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方草原生态安全与草地农牧业发展

2014-03-25刘钟龄

草原与草业 2014年1期
关键词:草地草原生态

刘钟龄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10)

北方草原生态安全与草地农牧业发展

刘钟龄

(内蒙古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10)

草原生态学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牧民亲历了草原最华美的风光,领悟到草原的资源价值和环境功能是不可取代的。草原的确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生产力,是北方各民族发展的文化摇篮,是生态安全的根本保障,是北国疆土的生态瑰宝。

国务院近年发布的文件中明确规定了草原地区在今后发展中的“战略定位”首先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要求全面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国家生态安全地带。二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内蒙古自治区根据区情实际,遵照中央确定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提出了8337发展思路。

北方草原地带的景观生态多样性与资源禀赋,使草原生态-产业-文化复合系统可以发挥环境-资源-经济-文化-社会的耦合效应及多项功能。

但是,长期以来“草原-畜牧”成为简单的思维定式,单纯地把草原视为天然牧场。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缺乏完整的理解,特别是草原的巨大环境效益常常被人们所忽略。

因此,一定要总结历史经验,发扬草原文化的精髓,走向草原发展的科学创新之路。要因地制宜地治理草原退化,实行休牧与轮牧,实现草原的更新复壮。也要进行草原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开发适宜的土地,建设节水的人工草地与饲料地。还要强化草原法制管理,建立草原保育及生态补助的激励机制。总之,要发挥系统耦合效应,构建草原新型农牧产业体系。

我们认为,完善对草原生态建设投资的优化管理体制,切实依靠科学技术,严格遵循自然与经济规律,草原地区实行“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休牧轮牧,建设草地,夏牧冬饲,异地育肥,增加投入,集约经营,改善管理,确保安全,系统开放,持续发展”的模式,在发展农牧产业和建立新型产业体系的同时,保护好草原生态安全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北方草原;生态安全;资源与环境;草原文化;草地农业

Abstract: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ers of the grassland ecosystem, along with the farmers and herdsman, enjoyed the most beautiful scenery of the grasslands, and realized the value of the grassland resources and that their environmental functions are irreplaceable. The grasslands are fundamental to human survival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y are the cradle of the northern cultures, fundamental to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are the ecological treasure of the northern territory.

In recent years, the documents issu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pecified in the “strategy” of the grassland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are about two main subjects. Firstly , “the important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 of northern China”, calling for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planning, building national ecological safety zones to support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mankind and nature; secondly, “the nationally important energy base, new chemical industry base, non-ferrous metals industry base and the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base of green agricultural, animal products”.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diversity and the abundance of resources of the northern grassland regions allows the grasslands' ecology-industry-culture composite system to play to environment-resources-economy-culture-social coupling effects and multiple functions.

But, over a long time, “grassland——animal husbandry” had become a simple pattern, regarding the grassland as merely a natural pasture. People have lacked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gral functions of the grassland ecosystem, especially the hug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the grasslands that are often ignored by people.

We must sum up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carry forward the essence of grassland culture, and walk the road of sci-tech innov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asslands. We must manage grassland degradation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carry out rotation-grazing and grazing-rest, and realize the need for rejuvenation of the grassland. We also must continue the scientific configur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of the grassland, develop suitable land, construct new grassland, and develop water-saving feeding grounds. We still must strengthen the leg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prairie, build an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grasslands, and institute ecological subsidies. In a word, we must bring into play the coupling effect of the system, construct a new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system for the grassland.

We think we should optimize the management system for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rely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ictly follow the laws of nature and economics. In the grassland areas, herdsmen should implement the model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 changing the ways of grazing, including grazing-rest and rotation-grazing, constructing new grassland, pasturing in summer and feeding in winter, fattening over different regions, increasing input, encouraging intensive operation, improving management, ensuring safety, keeping an open system, and encourag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can develop the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while establishing a new industrial system, and we think the goal to protect the grassland ecosystem can be achieved.

