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直罗油田油藏地质特征研究
2014-03-24张蔚红
张蔚红,董 浩,杨 刚
(1.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710069;2.陕西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65)
1 概况
直罗油田位于陕北斜坡中南部的富县境内,富县地域在地层分区上属华北地台区陕甘宁盆地地层分区。该分区内包括宁夏、甘肃的东部及陕西北部;分区边界为陕西陇县、铜川、韩城一线以北;陕西陇县、甘肃环县一线以东;分区的东部及北部沿入内蒙古、山西境内;其西部和南部与陕甘宁盆缘地层分区相邻。
区内出露地层有: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区内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及第四系黄土层最为发育,分布广泛。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区内的奥陶系仅有下统,为海相灰岩;石炭系有中、上统,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的灰岩、砂页岩,含煤、铁、铝土矿等;二叠系及三叠系下统为湖泊、沼泽相含煤砂泥岩沉积及河湖相碎屑岩沉积;三叠系中、上统至白垩系在该分区内连续出露,以内陆河湖相为主,部分为内陆盆地边缘山麓堆积,三叠系中,上统为红色砂泥岩及灰绿色含煤、油页岩及少量火山碎屑之砂泥岩;侏罗系渐变过渡为含泥灰岩、油页岩的砂泥岩及砾岩;白垩系仅有下统志丹群,为红色砂岩、砾岩、泥岩及少量泥灰岩沉积;第三系为河湖相含石膏的红色碎屑沉积;第四系以黄土层为主,另有少量的河流冲积、湖湘沉积等[1]。
2 构造特征
直罗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的中南部。伊陕斜坡为一大型的西倾大单斜,坡度为0.5度左右,区内不发育断层和褶皱,仅小范围由于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一系列幅度较小的鼻状隆起。通过岩心描述,薄片分析和测井数据分析响应等综合研究发现,该长8研究区域三角洲相呈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体系,为三角洲水下部分,在三角洲平原的外缘呈环带状分布,为三角洲体系中最大厚度,最复杂沉积类型,是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储层最为发育,成藏条件最富集的相带。
3 储层特征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直罗油田长8油层组从录井资料以及岩心分析结果可知,储层砂岩主要为灰白色、灰绿色、灰褐色成分成熟度较低的细粒长石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磨圆以次磨圆—次棱角为主,分选性好。砂岩中黑云母的含量在2%~6%。胶结物主要为石英加大和长石加大。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和嵌入式胶结。接触关系多为点接触和点线接触。储层的孔隙类型以粒间孔和裂隙孔为常见[2]。
碎屑组份长石、石英和岩屑总量在76% ~96%之间,平均含量为84%,填隙物中杂基和胶结物含量相差不多,填隙物含量1%~8%胶结物含量2%~14%。碎屑组份中长8油层长石含量在45% ~63%之间,平均为55%;石英含量在14% ~28%之间,平均20%;岩屑含量在4% ~8%之间,平均6%。岩屑以变质岩岩屑和云母为主[3]。
3.2 储层物性特征
从岩心分析资料统计结果得出,鄂尔多斯长8储层砂岩孔隙度主要在1.4% ~15.9%之间,平均为7.3%,渗透率主要分布在 0.014 ×10-3μm2~8.12 ×10-3μm2之间,平均为2.273 ×10-3μm2,属于低孔低渗储层,根据完钻井测井解释结果统计,长8油层组砂岩平均孔隙度为10.3%,渗透率6.22×10-3μm2。物性变化受沉积相影响,物源方向砂体有较好连通性,物性平缓变化,垂直物源方向砂体连通性较差,物性变化较快,渗透率变化明显[4]。
3.3 砂体展布
该区长8砂体整体呈西南至东北向展布,平均砂厚25 m以上,属于水下分流河道相沉积。砂体在物源上呈条带状分布,在垂向上物源剖面为上平下凸的透镜状分布,同时水下分流河道容易迁移,导致砂体在平面上部分地区为片状展布。该研究区储层砂体展布面积大,连片性好。根据砂体展布分为纵向切砂体走向和沿砂体走向的两条油藏剖面,从沿砂体走向的油藏剖面显示出,长8小层油藏砂体厚度大,横向连通性好,侧向有一套厚度稳定的主要油层,局部有多个次要的油层分布,纵向上干层和油层交叉分布,油层下上能与干层直接接触,油层和干层之间泥岩盖层与隔层存在较少[6~9]。从沉积相带上看,长8油藏主体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厚层的分支河道砂体横向上分布稳定,连通较好,构成研究区油藏的主要储层,油层的物性相比其他相邻的干层明显较好,研究区砂体顶底部砂层为干层,油层主要分布于中部,由实测的含油饱和度资料显示,致密砂岩层里有较好的储量,但因储层物性较差而几乎没有产能。
3.4 油层特征
研究显示长8油层沉积期,地层较为平缓,水体较浅。该油层厚度大,物性好,是有利的勘探区域[10],长8油层组平均单井油层厚度为7.5 m。在平面上,油层分布主要受河道分布特征和构造控制,主要分布在主河道砂体上。
4 油藏特征
4.1 流体性质
