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余田径训练现状及对策
2014-03-25廖志锦
廖志锦
(福建工程学院体育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108)
高校的课余田径训练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大学生运动竞技水平、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具体表现如下[1]:首先,通过课余田径训练可以全面提升高校学生个体的身体素质,有效改善人体运动技能。其次,通过课余田径训练能够提升高校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水平,对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并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坚毅、果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下面,笔者对高校课余田径训练现状及对策进行了探讨,以便为提高高校课余田径训练水平提供帮助。
1 高校课余田径训练现状
1.1 训练时间不足
只有充足的训练时间才能形成满意的训练效果。由于受到课时等原因的制约,使高校田径课余训练始终只能间断进行。一般而言,大学生在校期间,每个月进行田径课余训练的时间只有25~35h,再加上寒假、暑假、考试等周期性停训,导致训练时间不足,从而使训练的系统性得不到保障。
1.2 选拔人才存在局限性
目前,高校选拔人才存在局限性,例如,有些身体素质优秀且单项运动水平较高的运动员由于文化课不合格而不能进入高校,高等院校体育人材年龄段一般在22~24岁[2],由于年龄相对过大,其发展潜力受到极大限制。
1.3 训练设施不足且保障水平低
高等院校田径课余训练面临的不足是场地设施一般不够专业,器材设备老化且更新慢。例如,江苏省近60所高等院校中,有近30所院校尚不具备标准塑胶田径场地[3]。此外,由于训练经费较少,伙食补助标准较低,导致运动员的营养水平无法承担大负荷体能消耗,这给田径课余训练造成了不利影响。
1.4 缺乏高水平教练员
目前高校田径课余训练过程中,提倡老中青教练员的互帮互助、互相搭配,但在落实上并不尽如人意。一些理论知识丰富的年轻教练员的实践知识明显欠缺,又没有专业人员给予训练方法指导,导致教练梯队不能形成规模。虽然有极少数高校采取外聘高水平教练的方法解决该问题,但绝大多数高校由本校体育教师担任相关训练指导工作。此外,由于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当繁重,往往难以应付大学生课余训练理论及实践方法的指导工作。
2 提高高校课余田径训练水平的对策
2.1 完善相关管理和激励机制
根据高校实际特点与办队目标,将课余田径训练工作与田径运动队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并纳入到学校体育整体工作大纲,建立形成校、部、室三级管理制度,完善相关管理激励机制[4]。首先,管理者要制定积极可行的奖励办法来提高教练员的积极性,如将教练薪资同比赛制度、档案制度结合起来等。其次,要给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提供特殊化的考试政策和学籍管理政策,以便让运动员能够专心进行训练,进而取得良好的运动成绩;要给场地建设与场地使用提供既方便又严格的管理制度;要加大对场地、器材的投入力度,同时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实际情况展开多层次教学,帮助解决运动训练同普通体育课教学间的矛盾[5]。
2.2 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首先,应将训练者的各项技术、心理素质、生理素质加以整体安排,使之统摄于整合化目标的调控之下,使其能够按照训练计划完成目标任务。其次,应形成合理的训练周期,即划分训练周期时要将训练的专项特点加以突出,既要重视比赛成绩的提高,也不能忽略训练本身的素质养成功能。在通常情况下,可以将每学年的训练周期分成6个相对独立的小周期,而将寒假与暑假2个阶段设置成自然的调整休息期,由于训练周期相对缩短,因而更具系统性和灵活性[5]。
2.3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是课余田径训练的一部分,也是体能及技术训练的重要支撑,将其与体能及技术训练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因此,在课余田径训练时,要始终强调心理训练同身体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让其在比赛过程中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应变能力。
2.4 加强田径运动理论知识的培训
在校大学生知识面较广,而且接受理解新知识的速度较快,这对其准确把握运动技术要领、理解训练意图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教练在课余训练过程中,不但要传授技术训练的方式方法,而且要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专业技术、运动心理、运动营养知识,以及体育竞技知识、竞赛基本规则、裁判方法等知识。此外,邀请专家对学生进行生理学、运动力学等专业辅导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运动素养。
2.5 做好专项技术动作的指导
提升运动成绩需要科学的运动技巧和合格的身体素质相互配合,如果身体素质提高,技术水平却不到位,那么身体素质就无从发挥其优势。同理,技术水平到位,但身体素质较低,运动成绩也无法得到提升。因此,在课余训练阶段的前期,应当选择那些实效性更强、重点更突出的方式方法,做好全面训练的准备工作,让身体训练同专项训练在起步阶段就能得到完整统一,给后续训练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短跑课余训练过程中,应重点强调步幅的提升及跑步过程中的放松,适当增加一定比例的专项练习,由此培养大学生的柔韧性及耐久力,使其腿部、腰部、背肌部的力量得到增强,进而达到最终提升短跑成绩的目标。在进行跳远课余训练时,则要重点强调迅速助跑及准确起跳等关键技术要领,以便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在进行投掷项目的课余训练时,需要特别强调最后用力阶段的器械发出速度与投掷成绩间的关系,并使学生了解器械出手过程是整个技术动作的重点所在。所以,通过加强专项技术动作的指导,能够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田径课余训练水平。
3 结语
高校课余田径训练是各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项目,是决定体教结合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通过开展课余田径训练,能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促使大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因此,高校应重视学生课余田径训练的管理与指导工作,形成一套与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相符的训练管理体系,以此改善课余田径训练的质量,促进高校田径运动水平的整体提升。
[1]黄荃 .普通高校田径代表队短期集训方法的探讨 [J].新课程研究 (高等教育),2010,5(2):185-187.
[2]卢建辉 .普通高校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组织与实施 [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23(1):64-67.
[3]沈林,郭风兰,刘跃峰,等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田径课余体育训练的调查研究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48(3):32-36.
[4]田军,蒋金山 .论高校田径队的训练方法 [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2):77-80.
[5]辛锋 .高校田径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J].湖北体育科技,2010,29(6):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