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昌市地质旅游资源特征及其开发研究

2014-03-23钱丹生钱若青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4年2期
关键词:宜昌市遗迹资源

钱丹生, 钱若青

(1.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 工程地质调查评价中心,湖北 荆州 434020; 2.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

0 引言

当今世界旅游业已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旅游经营的集约化、旅游产业的精品化和旅游服务的个性化要求已提到眼前,对旅游资源的深层次探索、开发、研究也迫在眉睫,地质旅游事业在国内的兴起、发展,也为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地质旅游是地质学和旅游学相结合的产物[1],它借助于地质科学的有关理论、方法、技术和成果,研究各类有关景点的分布、类型、特征、成因和变化。宜昌市地质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对其作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地质旅游资源概述

地质旅游资源同矿山资源一样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它的生成、分布、演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而对于地质旅游资源的含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2]:①具有旅游观赏功能的地质现象;②是一种生成机理普适性同于矿产资源的,但开发利用又远不相同的,具有文化社会性的新观念性的地学资源;③是自然旅游资源中具有地学考察旅游价值,赋于地学特色,可辟为地学旅游区的那部分资源;④旅游地学资源是具有观赏价值的地质地理现象,并能被利用于旅游事业的自然风景资源等。

《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对地质旅游资源的定义是: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既包括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也包括了挽近地质历史时期人类形成过程中的人类文化遗迹,人类与地质体相互作用和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地质资源的遗迹以及地质灾害遗迹等。

在第六届旅游地学学会上,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又把旅游地学研究领域,从自然资源扩大到人文景观领域,并将观赏石包括矿泉、宝玉石等列为旅游和旅游商品资源,这是旅游资源内涵的突破。

地质旅游资源是具有旅游价值,能够引起旅游者览胜探奇,并能进行地学研究或开阔地学知识视野的景观。它包括自然地质旅游资源和人文地质旅游资源,其中人文地质旅游资源是指那些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地质体。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可以凸显地质遗迹景观的科学性、稀有性、美学性、系统完整性和历史文化价值,达到整合资源、丰富地质旅游内涵和提升人文、自然旅游品位的目的。

2 地质旅游资源的形成

宜昌市地质旅游资源是在地壳内外地质营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质遗迹,区域地壳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长期演化发展过程。震旦系地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是通过早期陆相碎屑岩沉积,并伴有火山活动后的凝灰岩沉积,之后发生了冰川沉积冰碛层,再后气候变暖转干热、海侵沉积了磷矿和浅海相碳酸盐岩组合建造;寒武系地层是以潮下高能浅滩为主,其次为间歇能量的潮间带、滨岸的中小型浅滩,少数为开阔海较深处的静水灰泥沉积;奥陶系地层是以海水较浅、海底坡度平缓稳定的环境,沉积了一套以清水碳酸盐岩为主的,同时存在海水进退多旋回的沉积。

各个时代产生的生物被掩埋沉积在地下,经过地质作用后变成化石,记录着地球生物的演化历史。震旦纪时期主要有藻类及原始腔肠动物;寒武纪有节支动物三叶虫、古杯、早期的腕足类等;奥陶纪代表性的化石有头足类、笔石和牙形石等;早三叠世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等。

自中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进入活跃阶段,结束了海相沉积。由于黄陵穹隆东部掀斜式抬升,流水溶蚀侵蚀作用强烈,致使碳酸盐岩于长江河谷两岸形成奇峰峭立的峡谷景观;红色碎屑岩区则形成波状起伏的丘陵地貌,河谷左岸发育有多级阶地,显示出地壳多期间歇性(隆起)抬升的特征。

西陵峡口段碳酸盐岩经长江水系强烈切割呈宽度小、深度大、延伸长的陡壁峡谷景观,水平和垂直的岩溶洞穴同时并存,独具特色。水平溶洞是地壳处于相对稳定时,地下水以水平循环交替作用后形成的。分为三层,上层时代老,下层时代新。诸如三游洞、白马洞、龙泉洞、紫阳龙洞等。

