发现,11处休闲农业主要经营项目集中于休闲垂钓、采摘、餐饮、棋牌等,而且休闲农业内部农产品大部分是用来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只有当产出大于内部需求时才对外销售,这导致休闲农业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存在缺陷,产业链较短。其中金麒麟农业生态园以经营蔬菜为主,以休闲旅游为辅,主要有蘑菇、石斛等。但是该生产园区的产业链较短,仅局限在生产-销售,农产品深加工较少,目前经营的休闲农业项目主要是垂钓、餐饮、采摘、科普等。

四、结论

六安市发展休闲农业,在提高农村就业率,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根据六安市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结合六安市实际发展状况,借鉴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经验,提出几点对策与建议。(1)政府方面:一方面转变观念,科学引导,通过与专家论证,提出科学的适合本地发展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健全管理体制,完善相关保障机制,科学定位休闲农业,完善休闲农业的管理体系,在税收、贷款、用地、工商管理、食品、卫生、安全保证等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与保障机制。(2)企业方面:一方面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在人力、财力、物力的配置效率,提高资金利用率,吸引人才;另一方面调整休闲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转变依赖农产品销售收入提高企业利润的格局,提高服务业的收入水平,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

参 考 文 献

[1]Nilsson P A. Staying on Farms:an Ideological Background[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1):7-24.

[2]Lane B. Sustainable Rural Tourism Strategies: a Tool for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Bramwell B, Lane B. 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C]. Clevedon: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1994:102-105.

[3]NancyG McGehee, Kyungmi Kim. Motivation for Agri-tourism Entrepreneurship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4, 43(2):161-170.

[4]Hjalager A M. Agricultural Diversification into Tourism: Evidence of a European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gram [J]. Tourism Management, 1996, 17(2):103-111.

[5]Cecilia H,Luckna P. Rural and Agri-tourism as a Tool for Reorganizing Rural Areas in Old and New Member States:a Comparison Study of Ireland and Polan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5,7(2):63-77.

[6]Etdaviesd,Gilbertc. Planning and Marketing of Tourism:a Cas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Farm Tourism in Wales[J]. Tourism Management,1992,13(1):56-63.

[7]Richard S. 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the Case of Cyprus[J]. Tourism Management,2002(23):233-244.

[8]江荣吉.入世后两岸农业的合作[J]. 台湾农业探索,2003(1):25-26.

[9]谢莉,刘昭云,杨载田. 休闲农业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索[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6):114-117.

[10]黄志红. 休闲农业体验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J].求索,2010(6):24-26.

[11]冯蛟. 从低碳经济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看休闲农业的发展[J].农业经济,2010(10):38-39.

[12]胡爱娟. 休闲农业结构布局及发展模式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1(1):104-107,112.

[13]李彬,蔡贤恩. 漳台休闲农业合作发展演变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88-492.

[14]熊晓红.发达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4):107-110.

猜你喜欢

六安市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六安市水资源评价研究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六安市金安区构建环保法治新秩序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