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共晚期新闻自由化的特征与实质*

2014-03-24张举玺

关键词:新闻自由自由化报刊

张举玺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论苏共晚期新闻自由化的特征与实质*

张举玺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学界一般把戈尔巴乔夫执掌苏共时期看作是苏共晚期。戈氏从1985年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开始,立志要通过改革,使苏联消除积弊,走向健康振兴之路。为了消除改革阻力,他提出“公开性”与“舆论多元化”原则,为大众传媒松绑解禁,试图通过新闻自由化手段,促成百家争鸣的社会民主形态,推进苏联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进程。事实证明,戈氏的一系列设想脱离了苏联国情,最后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重新认识苏共晚期新闻自由化的内涵、特征与实质,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有警示意义。

新闻自由化;自由化特征;自由化实质;苏共晚期

新闻自由化是由苏共中央主导,在新闻舆论界自上而下推行新闻自由主义。新闻自由化的理论基础是“公开性”与“舆论多元化”,新闻自由化的法律框架是《苏联报刊与其他大众传媒法》。在新闻自由化过程中有四个实质环节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一,苏共主动放弃了对新闻媒介的管控;其二,取消了新闻审查制度;其三,负面新闻成为媒介的“暴风眼”;其四,由反思历史到否定现实,媒介审判具有逆反历史的力量。

一、苏共改革推行新闻自由化的概念

自由的本意是不受拘束,不受限制。从法律意义上讲,即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哲学上把人认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叫做自由。

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是资产阶级早期革命的崇高理想。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理论家们试图从学理上解决自由问题,然而却陷入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他们采取以下原则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自由就是能够随心所欲。但如果采取这一原则,那么就应该承受一切后果。若根据这种“自由”的定义,刑事犯罪分子将是自由的,任何政客都可以有意识地诋毁自己的政敌。因为他们都是在随心所欲。于是,这些理论家们被迫认为必须维护社会和政府统治,以防极端的个人主义的侵害。他们呼吁政府,开始在所有范围内实行限制,做出一些修正,为自由定出“特殊的条件”①赵水福、郑保卫、许恒声,译.Прохоров E.《新闻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136。。

19世纪,特别是进入20世纪初期,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新型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产生。自由主义者代表部分激进的资本家和财团者的利益,积极反对政治的、社会的和宗教的束缚,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进步的作用。

自由主义的理论核心就是经济自由化,尤其是交易自由化或资本市场自由化,反对政府干涉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认为企业只有在市场中自由竞争才能生存和发展。

自由化是指之前的政府限制或规定有所放宽,通常指社会(内政)或经济政策。在社会政策上它可能指出在比如离婚、堕胎、同性恋或精神科药物等范畴相关法律限制的放宽。最常看到的是用这个专有名词来指出经济自由化,尤其是交易自由化或资本市场自由化。这些政策通常叫做“新自由主义”。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个“自由化”和民主化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即使没有民主化,自由化也会针对某单一事件出现以应付一些政策以及社会转变,比如政府资产自由化,以开放给私人市场收购,而民主化则更偏重于政治,可能由自由化引发,但会触及更多政府功能。

自由化的关键在“化”上,“化”的本意是“变化”“使变化”“融化”“熔化”“消化”等,表示动作的结果形态。最常见的就是做“后缀”用,加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比如,美化、恶化、水利化、潜移默化等。

“化”一旦跟“新闻自由”组合起来,构成“新闻自由化”,就形成了跟新闻自由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形态。如果说新闻自由是公民的一项政治权利,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体现和运用。那么,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全力倡导的新闻自由化则完全突破了新闻自由的界限,使苏联新闻界彻底走向了随心所欲、无政府、无自律、绝对自由化状态。发展到高潮期,苏联新闻界几乎进入了“以欺骗、诽谤、空想、虚假,甚至颠倒黑白的新闻为武器”①赵水福,郑保卫,许恒声,译.Прохоров E.《新闻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160。,来对抗由列宁、斯大林亲手缔造起来的苏共新闻思想,最终表现为对苏共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极具破坏力量的“诽谤炸弹”。

这样看来,苏共后期所推行的新闻自由化可以界定为:由苏联共产党中央主导,在新闻舆论界自上而下推行新闻自由主义;放开之前对媒介的政府限制,取消新闻检查制度;放弃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地位;鼓励吸引外资,全民办报;揭露个人崇拜时期的所有罪行,清除国家机关中的官僚主义者、腐化堕落分子、教条主义和追求个人名利地位的人;扩大言论、集会和争鸣自由等。目的在于促进意识形态领域的改革,推广马克思列宁主义中的进化因素,以替代过时的、阻碍社会发展的、顽固的、缺乏创造性与和平中庸的苏联保守主义,最终限制或消除苏共的垄断权力,在苏联国内建立起忠于社会主义的反对党。