地下水沿可溶性岩层的构造面进行溶蚀及侵蚀形成地下洞穴。由于地壳上升脱离地下水面,地下水溶蚀可溶岩产生化学沉积,形成洞内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等化学堆积物。碳酸钙水溶液具表面张力被吸附在洞顶,随着水溶液中的二氧化碳蒸发,结晶析出碳酸钙,日积月累,逐渐扩大向下伸展,形如倒挂的石钟乳。当碳酸钙水溶液不断增加,其重力大于吸附力时,水珠就滴落洞底沉淀结晶堆积形成石笋。石笋向上堆积与石钟乳连结成石柱。如三游洞中三根横列的石柱和白马洞中高达11 m的石柱均因此形成。碳酸钙水溶液沿洞壁成片状下渗,遇障碍物沿其周边向下蔓延,形态犹如飞瀑倾泻,如紫阳龙洞的水帘洞石幔;发育短小时成石帘,如白马洞中的南海观音石帘。

南津关以下的白垩系地层,是在干旱炎热淡水氧化环境下沉积,以紫红色为基调的碎屑沉积建造。由砾岩、含砾砂岩、钙质泥质砂岩粉砂岩组成的多韵律层。岩体中的低价铁转化为高价铁,故而呈现红色。如磨基山似一座金字塔,有赤壁临江、红色画廊之称的丹霞景观。

含钙质砂砾岩体被地下水溶蚀冲刷形成洞穴,沿峭壁岩层伸展,规模不大,如长江右岸石门洞等。砂砾岩体受长江及其支流地表水的侵蚀冲刷作用后形成陡峭山壁,卸荷作用易产生崩塌地质灾害。

3 宜昌地质旅游资源分类

地质旅游资源的划分类型有许多不同的观点。通过对各种分类分析、研究,结合宜昌市地质旅游资源的特点,将宜昌市地质旅游资源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见表1)。

表1 宜昌市地质旅游资源分类

4 宜昌市地质旅游资源特征[3]

4.1 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历史时期 ,由于内外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地质自然遗产。作为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宜昌市有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地质旅游资源类型具有多样性,有长江西陵峡及两岸山地峡谷景观、岩溶洞穴景观、丹霞地质景观、花岗岩地质景观、矿泉及地热地质景观、重要地质剖面、古生物化石、古冰川遗迹、地质灾害遗迹、重要的水利工程、三峡观赏石等,这对于开发宜昌市地质旅游的多样性,适应多层次游客旅游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4.2 文化底蕴深厚,地质遗迹与人文和地方特色相融合

宜昌市的地质旅游历史文化气息浓厚,地质遗迹与历史名人结合紧密。地质遗迹景观如三游洞,公元819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偕弟白行简与诗人元稹始游此洞,到公元1056年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曾游此洞,故历史上称此为“前三游”与“后三游”。三游洞即因此而得名。此外众多历史名家和文人雅士来游,并留下大量的摩岩碑刻。又如白马洞,与三游洞隔溪相望,以传说中的曾随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修成正果的白龙马寓居过此洞,故称白马洞。以三游洞命名的寒武系三游洞群地层、以南津关命名的奥陶系南津关组地层,还有白垩系的石门组、五龙组、罗镜滩组、红花套组和跑马岗组地层均以本地名字命名,对宜昌市地质旅游资源的影响意义深远。

宜昌市有独具地方特色的“两坝一峡”,“两坝”是指长江上的葛洲坝和三峡大坝。“两坝”作为重要的水利工程,使宜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一峡”是指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是宜昌市建设山水园林水电旅游的重要基础。

4.3 内容较丰富,总量和平均质量较高

宜昌市地处鄂西山地与江汉平原交接部位,古称夷陵,取“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之意,长期的地壳运动,造就了峡山险拔、风光绚丽的自然景观。区内地貌差异明显,其中山区占69%,丘陵占21%,平原占10%。主要风景点分布于中西部西陵峡口区、黄牛岩生态区、晓峰景区、石门洞丹霞地貌景观;峡东标准地层剖面考察区有莲沱震旦系、晓峰寒武系、黄花奥陶系、宜昌白垩系及新滩滑坡遗迹、链子崖危岩治理工程等都是十分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其中拥有国际地层委员会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确认的王家湾和黄花场两枚“金钉子”地质遗迹,分别位于王家湾的上奥陶统赫南特阶界线层型剖面及点位和黄花场的中奥陶统底界暨大坪阶底界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以地层完全、化石门类丰富被确认为全球奥陶—志留系及中、下奥陶统界线标准,相距不到20 km,十分珍稀罕见。两枚“金钉子”是大自然呈现给宜昌的宝贵财富,既有较高的地质科普与考察价值,又能丰富旅游内涵,对提升旅游品位、促进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5 宜昌市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作为旅游业发展重要基础之一的地质旅游资源,由于人们对地质旅游资源认识不足,在其开发中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5.1 缺乏系统的调查和长期的规划

