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馆陶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14-03-24姚怀献

地下水 2014年4期
关键词:馆陶县节水型节水

姚怀献

(河北省馆陶县水利局,河北 馆陶05775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明确提出,“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是解决河北省水资源问题的一项战略性和根本性举措。馆陶县地处华北平原中西部、海河流域漳卫南上游,东经~和北纬 ~之间,总面积456.3 km2,为冲积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548.7 mm,蒸发量1 515.6 mm。浅层地下水埋深50~80 m,以粉砂和细砂为主,含水层厚度20~30 m;地层中部(80~250 m)为成水层;深部(250 m以下)为深层淡水,地下水西南向东北流向,浅层水属降雨入渗补给开采型;深层淡水属远上游含水层裸露的补给区补给,补给量极小。

馆陶县是个农业县,主要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全县四镇四乡共277个行政村,人口3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2万人,总耕地面积47.4万亩。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了大的调整,目前有高效种植园区、蔬菜温室大棚和果园以及露天无公害蔬菜种植,以蛋鸡为主的饲养业更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已被河北省列为建设黑龙港流域12个次中心城市之一,属缺水严重地区[1]。为促进馆陶县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进水利现代化,保障馆陶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馆陶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管理制度建设、深化和扩大节水试点建设、建立投融资长效机制、加强组织结构建设、水利信息化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和提高公众参与程度等方面详细论述了馆陶县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实践和探索。

1 馆陶县水资源现状

1.1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1.1.1 水资源量现状

80年代以来,馆陶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出现了严重失控局面。我县地表水主要来自卫运河径流,70年代末以来,由于上游项目区的扩大和拦截,至使径流量不断减少。80年代,随着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一方面国家大量投资打井,机井适应一家一户的需要迅速发展,截止到2007年有机井6 486余眼,其中300 m以上深井279眼,全县基本成了纯井灌区。根据评价的数据,本区域内的水资源利用量为8 895万 m3,其中地表水1 000万 m3。可供水量只有6 260万 m3,其中地表水1 000万 m3,地下水5 260万 m3,现状水资源开采量与可供水量严重失调,致使地下水位以0.73 m/a的速率下降。

1.1.2 现状供用水及开发利用现状

1)行业需水及水资源供需分析。现状条件下,全县总需水量为8 895万 m3,其中农业灌溉为7 385万 m3,工业用水400万 m3,生活及其他用水1 110万 m3。馆陶县多年平均降雨量548.7 mm,多年平均径流量2.5亿 m3,综合水资源量6 260万 m3,缺水2 635万 m3。

2)水资源管理现状。自2000年后,全县逐步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成立了水资源管理监督机构,通过采取严格的申请、勘查、报批等制度,初步实现了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有序管理,再加上近年来世行节水灌溉项目、GEF海河项目以及农业开发等各项节水活动的开展,增强了节水和参与管理的意识,实现了真实节水,为实施节水型社会奠定了一定基础。近年来全县基本实现了水资源统一管理,落实了取水许可证制度,同时成立了水资源管理监督机构,确定了水资源监督专业人员。通过采取严格的申请、勘查、报批等制度,初步实现了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有序管理,为实施节水型社会奠定了基础。

1.2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现状条件下馆陶县区域内的可供水量距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节约用水的要求,仍存在很大差距,现状水资源开采量与可供水量仍严重失调。目前水资源及水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

(1)供需矛盾突出;(2)水资源与水环境持续恶化;(3)用水结构不合理;(4)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水资源形势不匹配;(5)水资源管理体制与工程管理机制不完善。

2 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

2.1 节水建设的必要性

2.1.1 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馆陶县水资源承载能力严重不足,由于缺水,工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干旱灾害频繁发生。缺水已成了严重制约全县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建设节水型社会,有效地抑制需求过快增长,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已成为馆陶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1.2 促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水利现代化不仅是水利设施的现代化,更是从硬件到软件、从机制到体制全方位现代化。节水型社会建设特别强调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和保护。因此节水型社会建设,能有效地促进馆陶县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有力地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

2.1.3 地下水供水类型区的要求

馆陶县的水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在邯郸市东部平原深层地下水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探索出一套“城乡一体,水权明晰,以水定产,配置优化,水价合理,用水高效,中水回用,技术先进,制度完备,宣传普及”的节水型社会的高效运行机制,对邯郸市高质量的完成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实践经验并逐步推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4 对农业为主导产业区的地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节水的潜力在农业,节水的难点也在农业。在馆陶县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对于在利用地下水为主要水源,以农业主导产业区建立综合性节水社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可以探索出一套以水权理论为指导的初始水权分配、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全新模式,对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地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2 馆陶县节水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馆陶县以《河北省馆陶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划》和《馆陶县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规划》为行动纲领,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入手,注重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以改革用水制度、建设节水工程和加强公众参与为重点,全县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截止目前,全县组建了农民用水者协会75个;安装农用机井计量设施3 000套;安装节水龙头15 000个,节水便器15 000套,节水淋浴器15 000套;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累计提高了0.2左右;城镇管网漏损率由18%以上下降到13%以下。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制度建设仍不健全。对照国务院最近提出的“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中所提出的节约用水通报制度、稽查制度、三同时制度等,全县还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节约用水制度体系。

(2)试点规模小,试点建设深度还不够。由于试点规模小分布广,导致试点辐射能力不强,社会效应不明显。同时节水型社会建设不仅要在农业上探索,而且也要在生活、工业及排污控制等方面进行探索。不仅要在点上实践,而且要在面上推广。但几年来,全县节水试点多分布于农村农业,在工业和生活上探索的比较少。

