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油画的文化品质与学术价值*
2014-03-25严明
严 明
(长沙大学艺术系,湖南 长沙 410022)
长沙油画成为一个地域性的符号是因为油画进入湖湘就与本土的文化紧紧地扣在一起,必然有着地域文化的某些特征。在近60年的发展中,依托湖湘文化的大背景,油画作为西方“他者”的一种绘画表达方式,在被“民族化”和“地域化”的同时,也以其特有的视觉文化和语言形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与视觉审美中不可或缺的需要。在长沙油画的发展中,其文化品质不断地提升,学术价值也在逐渐加强。
一 长沙油画发展的两个时期
长沙油画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949-1962年、1963-1978年、1979-2002年、2003-2012年,而这四个时期也正经历了国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的演译。不同阶段的长沙油画,以图像方式记录了在地域文化语境下,包括“红色经典”艺术与油画转型的学术态度。在深入研究长沙油画中,发现这两个重要时期,比较集中地说明其文化与学术的影响力,是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不同时段:即1963-1978年,2003-2012年这两个时期的长沙油画,总体上能够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其地域文化与社会变革给艺术带来的变化。前一阶段的划分,题材是以“红色经典”最为集中的15年,创作内容多为伟人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的革命活动,包括至今依然存在的“纪念地”。湖南的政治题材资源极为丰富,生活在长沙的油画家,创作了大量的这类比较有典型性的作品,如《带路》、《农村调查》和《毛泽东在秋收起义部队中》等等。后一阶段则是在2003年湖南省美协油画艺委会的又一次改选,湖南省第五届油画展的成功举办,从当时的作品中能明显感觉到较之以前的艺术理念和形式追求有了很大的不同。从那一转折开始至今,长沙油画的整个艺术态势、包括涵盖内容的语言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引进国外的油画艺术展“出湘”与“入湘”频繁的学术交流,“艺术长沙”两年一次有学术高度的展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油画的文化品质与学术价值,长沙油画在全国的学术地位也越来越高,油画的湖湘特色与精神倾向也愈来愈明显。
二 长沙油画的文化品质
艺术总是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品质,长沙油画亦如此。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政治资源极为丰厚,湖南是伟人辈出的地方,他们的足迹遍布湖湘大地,那些地方至今仍然留下许多革命旧址,成为永恒的纪念物,固态的文物在绵延不断地传递一种正能量,实物所反射出精神强度与视觉上的力量,最能够触及人的灵魂深处,因为,它有最真实原本的时代印迹和厚重的历史感,无疑给长沙油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创作素材,明确了一条清晰的创作线路,从而也奠定了长沙油画文化品质的物质基础;二是题材内容的革命性,长沙油画在四个发展时期中,无论在哪一个时期,很难绕开本土的政治文化,始终会贯穿一条红线,成为艺术创作的焦点,从而构成了“红色经典”的图像,其实这也是对中国革命历史的一种敬畏。在1963-1978年期间,长沙油画的创作,最全方位地描绘了伟人与“纪念地”,将本土的政治地域文化表现得异常充分,而且也逐步将湖湘油画的写实风格推向一个高峰,是长沙油画极具标志性的时期,是“红色经典”作品最为辉煌的15年。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启动、2012年在湖南长沙举办的“湖南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已经将湖湘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事件、风俗民情、历史变迁等都包括其中,无疑这是一项大规模的“红色历史题材”的大检阅。对题材深度的挖掘与技术表现的追求,也是前所未有的。如油画《长沙文夕大火》、《湘籍二十位院士》、《长沙会战》、《灶头·1961》、《山那边人家·作家周立波在农村》等,在思想理念上仍然恪守着地域文化的本质和精髓。通过形象的再创造来振兴湖湘精神,艺术的文化品质蕴藏在作品的每一块色、线、形之中,反映的却是湖南文化精神这个背景。正如潘正凯说,精神性是艺术品的价值所在。而精神性又不能是局限于艺术家个体的精神性,它必须融会到更为宏大的背景中。长沙油画正是融个体精神于时代精神之中。
