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朋友圈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4-03-25陈思宇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微信政治

陈思宇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教学部,福建 漳州 363000)

随着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媒体的应用日益普及。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媒体,其主体部分为普通网民,因此体现出强烈的草根特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对自媒体的定义是:自媒体是兼具私人化、民众化和自主化的传播平台,基于网络、手机等现代化、电子化的方式手段,向不特定的大众群体或者特定的个体,传播咨询信息的新型媒体方式。作为社交网络的新兴事物,自媒体的特点和青年大学生追求新奇、时尚的个性相吻合,各种自媒体应用早已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来看,自媒体平台主要有论坛(贴吧)、博客(QQ空间)、微博和微信等。其中,微信后来居上。截至2014年第二季度,微信活跃用户已达到4.38亿,达到微博活跃用户的近3倍,成为发展最为迅速的自媒体工具。北京、上海等15所高校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使用微信的比例接近九成,微信的朋友圈功能已成为学生发布或接受消息的重要渠道。[1]

一、微信朋友圈特点

传播的封闭性强。微信朋友圈传播的消息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网友自己发布的生活内容,如衣食住行、社会交际、所思所想所悟等;二是通过转发、评论、分享等方式,在朋友圈中传播的其他消息,有许多是和日常生活相关的社会事件。由于微信朋友圈仅好友才能看到,其他用户无从了解,这就使微信朋友圈成为一个封闭式的自媒体平台,其信息传播更具隐蔽性。在这种封闭的朋友圈中,不良信息和过激言论有了相对宽松的传播环境。

传播的接受度高。在其他自媒体的应用中,其交流互动的人往往来自五湖四海,相互之间缺乏了解和信任,而微信好友的来源多为手机通讯录和QQ中的好友,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有着许多相似的兴趣爱好,心理契合度较高。因此,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或者转发的信息,如果没有明显的破绽,好友之间总是深信不疑,并在第一时间予以转发,从而能被更多的好友所接受。

传播重复性强。通常情况下,如果一则信息在论坛或者微博等自媒体进行传播,它面向的是所有用户,由于兴趣爱好、发布时间、更新频次等因索,许多人都不会注意到这样一个信息,看到的人一般只看一次,而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的对象都是朋友圈内的好友,由于好友之间存在着朋友圈的交叉重叠,经常会出现许多好友分享同一内容的现象。如今年2~4月份,在北京、西安、济南、长沙、杭州等城市,都传出“吃烧烤可能引起鼠药中毒”的虚假消息,基本上所有人的朋友圈都一度被刷屏,足见其重复度之强。[2]

互动程度高。微信朋友圈中的人有一些共同的社会关系、生活兴趣和价值取向等,彼此之间存在着频率较高的互动。由于微信朋友圈相对封闭,评论消息对于非好友是屏蔽的,因此,其回复的及时性和集中性更凸显微信的互动性。笔者曾做过一个实验:在微信朋友圈(好友258人)、微博(粉丝303人)和QQ(好友490人)空间同时发布了一个图片,在6个小时内,朋友圈回复(不含赞)45个,QQ空间回复12个,微博回复只有1个。这个实验虽然不带有普遍性,但也能从一个方面说明微信朋友圈互动性高的特点。

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微信朋友圈对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负面影响,也有促进作用。

微信朋友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集中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可能引起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离。微信朋友圈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各种思想鱼龙混杂,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干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可能导致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偏离。第二,影响大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具有典型的技术复制性,信息传输量巨大,涵盖了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这些信息,使得大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新的资讯,但由于信息传播的大众性和复杂性,信息发布者和评论者自身的政治素质、价值取向等良莠不齐,一些享乐主义、实用主义、低级趣味等不良信息随处可见,更有甚者,有些不负责任居心叵测者,在朋友圈中恶意发布虚假信息,造谣生事。这些信息的存在,影响了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第三,影响思政教育的引导力。在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同学之间往往相互关注,这使得他们渴望被关注和认可的心理得到了极大满足,也进一步推动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和微信引发的舆论随意性和文化多元性,进一步增加了高校思政课堂对大学生进行引导的难度。随着大学生自我认同心理的不断膨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课堂讲授、主题班会、谈话等教育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渐渐失去其吸引力和引导力。