这场新闻自由化运动具有如下特征②张举玺.《论“公开性”对苏共新闻事业的影响》.《新闻爱好者》,2012(11):3~7。:

(1)由苏共中央总书记主导,以“公开性”与“舆论多元化”为指导思想,开展新闻自由化。

(2)取消中央政府之前对媒介的所有限制,废除了新闻检查制度。

(3)放弃苏联共产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培植社会主义的反对党。

(4)“公开性”改革成为媒体批评旧制度的新出口,国家日常工作中各种各样的失误现象和制度缺陷成为新闻眼。

(5)随着《苏联报刊与其它大众传媒法》起草与颁布,苏共新闻自由化走向法律模式,表明苏共新闻事业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6)由共产党办报演变为全民办报。

苏共新闻自由化已经远远超出了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本质,背离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社会责任。苏联社会主义建立70多年,新闻事业始终担负着极为重要的任务。苏共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手段,完成了新经济建设,战胜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经济和军事上形成了与西方抗衡的局面,并用新闻自由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但是,新闻自由毕竟只是政治权利的一部分,它只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而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中央企图利用新闻自由化来解决一切历史遗留和社会现实发展问题的做法,显然是驶离了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事实上,社会体制的完善要靠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民主化、全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来支撑,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靠新闻自由孤军奋战便能一蹴而就的。

二、苏共改革推行新闻自由化的实质

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执政之前,苏联经济停滞,政治保守,腐败现象滋生,社会生活缺乏活力,长期积累起来的社会矛盾正逐渐显露出来。苏联报业积弊如山,受众常用“死气沉沉”“空洞说教”等来描述苏联的报刊,有人甚至辛辣地嘲讽说:“《真理报》上没真理,《消息报》上没消息。”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拉开了改革运动的序幕。在1986年举行的苏共“二十七大”上,戈尔巴乔夫指出,形势迫使苏联“不能局限于局部的改进,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革”,并且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二十七大”以后,他又将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日程,强调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这些要求相适应,戈尔巴乔夫在新闻界极力倡导“公开性”与“舆论多元化”,推动新闻自由化运动,提出“历史无空白”“批评无禁区”的口号,认为新闻媒介是“实行公开性的最有代表性和群众性的讲坛”,“报纸应当支持公开性原则”,“应当将更多的事实公诸于众”。

按照戈尔巴乔夫实施新闻自由化的要求,苏联新闻媒介在宣传方针和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使整个报界出现了一番活跃的景象:报纸的信息量增加,报道面拓宽,批评监督多,言论禁区少,版面变得活泼多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自由化深入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纷纷涌现,报刊舆论日趋混乱。从根本上来看,苏共新闻自由化的实质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一)潜移默化:苏共主动放弃对新闻媒介的管控

列宁一贯认为,无产阶级党报应该明确坚定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采取了一系列组织措施,克服重重困难,在国内战争和经济恢复时期,初步建立了一个以中央报刊为主,以地方报刊为辅,以党的机关报为主,以服务于不同读者的专业报刊为辅的新型报业网络。列宁曾三次提出把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上,要求报纸调整好方针,把经济报道放在宣传的首要地位。到斯大林时期,苏共遵循列宁的办报思想,强化了党对报刊的领导,苏联报业体系全面形成,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确保卫国战争胜利,战后经济恢复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到戈尔巴乔夫执政前,虽然经历了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短暂的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时期,但苏联报业始终恪守列宁对报纸的党性原则,即报纸“应当成为各个党组织的机关报”,“应当接受党的监督”,“应该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在党管媒体的原则下,苏联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报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戈尔巴乔夫倡导新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倡导舆论“公开性”、放松和放开对传媒的控制。应该说其初衷是好的,至少表达了愿意倾听民声的意愿。但是,在对媒体由“绝对控制”到“绝对放纵”的急剧转变过程中,当各种反对社会主义、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攻击苏共的言论已经充斥苏联报纸杂志之时,苏共中央和戈尔巴乔夫继自动放弃对舆论的引导之后,又主动向前跨出了放弃舆论阵地的关键一步。

