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西公路修筑缘起及其历史作用再探

2014-03-25

关键词:西昌公路

罗 赟

(西南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所,重庆,400715)

川、滇两省地理上接壤,在历史上一直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上的两省交通主要有东、西两线。其中东线古时称五尺道、僰道、石门道等,其路线大致由四川宜宾南下,过盐津、大关、彝良、昭通,经贵州赫章、威宁、普定,进入云南曲靖而达昆明;川滇西线汉时称零关道、牦牛道,唐时称清溪道,其路线由成都至雅安,过荥经、汉源、甘洛、越西、冕宁、西昌、隆昌、会理、大姚、祥云,终到大理[1]。迨至民国,四川地区军阀割据,实行防区制,公路建设极为缓慢,川滇交通仍然以旧时的驿路交通为主。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沿海诸省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四川遂成为当时的抗战基地。为了打开通向国外的缺口,尽快修筑滇缅、川滇公路成为刻不容缓的战时紧要事务。

一、乐西公路修筑缘由

乐西公路起于四川乐山,止于西康省西昌,是抗日战争时期新修的一条公路,其兴筑的缘由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沟通川滇西线,打通国际援华通道

1939年后,粤汉铁路、滇越铁路相继被日军切断,滇缅公路遂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是接收国际援华战略物资的抗战生命线。因此,川滇交通显得尤为重要。此时,川滇两省交通需要经川黔公路绕道贵阳才能到达重庆。刚刚修通的川滇东线公路路线则由泸县、叙永、毕节、威宁、宣威、曲靖以达昆明,虽然比走川黔公路绕道贵阳要缩短200多公里,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战时转运物资的要求。所以,作为四川通往云南、连接滇缅公路的另外一条通道——川滇西线公路的修筑渐成为必然。1940年6月,川中公路——内江到乐山的公路顺利通车,为修建乐西、西祥公路进而打通川滇西线国际交通大动脉提供了条件。

(二)开发宁属①地区资源,以利长期抗战

宁属地区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由于其地理条件恶劣,交通向来闭塞,因而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1937年,军委重庆行营组团对宁属地区的资源进行了一次大范围调查。从《川中公路及乐西公路沿线经济财政调查》[2]一文可以初步统计出其主要农产品年产量。

宁属地区土地广袤,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所以农产资源不仅品类繁多,年产量也十分丰富。除了盛产米、麦、玉米、豆类、洋芋、高梁等主要农产品,其他农副产品如青稞、山羊、牦牛等产量也不少。同时,宁属地区的矿产资源也极为可观。据调查后估计,宁属地区的铁矿大约有5 000余万吨,煤矿则超过亿吨,铜矿约1 400万吨,铅约500万吨,锌矿170万吨,金矿约5万余两[3-4]。

宁属地区矿产资源不仅储量丰富,分布也较为集中,且品质相当优良。就拿铁矿和煤矿来说,铁矿中含铁成分最高可达70%,煤矿中所含灰的成分则不高于2.8%,“其品质之佳,非仅国内罕见,即与英国之超等煤质相较,亦无逊色”[5]。此外,宁属地区历史上以盛产白蜡而著称,其中以会理和西昌所产白蜡最佳。据统计,清末宁属地区所产白蜡上万挑,税银则达30余万两之多,渐成全国白蜡业之中心。除了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矿产资源,宁属地区林木资源也相当丰富。抗战开始后,宁属“对于省的关系,已由四川之边区,变为西康之腹地,就对于国家的关系言,已由鞭长莫及的荒徼,变为必须开发的宝地”[6]。正因如此,时任行营主任的张群认为很有必要把宁属地区的资源开发出来,以利于长期抗战。

二、乐西公路修筑经过

1938年底,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公路监理处开始组织测量队勘测乐西公路。勘测完毕后初步拟定了三条线路:第一线,大渡河北岸线,自乐山经苏稽、峨眉、高桥、金口河、黄木厂、马烈、富林、农场、洗马沽、插罗、拖乌、大桥、冕宁、泸沽达西昌;第二线,大渡河南岸线,自乐山经沙湾、沙坪、金口河、罗回、盐井溪、大田坝、海棠、洗马沽、插罗、拖乌、冕宁、泸沽达西昌;第三线,自乐山经沙湾、沙坪、金口河、罗回、盐井溪、大田坝、海棠、腊梅营、大干沟、王家屯、越西、越小相岭、甘相营、泸沽到西昌[7]。1939年,交通部指派公路总管理处督察工程师赵福基再次进行踏勘,后又有总工程师肖庆云复勘。后报请西昌行辕主任张笃伦及西康省主席刘文辉的同意,最终选定了第一条线路。选择第一条线路是因为该线路途径地区主要为经济较发达区,人口相对稠密,农林矿业等资源较为丰富。与第二条和第三条路线相比,该路线相对较短,亦可节省不少工费。