Keywords:grassland in northern China; ecological security;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grassland civilization; grassland agricultural

1 北方草原所面临的机遇和重大任务

北方草原是与人类起源同步发展的珍贵自然遗产,300万年的沧桑演化正是草原的孕育形成和人类起源的时代,是人与草原休戚相关同生共荣的历史。旧石器、新石器时期的历史遗存,表明了草原是人类长远生存的资产和文明发展的源泉。

中国共产党的第18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必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作为草原生态学和草业科技工作者多年来在草原上和广大牧民共同亲历了草原最华美的风光,领悟到草原的资源价值和环境功能是不可取代的。草原的确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生产力,是北方各民族发展的文化摇篮,是生态安全的根本保障,是北国疆土的生态瑰宝。

草原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与文化繁荣是我国“三农三牧”的重大战略任务,是长远的宏伟事业。党和国家在充分吸取20世纪后半世纪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相继制定出草原农牧区今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务实有效的多项举措,提出了草原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目标任务,以及草原特色农牧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科学创新之路。为此,我们坚信草原保护与建设的科学发展前景一定是美好的。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的北部边陲,成为国家安全保障和向北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作为资源富集又具有重要环境优势的广大草原地区,必将对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做出重要贡献。在寻求科学创新发展之路的关键之时,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21号)。〔1〕和《关于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17号)〔2〕等重要文件。在文件中明确规定了草原地区在今后发展中的“战略定位”首先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1〕,要求全面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国家生态安全地带〔1〕。二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1〕,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丰富、靠近市场、基础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多元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把草原地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资源支撑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1〕。内蒙古自治区根据区情特点和优势,遵照中央确定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提出了8337发展思路。要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建成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中央文件中也阐明了草原牧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牧区是主要江河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全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牧区矿藏、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富集,旅游资源丰富,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接续地。草原分布在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承担着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要任务。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是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迫切需要;是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增加牧民收入的现实选择;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战略举措。〔2〕

2 北方草原的景观生态地理格局与资源价值

我国北方草原,是欧亚大陆温带草原的东翼。跨越了温带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及干旱区三个气候区,构成了完整的气候湿润系数与景观生态结构的梯度系列。东起嫩江-辽河平原的草原,中部是内蒙古草原,西至黄土高原西部的草原,形成了广大的北方草原地带。这一地带的景观生态多样性与资源禀赋,使草原生态-产业-文化复合系统可以发挥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的耦合效应及多项功能。但随着气候湿润度的递变,草原类型、景观结构和草地资源价值都有差异。〔3〕

2.1 在嫩江-西辽河流域,气候湿润度为0.45-0.60,形成丘陵与丘间盆地、谷地相间分布的森林草原生态格局,发育了适应半湿润气候的草甸草原。主要草原植被类型是贝加尔针茅草原,丘陵上部以线叶菊草原为主,丘陵下部及坡麓分布着具有丰富杂类草的羊草草原。地带性土壤类型主要是黑钙土与黑土。在丘陵与低山阴坡有五花草甸分布,在沟谷湿地形成禾草草甸、杂类草草甸与沼泽草甸。目前,这一地带已广泛开发农田。松辽平原西南部的科尔沁草原,在低丘和岗地上发育形成大针茅草原,广阔的平原与低湿地上,是羊草草原和草甸的复合分布。长期农业开发,由于反复开垦及放牧利用,现存的草原已发生退化,在排水不畅的地方,羊草草原发生碱化,以至演替形成一年生禾草:虎尾草群落。西辽河流域的科尔沁沙地,是第四纪以来在西辽河平原上风积形成的沙地,总面积4.5万Km2,气候湿润系数0.3-0.5,自东向西,依次分布着栎-槭稀树沙质草地、榆树疏林沙质草地、灌丛沙质草地等。具有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多样性与资源-环境优势,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较高,但基质的稳固性不强。随着人口增长,土地与草地超载利用,强烈的人为活动导致沙漠化在漫延。

2.2 大兴安岭以西的内蒙古草原带,最东部的气候湿润度0.45-0.60。构成丘陵漫岗与丘间洼地多层次镶嵌分布的白桦林与草甸草原景观。以适应半湿润气候的贝加尔针茅草原占优势,在丘陵上部发育形成线叶菊草原。在开阔的高平原上,羊草草原是主要的植物群落类型。在草甸草原退化过程中,寸草苔可成为优势植物。土壤为黑钙土和暗栗钙土,60年代以来开垦的草原,经多年耕种已引起土地退化。从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高原往南到阴山北麓,气候湿润度为0.26—0.50。是高平原与丘陵相间分布的典型草原地带。在开阔的高平原上,适应半干旱气候的草原是大针茅草原与克氏针茅草原,20世纪多年来的持续超载放牧,以冷蒿、隐子草占优势的退化草原已广泛分布。典型草原的土壤多为暗栗钙土,但在阿巴嘎熔岩台地和阴山山地之间的向斜地质构造基础上成为第四纪风成的浑善达克沙地。沙地总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其东部有云杉疏林沙质草地分布,中部是榆树疏林沙质草地与灌丛草地复合景观,西部以锦鸡儿-沙蒿灌丛草地为主。20世纪后期,浑善达克沙地中、西部的沙漠化必须大力进行治理。