1990年2月,苏共中央二月全会通过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行动纲领草案,提出苏共的奋斗目标是在苏联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宣称“彻底放弃苏共在话语权上的垄断地位”。在这一行动纲领指导下,1990年3月苏联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修改苏联宪法,苏共放弃在苏联社会的合法领导地位。同年6月,随着《苏联出版与其他大众传媒法》的颁布实施,苏共彻底放弃了对新闻媒介的管控,反对派趁势掌握宣传工具,抢占舆论制导权与制高点。

(二)循序渐进:取消新闻审查制度

新闻自由化的高潮在于取消新闻审查制度和办报无禁忌。既然苏共肯主动放弃对新闻媒介的管控,那么取消新闻审查,开放办报限制势在必行。从1986年戈尔巴乔夫授意起草《苏联报刊与其他大众传媒法》,到1989年9月的讨论稿,争论最激烈的问题是“政府对新闻媒介的干预”“办报人权限”和“新闻自由与责任”等。

从1990年6月12日颁布的《苏联报刊与其他大众传媒法》来看,第一章第一条就取消了新闻审查制度,赋予苏联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这意味着苏联公民享有以任何形式的舆论工具发表意见,寻找、选择、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权利。

第二章明确规定,各种组织和年满18周岁以上的公民都有权利开办媒体;印数千份以下的媒体不用登记注册;编辑部、出版人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包括经营权、人事权、发稿权等政府一律不得干预。

如果说“公开性”和“舆论多元化”政策是作为戈氏政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试图借助这一政策,允许私人、各党派和外资办报,有效推动其政治和经济改革的话,那么《苏联报刊与其他大众传媒法》的颁布,则使苏共的各种反对派报刊获得合法地位。

(三)滥用自由:负面新闻成为媒介的“暴风眼”

新闻自由化使苏联新闻界一改过去新闻报道中报喜不报忧的做法,开始对发生的不快事件和恶性事故进行及时而详尽的报道。对1986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号客轮沉船事故进行及时报道,政府就此还多次举行记者招待会,向国内外记者介绍人员伤亡情况。对视为军事机密的核潜艇起火事故,官方也改变了以往的回避态度。1986年底,哈萨克斯坦首府阿拉木图发生青年学生游行事件,塔斯社及时进行了报道。

对过去政府一直讳莫如深的所谓消极问题,如酗酒、吸毒、卖淫、经济犯罪等,也成为新闻媒介关注和报道的内容。对阿富汗问题,苏联电视台直击主题,公开报道苏军的伤亡情况。对苏军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始不留情面地予以揭露。

一时间,苏联新闻媒体上充满了对社会弊端的揭露,记者笔触所及,无所不包,如食品供应短缺、国营企业破产、医护质量低劣、民族冲突、恶性事故、监狱内情等等。而且,各媒体在报道这类事件时往往竞相攀比,比谁揭露得最多,谁披露的消息最惊人,谁的用语最尖刻,谁的鞭笞最猛烈。

1990年前后,在这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报刊是《共青团真理报》、《星火》周刊、《莫斯科新闻》和《论据与事实》。《论据与事实》原是一家小报,由于不断刊登一些内幕新闻,发行量由几十万份一度增至3 000万份。

(四)媒介审判:从反思历史问题到否定现实

随着新闻自由化的步步展开,苏联社会舆论随之兴奋起来,报刊不断刊发文章,对苏共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价。《苏维埃文化报》专门开设了一个“直言”栏目,号召人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于是,一些过去秘而不宣的隐情开始披露报端:当年斯大林是怎样处决红军将领的;斯大林的妻子阿利卢耶娃为什么饮弹身亡;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属是怎样被处决的;赫鲁晓夫子女回忆父亲的生活;布哈林绝笔书的内容等。

确切地说,1987年前,这种讨论和批评主要集中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僵化和停滞”上。对斯大林时期的历史旧账虽然有评析,但大部分文章还是采取了全面分析的态度,承认依靠新制度的优越性,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进步。

但是,从1987年1月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在苏联历史中“不应该有被遗忘的人物和空白点”之后,苏联媒介兴起了一股“历史热”。除了对苏联历史上冤假错案进行大平反之外,重点是对斯大林在30年代“大清洗”时所犯下的错误或罪恶进行媒介审判。斯大林时代的大量绝密档案资料、照片、书信等被公布于众。不仅如此,对斯大林的声讨和批判还很快形成了多米诺效应,由否定斯大林、“斯大林模式”,发展到攻击列宁和否定十月革命,进而发展为对苏联过去政治经济体制的全面否定,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倒退,只有离开社会主义才是“向全人类进步方向的迈进”。

