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教师的课堂评价用语

2014-03-22昂圣霞

教育学 2014年4期

昂圣霞

摘要: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课堂评价用语对于学生的成长尤其重要,而这恰恰是许多老师容易忽视的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课堂评价用语 鼓励表扬;故弄玄虚;胡乱摊派;讽刺挖苦

执教数载,我发现在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及其他老师的公开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因为教师的课堂评价用语不妥而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甚至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明显等现象。我归纳了以下几点,并针对各种现象分析出错的原因从而采取正确的矫正策略。

一.一味表扬不是教育好孩子的万能妙药

教育走到了今天,鼓励教育已经成了学校教育的主流,更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常用语。传统教学中,不太注重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固然是错误的,但如果为了激励学生而经常一味地使用带有夸张性质的表场语,甚至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了明显的差错时,教师对之仍然是无原则地鼓励和表扬,那肯定是曲解了新课程中关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内涵。

在课堂上,当一个学生尽其所能解答了一道疑难的时候,教师就应当表扬;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了的时候,教师应先肯定他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然后再鼓励他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充分肯定学生取得成绩的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和有待努力的方向。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学得专注,也学得开心。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去鼓励,抓好契机,善于做“及时雨”。

如:“你刚才讲了很多,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你的观点是什么?……”这样的评价既点出了学生的答非所问,又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也是学生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需要真诚的赞美,也需要善意的批评。一味的表扬将会使学生对自己没有清醒地和全面的认识,会让他造成自我感觉太好、自信过头,形成自负的个性,当一遇到挫折时却往往会出现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的局面,這反而不利于他们进一步的成长。

物极必反,凡事过了头就未必好了。一味的表扬,正如一味的惩罚一样,并不可取。

二.不是所有的讽刺和挖苦都能对学生起到“激将”作用

我曾经听过一位高中语文老师的公开课,教学《项脊轩志》,课堂上,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没回答出来,老师也没叫她坐下,后来问另外一个问题,这个一直站着的学生却回答出来了,按理说应该表扬,可是这位老师却说到:“没想到你还能回答出这个问题,坐下吧”。这位学生的脸红了,极不高兴地坐了下来。我听着也极别扭。后来,他自己在课堂上废话太多,没完成教学任务,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说到:“这是慢班,一堂课只能讲这么多。”这种讽刺挖苦谁能受得了?难道“这个问题你回答得真好,说明你很善于思考,请坐。”这样的话就那么难以出口,非要伤人不可?

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思维“短路”的现象,其实很正常,关键看老师如何引导。因为面对这种现象学生自身已经非常尴尬了,谁不希望自己表现得好一些,为老师增光,也为自己添彩呢?所以,很有可能是这位学生太紧张或者本身基础较差又碰巧被老师“点”到的缘故;也可能问题本身就设计得不够严密。

这种情况下,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信任、鼓励和指导,而不是调侃、挖苦或冷遇。

如:“如果你暂时没有需要补充的话,那么,请你谈谈别的同学推荐的词语中,你认为哪些最有价值?”这样善解人意的“话题转移”,给学生一个“台阶”,还学生一个自尊。

三.故弄玄虚不一定都能维护教师的高大形象

有的老师在课堂经常卖弄自己的学识,经常问学生,“老师怎么样,不错吧?”,还有不少教师在范读课文后,不是迅速带领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而是喜欢不无自豪地问学生:“老师读得怎么样?”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疏忽或忙中出乱出现破绽被学生指出来时,为了掩饰尴尬而耍了个“噱头”:“这是老师故意考考大家的!你还真以为我不懂吗?”

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是老师想在学生面前维护自己的“高大形象”或捍卫自己的“师道尊严”。虽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但如果出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现象也是很正常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摆正心态,勇于承认不足,以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的身份融入学生中,才能够真正嬴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老师的朗读更多地是为了带领学生共同走进文本,熟悉故事情节,熟悉人物形象,不管老师读得怎么样,都不可自我炫耀,更不能故弄玄虚,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才最重要。

老师有不懂的问题、讲错的现象并不奇怪,但只要我们尊重事实、尊重学生,抱着虚心好学的态度共同来面对遇到的问题,反而能和学生的心贴得更近。“这个问题还真把老师考住了!谁来帮帮我?”“啊!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都可以成我的老师了!”这样的话更能体现老师的真诚。

四.胡乱摊派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习惯提问题,又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不管学生有没有思考,能不能回答出,迫于时间关系,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就胡乱摊派:“你是班长,你应该能回答出来,你说”,“感觉你在非常自信地看着我,请你回答”,这无形中给班长以及那个“自信”的同学增添了压力,怕回答不出来自己面子过不去。

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反响不激烈,举手不踊跃,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够;二是题目本身难度偏大,大家无法及时作答。这种情况下采用胡乱摊派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效果肯定不好,往往更多地是“出洋相”、“闹笑话”。每当听课时看到那些同学被叫起来后抓耳挠腮、站立不安、语无伦次的样子,而其他同学却在那充当“看客”的身份,然后放肆地哄笑,我的心里实在不是滋味。

碰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针对学生思考中遇到的困惑、结合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再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不要困于“预设”,不要急于求成。

如:“连我们的班长也感到比较棘手,看来问题的难度确实不小。没关系,讲讲你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也行。”及时“救场”,让班长走出窘境,还他尊严。然后,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共同来讨论解决,切不可胡乱摊派。

课堂不仅是智慧的闪现,更是语言的艺术,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要精心设计美好的导入语和自然流畅的过渡语,更要特别注重鲜活的课堂评价用语,让课堂最大限度地展示出它的语言魅力和人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