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迫症元记忆损伤分析及价值探寻

2014-03-23姜英杰

关键词:强迫症个体记忆

姜英杰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心理学院,吉林 长春130024)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常见的焦虑性神经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为基本特征,影响日常的社会功能。通常表现为病态的怀疑、不断插入的想法、对恐惧的夸大评价以及仪式化的行为。人群中约有3%的个体遭受强迫症的侵扰[1]。因此,对强迫症病理学的研究在遗传学和医学领域一直是热点。Wells(1994)提出元认知性障碍可能是强迫症产生的直接原因,引发了对强迫症元认知机制的探索,也使得元记忆与强迫症之间关系的研究成为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热点[2]562-564。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虽然,已有大量研究者对强迫症的记忆和元记忆进行了探讨,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还存有争议。

(一)强迫症是否存在记忆和元记忆损伤结论不一致

根据强迫症记忆障碍模型的观点[3],强迫检查的强迫症患者具有一种不确定感,不肯定自己是否已经正确完成了某一行为,有记忆功能损伤。有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的回忆成绩比控制组要差,支持了强迫症患者和高强迫症状个体存在记忆功能损伤的观点[4]。更早的时候,Tallis(1997)通过神经心理测验发现强迫症患者具有记忆损伤[5]。但是,Schmidtke等(1998)使用听觉言语学习测验却发现,强迫症患者和正常人在一般记忆能力上无显著差异[6]。

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强迫症患者的强迫动作可能是一种记忆自信心上的缺陷,而不是实际记忆功能的问题[7,8]。随后,有一些研究关注了强迫症个体的记忆自信心程度。Rachman(2002)认为元记忆是产生持续的强迫检查的一个必要因素,并且这一观点得到了重复检查和低记忆信心之间恶性循环的实证研究的支持[9,10]。van den Hout和Kindt(2003)要求被试重复检查一个计算机虚拟的煤气炉,发现强迫症被试的记忆信心随着自己的重复检查行为明显下降,而两组被试在记忆准确性上不存在差异,表明强迫症伴随元记 忆 的 损 伤[11]301-316。Boschen 和Vuksanovic(2007)重复了van den Hout和Kindt的虚拟煤气炉范式检验重复检查对元记忆的影响,得出了相同的结论[12]2098-2109。但是,也有研究并没有发现这种差异,例如,Edalatzadeh等(2011)使用词对为记忆任务,发现有强迫检查行为的强迫症被试和对照组之间不存在记忆信心的差异,并没有出现元记忆的损伤[13]862-865。

虽然,关于强迫症被试是否具有元记忆损伤存在争议,但是更多的研究倾向于认为强迫症病人[14]、强迫检 查 者[15]和 亚 临 床 的 强 迫检查者[16]是存在元记忆损伤的(如,记忆自信心低于正常人)。

(二)强迫症元记忆损伤是领域一般性还是特殊性尚需确定

如果强迫症个体存在元记忆的损伤,那么这种损伤是领域一般性的还是领域特殊性的呢?即强迫症元记忆在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上都表现出损伤,还是仅在其中一种材料的记忆中出现损伤?强迫症者在一般性材料上均出现元记忆损伤,还是仅在同其强迫分型相关的敏感刺激上出现元记忆损伤?

从以往研究来看,强迫症元记忆损伤可能具有领域特殊性。Jeffrey和John(2005)发现强迫症者存在情景记忆而非语义记忆的损伤。另外,先前得出强迫症被试存在元记忆损伤结论的研究,基本上是在情景记忆条件下进行。例如,采用计算机虚拟的煤气炉要求被试重复检查,发现强迫症被试的记忆信心随重复检查行为明显下降[11]301-316,[12]2098-2109。而在语义记忆条件下进行的研究则没有得出元记忆损伤的结论,例如,在记忆词对任务中,具有强迫检查行为的强迫症被试和对照组不存在记忆信心的差异,并没有表现出元记忆的损伤[13]862-865。可见,很多实证研究的证据指向强迫症被试在情景记忆上存在元记忆的损伤。当然,这一点还需要未来更多实证研究的进一步验证。