继否定苏联历史之后,紧接着又将矛头指向现实社会。《苏联报刊与其他大众传媒法》于1990年6月颁布后,以丑化苏共、责骂社会主义为宗旨的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从此可以堂而皇之地发表攻击社会主义和执政党的言论,合法地将各种反苏反共的声音传遍全苏联。有的报刊甚至公然刊登退党者的文章,声称留在苏共党内的都是些“不正派的人”,导致退党人数日益增多。随着苏共在人民群众和苏共党员中的形象不断被矮化,执政党的威信和执政的合法性也在急剧流失。据统计数字显示,1990年,苏共有180万党员退党。1991年前7个月,退党者就猛增为240万人。剩余的1 500多万名党员,则对政治表现出麻木态度,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漠不关心。

这种从否定苏联历史到否定苏联现实社会的媒介舆论,在当时形成了压倒性优势,很快就突破了人们的心理防线,引发了全社会的动荡。

可以说,正是这种既不对党的历史负责,也不对国家现实负责,更不对民族未来负责的新闻自由化实质,动摇了苏共的执政党理念与意志,搞乱了苏联人民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动荡,导致了苏共自行解散和苏联解体。

三、苏共改革前新闻自由与改革后新闻自由化的区别

苏共新闻自由是伴随着苏共新闻体制产生而逐步形成。由于苏共新闻体制具有集中、统一和封闭的特征,直到改革之前,苏共新闻自由一直被严防死守,封锁在一个禁区之内。

改革中推行的新闻自由化则完全把媒介舆论从禁区中释放出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否定苏联历史到否定苏联现实社会,形成了压倒性优势,很快就突破了人们的心理防线,引发了社会舆论动荡。不仅动摇了苏共的执政理念与意志,搞乱了苏联人民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导致了苏共自行解散和苏联解体。

这里就两者之间的区别展开如下探讨。

(一)法律含义不同

关于新闻自由和新闻自由化在苏联均有立法保护。

苏联宪法第五十条确认,“考虑到人民的利益,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苏联公民的言论、出版、结社等自由得到保障。”这些政治自由的实现,正是要通过使用新闻媒介,享有新闻自由来保证的。宪法从法律上保障那些为劳动人民的利益和为发展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人,能够自由地使用新闻媒介的权利,同时通过提供传播消息的必要条件从经济上来保证新闻自由活动的进行。

苏联宪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新闻活动的自由在新闻工作者采写、传播能使广大受众准确判断社会现实的新闻写作自由上表现出来。写作自由并不等于任意提出写作任务,并根据主观决定来完成,也不是任意选择生活素材,对之任意评价。而是从客观方面恰当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展示各种知识和各种写作经验,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和对新闻媒介自身负责。

新闻自由化在苏共晚期虽然同样受到立法保护,但新闻自由化的立法目的与内容跟新闻自由完全不同。苏共晚期倡导新闻自由化的目的是为了让新闻媒体为改革造势,为改革倡导者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树立威信,而确立“公开性”“民主化”为新闻自由化的基本方针,实行舆论多元化。这里的“公开性”是指放开对新闻舆论的集中控制,人们有权知道一切,批判一切。“民主化”是指政治多元,意识形态多元,其实质就是让新闻媒体脱离党的领导。

这种方针一直延续到1990年6月12日《苏联报刊与其它大众传媒法》的颁布,该法典为新闻自由化确立了法律支撑,规定自法典颁布之日起,苏联实行新闻自由化,舆论不再接受审查,公民享有以任何形式发表意见和获得信息的权利,任何政党、社会组织、宗教团体以及年满18岁的公民都有权创办舆论工具。同时,基本上取消了对外国媒介在苏联境内传播的管制。

随着这部新闻法的实施,各种舆论工具合法脱离了苏共和苏联政府的控制,彻底走向了新闻自由化道路,为反社会主义思潮大开方便之门。

(二)两者本质不同

苏共新闻自由和新闻自由化两者之间的本质不同。

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斗争中产生,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为巩固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的执政地位。苏联宪法规定的新闻自由的性质是以无产阶级禁止与取消资产阶级等其他阶级的新闻自由为前提条件,因不同的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任务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苏联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始终置于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以建设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崇高目标。