2.3 苏尼特—乌拉特高平原,气候湿润度为0.13—0.25。是广阔的荒漠草原区,其中镶嵌分布着风积沙地,这是进入内陆干旱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结构十分单调,生物多样性贫乏,荒漠草原植被的代表性类型是小针茅和沙生针茅草原。土壤以棕钙土为主要地带性类型。

2.4 阴山南麓与鄂尔多斯高原中东部丘陵地区,是暖温型草原地带。气候湿润度0.30-0.45,由于地形切割剧烈,水土侵蚀严重,造成破碎的草原和沙地灌丛的景观。草原的原生类型是以本氏针茅占优势的草原为主,在砾质丘陵坡地上演变成白莲蒿与茭蒿组成草原。本区的库布齐-毛乌素沙地是暖温型草原沙地,总面积4.6万平方公里。其中,沙砾质硬梁地、沙质软梁地与滩地多形成锦鸡儿、沙棘、柳灌丛草地。本区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了良好的资源组合。随着家畜数量的不断增长,沙漠化的威胁严重,正面临着生态保育和防治沙漠化的紧迫任务。

2.5 黄土高原西部地区是暖温型荒漠草原地带,气候湿润度0.20-0.30,地貌类型有台地和丘陵等。草原植被的原生群落以短花针茅草原为代表。在常态的侵蚀作用下小亚菊、无芒隐子草组成次生草原类型,土壤主要类型是灰钙土。草原生产力很低,侵蚀严重,必须坚持退耕还草还牧。

上述各草原地带自第三纪上、中新世以来,演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与严酷气候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类型,具有活跃的物质与能量代谢机能,是稳定有效的土地覆盖。草原区域的景观结构成为我国北方国土生态安全的自然格局。只是到了20世纪,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与扩大,特别是农业开垦与放牧强度不断加剧,突破了生物再生机制的阈限,造成草原退化与沙化,使草原在生态安全格局中的重大功能严重受损。

3 新时期,面临新挑战,要深化对草原生态功能的再认识

我国北方的广大草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秀美山川的一部分,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游牧民族,成为民族经济和文化的摇篮。草原的绿色植被构成了完整的大地覆盖,草原土壤成为巨大的碳库,默默地维护着蒙古高原、松辽平原和黄河流域以至东亚地区的生态安全。但是,长期以来“草原—畜牧”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式,单纯地把草原视为天然牧场。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缺乏完整的理解,特别是草原的巨大环境效益常常被人们所忽略。

到20世纪末期,草原退化以及引发的多种自然灾害,已严重危及当地居民的生产与生活。草原退化的表现是:生物群落中的高大优质牧草趋于消退,耐牧性强的劣质草种增生,退化演替的标志种相继出现;植被稀疏矮化,覆盖度下降,地表裸露度加大,土地侵蚀加剧,土壤沙、砾质化,必然造成草原生产力降低。20世纪后半世纪,草原牧区和农牧交错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满负荷和超负荷地利用草地及水土资源,损坏生态环境,突破水、土、生物资源的循环再生机制为代价所取得的眼前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是走了一条:当前增收致富、“饮鸩止渴”、资源锐减、环境恶化、灾害频发、居民贫困化的路子,注定是不可持续的发展。〔3〕〔4〕

草原区的大陆性半干旱与干旱气候在年度与季节间的差异悬殊,典型草原地带的丰雨年降水量可达400mm以上,干旱年可能低于200mm。草原生物就是与这种气候条件协同演化的产物,形成了适应草原气候的自组织功能,干旱年份,生物种群间相互补偿,实现其最高生能力。对草原的利用就必须限制在生态功能的低限之内。多年来,草原超载利用,不仅突破了生态系统活力和自组织功能的低限,甚至超越了丰年的高限,所以必然出现草原退化的严峻局面。

