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合力育人机制研究
2014-03-22徐娟钱胜军
徐娟 钱胜军
摘要:基于大思政理念,合力育人成为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重要思路,构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合力育人的良性机制成为推动这一工作的关键突破口。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都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责任,有合力育人的现实基础和结合契机。
关键词:大思政;合力育人;机制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都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责任,有合力育人的现实基础。
一、大思政视域下建构合力育人机制的动因
(一)基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客观要求
各高校在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合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作了一定探索,但实践效果不佳。一方面,思政课教师有大量的教科研任务,高校对专兼职辅导员缺乏明确的职权定位,因而思政课教师普遍不愿意兼任辅导员工作;另一方面,因为专业背景、教学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学也存在一些困难,加之其从事的多为繁琐复杂的学生工作,工作时间、地点均不固定,随时会因处理学生突发事件而影响教学工作,学校层面对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学工作并不支持。最终造成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教学严重脱节,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彰。基于大思政理念,合力育人成为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重要思路,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相互兼任可以使两者更好地了解彼此的工作特点和规律,促进思政课教学和日常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思政教育教学实效性。构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合力育人的良性机制成为推动这一工作的关键突破口。
(二)基于教书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客观需要
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多高校的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属于是“两条平行线”。思想课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专职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开展,部分教师课后会与学生有一定的联系,但也仅限于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课堂教学的内容往往过于理想化、理论化,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课下的行为极容易脱轨,这样就难以保证思政课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辅导员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但由于其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和工作要求等原因,难以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层面的深层次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而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但两者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具有相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合力育人的同源性和必要性。两者的有效结合不仅能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同时也对理论教学和实践育人工作起到很大的提升作用。
(三)基于大思政理念的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庞大的育人体系,包括以思政课教师为代表的专职教师的教书育人与以辅导员为代表的学生工作者的管理服务育人构成的全员育人体系,对学生在校就读、离校从业过程中行为品德和职业道德的阶段性的、系统的全程育人体系,以及课内教学和课外教育、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等构成的全方位育人体系。基于这一认识,构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长效合作机制成为大思政理念的核心要义。其关键在于使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矫正方面的引导作用和思政课主渠道的功能,通过思政課教师的课堂宣讲和理论指导以及辅导员在工作中的实际运用和配合,有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构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合力育人的良性机制
(一)基于责任体验的岗位交流机制
一是由思政课教师兼任班主任协助辅导员工作。思政课教师兼任班主任可以避免精力有限、职权不分等弊端,从而有效发挥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合力。其优势有三:一是思政课教师有相关知识背景、相似工作经验,能更好地切入问题实质,并能从深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思想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其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与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任务是一致的;二是在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思政课教师更能满足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要求,对学生进行相应教育比其他人员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帮助思政课教师更好地深入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走进学生心里,及时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求,在学习方法、发展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提供更为有效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教学中用学生中的典型事例进行针对性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二是由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学。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都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共同使命,两者有结合的契机。辅导员具有从事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践基础,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律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价值观念教育等,与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一致的。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学不仅能提高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还能利用其工作的角色和经历增强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辅导员因为整体比较年轻,更容易与学生沟通,从而在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更好地深入了解学生,并通过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载体进行实践教学,拓展教学空间,映射到教学中就能更有效地实现因材施教,巩固教学效果,使教学内容入学生耳、入学生心、入学生脑。
(二)基于对话交流的信息反馈机制
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应建立多种沟通渠道,保持信息畅通。在高校中思政课教师隶属思想政治理论课部,辅导员则直属学校党委领导,由学生工作处调配到各院系。两者分属不同部门,缺乏统一管理,无法进行有效的工作交流和沟通,从而出现彼此不相识、不沟通、不交流的现象,甚至出现责任推诿、相互扯皮的问题。因此,打破原有的部门管辖限制,使两者定期对话交流,构建微信、QQ、电子邮箱等网络交流平台和日常定期开会、重大突发事件合作办公、结对交流等工作交流平台,使“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合作育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因而显得尤为必要。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积极地跟进班级的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桥梁,尤其是要主动地将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和道德状况反馈给思政课教师,使教师能及时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参与者,也要主动配合辅导员,利用专业知识帮助分析和解决问题,探索学生工作的方法和规律。
(三)基于全程接力的互助合作机制
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是一个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由外化到内化、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外化指外界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内化指大学生思想品德由知到行的内在转化。因此,要解决现实中存在的思政课教师忙于常规教学任务,辅导员忙于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以致学生思想道德内在品质无法升华的困境,必须牢牢抓住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和规律,有效形成两类教育主体的相互接力与合作。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可根据各自特长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分工协作,辅导员主要负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活动、网络交流等外化过程的工作,思政课教师则负责大学生知、信、情等要素的内化过程的工作。具体工作中辅导员应及时将学生思想、心理等状况向思政课教师反馈,思政课教师则积极参与一定的学生管理工作,比如个别谈心谈话、集体讲座等。此外,还可抓住学生最关心的政治、学习、就业、创业等问题,合作开展相应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两者的相互合作,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与社会行为的知行统一度。
三、建立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合力育人的保障机制
(一)整合与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构
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是對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骨干力量,为保障两支队伍在实际工作中协调配合,形成强有力的育人合力,首先需要在组织机构上予以保证。校级层面可组建统一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校级领导牵头的思想政治教育部,直属学校党委领导,具体负责日常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政课教学两方面工作。思想政治教育部不同于目前各高校设立的思政课部,其成员应包括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学生工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团委负责人和思政课教学工作负责人等。
(二)搭建合力育人的平台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堂是辅导员协助思政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平台。辅导员应兼任思政课教学,当好思政课教学中的特殊课代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活动、团学活动等学生校内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也是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抓手,思政课教师可参与指导学生活动,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实验、实训、实习环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直接平台。学生在实验、实训和实习中最能表露出真实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都应积极跟进这一平台,在工作协作中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
(三)形成岗位交流与培训常态化机制
为保障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两支队伍的良性互动,应形成双向流动的岗位交流机制。学校应选拔一批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兼职担任班主任,并在职称晋升、年终考核、工作量核算等方面进行倾斜。对有相关专业背景并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辅导员,学校应出台政策支持其兼任教学工作,有条件的应允许其转岗或轮岗。高校在招聘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时应充分考量其专业背景,并加大对现任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常规培训力度,重点开展学生管理能力、思想政治理论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训,选派优秀人员参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学生管理、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学习进修。
参考文献:
[1]王国炎.论高校大思政教育观[J].思想理论教育,2006(7).
[2]王民朴.对高校辅导员兼职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