(三)强迫症元记忆损伤发生的记忆监测阶段尚不明确

目前,对强迫症元记忆损伤的研究大多采用记忆自信心(JOC)作为指标,研究范式通常是在回忆结束后,要求被试对自己回忆正确性进行自信心评 定[11]301-316,[13]862-865。元 记 忆 作 为 个 体 对自身记忆活动的追踪、监督和调节,体现了个体对记忆过程的一种动态监控,即不同的记忆阶段有不同的元记忆活动。而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提取行为之后,强迫症被试的记忆自信心指标上元记忆是否有损伤,认为强迫症被试不能准确评估自己的提取自信心,会导致强迫行为反复出现。据此推测,如果在记忆任务中,强迫症被试不能准确预测自己在某一项目上的学习程度,也将增加其在记忆任务上的不确定感,进而产生强迫行为或者思维。但是,以往研究并没有将多种元记忆监测指标结合起来,考察强迫症被试的元记忆损伤出现在哪几个阶段的记忆监测中。因此,对于在识记等过程中的强迫症元记忆损伤并不明确。

(四)认知风格对强迫症元记忆的影响考虑不充分

个体认知风格不同对记忆成绩会有影响,进而会影响元记忆判断。已有的考察强迫症被试记忆和元记忆的研究,在被试分组上只涉及了是否存在强迫症状,对认知风格可能影响记忆成绩和元记忆表现并无考虑。未来研究应该考虑沉思型和冲动型等认知风格的不同,是否是强迫症被试与对照组被试在记忆成绩和元记忆水平上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控制了认知风格变量后的元记忆差异研究,可以为强迫症者元记忆损伤研究提供更为深入,也更具说服力的证据。

(五)缺乏元记忆视角的强迫症临床治疗实践及总结

对强迫症干预的方法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有国外研究者设想通过分心物刺激等干预方法,阻断强迫症患者低水平的元记忆重复性反馈和低记忆自信心评价,从而改善其元记忆水平,进而提高其记忆自信,减少无法控制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但是,这些设想还缺乏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对元记忆干预与强迫症状减轻之间的因果关系尚需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验证。可能正因为这种实证依据的缺失,导致在实践中缺少从改善元记忆缺失的角度进行强迫症治疗的临床探索和创新性治疗方法的开发。

二、发展趋势

(一)在研究对象上,开始扩展到亚临床样本

国内外关于强迫症的研究,多选择临床的强迫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近年来,随着强迫症研究从遗传学和医学领域扩展到认知心理学领域,强迫症研究对象也表现出从临床的强迫症患者扩展到亚临床的高强迫症状个体的趋势。一方面,研究对象扩展到亚临床样本是纵向深化研究的需要,对不同强迫程度被试的研究,可以探明强迫症元记忆损伤的渐变特点和趋势;另一方面,从被试认知特点来看,亚临床样本一般具有相对正常的记忆功能,可以完成记忆任务和记忆监控,且不会受到治疗用药和治疗进程的影响,而研究结果对了解强迫症患者的元记忆损伤同样有发生学角度的借鉴意义。

(二)在研究视角上,开始关注材料特殊性问题

先前研究对强迫症是否存在记忆和元记忆损伤的结论存有争议,实验材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不同研究中采用的实验材料性质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面对中性刺激时,强迫症被试的记忆和元记忆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17]。但是,强迫症被试会对威胁性刺激优先回忆,表现出对威胁性刺激具有记忆偏向[18,19]。给强迫症和对照组被试呈现一系列客体目标(包含安全客体目标,不安全客体目标,中立客体目标),随后要求其回忆客体目标并评估自己回答的信心。发现随着记忆试次增加强迫症被试对不安全客体目标的记忆信心下降,在威胁性刺激上表现出元记忆损伤[20]。在不同材料上进行的元记忆损伤研究,对探索不同亚型强迫症患者元记忆损伤的材料特点有拓展性价值。

(三)在研究控制上,开始关注认知风格等变量的影响

Wells(1994)从元认知性障碍的视角阐述强迫症产生的原因,使得强迫症元记忆损伤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2]562-564。但是,已有研究单纯从记忆和元记忆的角度,对强迫症元记忆缺失的探索受到了一定的质疑。例如,有研究者认为沉思型认知风格个体在元记忆测量中容易处于劣势,这可能同强迫症状关系不大。因而,在关注认知风格等变量的影响后,深入开展强迫症的元记忆缺失研究,将是此类研究未来的趋势之一。严格控制相关变量的研究将为强迫症元记忆损伤研究带来更为严密的结论,对在实践中找寻治疗强迫症的元记忆方法会提供更为准确的实证支持。