三 长沙油画的学术价值
艺术作品的学术价值,有一个最基本的核心就是创新,开拓新领域构建出新的理论与观念。亚历山德景·罗兰迪说:艺术家应创造价值,而非制造物品。长沙油画的一个学术特点在于注重艺术的“原创”性。因为它是基于作品题材的意义。在画面构图与结构和表现方法上,都有着较强的本土特征。如早期的写实油画《农村调查》、《秋收暴动》、《送郎参军》到《彭德怀平江起义》、《沉寂的轰响》、《春染湘山》、《山妹》、《孕》、《老桥》、《老屋》系列,《春天来了》和《落日湘江》等作品,应该说这些创作题材是记录了湖湘历史政治与民俗的视觉“文献图像”。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特别经过“85美术新潮”洗礼之后的长沙油画,在题材的选择与作品风格样式上都有所拓宽。但作为主流创作方式的写实风格,仍然是长沙油画的发展趋向,无论长沙油画所表现的内容是否跨越本土地域的界线,但仍以湖湘为创作的母体和素材。而且,在形式语言表述上也融入湖湘文化元素,因此学术性更强。长沙油画的发展在2003-2012年间学术特征愈加明显,在“意象”绘画形式上较之以前更加注重“原创”性。如《王后二号》、《天空系列》、《若隐若现系列》以及《血肉系列》等代表作品,能把握作品内涵并在其深度上充分挖掘,艺术特点也是独特的。批评家在阐述《天空系列》时说,作者在画面上用极为浓重的笔触描绘建筑物,它们都是高出画面五到十厘米的颜料肌理所构筑的,这使得画面的这一部分图像极为厚重,并且与薄涂的天空形成强烈的对比。画面的颜色以黑为主,以此加强了所谓的历史“沉重”感。在作品中,画家一方面强调人类试图追求“不朽”的结果,另一方面又对结果是否真的成为不朽表示怀疑,在这种思考的“纠结”中寻找到了一种“可能性”的意义。而《血肉系列》创作,是借用了“毛体”的书法书写历史的情怀和当下的灵魂,《血肉系列》中“毛体”的运用有诸多因素:画家青春期的视觉记忆、对历史的反思、地缘文化资源的利用、权利与秩序的表征等。一位批评家这样阐述,画布上自由重组的文体,或正或反,或叠构或简化,凝固地吸附着他的个案解释,厚重的油料夹缝中,“毛体”书法犹如魂魄镌刻在血肉之处挥之不去,其强烈的视觉图式,在试探追问作品背后的文化支点。而《人·生态系列》关注的却是人类共同遭遇的诸多命运,如海啸、地震、台风、飞机失事和车祸等等,以艺术家内心的灵魂融入所谓“灾难”的创作主题中,反思人类如何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寻求和平与和谐的原则。从长沙油画家的创作个案中,可以看出作品题材的选择、镶入画面所构成的内心个性追求,继续沿袭、深化了湖湘文化“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座右铭,这些代表性的作品,在确定长沙油画的学术与原创文化的同时,也在确立长沙油画在中国油画界的学术地位。
四 两个时期“画派”的思想异同
纵观长沙油画史,有两个时间节点产生了诸多所谓“画派”。其一,被称为中国美术史上的“85美术新潮”,是指在1980年中期在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以现代主义为特征的美术运动,并引发的全国范围内的艺术新潮,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了如“北方艺术群体”、“厦门达达”、“江苏红色旅”、“浙江池社”等画派和群体。长沙油画家自然不能等闲视之,先后也成立了如“野草画会”、“湖南O艺术集团”、“磊石油画研究会”等。这些画会的艺术家极大地关注西方现代艺术,并在很大程度上刻意“模仿”其形式,制造了“求新求变”的集体时尚,作品观念之新颖,不考虑商业、市场等因素,根据艺术家自身的经验来创作,这种理念后来也极大地改变了长沙油画的传统格局,甚至颠覆了单一的油画表现方式,唤醒了人们对待新艺术审美的觉悟。这种“思潮”的思想背景主要是哲学和文化学,但它也存在着尚未完全立足于本土文化的缺撼。