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原因及其对策
2014-03-24朱长存马敬芝
朱长存,马敬芝
(1.河北大学 经济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2.中国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
一、河北省总体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由世界上居民收入最平均的国家之一,变成世界上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1]。与全国情况类似,河北省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也很严重。由于没有河北省基尼系数的公开数据,我们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内部居民间收入差距、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等方面来分析河北省居民收入总体差距状况。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978-2012年全国与河北省城乡收入比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的变动趋势如图1所示。可以看到,河北省历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略低于全国水平。总体来说,两者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即城乡收入比的总体变动均呈上升趋势,同时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以将1978年以来河北省城乡收入差距变动划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缩小阶段,由1978年的2.42下降到1983的1.51;第二阶段:1985—199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拉大阶段;第三阶段:1994—199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回落阶段;第四阶段:1999—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阶段,这也是我国“三农”问题日益严峻的10年,城乡收入比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第五阶段:2010年至今,城乡收入比趋于回落。
图1 1978-2012年河北省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比
总体来说,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处于非常高的水平。同时城乡收入比的变动轨迹与我国的改革过程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表明,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是导致我国总体基尼系数过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李实、罗楚亮认为,由于统计口径上的差异,城乡收入比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考虑了城镇居民所获得的各种隐性补贴后,实际的城乡差距更为严重[2]。
(二)城镇内部和乡村内部的收入差距
单从农村内部和城镇内部来看,收入差距相对较小。但城镇内部与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均呈不断拉大趋势。
1.城镇居民内部差距。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数据按收入高低把接受调查的家庭划分为“最低收人户(10%)”“低收入户(10%)”“中等偏下户(20%)”“中等收人户(20%)”“中等偏上户(20%)”“高 收 入 户 (10%)”和 “最 高 收 人 户(10%)”7个收入等级。通过计算河北省1995-2011年度各收入等级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当年全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可以清楚展示城镇各收入等级在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地位及其演进情况(图2)。
图2 城镇居民各收入等级分配格局的动态演进
1995-2011年,河北省城镇最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显著下降。而城镇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显著上升。中间三个收入等级中,城镇中等偏上户和中等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多年来基本保持稳定,而城镇中等偏下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略有下降。总体来说,1995-2011年,城镇各收入等级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省城镇平均之比,呈现一个逐步发散的状态。我们还计算出最高收入户(10%)与最低收入户(10%)之比,由1995年的3.64提高到了2011年的6.67。总之,城镇各收入等级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格局整体呈现出高、低收入群体的两极分化趋势。
2.农村居民内部差距。国家统计局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将农村居民的收入分为500元以下、500~1 000元、1 000~15 00元、1 500~2 000元、2 000~2 500元、2 500~3 000元、3 000元以上7个档次,并给出每年各个档次户数所占比重。
2005-2011年,河北省农民人均收入3 000元以上户数呈递增趋势,由2005年的50.54%,提高到2011年的86.88%,反映了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人均收入500元以下的户数所占比重近年也呈不断增加之势,由2005年的0.9%提高到2011年的1.48%,即农村低收入人群数量不减反增。一些农村低收入者不但没有脱贫,反而变得更加贫困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
(三)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状况
我们做出2001、2005、2008、2011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全距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以标准差和全距衡量的地区间城镇居民收入的绝对不平等指标都在加剧。不过,如果以衡量相对不平等指标的变异系数来看,收入差距变动的趋势并不明显。
各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并不大,2011年收入水平最高的廊坊市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2倍,而最低的张家口为全省平均水平的0.9倍,最高最低收入比为1.34(比2005年的1.36略有下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相当大,如2011年收入最高的唐山市农村人均纯收入为全省的1.33倍,收入最低的承德市为全省平均水平的0.69倍,最高最低收入比1.92,比2005年的1.98略有下降。
总体来说,全省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远大于城镇地区。唐山和廊坊的居民收入水平一直处于全省的前列。从纵向来看,近几年来衡水、保定的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全省收入增长水平;收入水平较低的张家口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在缩小。
(四)各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状况
行业间的收入差别是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源泉。我们计算出近年来行业工资差距基尼系数的变动趋势(图3)。1995-2011年河北省行业工资差距基尼系数持续扩大,行业工资差距呈不断扩大之势。
具体来说,2011年,在各行业大类中,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大类的职工平均工资是最高的,这些行业的年平均工资都在全省平均水平的1.5倍以上。而农林牧副渔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职工收入是最低的,年平均工资在全省平均水平的0.7倍以下。
图3 1995-2011年各年度的行业工资差距基尼系数
2011年主要高工资行业包括证券业、管道运输业、烟草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等,均为垄断行业。而主要低工资行业为农业、渔业、畜牧业、计算机服务业、餐饮业、零售业等,均为涉农行业和竞争性强行业。收入最低的行业为农业,年平均工资为7 648元;收入最高的行业为证券业,年平均工资为106 934元,为农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4倍。
许多研究表明,在垄断行业中高管与普通职工工资收入差距也相当惊人。同时,由于垄断行业中存在大量的隐性收入,实际行业工资差距会更为惊人。
二、河北省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
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只是收入分配过程的结果,本身并不必然包含公平与否的含义。收入差距本身也并不必然带来社会问题,一定的收入差距也是经济增长和效率的要求与体现。研判收入居民收入差距程度的关键在于理清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如果收入差距是由机会不平等带来的,出现低收入群体的“锁定效应”,穷人没有机会成为富人,就会带来许多社会压力和矛盾;相反,如果收入差距主要是由能力、偏好等因素造成的,则不会带来太多的矛盾和冲突。可以将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合理性因素:即与市场机制的建立有关,有利于效率提高的因素,或者是与我们的发展阶段相关,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自动消除的因素;另一类是由机会不平等和过程不平等带来的,不仅不公平,还不利于效率的提高的因素。
