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媒体时代日本的媒介素养教育与文化
2014-03-23杨美谕
吕 萍,杨美谕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和基本传播特征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
根据学者鲁宾对于媒介素养的认识,可以把媒介素养的理解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能力模式、知识模式以及理解模式[1]。其中,能力模式可以理解为公民所拥有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和传输信息的能力,表现为对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可以理解为是通过信息的传输手段,来研究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力的知识体系,表现为对信息的传输过程。理解模式可以理解为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输过程中受到外界文化、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影响从而使信息接收者出现不同的判断和理解的过程,表现为对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过程。
在20世界90年代初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把媒介素养概括为: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简单地说,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这里面包括了大众对媒介资源利用的动机、方法、态度以及理解和批判。
(二)媒介素养的基本传播特征
1.普通个人作用愈加凸显出来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普通个人的作用在媒介传播中愈加凸现出来,使普通个人成为新闻和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并在有些重大新闻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美国,曾经的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游客用摄像机记录完成的一项重大新闻内容,使普通个人已经完全渗透到了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来。在中国前几年发生的特大地震灾害——汶川地震中,也是通过许多普通个人自己的摄像机、DV、手机等拍摄到的画面,使大众了解到汶川地震的灾情和灾区人民的状况。这些例子都充分表明了普通个人在媒介素养传播上的作用愈加凸显。
2.自由发表实现了开放式的交流互动
由于普通个人成为新闻和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使媒介传播变得更加个人化和普通化,从而使人们可以通过自己言论表达自己对信息和新闻的理解和判断。比如:在之前很火的“我爸是李刚”的新闻话题中,引发了人们对于官二代道德素质问题的思考,从而使许多官员意识到对自己儿女的道德素质培养。但是由于言论的过于自由有引发出一系列问题,比如:在某年的“女子虐猫”网络事件中,虐猫女子得到了网民的极度声讨,并且被网友发出“宇宙通缉令”,不论这个女子有何苦衷和隐情,仅仅是网友的“宇宙通缉令”就让该女子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3.媒体的个人化加剧了信息、新闻的泛滥化
由于媒介的传播和生产过于个人化和普通化,加剧了信息、新闻传播内容的泛滥,造成现在的新闻和信息传播环境越来越恶劣。例如:近几年来由于手机短信引发的疾病恐慌以及军事武装恐慌等,就可以看出媒介素养传播的这一重要特点。
二、日本媒介素养研究的现状
(一)20世纪90年代初媒介素养理论传入日本
1992年媒介素养理论被传入日本,对于早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的日本来说,在媒介素养的研究和发展上远远落后其他发达国家。1999年在日本召开的《青少年与放松》专家会议上,就提出媒介素养理论,并且对媒介素养表现积极的认可态度,但是大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提出针对媒介素养理论的培养理念、具体实施方案以及相关媒介素养规划。在目前日本有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还仅仅停留在大学以及研究所等以高等科研人才研究为中心的试验阶段,是通过不断吸收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先进媒介素养理论和经验,并将本土文化融入其中的实验过程。因此,在日本处于教育前线的教师对媒介素质的教育意识还是相当薄弱。
(二)日本关于媒介素养的论著
在日本有许多学者研究媒介素养,其中以北海道的管谷明子和立命馆教授铃木绿最为著名,他们留下了许多关于堪称经典的媒介素养论著。其中一个学者管谷明子的《媒介素养——来自世界的现场》的论著,系统地解释了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媒体发达国家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并分析了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趋势[2]。这本书也是日本研究媒介素养的必读书目和重要参考文献。而另一个学者铃木绿是立命馆的大学教授,与其有关的媒介素养的论著颇为丰富。其中以《媒介素养——入门篇》、《媒介素养的现在与未来》以及《媒介素养——性别篇》最为著名,这些著作内容充分反映了日本学者关于对媒介素养研究的发展与进程。
(三)日本学者关于媒介素养的说法和发展
当今日本关于媒介素养的说法有很多,其中由立命馆大学教授在《为了学习媒介素养的人》一书中提出的:“所谓媒介素养,是指市民以社会性的文脉批判性的意识分析、评价、接近媒介,凭借多样化的形态创造出传播的力量”作为日本学者普遍公认的媒介素养定义和概念。而后日本学者桥元良明又根据铃木绿教授所提出的媒介素养定义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在日本学者桥元良明的著作《情报行动与社会心理》中科学地指出了媒介素养的四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分别是批判性的思考、对媒介社会性文脉的洞察、多元化观点、表现主体的确立和接近媒介四个因素。从另一个角度说,经过媒介素养教育的人才,在对媒体信息所涵盖的实际问题进行反思,在与其他人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要坚持关心媒介本身的具体问题,还要关心媒介所导致的社会问题。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才能真正地体现出社会存在的根本意识。所谓批判性的思考,所着重的不仅是应对媒介所给予的信息进行客观的分析、解释,而且要有批判的精神和能力,也就是说要以培养人才的批判能力为主要教育目的。所谓媒介对社会性问题的洞察主要是解释了媒介素养不仅仅要对简单的信息进行批判性操作,而是应该立足于整个社会环境中,对整个社会问题进行批判操作。所谓由对话获得的多元化视点就是为了解释,对于学生来说,教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正确的解读媒介信息的方法,而要通过对话开启和交换其他方式的解读,提醒学生关注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以便学生获得多元化的视角和视点。所谓表现主体的确立和接近媒介的观点就是指在媒介系统中,要建立相应的接近自由的媒介制度,使日本的政府、市民、媒介之间构建出一套可以相互交流的渠道。
三、日本媒介素养的教育现状
(一)大学教育中媒介素养的教育现状
