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实的足迹
2014-03-24陆阳
陆阳
在谈及Scarpa对待品质的态度之前,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朴素但又一直恪守着的态度和原则:“资本只为工作服务,从工作中创造财富,之后又投入再生产。资本从不被用在购买奢侈品或炫富上,也不用于金融投机, 而是以一种宗教式的虔诚重新投入到生产中。”
2013年初,这个有着75年制鞋历史,谨言慎行又追求极致品质的意大利传奇品牌在广州成立了分公司,同时也尝试开设了第一家中国工厂,与国内众多OEM套路不同的是,这家拥有180名工人、日产能力在300~500双户外鞋的工厂在资产清单上只隶属于Scarpa品牌,这里的工作理念、产品态度和工艺技术均传承着Scarpa的DNA。那么这家工厂究竟是如何能保持Scarpa鞋履一贯的高水准这不得不提到他们的核心人物黄总,他的气质直接影响着团队的气质。在我看来,黄总就是一技术怪杰,一个只要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就会一钻到底的怪咖,比如他能翻阅五十多本关于咖啡的英文资料,购置顶级机器,从烘焙咖啡豆的源头开始,制作出让意大利人都咋舌的顶级咖啡。打小就在台湾橡胶工厂里做学徒小弟的他40年来几乎领悟了所有鞋类橡胶配方的终极奥义,不仅如此,还曾为众多著名品牌攻克了相当多的制鞋难题,之后在Vibram工作的12年间,开发出的大底配方不胜枚举。因此在志趣与工作理念相同的情况下,他带领一帮气质相投的技术流成员开始了的Scarpa中国工厂发展之路。黄总坦言,任何商业公司都会追逐利益最大化,但速度和低劣的工艺技术会毁了一个好的设计初衷,使之成为垃圾,或成为市场宣传骗局,这绝不是Scarpa的道路,多年来Scarpa扎实稳健的发展风格已经印证的长久之道:最棒的设计,最好的工艺,最高的品质和水到渠成的终端接受群体(而且绝对会成为品牌追随者)。户外鞋并不是容易消耗的快节奏产品,使用者的双脚会自然告诉你它到底合不合适。因此在建厂初期,我们小心翼翼慎之又慎。比如,在某些重要环节的加工机器,我们开始使用了台湾和韩国的机器,都不能达到Scarpa的成品要求,因此我们最后选择直接将意大利的原型机器空运过来,也为之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自意大利总部的驻厂工匠师傅在培训、技术指导和品质管控方面也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令人振奋的是,这一年多来,无论是生产流程还是工人们的工作状态都进入了良性循环。在这里你看到的,几乎就是意大利Scarpa总厂的投影。
若非亲眼所见,我大概很难想像两位来自意大利的制鞋大咖对这个行当是多么的富有激情, 来自意大利总部55岁的Renzo(伦索)和45岁的Mario(马里奥),已经在Scarpa工作了40年和25年,他们的双手几乎就是整个现代户外鞋的进化史。有意思的是,马里奥最早接触制鞋是高中暑期工时,仅是为了挣点零花钱,尽管他生活的小镇上还存在顶级自行车坐垫品牌selle italia等其他类型的工厂,但他就是觉得复杂繁琐又苛刻的制鞋工作非常有趣,索性一直干到了今天,而且依然乐此不疲。而Renzo大叔,沉稳又认真,已经55岁的他喜欢新挑战和新思路,每天都有新发现的旅程是非常开心的事。即使频繁出差到中国依然不觉得有什么负担。事实上想约他们做个访问并不容易,因为他们就像车间里机器那样不停地运转着,在生产中的重点环节上都能发现他们穿梭的身影。
OUTDOOR:在这里,你主要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Mario:在工人的工作观念上和工作制度上建立起Scarpa系统,这些习惯和标准将完全有别于OEM工厂,Scarpa拥有75年的制鞋经验,这些经验和以往产生过的失败的教训可以直接的传达给这里的同事们。有些款式为什么要这样进行制作或者怎么样去制作才能真实还原设计初衷,这是我刚刚来到中国时最先着手解决的问题。
如今,亚洲在制鞋方面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材料和科技,比如射出EVA中底和网布上的一些特殊工艺,已经取得了领先水平。成本控制和性能优势上都有很强的竞争力,对于Scarpa来说,把意大利的制鞋风格与新材料进行融合是某些户外鞋款式发展的必然趋势。毕竟随着产业链的外移,如果在意大利试验或尝试新的材料工艺的话远远没有在这里进行试验尝试那么方便。所以这对Scarpa整体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Scarpa有很强的需求端的专业反馈,而且我们设计能力也非常前卫,因此,如果把来自亚洲的新材料和新工艺没有断层地衔接起来的话,在户外鞋领域仍然会保证Scarpa竞争力的尖端性,这就是我常驻这里的原因,保持多频次的文化交流非常必要。
OUTDOOR:你对在这里工作的工人持有何种看法,他们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Renzo:是的,改变是非常明显的,这包括工作方法、方式、思维和态度。我非常欣慰我在这里的工作努力有了成效。开始时,源于在中国大量的OEM形式,工人们的思维非常僵化,比如在某一款鞋确定样板后,就开始了按照惯有的思路进行制作,不愿做出任何改变,也不愿和其他同事去讨论关于产品结构上是否能够做出更好的调整或优化的问题,现在这种探讨研究的氛围已经比较浓郁了,我们在往一个很健康的方向发展着。意大利的制鞋工作毕竟先行了很多年,工人们对各种鞋型都非常熟悉,对机器的操作也异常熟练,因此如果说与意大利工厂对比的话,在这方面以及熟练程度上大家还处在起步的阶段,但提升的空间很大和提升速度之快也令人欣喜。同时,在这个遥远的国度与大家一起工作我也收获良多,这是全新工作氛围,也是与众不同的工作方式,中国的同事们也让我获得新的知识,在有效的沟通机制下常使我思路开阔,也使我更乐意尝试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达成同样的目标。
OUTDOOR:如果一名零基础又对此颇有兴趣的年轻人投入到户外制鞋领域中需要多久才能达到工匠的水平呢?
Renzo:喔,这还真不好说,这要看他处于哪种环境中,在Scarpa,若想轻车熟路的做出一双lifestyle、 Approach、Hiking等级的鞋子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而面对技术含量更高、工艺更复杂的类别,比如Backpacking、高山靴和滑雪靴则需要更长时间的历练,或许这个砝码还要再加上五年,因为这些类别的户外鞋无论是在材料上,还是物理特性上都有别于常规鞋款。最关键的是,中国话的意思为举一反三,就是当一个设计转换为样板实物的时候,其部分材料或细节处理可能会与原设计有差别,只有在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够大胆在样板上去做出修改和调整。这就取决于你对设计的理解和最终的期望效果,以及你对变动的信心。幸运的是,在中国的这些年轻的同事们已经开始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