草原气候的波动性、环境的严酷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草原生产力的有限性都是草原固有的本性,对此我们只能认识、只能顺应、不能“责怪”、更不能对抗。应该依靠科学分析,进行规划与设计,确定合理利用草原与经营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草地生产力制定生产经营限额,并以法律形式进行监管,就是遵循这个科学原理。干旱年终归要出现,雪灾、风害等都会发生,我们的生产计划就应该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一是运用科学手段加以防御,二是计划要留有余地,不要超越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限额。所以说,草原利用过度和经营管理对策不当,是草原退化与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4〕

建成北方草原生态安全地带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多年来,绿色草原植被组成完好的大地覆盖,既是北国江山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经营畜牧业的物质基础,成为北方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时至今日,草原荒漠化,环境恶化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我们是唯物主义者,要勇于面对现实,用大自然敲响的警钟进行自我警示教育。对草原退化与环境恶化的原因和机理进行科学的探讨。要发扬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精髓,树立起发挥草原多项服务功能的科学发展观,推行休牧还草的生态保育工程。逐步探索集约化经营模式。把北方草原建设成生态功能健全、产业结构良好的生态经济安全地带。〔4〕

在历史上,生活在草原区的北方民族创造了与环境和资源相适应的游牧生产方式,并且形成了完整的草原游牧文化。当时的人口和家畜的数量尚未对草原造成强大而持续的压力。草原作为畜牧业的资源仍有较大冗余,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提供了可再生的饲草、水源和充足的地域空间。这种循环利用草原的制度,可以保证草原植物的更新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平衡,可以有效地发挥草原的生态防护功能,成为北方的生态安全地带。可见,游牧文明的精髓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目标,其中蕴含着朴素的生态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从1958年以来,在草原腹地曾发生了几度开垦草原的浪潮,进行粗放的耕作经营。70年代“文革”期间,80年代中期又开垦草原扩大耕地。90年代初又在“增草增畜”的口号下开垦草原种植粮食。我们认为,在半干旱草原栗钙土上进行垦殖活动是不能持续的,超越了草原土壤水分和养分资源的承载阈限。虽然在短期内可能获得种植农作物的一些收益,但是不到十年之后,就使耕作的土壤肥力显著衰退,并相继发生严重的土地侵蚀沙化。这是草原发生荒漠化的重要原因。是值得记取的历史教训。〔4〕〔5〕

在草原地区的工业建设和城镇建设过程中,对建设项目缺乏严密的环境影响评价,盲目上马投产的事例屡见不鲜。不少企业,特别是“十五小”企业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些企业和经营项目是得不偿失的,已经造成草原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反映出经营者对草原的功能与价值缺乏正确的全面认识和法制观念的淡薄,教训是惨痛的。必须实行科学与民主决策,加强法治宣传和执法力度,杜绝工矿交通建设项目盲目上马和粗放经营。

总之,北方草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特征是在晚第三纪以来的季风气候条件下演化形成的,对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具有高度适应性。由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植被是第一性生产者,既是草食动物的生物能源,又是良好的土地覆被。草原土壤的发育,构成了地球生物化学物质的动态储备库。因此,草原的生态功能就是维持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的平衡,保持生物更新再生的机制。实现生态系统和谐有序的健康状况。只有全面认识和遵循草原生态规律,才能持久地赢得草原对人类的各项服务价值和美好的生态环境。这是草原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4 总结历史经验,发扬草原文化的精髓,走向草原发展的科学创新之路

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是当代世人所关注的发展问题。总结历史经验,已经在理论上提出了具有深刻含义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实践中,各地区也正在探求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的经济模式与社会生活方式。在新世纪来临之际,我国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宏伟任务,并且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一项首要的根本任务。

我们在研究各族牧民游牧生产的过程中,认识到这是草原民族文化的历史性创造。其中,蕴含着深邃的生态观念,具有高度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在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和当代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之间,我们不难窥见其渊源联系。因此,对于我们今日寻求草原牧区的发展模式和草原畜牧业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不无重要的有益启示。让我们对游牧生活的历史价值,从草原生态保护、家畜的培育、民族的发展和生态观念的形成等几个方面作些有益的粗浅探索。

游牧生产方式可保证草原的更新繁育。维护了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演化与宝贵基因资源的相对稳定性。〔6〕使草原保持着循游放牧条件下的生产力,成为家畜适度繁育和草原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草原是具有可更新机制的自然生态系统,由多种绿色植物与其他生物成分以及非生物环境因素组成,是长期历史演化的产物,成为相对稳定的草原景观。在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家畜放牧采食率比较均衡,对草原不足以发生强烈的干扰,因此,保持着家畜充足的营养源和良好的营养组合。各族牧民就是依托天赐的草原创造了符合历史条件的游牧生活方式,牧民的绿色情怀当然也是历史的产物。〔7〕

