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平康的 画中漫步
2014-03-24李小亮
李小亮
阳平康
著名画家, 1948年生于云南玉溪,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多年来担任国际文人画家联谊会理事、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台湾“中国”美术家协会研究委员和教授、新加坡神州艺术院高级名誉院士和特聘高级书画师、云南省收藏家协会理事、省收藏家协会鉴定与学术研究会书画组长、(国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曹州牡丹画院名誉院长、中国泰山艺术研究院教授、西华书画院院长等职。
他的作品多次在国际书画大赛和全国书画大赛中获奖。其中金奖六次、银奖二次、铜奖四次、优秀奖五次。曾应中国文联之邀参加“建国50周年全国画展”并获优秀奖。多幅作品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主办的“中国文化艺术博览会”上入选国粹奖。作品入选并获文化部主办的“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当代艺术家作品展”三等奖。2005年获世界教科文卫组织颁发的首批“特殊贡献专家金色勋章”殊荣。2007年获世界华人艺术研究会、中华爱国主义精神联合会、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中心等联合颁发的《共和国杰出艺术家》荣誉证书。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书画一家”,阳平康却在诗、书、画、印艺术上都有造诣。此外,在瓷、杂、石、雕等鉴赏领域也颇有建树,在云南收藏界享有声望。
《水竹幽居》
艺术的魅力就是有无数的“可能性”,画匠们的“可能性”只有寥寥几种,甚至只会一味模仿前人。而大师便不一样,他会将这种“可能性”放大,创作出不同审美趣味的作品。阳平康先生为后者。
倘若将《水竹幽居》与那些千篇一律的程式化山水画相比,画家的天资、悟性一目了然。画面洋溢着一股带着花香通透的清新,自然空灵令人沉醉,平康先生已觅得世外桃源的韵味,寄情于山水,至心于幽居。
艺术错觉产生的审美趣味,正是艺术家修养的自然流露,正如苏轼所说,“无意于佳乃佳”,这种无意识的错觉,也许才是艺术真正有趣的地方。
《回眸》
阳平康善于化繁为简,喜用简淡之笔描绘物象,构图简略随意,却常出乎意料而令人玩味不尽。
这幅《回眸》:平淡无奇的场景,简略至极的桃树,三五疏散之线构成石头、小鸟,相对于许多人的精心构置,全是不经意的“偶得之作”。记得冯骥才说过这样一句话:“工艺性是必然之美,绘画性是偶然之美。”阳平康的画就具有这种经得起推敲、耐人玩味的“偶然美”。
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一次次的回眸,多少离愁、多少相思尽在不言中。阳平康的巧妙之处就是总能将千百种情丝在平淡天真中娓娓道出。他曾说:“最好的东西都是平淡天真的。” 所谓灿烂之极复归平淡,简淡是中国艺术的至高境界,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秋思》
齐白石“衰年变法”是画坛佳话,六十岁后的阳平康也屏绝一切杂念,潜心研究诗词、书法、绘画、篆刻。这一年,他也完成了自我艺术上的“大变法”。如果用佛家修行的“顿悟”和“渐悟”来概述,阳平康在书画艺术方面无疑是属于“顿悟”型的。
《秋思》:此图右上部分绘一折枝的老石榴,枝叶枯老,果粒却饱满得撑开了外壳,露出了鲜红的石榴籽,让人垂涎三尺。下方的公鸡与绽开的石榴相呼应,并皱着眉头而略有所思。
他在思什么?人生或他毕生追求的艺术。在孤寂中,不凋零,在繁华中,不张扬。撕开物质社会浮华、名利、薄情、奢靡、堕落的虚伪面纱,用最沉默、最简明扼要的方式,表达一种禅意的生活态度。因为懂得,便不必多言。
交流鉴赏:1390885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