其二,这几年长沙也成立了诸如“湘江画会”、“窑湾写生俱乐部”、“松西子写实画会”、“岳阳726”和“长沙画派”等,它与湖南省美协下属的油画学会、油画艺委会和当代油画院不同之处是,人员的结合是基于志趣相投、艺术观念基本趋于一致的,并不以作品是否参加国家级专业展览为入会标准。而且,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立足于本土地域这个“根”,试图重新崛起湖南油画,不是重蹈“85美术新潮”的辙,而是挪用现代主义概念催生具有本土真正意义的艺术。应该说是一个地域艺术的现代升级版。“长沙画派”的成员都是一批地道的长沙中青年油画家,近几年来,已经举办了多次展览,有一定的影响,它们的油画作品触角始终瞄准长沙本土,如一些艺术家先后去了长沙窑实地考察写生,以“窑”为题材进行创作。有的艺术家还在长沙的龙池酒吧、桔子洲、长沙夜景中发现或者说找到了某种自我的语言灵感。如果说“85美术新潮”的画派钟情于哲学,以前卫艺术理念左右题材与绘画技术,偏向于“形而上”,那么,当下的“长沙画派”更加垂青于“接地气”与寻根,实实在在地去耕耘属于湖湘本土的东西,是本土与现代的合一,这种创作模式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回顾1963-1978年“红色经典”的内容与创作手法,与另外三个时期的绘画方式比较贴近或者相类似,但是从2003-2012年间的长沙油画来看,艺术家个人与“画派”群体,更加执着于对绘画品质的“同”及艺术个性的追求与探究,保持人格的独立与作品的个性。所谓“个性”是指作品异于其他人的特质与存在方式,风格相“异”,是其意义所在,而“同”就是共存于浓郁的湖湘文化、长沙文化的土壤之中,没有流失艺术的品质与价值。
探析长沙油画的文化品质与学术价值,需要历史客观地把握长沙油画发展的脉络,发掘有湖湘文化面貌和属于精神符号的东西。康定斯基说,风格是一种和“个性”并列的“时代精神”,它和个性共同形成艺术作品的时代特征。长沙油画也正是“个性”与“时代精神”的结合。过去我们在评价长沙油画家的个人成就时,容易忽略文化环境和时代精神对其的影响,其实个人创作的艺术是与他所在的时代紧密联系的,作品本身不仅具有历史文献的意义,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视觉文化品质与学术价值,并体现出社会的一种精神。批评家邓平祥说:艺术有两个法则,一个是精神,一个是形式,“真实”和“良知”。当下,在长沙等地兴起的各个“画派”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美术现象,集中反映了长沙油画的当代品质与学术走向。
综上所述,长沙油画经历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在其四个不同发展时期,都有着较为辉煌的图像记载,长沙油画总是与社会的进步、思想观念的开放、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以及双重体制并轨带来的文化反思、市场商业运作的经济浸透相联系。2013年7月,湖南与其他六省的风景油画家聚在一起,在广西南宁成立“南方油画山水画派”。这个多省份跨地界的油画家联盟,是以山水风景为创作媒介,试图通过如费迪南德·露德勒所言:绘画作品中每一颗单独的树就是一个世界,每一块微小的物体都显示出一个世界、一个充满生活的世界,因为在所有这些小的碎片和微粒中,都有一个组成世界存在的共同元素,从“微小的风景”画中,构筑一个“充满生活”具有南方山水特色的大天地。2013年第七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的学术主题定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属性及其价值标准”,可以说,中国当代艺术的属性与发展思路评判标准与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关系,以及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后现代特点等,这些当下问题也是长沙油画家需要认真思考的地方。艺术家应以其“独立思想”、“独立精神”与“独立人格”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在全觉艺术与多觉艺术的今天持之以恒地营造长沙油画的大文化与大气场,极大地提升其学术平台,真正找到长沙油画与国际对话并具有当代价值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