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4-03-22罗乾德
罗乾德
创新精神是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能力,它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构成。其中,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社会的发展,时代呼唤创造人才,需要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素质,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就需要我们最大限度的为他们的主动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教育条件。
一、营造和谐的民主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创新意识强的人能够以不同寻常的独特见解来研究问题,并能够将创造原理与方法化做个人的自觉行为,从而产生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会创新的关键。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从培养他们的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問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下不是你将我听的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提倡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样有利于消除课堂上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在这个氛围中学生就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中,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然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可以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学生讨论后回答:“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有两个刻度更方面度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等等。学生善于发问,敢于提出问题,也就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培养与发展。
二、灵活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程序组织教学。在这种思想下,教师很少对教材加以合理的处理加工,更谈不上创新了。其实,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唯教材,而是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其次是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再者是挖掘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最后是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如,在执教“观察物体”一课中,教师将课本呆板的主题图教学,灵活处理为观察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卡通米老鼠玩具,引导在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观察物体的方法,有的学生发现“观察小的物体时,可以把物体转动一圈进行观察”,有的学生还发现“观察较大的物体时,可以围着物体走一圈进行观察。”学生的这些发现,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需要教师细心呵护。
三、实施数学开放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最活跃、最生动、最奇特、最富于生三命力。创新思维虽是一种复杂的高级心理、智力活动,但我们不必认为它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只属于少数天才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素质,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向思考;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的进行综合分析;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多解求异,进行发散式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交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类比、联想、推理、假设等。对典型题目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学生掌握后,促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而不思则罔”“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知识的迁移。没有创造性思维的“催化”作用,知识迁移只能是量的积累,而决不会产生质的飞跃。同时,对创造性思维只能激发,不可抑制,这样才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应用题教学中,经常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式编多题、一题多验算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
四、运用科学评价机制,激发自主创新
评价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测手段,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评价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渴求新知的动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鼓励性评价,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对学生实施积极的、适度的和科学的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内驱力,体现出教师评价的创新。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要以宽容、谅解、和蔼的态度对待他们,允许他们再想一想,既使是重复别人正确答案,也应给予肯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应注重分层次评价,注重因人施评,从实际出发,分层要求,既负责评价,又负责指导,鼓励不同水平的学生及其小组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从学生自身出发,教师应鼓励自我评价,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出错误,加以改正,使其体会成就感,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引发自主创新的探索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