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的不良现象、原因及对策

2014-03-25刘佳佳邱冬阳

关键词:教学质量专业课程

刘佳佳,邱冬阳

(重庆理工大学 a.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b.经济与贸易学院,重庆 400054)

一、高校教学工作中出现的不良现象

(一)学生厌学

目前,大学生中存在多种厌学现象。首先,有些大学生从大一入学开始就不好好学习,上课睡觉,玩手机,迟到、早退,缺课、逃课,进一步发展到考试作弊,以投机取巧的方式参加补考、再考,以至参加毕业前的大补考,混得毕业证书。而且,很多学生为自己的厌学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如课堂里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实用性,对找工作没有帮助,找工作只看毕业证或者是各种资格证书;大学老师要求不严格;个别课程枯燥无味等。进而,一些同学为逃课、缺课的同学打掩护,对考试作弊行为不但不制止,反而碍于情面帮助其作弊。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课外活动与课堂学习发生了时间上的冲突,学生普遍选择课外活动。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时间安排等方面综合考虑了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学生参与自己感兴趣、与专业发展有关的课外活动是有时间保障的,然而学生却将课外活动当作不上课、缺课的托辞,其本质上是厌学情绪的体现。

(二)教师缺乏教学激情

第一,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不愿花时间、精力去消化、提高[1]。由于现在的教学服务体系较完善,出版社在提供教材时也提供相应的PPT课件,一些教师上课照PPT放映,不对PPT的内容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修改、调整,不认真备课,被戏称为“放映员”。部分教师不愿意更换教材的版本,不愿使用不同类型的新教材,对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和不同学时的同一门课程也采用通用的PPT,对新开课、或者开新课有明显的抵触情绪。

第二,部分教师与学生接触、交流少。由于现行的课程以合班课程为主,学生人数众多,加之多数高校存在多校区办学,部分老师不愿意过多与学生接触、交流,不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反应,布置课后作业量少,对课后作业的批改更少。

第三,部分教师对课外实践环节不重视。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同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均有各种以实习、实训环节为代表的课外教学环节,一些教师不愿意作为实习、实训环节的带队指导老师,一些教师即使担任了实习、实训环节的带队指导老师,也没有认真指导学生实习、实训。

(三)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

高校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尽管高校都有实践教学内容,也推行了“3+1”等改革模式,但其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社会各类用人单位对本科大学毕业生基本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是基本认可的,但对本科大学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不满意,大学毕业生不能立即胜任其所从事的岗位,需要经过入职培训、在岗培训才能胜任。

部分高校的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滞后,与社会实际工作要求有一定差距。相对于工程、管理、语言等学科专业,一些偏基础、偏理论的专业,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二、高校教学工作产生不良现象的原因

(一)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认识存在偏差

经历过高中阶段以高考为单一目标的冲刺式学习,很多考入大学的学生在学习中一时找不到目标,思想上开始松懈。而且大学的学习方式与高中的学习方式存在差异,需要重新调整和适应,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同学适应得快,而有些适应得慢。同时,由于大学生自己可支配时间比高中时多,人际交往比高中时多,人际关系更加复杂,若处理不好会对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二)高校促进教学工作的实际措施不够

第一,教学工作难出成绩。虽然各高校均出台了诸如教学名师评选、教学效果评价、教学督导等多种约束、激励举措。但由于教学效果是通过学生来体现的,而学生的成长、成才一方面难以衡量,另一方面周期较长,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学校和教学管理人员容易出现短期化趋向。

第二,教学工作是例行工作。每位教师的专业固定,每学期担任的课程也相对固定,个别基础课程更是重复多年不变化,老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高校对此不但没有重视,采取进修学习等方式缓解职业倦怠感,反而要求课程主讲教师相对固定以保障课程教学质量。或者是为了方便教学组织,或者受限于教师、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多班次简单重复授课,进一步加大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第三,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引起高校对教学的普遍重视,但不够稳定。近年来,我国推行了国家级、省部级的特色专业、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程、教学团队、人才培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一系列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与科研项目一样,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获准后既有名誉,又有经费,同样促进学校排名提升,甚至升格提档,高校对其普遍重视,教师纷纷投入时间、精力进行教学改革,这增加了高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但由于教学质量工程是新近推出的,其评判标准、指标体系、检查评比、结项验收、辐射效果等还处于变化之中[2],尤其是项目本身也处于变更中,准备好的质量工程项目常常流产,使其作用大大下降。

