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大学生和大学生运动员内隐完美主义的差异
2014-03-22杨薏蓓刘寻峰李驰何俊男张璐查佳
杨薏蓓,刘寻峰,李驰,何俊男,张璐,查佳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心理学系,北京100084)
完美主义表现为对待自我或人、事的完美要求或态度,是一种稳定的追求高标准的人格特质.在心理健康领域,完美主义一直是被关注的问题.完美主义有积极的成分,也有消极的成分[1].消极成分对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过度的完美主义追求也会引发诸多的心理问题,因此积极调节完美主义心态,有益于调整人们的心理健康并且有效的预防潜在心理疾病.
以往的研究大多为定量研究,并且多数为意识层面研究.但是完美主义同自尊、道德等方面一样,存在潜意识的,内隐的部分.Greenwald等[2]于1998年提出内隐联想测验(IAT)法,它是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评价性联系,进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的方法.赵燕[3]采用IAT的方法证实内隐完美主义是存在的,且不存在性别差异;杨宏飞等[4]的研究也支持了IAT测量个体内隐完美主义的有效性.
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就业、感情、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诸多问题.为了获得较高的社会认同,常常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或他人,从而使个体更好的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既定及长远目标.大学生运动员相对普通大学生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熏陶下,追求完美的竞技意志也更为突出,而追求完美有时能帮助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但有时过于追求完美则会适得其反.连文杰等[5]研究发现,完美主义与运动员的运动表现、目标定向、锻炼成瘾、竞赛焦虑及自尊有关.郝兴昌等[6]用IAT对普通大学生与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普通大学生和专业运动员中内隐攻击性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此两类人群间的攻击性程度差异显著.运动员群体的攻击性显著高于大学生群体.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这两类人群的完美主义进行探讨研究.
然而,完美主义的研究在运动领域的研究结果是不尽相同的并未达到一致.有研究指出运动员成绩会受到运动员完美主义的负面影响.运动员常常会过度的追求完美,常常对自己太过苛求并且倾向于过度的自我批评,会导致其自身的行为表现很难使其获得满足感[7].但有其他的研究的结果与其恰恰相反,研究结果指出完美主义对运动员是有积极方面的影响.Hardy等[8]发现“许多给人的刻板印象常常是这样:世界级运动员偏向于将自己视为完美主义者;Daniel等[9]的以访谈的方式进行研究,也揭示出奥运冠军身上有一种特有的人格特质——完美主义.
内隐完美主义在国内的竞技运动领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相对较少.本研究选取普通大学生和大学生运动员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IAT方法进一步研究内隐完美主义.基于前人关于完美主义的研究基础,特提出如下假设:①普通大学生和运动员内隐完美主义存在显著差异,运动员内隐完美主义倾向高于普通大学生;②表现难美型和其他项群运动员内隐完美主义存在显著差异,表现难美型运动员内隐完美主义倾向高于其他项群.
1 方法
1.1 实验参与者
随机选取北京某体育大学在校学生69人,男50人,女19人,年龄为18至24岁,平均年龄21岁.其中包括普通大学生30人,运动员36人(速度型6人、表现难美型5人、隔网对抗型14人、同场对抗型11人).所有实验参与者均为自愿参加的大学生,使用计算机程度为熟练,视力正常.
1.2 材料
使用开放式问卷,题目是:请根据你自己的理解,尽可能多的写出能够表达完美的词汇.利用课余时间,在某体育大学随机选择教室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份,有效问卷率94%.对实验参与者所写的词汇(完美主义词汇总数84个、非完美76个)进行整理评定,根据频数,选出出现次数最多的表示完美主义属性概念词,和表示非完美主义属性概念词各八个.
筛选后确定的属性概念词及频数如下:
表示完美主义属性概念词:
卓越(10)漂亮(19)无与伦比(17)十全十美(22)
优秀(12)圆满(12)完美无瑕(26)登峰造极(19)
表示非完美主义属性概念词:
缺憾(25)残缺(11)半途而废(12)抱憾终身(20)
失败(14)惋惜(16)功亏一篑(14)擦肩而过(13)
内隐联想测验程序用Inquisi3.0.2专业心理软件编制,测试程序界面大小、词条字体大小、字体颜色等均采用默认设置.内隐联想测验均在联想开天M6400计算机上使用Inquisi3.0.2专业心理软件操作.
1.3 实验设计
实验分为两部分,两部分均为单因素设计.