为此,苏共在讲求新闻自由的同时,一直对之赋予更多的责任,即新闻自由是有限制的,而不是绝对的,要求媒介必须承担起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和公众身心健康的法律、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所以,一旦涉及共产党的威信和上述责任与义务时,新闻自由会受到严格的管控。可以说,苏共新闻自由强调的首要责任,是为社会主义建设鼓劲的。

而苏共晚期推行的新闻自由化则是要冲破无产阶级的执政束缚,消除共产党对媒介的严格管控,为资产阶级在苏联复辟做开路先锋。其实质是让新闻媒体脱离苏共的领导,使各种媒介都出现社会主义的多元论,而不加任何限制,实行西方媒体至今未能实现的绝对新闻自由。

新闻媒介正是在这种“无条件民主化”“无限制公开性”“宣传报道无禁区”的自由化思想指导下,发表各种反对社会主义、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攻击马列主义的言论,歪曲、丑化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三)推行结果不同

苏共新闻自由与新闻自由化推行的结果截然不同。

众所周知,苏共改革之前推行的新闻自由是伴随着苏共新闻体制建设过程而逐步形成的。由于新闻自由的阶级属性,苏共新闻自由始终是围绕着不同时期的建设任务来推行的。

十月革命初期,面对国内外反对势力对革命的仇恨和资产阶级媒介对布尔什维克党的恶意攻击,列宁领导俄共在新闻自由方面采取果断措施,取缔反动报刊,剥夺其言论自由,建立起布尔什维克党的报刊体系。并在1918年7月10日第五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十月革命后的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为保障劳动者享有真正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消灭出版事业对资本的从属关系,将一切有关出版报章及其他任何印刷品的技术与物质手段一律交归工人阶级与农民掌握,并保证此等印刷品在全国自由传播。①《1918年苏俄宪法》,第五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1918年7月10日会议通过。此后,俄共第八、九、十一、十二和十三次党代会,都对新闻自由进行了专门讨论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基本上奠定了苏共新闻自由的理论基础。

斯大林时期苏共新闻自由基本上遵循了列宁的理论思想和方针,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和卫国战争的胜利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这一时期,苏联报业得到长足发展,苏联社会主义报业体系全面形成,从党中央到地方党组织形成层层办报的金字塔形的媒介体系。新闻自由被高度党性化,一切皆围绕党中央的路线和方针,积极宣传战前社会主义建设、战时保家卫国的精神和战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苏共对新闻自由的直接干预不断升温,对意识形态的宣传功能日益突出和强化。

赫鲁晓夫接管苏共中央总书记权力之后,把报刊作为推进其路线和政策的重要工具。他认为以前的新闻自由被禁锢,报刊言论过于沉闷与保守,因而允许有限度地开放新闻自由,倡导还政于民、还权于民、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由于随后出现了一批向往西方社会的自由派记者和作家,他们借揭露斯大林之机,攻击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致使苏共1961年的22次代表大会重提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即反共思潮作斗争的任务。随后,苏共媒介再次进入新闻言论无自由的状态。

到20世纪70~80年代,苏联媒介被笼罩在“勃列日涅夫主义”之下。为了区别于赫鲁晓夫时期的执政方针,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前任的各项政策做了修正与调整,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方针,使苏联经济取得稳步增长,国力加强,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社会生活进入满足现状时期。社会主义优越性使苏共领导人急于向外推广意识形态,从1968年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到1979年入侵阿富汗,苏共领导集团打着社会主义和国际共运的旗号,大力干涉别国内政。苏联报刊这一时期的新闻自由被苏共中央严格限制,一方面掩盖真相,封锁消息,不让苏联受众了解事件真相和世界舆论对苏共意识形态扩张的反对与谴责,一方面为勃列日涅夫的错误路线鼓吹,极力宣传大国沙文主义和“社会主义大家庭论”,整个作风又回到了斯大林时代盛行的那种大搞个人崇拜,掩盖问题,粉饰太平,阿谀奉承的老路上,新闻自由远远脱离了人民。

从新闻自由在苏联上述各个历史时期所实施的状况来看,苏联报刊向来是作为苏共和政府的喉舌而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新闻自由只是苏共用来宣传执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工具。到戈尔巴乔夫提出“公开性”和“舆论多元化”等新闻改革措施之前,苏共新闻自由长期处于高度集中的党性原则之下,一切新闻自由皆有各级党委掌控。这种局面直接导致了新闻自由依附于宣传功能之上,新闻的选择完全要服从宣传鼓动的目的,信息的传播自由取决于执政当局的政治需要。新闻来源只有官方渠道,受众要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皆由官方决定,受众的知晓权被彻底扼杀。新闻自由处于集中、统一、单调和封闭状态。

