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同性恋心理危机分析与干预

2014-03-25胡家保

关键词:信任危机笔者

胡家保

(福建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

早在1869年,匈牙利学者Benkert就提出了“同性恋”(homosexuality)一词,后来,学术界对其进行了科学的定义与解释:“凡与同性之间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则属于同性恋行为,同性恋者是对同性成员容易产生好感并心生爱慕的人,并认为同性成员对他们更具有性吸引力的人。”[1]现在大学生中不乏具有同性恋倾向或同性恋癖的人。他们的人数比重正持续升高,其影响不容小觑。大学生群体处于身心与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这阶段,个体认识还在完善之中,部分同学的性观念与倾向还处于不成熟与不稳定阶段,属于身份认同与识别的重要时期。[2]潘绥珉和张北川两位学者对中国大学生同性恋者抽样和跟踪调查研究的数据表明:大学生中有11.4%的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同性恋倾向,男性同性恋比例占7.9%,女性同性恋比例占16%;而有过自杀念头的比例占29.6%~34.6%,有过自残、自杀行为的比例占8.7%~12.8%。[3]因此,做好大学生中具有同性恋倾向或者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大学生同性恋心理危机案例及其成因

患者,女,1991年出生,为艺术设计班学生。该生性格外向,情绪化比较严重,易激动暴躁(曾有同学反映其故意损坏公物泄愤),手腕和脚常常有伤疤痕迹(曾有同学反映其有自残倾向),个人自制能力差,在班集体活动中表现不够积极,喜欢特立独行,经常性旷课,夜不归宿,打扮标新立异,较为个性,男孩子气比较严重(曾有同学反映其在宿舍与女同学举止亲密,经常性酗酒、抽烟)。

笔者以查夜不归宿、旷课为切入口,曾多方面、多角度打听了解患者的学习、生活情况,并暗中安排主要学生干部从课堂、作息等日常管理方面去全面了解她。本着不要乱诊、乱断的原则,笔者曾多次与其谈心,并以其夜不归宿、旷课为名,请其母亲前来配合学校教育。在其母亲和专业心理咨询师访谈配合下,确定患者具有重度的同性恋心理倾向,故而其性情大变,易燥易怒,容易产生极端行为和想法。其同性恋心理倾向及其行为的形成,有如下几方面因素。

首要因素是其痛苦不堪的失恋经历,让其萌生同性恋倾向。据同学了解,其入大学前,曾经交有男朋友,直至大一军训后,患者因为失恋,一夜大哭后,剪掉了长发,随后其妆扮偏于中性化、男性化,越来越特立独行。其异性恋的失败,主要与其个体主观特性和性格有关。由于患者个性狂热,暴躁激动,情绪化偏重,从而导致其情感和性取向发生裂变。这一极端的失恋,导致患者性取向转变,于是同性取向慢慢萌发。

其次,其家族婚姻集体的不幸,加剧了其同性恋的想法。经过同患者的促膝交谈,她反映,其家族中亲人们的不幸婚姻,给她带来了巨大的阴影,其父母已经处于分居状态十几年了。患者非常憎恨其父亲经常不回家,并在外面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的行为。在其家族中,她没有看到哪一对亲戚朋友们过得很好,很幸福,因而内心深处不信任异性朋友,甚至怀疑他们的忠诚。

再者,自我认同困难也让其心理易敏感脆弱。在大学军训以前,患者曾交有男朋友,应该是一名同性恋的排斥者,而现在她却陷入同性恋中,非常自卑自责,担心同学知道她的情况,害怕被歧视与排斥,特别担心被家人知道后接受不了(后因同性恋问题与父母闹僵)。患者面临着社会环境等一系列压力,但想改变自己的性取向却很困难。内心世界的深处念想与现实世俗的约定俗成之间的冲突,让她的心理一直在矛盾与纠结中度过,痛苦不堪,心灵异常脆弱,迷失了自我。

最后,社会、学校、家庭的多重压力,让其行为更为激进极端。据了解,在大二的时候,患者的同性恋倾向越来越明显,其已同外面酒吧的女子同住,还曾与外校女生交往。在春节时,患者曾向家人表明自己喜欢女生,有同性恋倾向,以致于其家庭关系紧张,断绝了对患者的所有学习与生活费用的支持。据同学反映,患者在大学期间的多次同性交往中,曾屡遭失恋,致使其产生极端的负面情绪和轻生念头。这些来自外部环境和内心的种种压力,使得患者越发偏激与暴躁,并对未来生活丧失信心与热情,从而产生悲观厌世的心理。

二、大学生同性恋心理危机干预及其启示

由于同性恋倾向案例的特殊性,笔者认为,不能直接捅破这层天窗纸,以免引发其对立情绪,要换位思考,故采取了“倾情关注,循循善诱,鼓励治疗,多管齐下”的沟通方针,以交谈为主,以QQ聊天、电话咨询为辅,以走访宿舍、关心慰问为主,以巡课检查为辅,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关注和干预,在干预过程中,贯彻执行以“爱心投入,善意感化,帮助扶持”为主的方针。

