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目标教学模式”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

2014-03-22黄明玉

教育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环节主体笔者

黄明玉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种要求归根结底是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作为老师的我们只有尊重学生,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合理引领,我们的教育才会取得“百花齐放”“春色满园”之效。

关键词:新目标教学模式;学生主体地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学生应“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我们的新目标教学模式是相对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沙坪坝区广泛开展的“目标教学”而言的,是对其进行的传承和创新。它是一种以“目标引领、问题主导、合作探究、反馈矫正、师生互动”为原则,以“目标生成、目标达成、目标测评、目标深化”四环节为研究对象,以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实践。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本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充分融入了新课改理念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引导学生“学会”的同时,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让学生适应时代,适应社会,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那么,在“新目标教学模式”中如何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呢?下面,笔者就结合《热爱生命》教学案例来谈谈。

一、“创境设问,导入课题”环节

古人把学校称作“学堂”,这就直接地揭示了学校的本质就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而学生的学习认知光靠抽象的理论是不行的,它必须依托于具体的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在此环节中要求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课题引入后,教师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规律即课堂教学目标(预设目标和情境生成目标)转化为问题并展示给学生。这样的设计旨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个体独特性,培养应用知识的技能和创新的精神。在《热爱生命》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导入的——

放眼望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忙碌,大多都是在為房子、车子、孩子四处奔波,这样的繁忙是否意味着充实、快乐呢?于是,在忙碌的时候,有人抱怨活着真累;发生灾难的时候,有人感慨生命无常;沉醉在灯红酒绿的夜生活中的时候,有人叹息活着真没意思。同学们,你对生命的存在和意义产生过这样的怀疑吗?如果有,你是怎么做的?(学生畅所欲言后师继续)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蒙田也曾有过类似的彷徨、迷惘,在一段时间的沉思过后,他写下了令人醍醐灌顶的著名篇章——《热爱生命》,现在,让我们在蒙田先生的带领下,领悟生命的真谛。这篇课文的导入将当下人们的生活状况概括出来,提出“面对这种生活状况我们对于生命存在的意义是否存在疑惑”的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带着自己关于生命的疑问去研读课本,主动去接近文本教材,这才是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地彰显。

二、“自主学习,研读文本”环节

叶澜教授说过一句话:“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是的,课堂上老师讲了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多少。改革课堂,首当其冲的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此环节中,笔者就让学生带着上一环节形成的问题浏览课文,勾画圈点,独立思考并自己归纳相关要点,然后将之展示给全班学生,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样做既有利于检测预习情况,体现学习自主性;又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读、说、思三大技能,易于形成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在《热爱生命》的此环节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一)学生自读课文,就“生”和“死”的问题筛选出重要的句子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在小组内展示、评价;

(二)蒙田访谈:深入文本,走近蒙田,正确认识“生”和“死”;(采访内容略)

(三)教师小结。(略)

以往的教学模式多为“满堂灌”“一言堂”,这样的教学只能让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他们没有时间理解课文内容,探究文本深层次意义,他们有的只是与文本之间的生疏感,因而在学习时缺乏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更别提主动创新了。当然,今天的新课改,也不应该只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表面热闹,更多的应是培养学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能力。因而在学生展示成果时,我们更多的是给予肯定、引导,这样的做法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人人得到锻炼,人人获得尊重”,进而实现小组学习能力的互助共生。笔者认为,平等对待同等的人,差异对待不同的人,优惠对待弱势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同时,教学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尊重学生的相异构想,并进行适度的点拨或讲解,才会让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进行主动探究,赋予知识的个人意义和个人价值,进而成为自我发展、自我探究的主体,成长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三、“合作探究,激辩析疑”环节

新课标指出:“评价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变化的趋向。”中学阶段正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人生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困惑,因而,此时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此环节中,笔者首先用“怎样做才叫不虚度此生?怎样做才能增加生命的分量?怎样做才能使生命过得丰盈饱满呢?这是我们大家在预习课文的时候产生的共同困惑。于是,有同学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先给予后取得;另一些同学则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先取得后给予。孰是孰非,请观摩小型辩论——生命的意义是先给予还是先取得”导入,然后让一位学生主持了此场辩论会。

在辩论过程中,正、反方学生激情飞扬、妙语如珠,既能大胆思考、勇于质疑,又能结合自己亲身体验、名人名事表达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次领悟。可以说,这种让学生亲力亲为,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从而明辨是非、掌握规律的教学方式是对韩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最好诠释,也让我们老师在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获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与他们一同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四、“归纳拓展,升华提高”环节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本节课进行反思归纳总结,谈收获讲困惑。这既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显示了教师引领、指导、参与、点拨的作用,师生之间是交互主体关系。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笔者发现很多教师易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略老师的导向功用。事实上,新课改对教师的能力、作用的要求更为凸显了,比如学习目标定向、组织教学、解答疑难、检测反馈等环节教师作用不可或缺,所以老师的“讲”至关重要,只是老师的讲必须是针对学生的问题,必须是讲在点子上,讲在关键处,要能为解决学生疑难,将肤浅的引向深刻、将零散的归于系统做好引路人。为此,在学生辩论后笔者作了这样的小结:“通过刚才的辩论,相信大家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感悟和认识,今后也会更加理性地看待生命,热爱生命。继而老师让大家以一副对联或是一首诗来表达对生命意义的顿悟,最后在苏慧伦、成龙的《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的美妙旋律中收束课文。

新课程背景下,老师们只有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术教学,才能让社会真正和谐,让学生生命个体在怒放中永恒!笔者以为,这样的知识深化和情感引领才是为人师者的神圣使命!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人学。”韩愈在《师说》中也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先贤们的至理名言告诉我们:每个学生“身上都隐藏着原子弹”,每个学生“大脑中都有一个金矿”。因此,在新课改的今天,每一位老师都应在课堂中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让他们勇敢点燃信念的“原子弹”,开掘智慧的“金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教育胜景。

猜你喜欢

环节主体笔者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老师,别走……
何谓“主体间性”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谚语趣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