与上述新闻自由推行结果相比,新闻自由化实施结果则完全是另一种景象。

新闻自由化初期是建立在“公开性”和“舆论多元化”的基础之上,主张坚决揭露个人崇拜时期的所有罪行,清除党内和国家机关中的官僚主义者、腐败堕落分子、教条主义者和追求个人名利地位的人;主张扩大言论自由,用党对新闻出版的灵活方式来取代严格的新闻书刊检查制度,以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目标。

随着戈尔巴乔夫在经济上的改革连连失误,政治改革也陷入困境。希图借助新闻自由化推进政治改革,反而导致新闻媒介领域成为一盘散沙,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斯拉夫主义大行其道。为了规范新闻媒介言行,使之处于法律约束之下,遂于1990年6月颁布了《苏联报刊与其他大众传媒法》,不仅取消了新闻审查制度,扩大了办报人的自主权限,而且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办报。

研究结果表明,新闻自由化并没有达到戈尔巴乔夫预先设想的结果,反而出现了一系列失误,摧毁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理论基础。新闻媒介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办报思想,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各种反共、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泛滥。苏联境内一下子涌现出大批反对党媒介,并纷纷代表其党派向苏共全面夺权。苏共“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逐步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一大批所谓激进改革分子成为苏共的掘墓人。

四、结 语

一提到新闻自由化,自然有人会等同于新闻自由。事实上,新闻自由化与新闻自由的性质有天壤之别。研究结果表明,苏共晚期新闻自由化有别于苏共的新闻自由。改革前,苏共秉持的新闻自由尽管存在着许多不足,但是基本上是符合苏联国情,或者说是符合社会主义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的。

历史表明,执政党有效把握新闻自由,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建设进程,有利于实现阶段性进取目标。苏联社会主义70年的辉煌建设成就就是明证。

不注重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和改善民生,而是把期望寄托在“公开性”与“舆论多元化”,大力吸收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甚至西方新闻自由主义内容,来摧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报刊思想,放弃党对新闻媒介的绝对领导地位,搞多元化党派思潮等,是完全不适合苏联国情的。

[1]Прохоров Е.П.Введение в теорию журналистики.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Аспект Пресс”[M].2007.

[2]Е.普罗霍洛夫.赵水福,郑保卫,许恒声,译.新闻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3]张举玺.实用新闻理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4]张举玺.中俄现代新闻理论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张举玺.中俄新闻文体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张举玺.中俄新闻功能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Чжан Цзюйси.Основы теории журналистики[M].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Россий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дружбы народов,2004.

[8]李玮.转型时期的俄罗斯大众传媒[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9]吴非,胡逢英.转型中的俄罗斯传媒[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10]贾乐蓉.当代俄罗斯大众传媒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责任编校:石 泳,朱德东)

On Feature and Essence of Journalism Liberalization at the Late Time of Soviet Union Communists

ZHANG Ju-x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Henan University,Henan Kaifeng475001,China)

Academic circle always regards the time when Gorbachev was in power as the late time of Soviet Union communists.Since the beginning of 1985 when Gorbachev became General Secretary of Soviet Union communists,he was willing to use reform to make Soviet Union wipe out accumulated malpractices to revitaliz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oviet Union.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obstructions of the reform,he proposed the principle of“Publicity”and“Diversification of Public Opinions”in order to ease the restriction on massive media,he tried to use journalism liberalization method to create social democratic state with the contention of many schools of thought so as to push forward the reform process of politics and economy of Soviet Union communists.However,the facts prove that a series of thoughts of Gorbachev deviated from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Soviet Union and finally resulted in the extinction of Soviet Union communists and the disassembly of Soviet Union.Re-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feature and essence of journalism liberalization at the late time of Soviet Union communists not only has academic value and but also has early-warning significance.

journalism liberalization;liberalization feature;liberalization essence;the late time of Soviet Union communists

G219.512

A

1672-0598(2014)03-0001-08

12.3969/j.issn.1672-0598.2014.03.001

2014-03-2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XW002)“新闻自由化与苏共亡党关系研究”;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2013年年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的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

张举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河南大学传媒研究所所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新闻自由自由化报刊
百强报刊
新闻自由之路的艰辛与曲折——近代英国的新闻自由之路
探索实行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措施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略谈金融自由化
新闻自由与人格权的冲突解读
浅议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关系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新闻自由与侵权问题探究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