(一)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合理性因素
1.收入分配制度的市场化改革。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收入分配由原来的按劳分配转向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各种要素包括资本、土地、技术知识等要素获得的收入在个人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甚至超过劳动收入。同时,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也扩大了劳动能力差异、偏好差异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尽管这些因素扩大了居民收入差距,但比起原有的“大锅饭”体制,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不失公平性。
2.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的影响。我国正处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但是进城农民工的工资一直很低,农民工实际平均工资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比例会大大小于50%[3]。这导致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收入占比出现了不断下降的趋势,加剧了居民收入的不平等。
库兹涅茨提出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收入差距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形变动轨迹,即库兹涅茨假说。周云波也证实我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变动关系已经呈现出倒U形的格局[4]。因而根据库兹涅茨假说,由二元经济所带来的不平等最终会随着经济发展而最终缩小。
(二)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不合理性因素
1.垄断所带来的行业收入差距扩大。行业收入差距对于河北省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是很大的。而造成行业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是部门垄断和行业垄断。现有研究已经证实,垄断的存在是我国行业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5]。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到金融、石油、铁路、电信等垄断部门的工资水平普遍高于其他行业的工资水平。此外,垄断等因素所造成的寻租也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6]。而且,垄断以及寻租因素所导致的不平等是不公平的,直接危害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2.国家不平衡的发展战略。王洪亮、徐翔研究表明,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决定力量是城乡间收入不平等,其次是地区间收入不平等,两者之和占到总收入不平等的80%以上[7]。而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则是国家对城乡和不同地区实行了不平衡的发展战略以及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的户籍制度。这种战略虽然在特定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最终会有悖于公平从而最终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
3.现行法律和制度的不完善。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少部分高收入居民拥有越来越多的“灰色收入”。这些灰色收入既不是劳动报酬,也不是资本报酬,而成为权力的报酬,在很大程度上是官商勾结、钱权交易的结果[6]。灰色收入的产生说明现行法律和制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相关权力者利用这些漏洞通过各种形式将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转化为私人收入。这些“灰色收入”在正规的收入统计中不能涵盖,但确实规模惊人,并且是许多社会矛盾的根源。
三、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出路在于:一方面要提高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的收入,这就需要继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另一方面,由于过高的收入差距往往是由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因素带来的,必须以体制改革为核心,促进机会平等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第三,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步伐,为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保证。本文提出如下对策思路。
(一)建立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秩序
收入分配领域的不公,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狭义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只是整个系统的一个环节。因而,要进一步推进分配体制改革,消除人们在教育、就业、发展等方面的机会不平等,努力实现各群体的机会公平。同时,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打破行政垄断,建立资源要素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建立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秩序。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包容性增长
近年来,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未能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这就要转变发展理念和经济发展方式,将居民收入增加放在突出位置。因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收入增长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居民收入以及劳动报酬与经济增长同步,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的扶持
现有收入分配不平等理论已经证明,即使在完备的市场经济制度下,不平等仍然会持续[8]。政府的重要职责是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社会弱势群体不被淘汰。因而要进一步完善医疗、养老、教育、住房、失业、生育等一系列保障制度和民间慈善,让居民生活得更有安全感。
(四)转变政府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要明确政府的首要职责不是发展经济,而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为社会各群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因而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使其进一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同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城乡和各地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各区域均衡发展。必须推进财税体制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相应制度,提高政府透明度,加强社会公众对政府的监督。
[1]王弟海.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变迁和现状:原因、影响及其对策[J].社会科学辑刊,2012(3):121-129.
[2]李实,罗楚亮.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11-120.
[3]朱长存,马敬芝.农村人力资本的广义外溢性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农村观察,2009(4):37-46,96.
[4]周云波.城市化、城乡差距以及全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的变动——收入差距倒U形假说的实证检验[J].经济学,2009(4):1239-1256.
[5]岳希明,李实,史泰丽.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2010(3):77-93,221.
[6]王小鲁.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问题及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3):23-27,37.
[7]王洪亮,徐翔.收入不平等孰甚:地区间抑或城乡间[J].管理世界,2006(11):41-50.
[8]王弟海,龚六堂.持续性不平等的原因及其动态演化综述[J].经济学,2008(2):731-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