三、未来研究展望

(一)强迫症元记忆损伤及其材料特殊性研究

如果强迫症患者的元记忆损伤具有材料一般性,这种损伤不会因为记忆材料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如果元记忆的差异具有材料特殊性,那么未来研究应结合其临床症状和强迫症亚型进一步分析不同材料对于不同类型强迫症的信息敏感性,并探究元记忆损伤是否具有情绪一致性记忆偏好。另外,可通过多种元记忆判断任务来考察强迫症被试的元记忆在不同词语类型中存在着怎样的表现,如果强迫症状敏感性词语对于临床强迫组和亚临床高强迫水平组被试的元记忆产生了更大的干扰,使得他们对于不同加工水平的信息材料不能做出很好的区分,则说明强迫症状者的元记忆损伤具有材料特殊性。

(二)强迫症记忆与元记忆关系的深入研究

对不同强迫症状者、强迫症患者和正常个体间元记忆上存在显著差异的记忆材料进行深入分析,考察这种差异是元记忆本身的缺失,还是在这些材料上本身具有记忆的缺失,以此明确强迫症被试记忆损伤和元记忆损伤的关系。以避免在强迫症记忆和元记忆的损伤研究上,将二者隔离开来。因为,在元记忆上表现出的缺失可能反应了记忆的缺失。未来研究可以通过探索强迫症状者元记忆和记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强迫症状者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元记忆缺失。而且,目前对强迫症被试记忆能力和元记忆之间关系的研究还很少,要想全面系统地了解强迫症的病理机制,有必要加强此类研究。

(三)认知风格对强迫症记忆与元记忆的影响研究

强迫症被试出现的元记忆和记忆损伤,是强迫症状的影响还是因为特定认知风格的影响?这是先前此类研究受到的质疑。在有些有研究者看来,沉思型认知风格的个体容易在限定时间的记忆任务中表现不佳,进而出现记忆和元记忆成绩不佳。所以,未来研究中,应考虑选取沉思型认知风格的正常个体、亚临床高强迫症状个体和临床强迫症患者,考察对于同一性质的记忆材料,三类被试在元记忆的知道感、学习难易判断、学习自信心三项指标上是否具有显著差异。如果差异存在,则说明沉思型认知风格并不是强迫症状者元记忆不佳的影响变量。更进一步说明强迫症状与元记忆损伤之间的关系不受人格变量影响。同样是沉思型的个体,不一定都出现元记忆缺失,只有存在强迫症状的个体,才会出现元记忆缺失。

(四)基于元记忆视角的强迫症诊疗方案探索

对已有研究的实证结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在进一步提升强迫症元记忆损伤理论基础上,探索基于元记忆视角的强迫症诊疗方案。进而提出强迫症的元记忆干预治疗法,并在心理医院进行强迫症门诊和住院治疗的临床实践,同传统疗法相比较,考察其疗效,探索出强迫症治疗的元记忆干预疗法并取得临床疗效验证。例如,尝试在其不同性质材料的学习之后,对强迫症被试插入分心物刺激,干扰其强迫性的元记忆反馈,降低其因强迫性反馈形成的低记忆自信心效应。这将为从分心物在恰当时机的干预入手来改善强迫症状者的元记忆水平,增强其记忆自信心,从而在动作和语词概念记忆之后减少因缺乏记忆效果的自信而出现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奠定实验基础。

四、强迫症元记忆研究的价值探寻

(一)理论价值

1.对于明确强迫症致病因素有重要理论价值

传统的心理障碍致病因素研究多集中于认知因素、环境刺激、人格特点等方面,但是Wells(1994)年提出,元认知功能的损伤也许是导致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强迫症元记忆和记忆损伤的研究,能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验证强迫症患者和亚临床高强迫症状者在元记忆的调节功能上,是否较正常人存在显著缺陷,进而从相关性的角度验证Wells的理论,并在更为具体的元记忆研究中发展这种理论观点。

2.对确认元记忆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有重要理论价值

记忆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活动,记忆的质量和水平对人类的适应性行为的选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个体对自身记忆效果和记忆难易程度的评估(元记忆)是适应性行为选取的重要反馈性依据。因而,揭示元记忆在人类正常和障碍性行为中的重要调控作用具有理论研究上的突出价值。