第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亦师亦友关系,通过多走宿舍,多关心,多慰问,让其感受到真正的关爱与帮助,从而取得其信任。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不能戴灰色眼镜,必须无条件尊重当事人,以防止其产生过激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其阻抗心理,便于师生之间合理、平等、有效的沟通,从而适时对其价值观、思想认识给予引导与教育。[4]

第二,尊重个人隐私,以取得患者的高度信任。由于其心理问题的特殊性,为了尊重患者,让其摆脱顾虑,笔者在第一次与其交谈后,允许其可以采用任何私密的渠道,向笔者诉说心里的苦恼与不快,并再三向她保证交流的秘密性,为其隐私保密。随后,通过几次电子邮件与QQ聊天咨询以及面谈交流后,患者主动答应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今后不再做自残的事情。

第三,利用危机干预心理支持技术,疏泄其被压抑的负面情绪。笔者采取了两项措施,使之情绪得到了合理的宣泄。其一,营造理解同情的咨访氛围,让其失恋后的负面情绪得以宣泄。经过反复的情绪释放与交谈沟通,患者表示,内心平静了许多,并向笔者保证,今后会冷静处理自己的感情问题。其二,让患者重新认识同性恋的概念与问题,减轻其内在心理压力。笔者结合社会现实案例,为其分析了同性恋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同性恋与现有道德价值观的冲突等,并引导患者对个体进行重新认识与定位,疏导其与社会、家庭的关系,还与其讨论了面对社会现实,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此之前,笔者与患者已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所以,此次改善其认知的会谈效果较好。

第四,利用信心鼓励激将法。笔者向患者介绍了同性恋治疗方法和治疗的成功案例,并告知患者,当前社会上所谓的同性恋,其实很多属于假性同性恋,而真性同性恋的几率仅为百万分之一(这些由先天基因所决定控制),而假性同性恋主要是由于后天环境(家庭环境、个人情感经历、流行亚文化熏陶等等)影响形成,是可以改变,可以矫正的。以此让患者明白,彻底告别同性恋是可以做到的,有成功案例可以复制,进而让其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坚定自己的信心。

第五,采用隔离遗忘法,让患者尽量减少与同性恋对象见面的机会。患者与同性恋对象住在同一寝室(与其相比,情况较轻)。为了避免多次见面后造成干预效果的反复,笔者建议患者采用规避法,避免情景再现导致再度刺激,所以劝其暂时回家休养,并调换宿舍。

经过一年的观察了解和及时的介入干预,患者同性恋倾向表现症状比以前减轻(未发生割腕自残行为,脾气不再暴躁激愤)。经过后期的跟踪检测发现,患者心理危机基本解除,已恢复正常学习生活状态,能积极融入班集体的各项活动之中。随后,笔者逐渐减少了咨询的次数,最后中断了咨询访谈(以密切关注为主),以培养其自助意识,促进其健康成长。

本文所述的同性恋心理危机分析与干预策略,有着一定的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启示。首先,坚持保密原则,是同性恋心理危机干预的前提条件之一。同性恋行为在习俗上、道义上,同传统的价值观念、人文风俗相左,不易被人们所认同与理解,容易遭到人们的歧视和指责。[5]为此,同性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需要高度保密,需要获取患者的信任,需要尊重患者隐私,不然很难开展心理干预工作。第二,用真情耐心去浇灌和帮扶,是同性恋心理危机干预的信任保障。只有用心用情,才能搭建彼此之间的信任,有了信任,才能有切实有效的沟通,最后才能有价值观念、理念的影响与传递。同性恋心理危机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要为他们创设和谐、彼此信任的气氛环境,多用鼓励与表扬的形式,给他们信心与希望。再次,增强自我认识,重塑自我,是危机干预的主观根本所在。同性恋心理危机主要是由于个人主观认识出现偏差,导致主观元意识冲突。这种认知冲突,是导致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6]要使干预获得良好的效果,心理辅导员就要利用认知干预方法,纠正其错误的个体主观认识,重塑其认知信心,调整其认知结构和元意识形态,激发其主观能动性,进而提升其自助能力。[7]

目前,社会对同性恋的看法、见解众说纷纭。对于同性恋者,人们一时还难以接受。同时,同性恋有众多的类型,针对其所采取的心理危机分析与干预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很难把握和界定。[8]加之各类社会规约以及条件的制约,也增加了同性恋心理危机干预的难度。因此,未来对同性恋者心理危机分析与干预的探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陈积敏.同性恋违法行为及其成因分析[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2]张延华.大学生同性恋现象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姚远.加强大学生同性恋心理健康教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

[4]孙亚婷.让“爱”与众不同——对一起高职生同性恋心理危机干预案例的思考[J].学园教育科研,2012(23).

[5]张超,胡新宇.中国高校同性恋调查[J].记者观察(上半月),2007(6).

[6]胡珍,吴银涛.新世纪中国大学生同性恋状况的变化——基于他人认知和本人态度行为的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3).

[7]余明友.对一例大学生同性恋心理危机的干预报告[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2).

[8]牛淼,孟维杰.近十年中国对同性恋态度研究概况与趋势[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12(4).

猜你喜欢

信任危机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危机”中的自信
信任
危机来袭/等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