游牧生产锻炼了家畜的生态耐性。北方草原的家畜经历了长期驯养,成为草原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员。在草原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中选择出耐性很强的地方家畜品种,可适应于寒冷气候、严酷环境和粗放经营的家畜最佳生产力。著名的“三河牛”、“三河马”就是在冬季严寒的呼伦贝尔培育而成的。草原的牧草营养组合是乌珠穆沁肥尾羊经多年人工驯养而选择成功的地方良种,作为肉用羊,很受阿拉伯世界的广大穆斯林民众欢迎。苏尼特羊是适应于蒙古高原荒漠草原旱生小禾草(小型针茅、沙芦草等)和沙葱等植物组合的产物,是深受欢迎的涮羊肉的优良品种。阿拉善双峰驼是与古老的荒漠草地协同演化的著名优良品种。这些家畜品种均应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点保护对象。〔7〕

在游牧生活中,草原和家畜是蒙古族等许多民族生存繁荣发展的物质和文化源泉。绿色草原养育的家畜完整地构成了北方民族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保障。牛羊肉乳提供了完全营养的高蛋白洁净食品系列的主要内容;毛绒皮革是制作服装、居住(蒙古包)、交通工具、生产生活用品的重要材料;马牛又是役用、军用的动力资源;畜粪也成为生活中的燃料能源。总之草原家畜在北方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中是全部生物能源的最主要部分。〔7〕

北方各族人民热爱草原,爱护家畜,保护生命,维护环境的朴素感情是可贵的生态意识。游移放牧的完整规范,可以保持草原的自我更新,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演化,满足家畜的营养(能源)需要,保障人与自然的同生共荣。恰恰构筑了天(气候环境)、地(土壤营养库)、生(生物多样性)、人(人群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是历史条件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高效和谐的优化组合。这是草原复合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协调有序的耦合效应。这种优化系统必然成为生态观念的客观根据。所以在草原民族文化中,从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伦理规范、民风习俗、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都蕴含了鲜明的生态观点与环境思维。

大自然所提供的第一性生产力与游牧方式的第二性生产紧密结合是人类经营农业发展历史上的重大创造,因而也是草原民族文化发展的源泉。广阔无垠的草原景观,塑造了高亢豪爽的音乐艺术风格与民族性格。依托于大自然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培育了人间互相友爱、私有观念淡薄和崇尚自然的民族精神。蒙古族等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民族学、蒙古学的不断发展,无不具有草原风情的烙印。在北方各民族的发展史中,书写了人类文明宝库中值得自豪的绚丽篇章。〔7〕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检验中形成的认识,必然包含着真理的内核。但今日世界已进入人口剧增、科学爆发、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新世纪,原始的游牧生活已不是当今的民族需要。现代化的目标,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为我们的前途命运勾画了光明之途。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已是亿万人民的行动,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民族遗产中生态之道的基本认识必将在登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航船中成为有用的阶梯。

5 因地制宜地治理草原退化,实行休牧与轮牧,实现草原的更新复壮

半干旱草原区由于受气候波动,蒸发强烈、冬季严寒和水热资源的限制,必须正确测算天然草地生产力及其季节间的差异和年度间的变率。使放牧采食量和收割量不超越草地生物再生能力的阈限。在发展人工饲草料生产的同时,必须实行轮换休牧制度,设定合理的禁牧期,以利牧草返青和正常生长,保持草原生产力的水平和生态系统健康。这是寻求草原发展创新之路的基础。

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单位的草原生态科技人员近几年来在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地区进行了季节性休牧和建立合理放牧制度的科学实验研究,经过对比实验,得到了很有说服力的结果。证明了从4月下旬到6月中旬休牧40-50天,可使草地植物全年的生产量增长60%以上,可为夏秋季草地放牧提供充足的优良牧草储备。也为草地植物体内增加了物质积累,有利于来年的植物再生和草地更新。因为草原植物的越冬休眠芽到4月中、下旬开始萌芽,进入植物枝叶生长最旺盛的时段;有些植物的种子也在4月中下旬萌发,进入幼苗生长期,这是植物种群繁育的新生个体。如果在这一时期连续进行放牧,采食新生的幼枝和幼苗,必将严重抑制植物的继续生长,使全年的植物产量减少。如果春季实行休牧,到6月中、下旬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枝叶系统,为全年的光合生产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必须依据草原生态系统的这一基本规律,因地制宜地按照不同草原类型的特点,制定合理的休牧与轮牧制度。