目前宜昌市很多地质旅游资源尚未正式开展系统的调查和评估,缺乏基础性工作,许多地方的地质旅游资源呈现出先开发,后规划,先粗放经营,后整顿治理。地质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并且很多旅游景点发生有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对旅游景区游客的生命安全形成极大的威胁。

5.2 重视开发利用,忽视保护,让自然地质景观自生自灭

自然地质景观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无法失而复得的。由于人们对地质旅游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使得地质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需要妥善解决景区居民的迁移问题。

6 宜昌市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策略[4]

以地质遗迹为依托的地质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①地质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估、评价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②坚持对地质旅游资源景型功能区划,有序开发;③坚持地质学、生态环境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开发思想。

6.1 开展地质旅游资源调查研究和规划工作

规划是龙头,只有合理布局,才能发挥最大效能。为做好规划,应积极组织专业人员对宜昌市地质旅游资源做全面的调查、评估、评价,确定旅游点的开发序列、旅游资源的地位与重要性,使全区的地质旅游资源有序、合理、科学的开发。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更好发挥整体功效。

6.2 建立以地质公园为中心的地质旅游网络

目前宜昌市有长江三峡、清江(长阳)、远安古生物化石群三个地质公园,几乎包括了宜昌市最重要的地质遗迹旅游资源。西陵峡谷、众多的岩溶洞穴及暗河、丹霞地貌、峡东地层剖面、链子崖危岩治理工程、新滩滑坡遗址及龙马溪古冰川遗迹,被地质学泰斗李四光先生称为“世界地质研究的活化石”;链子崖危岩治理工程吸引了各地的岩崩研究和治理专家到此来参观考察;峡东标准地层剖面成为中国地质大学和三峡大学教育实习基地。它们都是以地质灾害遗迹、地层剖面和自然景观为主要内容,并融合三峡移民文化、屈原文化等主题的地质旅游景观。把宜昌市内的各个地质公园有机地联系起来,建立地质公园网络体系,在规划的基础上,使点、线、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设立最佳的旅游方案。注意区间的组合,避免恶意竞争。

6.3 地质旅游资源与其它旅游资源适当搭配和相互渗透

设计中应将地质旅游资源与其它旅游资源有机搭配。如地质旅游资源中的人文信息,包括传说、神话、遗址、遗迹,文化遗址上的岩石及岩石中包括的地质信息,地质灾害遗迹与治理工程等;地质旅游资源与生态资源的关系等。使游客能全方位地了解资源相互依存的自然规律,增强环保意识,并获得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6.4 加强旅游地学知识的宣传,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地质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方式,既要引进和培养专业的导游人员,又要在辅助工具、专业书籍资料等方面提供周到的服务。所以应组织专业人员编写旅游地质景区有关地质结构、地质机理等的资料介绍和拍摄成科普电影,在景区中心设立地质等类的自然博物馆,普及地学知识。

6.5 注重发挥地方特色,注重整体发展

不同区域的地质旅游资源特色是不尽相同、各具特色的。就宜昌市的地质旅游资源特点而言,要注重从地质旅游深挖“二坝一峡”的旅游潜力,突出重点,以前者为龙头,努力促进宜昌市地质旅游资源的协调发展。

7 结语

地质旅游资源是地质历史的见证,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具有经济和科学价值。开发宜昌市地质旅游不但可以促进宜昌市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开发利用宜昌市地质旅游资源的同时,必须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宜昌市地质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安泽,卢云亭,等.旅游地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冯天驷.中国地质旅游资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钱锦江,等.湖北省宜昌市环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勘察研究报告[R].荆州: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88.

[4]王景平.山东地质旅游资源特征及其开发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07,23(2):66-69.

猜你喜欢

宜昌市遗迹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宜昌市举办中小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班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沉船遗迹(外一首)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天下第一道秦直道:石门关遗迹
我国青少年五人制足球推广研究——以宜昌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