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学法之我见
2014-03-24王子铭
王子铭
摘 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那么,怎样才叫得法呢?那就是在实践中检验出来的科学方法,好方法。在课堂上只要学生愉悦了,有收获了,感动了,就是一节好课。那么,在音乐学科中,怎样巧妙且较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呢?下文是本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一些心得体验,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和探讨。
关键词:教学方法;尝试法;问题法
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情境法、尝试法、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具体而言,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可用。在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也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尝试法是常州特级教师邱学华首创的。在我的从教经历中,尝试法对我的影响是深刻的!新授知识时,我会根据教学内容,铺设一定的认知框架,让学生进行自主尝试。针对尝试情况进行反馈、矫正、小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然后,指导学生做尝试性练习和创造活动,加深理解。“先学后教”,旨在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自主学习,然后再点拨提高。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学”并不意味着教师不作为,相反,后续的“教”,是一种更高难度的教!
那么,就音乐欣赏中如何开展尝试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鉴赏力?我谈谈个人的看法。音乐欣赏是人们在接触音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审美活动。它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例如:欣赏艺术歌曲《鳟鱼》时,在让学生初听完歌曲,有了基本的印象后,教师提出问题:歌曲给你的整体印象和感受是什么?先给一个大的框架让学生展开想象和思考。然后复听歌曲,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情绪特点怎样?音色特征怎样?歌曲表达什么内容?节奏有什么特点?旋律有什么特点?等等,学生在尝试思考后进行回答,在学生产生初听的整体感受后引入到具体问题,这样,有种想水落石出的感觉,也有益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听第三遍的时候,教师结合歌曲的故事背景以及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讲解,针对本首歌曲中最具有艺术歌曲特点的地方,比如在教授弱拍弱位换气等知识点时,教师能结合生活化的形态进行讲解。如弱位换气时的感觉就像生活中一个人想急于表达内心的感受时的冲动,表现了艺术歌曲的又一特征,就是善于表情达意。使学生既能加深情感理解,也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艺术歌曲创作的一些技巧。这样有助于后续学生创作活动的深入开展。因为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了。
音乐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自觉地感受音乐,自己动手创造音乐,从而获得音乐素质的提高,运用尝试教学中“先练后讲”“先试后导”的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学生是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因为我们教会学生的不只是固定的知识,还有学习的方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那么,怎样才叫得法呢?那就是在实践中检验出来的科学方法,就是好方法。只要学生愉悦了,有收获了,感动了,就是一节好课。那么,在很多教学方法中,问题的设置总是很重要地体现在怎样提问?提什么问?提的这个问题的作用是什么?问题是为了后续的展开而服务的。那么我在教学过程中是怎样设置问题的呢?
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小提琴协奏曲,它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愤怒地控诉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流露世人对梁祝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当欣赏到“长亭惜别”“楼台会”两段时,学生往往会为那如泣如诉的大提琴、小提琴的二重奏所倾倒。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了解这两种乐器,利用电脑课件展示大、小提琴的图片,插播它们演奏的音乐片段,让学生直观了解该乐器的形状结构和音色特点,可以提问:为什么在这里用两个乐器演奏?为什么用大提琴和小提琴?它们分别代表着谁?为什么?两种乐器之间的演奏表现了什么情境?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主题思想?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一连串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环环紧扣,再适时切入相关的影视画面,伴着大小提琴的旋律一同感受梁山伯与祝英台痛不欲生的情绪。进而使学生更形象地去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欣赏课上,大提琴与小提琴一问一答,时分时合,把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建势力重压下那种欲爱不能、欲罢不忍的情愫表现得淋漓尽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首先要打开作品大门的钥匙,这把钥匙就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最好要尝试运用听觉、触觉等多感官方式。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乐器的音色,旋律及力度的变化展开想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总结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的提出要有延续性,问题设置和分析要由浅入深,环环紧扣,从整体到具体,从抽象到具象。在这一切的教学过程中,让我们学会启发、学会尝试、学会互动,帮助学生用心去感受、去捕捉、去渲染、去实践,做一个勤思、勤学、勤练的教育工作者,因为一切真理都是通过实践检验出来的,教学方法也不例外……
(作者单位:江苏省清浦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