长8油层组地层水矿化度较低,平均为30 g/L,研究显示长8油层组地层水在开放且偏氧化环境体系中,流体有较强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变质。长8油层组的原油物性较好,黏度和密度较低,研究区流体分析数据:地层原油密度0.748 g/cm3,地层原油粘度 2.03 mPa·s,地层压力下体积系数 1.264。
地面原油密度平均0.841 g/cm3,地面原油平均粘度8.36 MPa.s,凝固点为 21.2℃,总体来说原油物性较好,纵向上各层差异不大。
4.2 地层压力和温度
地下流体中存在的重要能量之一就是地层压力,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尤为重要,流体的空间分布与地层异常压力的分布特征存在直接的关系,同时对油藏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研究区长8油藏具有正常的温度与压力系统,油层组平均油层温度47.2℃,地温梯度为2.7℃/100m,油层中深部深度平均压力为11.3 MPa,压力系数为0.8,属于低压异常压力系统。
4.3 油藏及圈闭特征
受黄土表层影响的大部分鄂尔多斯盆地,由地震资料研究显示大部分品质很差,分辨率不高,所以由地震资料很难确定油层组顶面的构造起伏,而研究区在一个倾角仅为0.5°的西倾单斜的陕北斜坡中,构造不发育,以往的勘探资料表明,陕北斜坡三叠系延长组由于构造不发育,导致所形成的油气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气藏,研究区圈闭类型主要为岩性圈闭,多见砂岩透镜体和岩性尖灭[11-13]。研究区油水分布十分明显。该油藏是常温异常低压的岩性油藏,底水较弱,天然能量弱。
5 结语
研究区长8油层组主要为前缘三角洲沉积体系,且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根据沉积旋回特征和它的标志层,把长8储层分为两个小层,研究区物源来自于东北方向。
岩石学特征研究显示,研究区长8储层主要以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其中长石含量最高,石英次之。
本次研究对直罗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特征以及储层物性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研究区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控制因素,为预测优质储层空间分布提供依据。
分析长8油藏的上述特征发现西部相比东部较容易成藏,同时西北和西南走向上砂体主要呈向东尖灭,上倾方向被岩性遮挡,所以研究区容易形成岩性油藏,为主要岩性油藏分布区。
[1]白薷,张金功,李渭,等.陕北富县地区直罗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储层成岩作用与有利成岩相带[J].地质通报.2013,05:790-798.
[2]任晓娟.低渗砂岩储层孔隙结构与流体微观渗流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6.
[3]郭艳琴.富县探区延长组储层微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6.
[4]柳益群,李文厚.陕甘宁盆地东部上三叠统含油长石砂岩的成岩特点及孔隙演化[J].沉积学报.1996,03:89-98.
[5]郭德运,郭艳琴,李文厚,等.富县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成岩作用及孔隙结构特征[J].沉积学报,2010,02:264-273.
[6]宋凯,吕剑文,杜金良,等.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三叠统延长组物源方向分析与三角洲沉积体系[J].古地理学报.2002,03:59-66.
[7]陈飞,胡光义,孙立春,樊太亮,高志前,于喜通,庞正炼.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砂质碎屑流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J].沉积学报.2012,06:1042-1052.
[8]魏斌,魏红红,陈全红,赵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物源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447 -450.
[9]郭德运,郭艳琴,李文厚,等.富县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藏富集因素[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93-97.
[10]杨华,付金华,喻建.陕北地区大型三角洲油藏富集规律及勘探技术应用[J].石油学报.2003,03:6-10.
[11]屈红军,杨县超,曹金舟,等.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深层油气聚集规律[J].石油学报.2011,02:243-248.
[12]王昌勇,王成玉,梁晓伟,李士祥,辛红刚,郑荣才.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成岩相[J].石油学报.2011,04:596 -604.
[13]楚美娟,李士祥,刘显阳,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油层组石油成藏机理及成藏模式[J].沉积学报.2013,04:683-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