当前,对一些严重荒漠化的草地必须休牧还草,恢复植被。经过封育,根据草原植被恢复的成效,还可以为夏秋放牧、冬春饲养、异地育肥和北繁南育体系的建立与推行创造条件。退化草原的围封,消除了放牧牲畜践踏和采食的影响,使在过度放牧利用下发生严重退化的草地得以恢复和改善,组成群落的各种植物通过生存竞争和种内、种间的相互作用,使冷蒿+小禾草群落逐步向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羊草与大针茅草原演进。〔8〕根据各种植物在草群演替过程中的出现与否,以及它们的重要值变化,可以把这些植物划分成增长种、衰退种及恒有伴生种三大类群。〔9〕

增长种是指在退化群落中数量稀少、重要值低,而在复壮过程中逐年增生的植物种群。这类植物包括羊草、大针茅、冰草、西伯利亚羽茅,山葱等十多种植物,例如羊草经过5-8年,数量增多,成为草原的优势种。虽然这些植物的增长因大气降水和土壤含水量的年度变化而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但因具有较高的竞争潜势,所以在整个复壮过程中是增长的趋势。〔9〕

衰退种随着草原复壮的进展,逐渐在群落中趋于减少,即数量逐渐降低的植物种。衰退种包括冷蒿、变蒿、糙稳子草、细叶葱、星毛萎陵菜、阿尔泰狗哇花等,从原来的优势种变为伴生种。〔9〕

恒有种的数量在恢复演替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波动,这些植物包括黄囊苔草、双齿葱、野韭、二裂萎陵菜、女娄菜、防风、柴胡、瓣蕊唐松草、轮叶萎陵菜、芯芭等。〔9〕〔10〕

按照草原各种植物的生活型及其生态生物学特征划分了以下一些不同类型的植物层片,根据这些层片的变化可以表明草原更新复壮的效果。

灌木层片由小叶锦鸡儿组成,高度变化在20-30cm之间,在退化群落中表现出比较重要的作用,为群落的优势层片。这是由于小叶锦鸡儿耐牧性强,封育后,该层片的作用稳定,可以认为是恒有植物种。

半灌木层片由冷蒿、木地肤等构成,其高度变化在10-20cm之间。在围封以后的前期,在群落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后,作用明显下降,可以看作是复壮过程的衰退种。

高丛生禾草层片由大针茅、西伯利亚羽茅组成,高度30-50cm。在围封的前期无明显增长,后期成为群落的优势层片。小丛生禾草层片由糙隐子草、洽草等构成,高度10-15cm。在围封的初期,该层片为退化群落的优势层片,在群落演替的后期,糙隐子草的作用下降,而洽草则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它们属于伴生成分。

根茎禾草层片由羊草构成,封育后逐渐取代冷蒿半灌木层片的作用,成为群落优势层片。根茎苔草层片由苔草属的黄囊苔组成,是群落的恒有植物层片。鳞茎植物层片由几种葱属植物组成,草群高度一般变化在15-30cm也是草原的恒有伴生种层片。轴根杂类草层片在群落结构和群落外貌上有重要作用,主要由菊科、豆科、蔷薇科、伞形科、毛茛科的植物组成,大部分种类是伴生成分,封育后逐渐增长,有比较华丽的开花季相交替,对群落外貌有重要作用。一、二年生植物层片主要由黄蒿、猪毛菜、小花花旗杆和几种藜属植物构成。该层片在复壮演替过程中的作用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这与一、二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植物对生存空间、水分和养分竞争有关。

草原土壤是在长期的地球生物化学过程中发育形成的营养库,是草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枢纽,是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物质保障。草原经过长期退化,生物积累减少,表土侵蚀加剧,使土壤营养库的肥力要素趋于衰退。因此,退化草原的土壤改良,如耙地松土,补充氮肥,也可促进退化草原的复壮。实验证明,羊草生长的高度可达到40-50cm,产量增加30%。