乐西公路自乐山往西,过青衣江、峨眉河,再沿峨眉山麓南行、大渡河西行,翻越蓑衣岭,进入富林河谷,再沿大渡河西行,翻越菩萨岗,跨过安宁河,经马房沟到泸沽,再跨孙水河达西昌,与西祥公路衔接。沿途地形十分复杂,既有平原、丘陵,又有河流、山谷相间,其经过地区“大半惊险奇绝,令人不寒而栗,工程之艰巨,实为罕见。而施工中的民工征集、粮食补给、材料供应和运输之难更非西南地区其他公路可比”[8],可见施工之艰巨。乐西公路在乐山设立工程处,隶属于交通部公路管理处,委派公路总管理处处长赵祖康为该工程处处长,同时,在富林和西昌分别设置两个办事处。乐西公路全路段分设六个总段,到1940年后又增设两个总段,分段管理施工。施工共分为三期进行,从1939年开工到1940年1月为第一期。在刚开工后不久的1940年春,蒋介石即下令限乐西公路年内通车,否则以贻误军机论处。因此,在路面尚未铺毕的情况下便试行通车。由于施工时间短促,很多困难地段都没有按照标准完成。“有些石方地段仅容一车;有些地段坡度高达百分之二十;有些地段如擦罗陡崖旁搭建临时栈道;有些河流建造了便桥或设置了临时渡口;各段大部分为土路,更谈不上铺设路面了。”[9]在试通车以后,又相继进行了第二期和第三期工程,主要工作是拓宽路基,降低坡度,建设永久性桥梁,铺筑路面等。到1942年3月,乐西公路正式通车,历时仅34个月。赵祖康在分析乐西公路之所以能如期打通的原因时说,“一方面因为上峰的切实指示,本部各司厅的协助,地方机关的合作,以及该路员工的努力;而另一方面,在技术上的改进,使能配合实际需要。”[10]

三、乐西公路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乐西公路全路耗资7 000万元②,参加修路的各族民工达10余万人,其中死亡民工上万人,很多民工死后无棺材埋葬。“今天把死人埋好,明天去看就只剩骨头,肉被豹子吃掉了。”[11]真可谓代价十分巨大!可是,由于乐西公路通车后不久日本即切断了滇缅公路,其在抗战时期并未起到国际通路的预期作用。因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对乐西公路修筑的历史作用认识不足,对其在西南地区产生的影响重视不够。笔者认为乐西公路在促进沿线城镇经济发展以及宁属地区社会转型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一)沟通川滇西线,抢运战略物资

乐西公路修通后,与川中公路、西祥公路连接,打通了川滇西线。北由内江而连成渝公路,南由下莊而接滇缅公路,成为纵贯川、康、滇三省边区之重要交通线。其修通伊始,正值缅境战事紧急,遂由中缅总局拨来货车65辆,随即开始抢运自用材料油料及军队辎重、空军总指挥部物资等。不久之后,又由川中公路运输局再移交车辆34辆,车辆达到100余辆。到1942年8月,西祥公路南段遭到日军破坏,又赶运沿线器材及撤退人员。可见,乐西公路修通后,在人员及战略物资的转运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促进沿线城镇经济发展