微信朋友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集中体现在三方面。第一,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大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源自于其亲身经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走进大学生的具体生活中去,才能对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进行积极合理的引导。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与外界沟通以及获取信息的媒介,也是他们向外界自我展示的平台。在这种背景下,微信朋友圈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走进大学生生活,提供了一种可能。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第二,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微信朋友圈中,有许多可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使用的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这种新的教育资源,冲破以往灌输式教育模式的束缚,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参与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以平等的身份,交流彼此对于某一事件的看法,及时引导学生。这种教育方式,取材于朋友圈,应用于朋友圈,时效性高,可以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重要补充。第三,有利于开展全天候、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微信朋友圈大大延长了教育时间,给了学生和教师进一步沟通的机会。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朋友圈了解彼此的日常动态,以及对社会事件、时政新闻的看法。这样的互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推动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同时,微信朋友圈的沟通模式,可以突破空间限制,解决师生互动交流场所有限的问题。由于没有了和老师面对面的心理压力,学生对老师的生疏感得到缓解,形成了师生交流亲密无间的新态势。

三、微信朋友圈的合理利用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新的教育环境,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研究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思维观念、生活方式、学习习惯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面对大学生所提出的新问题,教师应深入大学生群体中去,寻找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从中挖掘出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将教育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大学生,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高校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在新的环境下,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支队伍,既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又要掌握微信并能熟练使用;既要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要具备新科学技术应用意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承担起微信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因此,一方面,高校应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于新工具的开发和使用能力,促使他们加强自我学习,不断与时俱进;另一方面,高校应从现有的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中,抽调一些政治素质高,技术过硬的兼职思政工作者,还可以选拔一些具备一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大学生作为舆情观察员,配合思政工作者开展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动态,高校要不断优化调整现有的思政教师队伍结构。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在错综复杂的微信朋友圈舆论环境下,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往往处于迷茫和困惑之中,其思想观念、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也会随之产生一定的变化,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微信朋友圈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但是也使他们的生活学习与身心健康,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在使用微信时,极易沉溺其中,甚至在课堂上,睡觉前,都会花费大量时间使用微信,从而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微信朋友圈的高互动和低门槛,在没有社会约束力的轻松状态下,使得公众的自我控制力减弱,导致各种消息鱼目混珠,泥沙俱下,许多大学生很容易被微信所传达的不良信息所左右,从而出现错误的行为选择和道德判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强化大学生的三观教育,调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对大学生予以积极的正面引导。在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关注学生对于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情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微信使用观,努力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其在不影响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下合理使用微信;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自觉接受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告知他们对于虚假消息的鉴别方法,以及在发送或者转发信息时,所必须遵守的现实中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操守。思政工作者如果发现学生在不适合的时间点(课堂上,深夜)更新朋友圈,或者在朋友圈发送或转发不适当的信息(格调低下、偏激的言论或者谣言),就应该及时纠正他们的不当行为。

构筑服务式和陪伴式育人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经营维系好学校、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微信用户关系,必须重新思考教育者的角色定位,调整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当中的角色,注重角色的转换。在微信朋友圈平台上,关系是开展教育行为的基础和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凭借微信公众平台与个人平台,维系与大学生的良好关系。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但一般尚未建立专门的思政教育公众平台,对此,高校可以以院系或者年级为单位,建立思政教育公众平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要突出服务特色,这是维系教育者与大学生用户关系的基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必须有专人监控和维护,不定期地在朋友圈发布一些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及时清除和跟踪负面信息,将公众平台构筑成真正的服务式平台。[3]教育者个人微信平台必须摆脱传统的说教方式,与大学生积极互动。如今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热衷于通过朋友圈晒心情,一会儿心花怒放,一会儿可能又郁郁寡欢。其个人心情、感悟、经历等,都会在微信朋友圈中,一览无余地展现出来。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倾听,以朋辈姿态对其加以适当的辅导。基于这种日常的良好互动和信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及时获悉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网络舆情,一旦有突发情况发生,教育者在朋友圈的一个回复,往往就能对其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总之,微信朋友圈的出现,势必将改变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充分重视微信朋友圈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合理利用微信朋友圈特有的教育资源和模式,因势利导,避免或消除其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3(2).

[2]李华琼.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3).

[3]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微信政治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微信
微信
微信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