6 合理进行草原的水资源配置,开发适宜的土地,建设节水的人工草地与饲料地

水利设施是建立人工饲草料基地的必备条件,建立多种人工饲草料基地是减轻天然草场压力使之得以休养恢复并实行放牧与饲养相结合模式的保障措施,是草原畜牧业今后再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草原区水利建设面对的困难是水资源较贫乏而且分布不均,水文条件与水资源的勘探不足,地下水埋深往往超百米,工程投资大(机、电、井造价高),运行成本高(电路损耗大)。需要国家投入并给予动力和运行费用的补贴式优惠,以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和牧民加快牧区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使他们建得起,用得起。

在降水量350mm以上的草原地区,大兴安岭东、西两麓和阴山南北的山前丘陵地区,如嫩江、西辽河、乌拉盖河、闪电河流域,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东部、毛乌素沙地的许多丘间滩地都是水资源较多的地区,也具有较好的土地资源。是可以建设饲草基地的主要地区,应作为水利建设的重点。但必须统筹规划,对水资源总量及其时空分布与变化要作出可靠的评价;把生态环境耗水,草原植被耗水,人工林草植物用水,农牧业生产用水,工矿业与其它社会经济发展及居民生活用水等进行科学的测算;并对水资源的开采利用留有必要的余地,按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要求,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水利设施的建设。

利用河谷滩地、湖盆洼地、沙丘间低地等地下水位较高的适宜土地(约占草原区总面积的6-8%)建立各种非灌溉及适度补灌的人工草地与饲料地是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和草原畜牧业集约化经营的主要措施,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生态—产业工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以产业化方式推行这一项建设。〔8〕

当前,退耕还草、休牧还草、防沙治沙等重大生态建设项目中都含有草地建设的内容。各地区的草原农牧业生态工程都在寻求完整的草原建设模式。今后更要以发展家庭牧场和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促进草地与饲料生产和家畜育肥基地的建设,向草畜一体化的集约型产业模式发展。〔8〕

7 强化草原的法制管理,建立草原保育及生态补助的激励机制

草原区应根据地域分异的特点,以国家法律、法规为指导,各旗县制定适合当地草原情况的草原保护、建设、使用的细则。对牧户使用的草地,要限定适当的使用强度,设定维护目标,切实做到草原使用权和草原生态环境维护义务要同时落实,并建立草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作为法制管理的科学依据。

牧民保护草原不仅保护了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也具有公益性,可使周边地区的环境得以改善。对围封禁牧维护自家草地,效果良好的牧民给予资金奖励和补助,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牧民的经济收益。可把恢复与建设草原植被的工程任务按照公司+牧户的办法交付牧民承担,达到预定标准后,给付报偿。为防止超载过牧,可考虑制定适当的办法,对超载的牲畜征收较高的税费。〔4〕这项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已于2011年由国务院决定正式开始实施。

参照联合国的有关国际组织所创议的“生物圈保护区”、“自然遗产保护地”、“文化遗产保护地”的原则和目标,应根据草原地区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的特征,建立一些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草原自然—经济—文化保护区”。

目前,国务院有关部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林业总局、农业部等)已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坚持依法管理,以质量效益为主要目标,并坚持规模数量和质量并重的方针。为此,要把“草原自然—经济—文化保护区”的建立作为北方草原生态安全带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8 发挥系统耦合效应,构建草原新型农牧产业体系

北方草原牧区,具有经营放牧畜牧业的草地资源和传统,又有地方优良家畜品种资源。目前正在推行休牧、轮牧等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制度,并可大力营建多种形式的人工草地和饲料地。〔8〕〔11〕可以按照集约化经营的模式实行夏牧冬饲,把牧区建成家畜繁育基地可成为主导方向。牧区以南以东的农牧交错区,兼有种植业和牧养业的资源与环境。具有种养结合,进行家畜育肥的有利条件。牧区与农牧交错区优势互补,实行系统耦合,可以开创集约化、产业化的新型农牧业生产体系。并应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建设新型草原产业带。

依托草地资源建立草地农业系统的过程中,运用系统的自组织作用,构建有序系统,从而保证可持续发展,其中的自由能可以认定为序参量,通过自由能的传递,可以改善系统的环境,形成耦合系统,提高系统的生产力与环境效益。〔11〕因此,系统开放往往孕育着生产潜势和机遇,应加以探索与开发。

草原地区具有独特的农牧业资源、环境和传统,又有煤碳、石油、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多元化能源优势。还有金属、非金属矿产和多种原材料的独特资源。许多生物资源也有待合理开发利用。内蒙古草原又有重要的陆路口岸城市。因此,草原地区依托大中城市的支持,扩大开放,必将成为工农业经济全面振兴的新型产业基地,在我国进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农牧业现代化互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中做出草原地区的独特贡献。〔2〕