(三)教师对教学工作重视不够

第一,教师与非教师投入与回报反差过大。按照现行的基本状况,进入本科院校需要博士学位才具备教师的基本条件。但是,到高校与到地方实务部门相比,收入差距有3~8倍之多,特别是电气工程、金融学、会计学等专业的博士到地方实务部门收入还可能更高。在我国人员流动有各种壁垒的现实环境下,选择教师作为职业后,即使对收入不满意,也只能被动接受,进而产生对待教学工作的消极情绪。

第二,教学型与科研型教师投入与回报反差过大。多数高校对教师按照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来分类。科研型教师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把绝大多数时间用于申报项目、撰写论文、出版著作、申报奖项等工作,不论是获批项目、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还是获得奖项,都有对应的工作量,并有资助经费,以及相应的各种奖励,还对科研型教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学术声誉都大有裨益。而教学型教师,由于其规定基本的工作量大,时间、精力全部投入在教学工作中,但其对应可以衡量的成绩,比如工资外的收入,以及职称晋升等与科研型教师相比有明显的差距。这使得很多教师都愿意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科研上,而对教学任务,能推就推,不能推就应付,更谈不上全身心投入在教学工作中去。

三、提升高校教学工作的建议

(一)引导学生尽快认识大学学习生活

学习目的、学习动机等因素影响学习生活,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就能较好地进行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大学生尽快真正认识了解大学学习生活,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二)全面提高教师待遇

第一、国家财政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是提高教师待遇的根本举措。国家逐年增加对高校的财政投入,提高生均经费,实现教育投入占GDP的4%目标,是做大高校资金总盘子的根本路径,进而也是提高教师待遇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保证教育投入与GDP增长挂钩,实行动态增长。只有高校教师的基本待遇处于社会各行业的中间水平,才能吸引高水平人才到教师岗位,才能促使现有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强化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做大高校资金总量。社会服务是高校四大职能之一,也是高校作为文化载体的具体体现,并可取得相应的规费收入,是做大高校资金池的可行路径。各类高校,依据自身特点、学科所长、专家团队、行业背景等,可以对社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攻关、科技开发、检验检测、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服务,并取得合理的规费收入。这有助于高校教师劳务报酬的合理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缓解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大学生胜任力不强的问题,进一步融合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

第三,调整教师收入结构,加大教学工作量化报酬在总收入中的比例。高校应抓住绩效工资改革的契机,在高校教师收入有保障的前提下,加大教学工作量化报酬在总收入中的比例,通过把教学认真与否、教学效果优劣跟薪酬挂钩来拉开收入差距,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第一,强化教师的主体意识。各本科院校要大力宣传教师的主体意识,让所有的教师意识到,只要你选择了教师,只要你当一天教师,就应遵守教师的基本职业规范,这是职业底线。在教与学中,教处于主导地位,教风决定学风,师风带动学风,教师的不投入、不认真、不负责只能带来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的投入、认真、负责的表率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扭转不良的学风。

第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技能培训和比赛。教学工作是专业技术工作,有基本的工作规范与要求,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和能够提供的培训机会,可以把是否参加了一定课时的继续培训作为职称晋升的基本条件。不同高校可以引导教师到企业、国内外高校培训,提高教学水平[3]。此外,倡导教师根据专业、课程、年级的不同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把案例式、模拟式、讨论式等方法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同时,长期开展教师集体备课,PPT课件大赛、精彩一课、相互听课等,并要形成制度,常抓不懈。

(四)深化教学改革

第一,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生源的实际素质为基础,因材施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理想,帮助其摈弃不良的厌学情绪。

第二,鼓励本科院校之间差异化竞争。本科院校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应从人才的专业需求、行业需求与社会需求等维度,细分学校市场定位。这样的话,全国高校数量虽多,但其培养的学生与我国社会经济各行各业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需求可以基本均衡[4],从而避免同质化竞争。

第三,长期稳定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为适应信息传播方式、大众化教育和面向市场培养人才等高等教育形势的变化,高校应该鼓励并坚持教学改革,只有教学改革到位,学生才能得以因材施教[5]。现有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精品课程,人才培养试验区、校企联合培养等教学质量工程,是高校推动教学改革的有效载体,应该相对稳定的长期坚持。

[1]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4):95 -100.

[2]朱泓.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模式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8-71.

[3]朱新武.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3(6):124 -126.

[4]蒋华林,周雪,李华.重庆市高等教育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2):163 -167.

[5]徐绪卿.浅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若干问题——兼论地方院校和民办高校的发展定[J].教育研究,2012(2):84-88.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专业课程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