当前,日本的媒介素养课程开设的大学只有很少一部分大学,并不是所有大学都有开设。其中,立命馆大学就是开设媒介素养课程的学校之一。在立命馆大学中,铃木绿教授率先开设了媒介素养论以及映像媒体分析等相关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宗旨是以电视媒介为中心的媒介世界,促使作为市民和民众主体可以具备的解读媒介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以基本的媒介素养概念、定义以及媒介素养的研究方法等理论为基础,以媒介广告、语言、功能和价值形态为着重点,培养新闻人的价值观和价值形态[3]。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日本社会中,学者们认识到使媒介素养教育具备本土特色必须先加强对互联网的关注。因此,针对这一理论立命馆大学在1996年开设了日本第一家媒介素养教育网站——媒介素养的世界[4]。网站以广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为主要目的,根据市民的视点,批判性地对政府网站的信息进行评价,使大众还可以更加顺利地融入到整个媒介社会,体会到媒介产业的发展、法规的完善等[5]。同时,该网站还与其他国际媒介素养网站相联系,使日本媒介素养理论可以与国际先进的媒介素养理论相交流。
(二)在中小学教育中媒介素养的教育现状
日本的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中正处于试验阶段,而在中小学教育中已经蓄势待发。从1995年开始,通过邮政省做出了一系列的相关座谈会,使日本社会更加注重对于媒介素养的探究。并且在1999年之后,由社会公众共同参加的“放松领域内有关青少年与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会”促使日本开始关注媒介素质的教育。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已经逐渐加大对于媒介素质的相关教育,对于媒介素质的培养和树立已从初级阶段的学生教育开始,这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日本媒介素质的进步,也体现了日本教育体制的科学和先进[6];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媒介素质人才,更对日本的媒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在进行相关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于学生们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精神;媒介素养是指在媒介生活下的一种生存能力,只有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必要的个人基本素质,才能在媒介素养的道路上发展得更远,并且在相关的领域具备一定竞争力,始终处于该行业的领先位置。
四、日本媒介素养教育对近邻中国的启示
虽然国内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它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形势与日本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对日本媒介素养的研究,我国要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就要从三个方面出发。
(一)建立以高校为中心的媒介素养培养体系,并把媒介素养课程引入高校的课程体系之中
首先想要从根本上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就要在高校中建立相应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并把相应的媒介素养理论课程纳入高校的课程体系之中[7]。我国目前最突出的现状就是关于媒介素养的理论丰富,实践较少。只有建立相应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才能从实践中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才能使我国的媒介素质教育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关键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一批关于媒介素养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在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有赖于这些高素质媒介素养专业人才的培养,我国只有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关键问题,才能使各大公共教育服务场所重视媒介素养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人才[8]。
(三)做好与国际其他国家媒介素养理论的交流和探讨
在日本,广大的媒介素养学者和学会都积极注重与国际其他国家进行媒介素养理论的交流和探讨,使日本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得到巨大的发展[9]。因此,我国也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做好与国际其他过节媒介素养理论的交流和探讨,使我国相关学者可以吸收到国内外先进的媒介素养的理论[10]。
[1] 彭少健,宣德.中国转型期媒介素养培育——“首届(2007)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综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5):259.
[2] 裘涵,虞伟业.日本媒介素养探究与借鉴[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154.
[3] 刘津池.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178.
[4] 高昊.日本广播电视机构媒介素养实践研究[J].新闻界,2012:342.
[5] 刘付燕,苗刚.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社会行动者网络”分析与借鉴[J].东南传播,2009:58.
[6] 宋晓阳.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现状[C]//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7(9):25.
[7] 林爱兵,刘颖.论新媒介时代公众媒介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共生关系[C]//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科学时报社.全民科学素质与社会发展——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科学时报社,2006(8):165.
[8] 李贤.浅议媒介素养在推进科学素养发展中的作用[C]//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科学时报社.全民科学素质与社会发展——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科学时报社,2006(4):88.
[9] 张瑞静.发达国家及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新疆大学,2009(6)
[10] 樊亚平.试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突破口[J].高等理科教育,200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