当前,草原区各级政府和群众正在行动,对草原保护、草原建设制定了可行或试行的办法,正在积极探索可持续的畜牧业经营模式。国家已开始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投入和大规模的治理。我们认为,完善对生态建设投资的优化管理体制,切实依靠科学技术,严格遵循自然与经济规律,草原地区实行“转变方式,调整结构,休牧轮牧,建设草地,夏牧冬饲,异地育肥,增加投入,集约经营,改善管理,确保安全,系统开放,持续发展”的模式,在发展畜牧业经济的同时,保持草原生态健康,维护草原生态安全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4〕〔12〕〔13〕

〔1〕国务院,2011,关于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21号) Central government, 2011,Opinions on promoting the soun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of Inner Mongolia. (No.〔2911〕21)

〔2〕国务院,2011,关于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17号) Central government, 2011,Opinions on promoting the soun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of the pastoral areas.(No.〔2911〕 17)

〔3〕Liu Zhong-ling and Zhang Xin-shi, 2010, Steppe Degra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in Northern China . Desertification and Its Control In China Higher Education press, Beijing and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P.299-350.

〔4〕刘钟龄,郝敦元,2002,草原荒漠化的分析和生态安全带的建设,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6-38. Liu Zhong-ling and Hao Dunyuan, 2002 , An Analysis of the Steppe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ecurity Zone . Grassland Desertification in Inner Mongolia: Problems, Trends and Solutions ,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 Publishing House. P. 26-38.

〔5〕恩和 2002,草原荒漠化的历史反思:发展的文化维度,内蒙古草原荒漠化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97-109。 J.Enkhee 2002, A Historical Rethink of Grassland Desertification: The Cultural Dimension of Development . Grassland Desertification in Inner Mongolia: Problems, Trends and Solutions ,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 P. 97-109.

〔6〕Tilman D. 1994, Competition and biodiversity in spatially structured habitats. Ecology Vol.75,No.1,P.2-16

〔7〕Liu Zhong-ling,Liang Cun-zhu, et al, 2008, Inheriting and advancing the essence of nomadic culture, and searching for a new course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n the grassland. ⅩⅩⅠ IGC Multifunctional Grasslands in a Changing World. Vol.Ⅱ,P.853-856.

〔8〕陈敏主编,1998,改良退化草地与建立人工草地的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54 Chen min, 1998, Research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Degraded Grassland and Constructing Artificial Grassland Inner Mongolia People, Publishing House. P.1-54.

〔9〕王炜,梁存柱,等,1999,内蒙古草原退化群落恢复演替的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3卷4期,44-55 Wang Wei, Liang Cun-zhu, et al, 1999, Research on Restoring Succession of Degenerated Grassland in 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 13, No. 4. P.44-55

〔10〕Ma Wen-hong, Liu Zhong-ling, et al, 2010, Climate change alters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grassland aboveground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a 22-year measurement series in the Inner Mongolian grassland. J Plant Res.,2010,123, P.509-517.

〔11〕郝敦元,高霞,等,2004,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植物群落组织力测定,生态学报,24卷8期,1672-1678 Hao Dunyuan, Gao Xia, et al, Determination of plant community organization on steppe ecosystem health evaluation in Inner Mongolia.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24,No.8, P.1672-1678.

〔12〕王立新,刘钟龄,等,2008,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生态学报,28卷2期544-550。 Wang Li-xin, Liu Zhong-ling, et al, 2008. Assessment of Typical Steppe Ecosystem Health in Inner Mongolia.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28,No.2, P.544-550.

〔13〕任继周,林惠龙,等,2007,发展草地农业 确保中国食物安全,中国农业科学,40卷3期614-621 Ren Ji-zhou, Lin Hui-long, et al, Developing the Agro-Grassland System to Insure Food Security of China.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Vol.40,No.3,614-621.

TheEcologicalSecurityandAgriculturalDevelopmentoftheGrasslandsinNorthernChina

LiuZhong-ling

(InnerMongoliaUniversity)

S8-1;S812.5

A

2095—5952(2014)01—0007—10

2013-11-26

刘钟龄(1931-),男,教授,河北省南皮县人,长期从事草地生态和北方半干旱区植被生态学研究,著名草原生态学家。

猜你喜欢

草地草原生态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生态养生”娱晚年
草地上的事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Laughing song
草地
可可托海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