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野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反思

2014-03-22安龙飞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农村学校文化

安龙飞

20世纪90年代,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在农村教育中掀起一场热潮。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以“撤点并校”为特征的一次教育空间重新划分的运动,其目的是为了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进而推动农村的发展。经过这些年的实施,农村教育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有不断回顾过去,反思过去才能更好得继续前行。因此,要在文化视野下来审视这场农村教育运动。

文化视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近年,我国城镇化道路不断发展,这导致大批农民涌入城镇,随之而来的还有他们的子女。这使得农村学校生源骤减,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开始被人们提出。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按照中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农村学校布局有了一个初步的结果。据统计,2006~2010年,我国农村小学校数累计减少84158所,教学点22143所,合计106301所,每年减少26575所,每天减少约73所,减幅和减速非常之大。可以说,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主要是“撤点并校”。然而,大量的撤并学校导致农村学校急剧消失。如果学校撤并的速度依然不减,势必对农村学校来说是一个不可想象的局面。

学校是历史文化的产物,伴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洗礼,学校的功能早已超越了单一的教育功能。可以说,学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在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更是如此。对于文化相对贫乏的农村来说,学校代表着文化与教育的象征性空间。因此,农村学校就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农村学校大量的撤并对乡村文化无疑是一次重大创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标志的消失。在很大程度上,农村学校不仅是为村民提供教育的场所,而且还被赋予传播民间传统、文化习俗、族群情感和认同等职责。因此,学校在村落中,不只是有建筑物的物质功能,更是乡村文化的一种标志。在我国,对于许多偏远山区的村落而言,农村学校往往是村落中唯一带有文化韵味的标志性建筑,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教学点,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代表。随着学校布局调整,一部分农村学校终结了它的教育功能,当然伴随的还有它的文化功能的淡化直到消失。最终,这些带有文化气息的建筑变成了一座普通的民居,从而失去了乡村文化的标志地位。农村里没有了学校,让这片相对文化贫乏的地方没有了生气,显得更加衰败甚至是落后,这无形之中造成了乡村文化的衰落。

其次,文化客体的“不在场”。乡村文化是长期积淀形成的,经过了代代的传承而得以延续。作为乡村文化的客体主要是指年轻的一代。学校布局调整后,撤并的学校学生不得不到中心学校去上学,甚至还要寄宿在学校。这就意味着作为乡村文化的客体更多的时间留在了学校,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环境。而乡村文化的传承需要这些文化继承者们“在村中”这个时间和空间的必要条件。学校消失后,乡村文化必然面临失传的局面。

最后,文化载体的流失。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教师首要目的是“传道”。因此,教师可以说是文化的载体,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在农村,教师历来被认为是知识、文化的引领者,通俗的说就是“有文化的人”,他们在村民心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同时,学生在村中上学,也为教师与家长有了更多的沟通与交流,加深了人们彼此的情感联系,构建了一个和谐的乡村文化。然而,随着学校的撤并,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学校教职工的超编问题,这样的状况必然会导致部分教师的流失,他们可能会选择更好的地方或者转投其他行业。这对农村学校是一种损失,当然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也不利。即便是在校的教师由于他们也需要寄宿学校或者教授不同乡村的学生,因此,他们也开始与家长隔绝开来,村中的人与人之间慢慢向着陌生的方向发展,乡村文化也会受到破坏。

总之,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学校正在凋敝,乡村文化面临着危机,这并不代表农村文明的终结。城镇化在我国迅速发展,然而城市终究不能取代农村,即便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因此,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不能只考虑适应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还要尊重乡村的历史文化传统,保证农村学校的文化功能,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

参考文献:

[1]吉芸.让“撤点并校”少走弯路——中美农村学校合并的比较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0,(08).

[2]赵彦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及改进建议——美国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3]万明钢,白亮.“规模效益”抑或“公平正义”——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巨型学校”现象思考[J].教育研究,2010,(04).

[4]高学贵.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效应及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05).

[5]冯翠云.学校布局调整背景下乡村文化传承的困境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02).

[6]王丰,张春兰.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的利益博弈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7]安晓敏.学校对农村意味着什么——布局调整对乡村社会文化的冲击及对策[C].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9.308-312.

[8]熊春文.“文字上移”: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J].社会学研究,2009,(05).

[9]陈井婷.教育均衡发展视域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村学校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谁远谁近?
学校推介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