(3)建设投资仍无保障。目前各地用于节水方面的资金偏少,而且长期以来偏重于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投资非常薄弱,许多规划、试点等因缺乏经费而难以有效开展,严重影响了全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进展。

(4)协调机制不健全,宣传工作不到位。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需要政府推动、水利主抓、全社会支持、用水户参与。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节水型社会建设成了水利部门一家的事情,形成了“行不出水资源,令不出水利部门”的事倍功半的效果。

(5)长效机制仍不健全。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建设过程,必须要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但个别试点在示范区选择、协会建设、制度激励和节水工程等方面,建后运行与自我发展上考虑较少,不能形成长效运行管理机制。

3 馆陶县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践

3.1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2]

结合实际确定了馆陶县主要农作物、主要工业产品以及生活用水定额,并建立和完善了取水许可制度,加强取水监管,坚决制止无序开采;遵循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保护资源、节约用水的原则,建立了“分类计价、超量加价”的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和完善的水资源收费管理系统;构建了水权交易平台,实行使用水权有偿、有序转让;建立污水排放许可制度和污染者付费机制,按不同行业分配排污权,控制各企业、部门超量排污和超标排污;制定相关经济鼓励政策,建立了节水激励制度。初步建立了《水权管理办法》、《水价制定管理办法》、《水权分配管理办法》、《水资源管理办法》。

3.2 深化和扩大节水试点建设

在农业方面,继续建设现代化节水试点,将井灌区低压输水管道工程面积扩大至20万亩,使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从现状的22%提高到67%以上;在咸水区推广咸淡轮灌及混灌技术,灌溉面积从现状的2.5万亩达到4万亩。在工业用水方面,对现有及新建的制药、食品加工、棉花加工等耗水量大、排污严重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调整工业结构;并为全县所有的企业安装用水计量设施,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在生活用水方面,对新建筑物安装国家认可的节水型卫生器具,实行用水器具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并将节水器具扩增至21 000个(套),在学校、公共浴池、洗衣房、洗车房推广 IC卡计量收费制度,用经济手段促进节约用水。在生态用水方面,对乡镇村庄实行统一规划布局,逐步提高城镇绿化覆盖率,实行乔、灌、花、草相结合,逐步引进抗旱能力强、耗水低的树种及草种,达到节水、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加大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城区和工业园区的生活及工业污水力度,污水处理率达到60%,将处理达标的污水用于工业生产、环境绿化及农业灌溉,逐步实现污水资源化。

3.3 建立投融资长效机制

资金保障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过程中逐步建立国家、地方、用水户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系,保证每年的投入逐年增加。主要的投入有省财政、市水利局投资、县政府投资、企业或个人有偿融资及银行贷款等,对经政府批准具有偿还能力的节水项目,协调银行优先安排贷款。对农业节水项目贷款,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财政贴息。不同项目资金在符合基本建设报批程序的基础上,由相应归口单位负责审批,并予以及时划拨,保障配套资金的及时到位。

3.4 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水利、财政、建设、商务、农业、发展改革、物价、法制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水利局,负责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常务工作。相关部门有具体职责,使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通过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运行机制,良性、高效运转。

3.5 水利信息化建设

大力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和水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和数字化等技术手段,建立现代化的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优化配置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科学调度,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科技在水资源管理中的贡献率。聘请国内外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了技术力量雄厚的咨询队伍,为节水型社会各项目的建设及实施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撑。

3.6 全方位的构建公众参与机制[3]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继续加强村级用水者协会建设,推进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节水管理。鼓励举报各种浪费水资源、破坏水环境的违法行为。对涉及群众用水利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强化社会监督。

3.7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节水意识[4]

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是其他节水措施的先决条件,必须让人们树立“水资源的有限性、不可取代性”,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法,全面开展了节水宣传,实现了“电视上有影、广播里有声、报刊上有文、墙体上有图、包装上有字”的多方位立体宣传,提高了公众参与意识,使全县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认知率达到80%以上。

除正面宣传教育外,对违反水法造成严重水资源浪费的个人和企业要给予严肃处理,让人们意识到“节水光荣,浪费可耻”。

4 结语

节水型社会建设使得馆陶县初步建立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节水防污型政策法规体系、协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能力,在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价格制约和公众参与的推动下,解决了用水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城乡一体、水权明晰、以水定产、配置优化、水价合理、用水高效、中水回用、技术先进、制度完备、宣传普及”。年节水1 806.1万 m3,节地4 000亩,节工30 000个,总效益达1 283万元。对恢复和改善全县农业和国民经济的生态环境,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初步实现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姚怀献,张纪广,杨东朝.馆陶县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地下水.Vol35,No.6:77-79,2013.11.

[2]赵洁琳.和兴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地下水.Vol32,No.6:95-96,2010.1.

[3]张文婷,杨海娟,师满江,等.中国西北缺水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若干思考.地下水.Vol33 No.1:91-92,2011.1.

[4]陈兴仁.运城市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践与探索.地下水.Vol32,No.3:152-153,2010.5.

猜你喜欢

馆陶县节水型节水
坚持节水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新时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措施
节水型抽水马桶
馆陶县民俗文化协会又获殊荣
河北省人大副主任王雪峰在市县领导陪同下来馆陶县视察/剪影
速生白榆组培苗在馆陶县的生长状况及其适应性分析
北京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