3.对区分人格因素和元记忆对人类行为的不同作用有理论启发

有研究者认为元记忆功能损伤不是强迫症的主要因素,得出这一结论主要因为先前研究没有控制认知风格因素,导致沉思型认知风格个体表现出了低的元记忆水平。未来研究如果在控制了认知风格因素后,考察强迫症患者和高强迫症状者的元记忆是否存在损伤,有利于明确认知风格因素和元记忆因素对个体行为的不同影响机制。

(二)应用价值

1.强迫症元记忆特点研究对临床诊断有参考价值

通过探究强迫症个体的元记忆和记忆功能损伤,对不同记忆内容的元记忆进行比较,可以探索不同水平的强迫症个体元记忆水平同正常个体相比较究竟有无差异。此类研究结果,对于从元记忆角度进行强迫症的鉴别和诊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2.强迫症元记忆损伤干预对新疗法开发有启发意义

在研究中引入分心物刺激,干预强迫症个体的元记忆过程,有助于降低其对自身记忆效果的负性评价,从而起到提高元记忆水平的效果。这类研究结果将对是否可以从改善元记忆的角度,来进行强迫症的治疗方案开发提供实证研究论据,并具有启发性。

3.元记忆视角的强迫症治疗方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传统的强迫症治疗可以选择药物和认知等疗法。如果强迫症在症状轻微阶段只有元记忆损伤,并无记忆损伤,那么元记忆干预角度的强迫症治疗方案可能更具有针对性。因此,在强迫症元记忆损伤实证研究基础上,开发出的元记忆干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1] Stein,M.B.,Forde,D.R.,Anderson,G.,Walker,J.R.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in the community:an epidemiologic survey with clinical reappraisal[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97,154 (8):1120-1126.

[2] Moritz,S.,Fricke,S.,Wagner,M.,Hand,I.Further evidence for delayed alternation deficits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2001,189(8).

[3] Radomsky,A.S.,Rachman,S.,Hammond,D.Memory bias,confidence and responsibility in compulsive checking[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1,39:813-822.

[4] Tunam,S.,Tekcan,A.I.,Topc-uogölu,V.Memory and metamemory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5,43:15-27.

[5] Tallis,F.The neuropsychology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a review and consideration of clinical implications[J].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97,36:3-20.

[6] Schmidtke,K.,Alexander,S.,Gabriele,W.,et a.l.Cognitive Frontal Lobe Dysfunction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Biological Psychiatry,1998,43:666-673.

[7] Herman,D.,Martens,K.,De Cort,K.,Pieters,G.,E elen,P.Reality monitoring and metacognitive beliefs related to cognitive confidence in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3,44:383-401.

[8] Şehnaz,T.,Tekcan,A.I.,Topc,U.V.Memory and metamemory in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J].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5,43:15-21.

[9] Coles,M.E.,Radomsky,A.,Horng,B.Exploring the boundaries of memory distrust from repeated checking:increasing external validity and examining thresholds[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6:44:995-1006.

[10] Rachman,S.J.A cognitive theory of compulsive checking[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2,202:625-639.

[11] Van den Hout,M.,Kindt,M.Repeated checking causes memory distrust[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3,41.

[12] Boschen,M.J.,Vuk sanovic,D.Deteriorating memory confidence,responsibility perceptions and repeated checking:comparisons in OCD and control samples[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7,45.

[13] Edalatzadeh,N.,Kabirnezhad,S.,Alilo,M.M.Memory confidence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checking subtype[J].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1,30.

[14] Tuna,S.,Tekcan,A.I.,Topcuoglu,V.Memory and metamemory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3,43:15-27.

[15] McNally,R.J.,Kohlbeck,P.A.Reality monitoring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1992,31:249-253.

[16] Rubenstein,C.S.,Peynircioglu,Z.F.,Chambless,D.J.,Pigott,T.A.Memory in sub-clinical obsessivecompulsive checkers[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1993,31:759-765.

[17] Moritz,S.No deficits in nonverbal memory,metamemory and internal as well as external source memory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9,47:308-315.

[18] Enright,S.J.,Beech,A.R.Further evidence of reduced cognitive inhibition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eference,1993,14:387-395.

[19] Radomsky,A.S.,Rachman,S.Memory bias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1999,37:605-618.

[20] Tolin,D.F.,Abramowitz,J.S.,Brigidi,B.D.,Amir,N.,Street,G.P.,Foa,E.B.Memory and memory confidence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1,39:913-927.

猜你喜欢

强迫症个体记忆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两种人
记忆翻新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