历来人们对乐西公路的评价都只停留在政治和军事上,而对其所起的经济作用认识不足。笔者认为乐西公路在经济上的意义远胜于在政治和军事上所起的作用,直接表现在其促进了沿线城镇的兴起与发展,使得一些城镇逐渐成为该地区的经济集散中心,进而发展成为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在此,以富林镇为例分析乐西公路对沿线城镇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富林镇地处大渡河北岸,流沙河自北而来汇入大渡河,在此形成广袤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因而历史上,富林很早就得到了开发。隋朝时即在此置大渡镇,唐朝天宝元年(742年)又置为通望县,元明时期为富林营、大渡河守御千户所驻地,清朝时为清溪县富林镇。因为经济较为发达,且地处汉夷交界之地,这里历来都是汉夷交易中心,清康熙年间即形成定期的集市,进行商品交易。乐西公路修通后,富林的经济更趋发达,民国时期富林的市场已经达到6个,占到汉源县总市场的1/3以上[12]。足见其商业之发达,市场之兴旺,将之视作汉源县的经济中心一点都不为过。随着雅富公路的通车,富林的交通优势地位进一步凸显,向北可达雅安,向东可通乐山,向南可达西昌,堪称川康交通枢纽。至1952年5月30日,经西康省人民政府批准,汉源县人民政府由清溪镇迁至富林镇。由此可见,富林镇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逐渐成为汉源县的政治、经济、交通、商业中心,其中乐西公路所带来的交通地理区位优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三)促使宁属地区社会转型

乐西公路所经过地区大多都是少数民族栖息之地,特别是大渡河以南的宁属地区几乎尽属“夷区”。“其经济情形,尚滞留于原始农业阶段,耕作方法,多用火耕……生产技术,至为落后。”[2]彝民不会织布,“人在十岁以下的男女,都一丝不挂如野人野兽一般”[13];成年男子也仅穿一条布裤,只有富有的人上身才穿短衫。食物主要是燕麦、玉米等,食用方法为磨成粉末后用凉水调食,牛、羊、猪、鸡等肉食只在招待宾客时食用,可见其饮食相当简单。住宅多为原始草棚,低小污秽。出行则主要靠步行,渡河则用溜索。“交通环境的改善,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区域文化之间的交融。”[14]乐西公路修通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公路沿线大批商业集镇的形成,使得商品交换变得更加方便,衣食所需,汉人多为之输入。许多居民还开始雇佣工人修建瓦房,落后的草棚逐渐被淘汰。区域间交通也较以前大为便利,乐山到西昌班车“原定十天一次,因旅客拥挤,班次常需加开,平均每周约有一次”[15]。这些都显示宁属地区社会开始全面转型。

乐西公路的建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在当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而且在以后促进沿线地区的现代化,对宁属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转型等方面产生推动作用,其历史意义巨大。

注释:

①宁属在四川西南,清代属于宁远府,有越嶲、冕宁、盐源、盐边、会理、西昌、昭觉、宁南等县,民国时指以西昌为中心的宁远府所属地区。

②此处所用数据见沈铮《乐西公路建筑经过》,另有一说为1.002亿,见洪丹《乐西公路史料拾遗》。

参考文献:

[1] 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9-131.

[2] 朱契.川中公路及乐西公路沿线经济财政调查[J].财政评论,1941(5):69-95.

[3] 胡博渊.宁属矿产之鸟瞰[J].新宁远,1940(2):16-18.

[4] 萧尊三.宁属矿产统计[J].西康经济季刊,1945(12):60-124.

[5] 范乐善.乐西公路与西康宁属之前途[J].春秋月刊,1941(5):17-27.

[6] 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期成会.川康建设方案概要[J].川康建设,1943(2):120-133.

[7] 王立显.四川公路交通史:上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48-149.

[8] 洪丹.乐西公路史料拾遗[G]//政协凉山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凉山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西昌:凉山州红旗印刷厂,1996:179-183.

[9] 郭增望.乐西公路修建概述[G]//政协凉山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凉山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西昌:凉山州红旗印刷厂,1985:192-201.

[10] 赵祖康.乐西公路试车观感[J].广东公路,1941(5):12-16.

[11] 吴子林.抗日战争时期修筑川康、乐西公路亲历记[G]//政协威远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威远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威远:威远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1988:88-91.

[12] (民国)刘裕常,等,修.汉源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成都:巴蜀书社,1992:52.

[13] 王一影.宁属边民调查纪实[J].新宁远,1940(2):42-46.

[14] 刘海洲,唐秋生,刘帅.论交通环境改善对区域文化的影响[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12.

[15] 龚学遂.中国战时交通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140.

猜你喜欢

西昌公路
西昌近6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分析
“十四五”浙江将再投8000亿元修公路新增公路5000km
西昌月
公路断想
公路造价控制中的预结算审核
面向应用 求实创新——庆祝《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30周年
风云四号运低西昌本月中旬择机发射
父亲的66号公路
供暖季谈公路“供暖”
九年级英语期末测试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