第一部分是探究普遍大学生和与其年龄相仿的专业运动员内隐完美主义的差异,自变量为是否有专业运动经历,分为2个水平(普通大学生、运动员),因变量为内隐完美主义的内隐联想测验得分.第二部分是探究不同项群运动员内隐完美主义的差异,自变量为运动项群,分为4个水平(速度型、表现难美型、隔网对抗型、同场对抗型),因变量为内隐完美主义的内隐联想测验得分.
1.4 实验步骤
实验进行时,每个实验参与者单独处于一台独立电脑前,实验中要求实验参与者的双眼距离屏幕约65厘米.主试会给实验参与者讲解主要实验要求,实验参与者需要按照相应的指导语提示独立完成测试,Inquisi软件会记录下实验参与者的反应时(单位:ms)与准确率,同时计算出矫正后的IAT值.
第一步要求实验参与者对目标概念词汇的样例进行快速辨别并按下相应按键(例如“E”或“I”)作出反应,如把一样的“自我”的目标刺激词汇归为同一类即按下相同的键(例如“E”),把属于“非我”的目标刺激词汇归为另外一类即按下相同的键(例如“I”).
第二步要求实验参与者分类属性概念词汇(呈现在电脑屏幕的中间位置),要求实验参与者对尽可能快的屏幕上呈现的词汇的类别进行判断并按键(例如“E”或“I”),如把属于完美主义的“完美属性词”(例如,十全十美)归为一类即按下相同的键(例如“E”),把属于非完美主义的“缺憾属性词”(例如,功亏一篑)归为另外一类即按下相同的键(例如“I”).
第三步要求实验参与者联结的辨别第一步及第二步出现过的所有刺激词汇,也就是说将“完美属性词”和属于“自我”的刺激词汇归为同一类即按下相同的键(例如“E”),把“缺憾属性词”和属于“非我”的刺激词归为同一类即按下相同的键(例如“I”),这是对联结的一个练习过程.
第四步与第三步相同,只是增加按键反应判断的次数,这步是第一个正式联结过程.
第五步是第一步的反转,是将第一步“自我”目标词和“非我”目标词按键的互相交换,如表示“非我”的目标刺激词汇归为同一类即按下相同的键(例如“E”),把属于“自我”的目标刺激词汇归为另外一类即按下相同的键(例如“I”).
第六步是第三步的反转,也就是说将“完美属性词”和属于“非我”的刺激词汇归为同一类即按下相同的键(例如“E”),把“缺憾属性词”和属于“自我”的刺激词归为同一类即按下相同的键(例如“I”),这一步也是对联结的一个练习过程.
第七步与第六步相同,只是增加按键反应判断的次数,这一步是第二个正式联结过程.
在以上七步中,如果实验参与者的按键判断出现错误,系统会给予错误反馈(屏幕出现红色×号).当联结辨别时,目标概念词为白色,属性概念词为绿色,用于辅助实验参与者进行判断.在实验中所有在屏幕的中间呈现的是需要实验参与者进行分类辨别的刺激词汇.而词汇类别提示会呈现在屏幕的左上角以与右上角.实验参与者在做出判断并按下相应的按键之前刺激会一直在屏幕上呈现,按键反应后刺激消失.
1.5 统计方法
实验数据采用PASW 19.0和EXCEL 2010进行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内隐完美主义的差异
对普通大学生和大学生运动员内隐完美主义的IAT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显示,二者内隐完美主义的IAT得分的均值差异较大,而其得分的标准差、标准误差异并不大.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显示,二者内隐完美主义的IAT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1).由此表明:普通大学生和运动员内隐完美主义存在显著差异,运动员内隐完美主义倾向高于普通大学生.
表1 普通大学生和大学生运动员IAT得分的描述性统计Tab.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common college students'and college athletes'IAT scoring
表2 普通大学生和大学生运动员IAT得分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Tab.2 T-test of common college students'and college athletes'IAT scoring of independent sample
2.2 不同项群运动员内隐完美主义的差异
对不同运动项群运动员内隐完美主义的IAT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3)显示,不同运动项群间均值无较大差异,标准差、标准误差异并不大,方差齐性检验p=0.818>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显示,四个运动项群运动员内隐完美主义的IAT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F(3,32)=0.345,p=0.793>0.05.
表3 不同运动项群运动员IAT得分的描述性统计Tab.3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different sports athletes'IAT scoriong
表4 四个运动项群运动员IAT得分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Tab.4 Single factor variance analysis of four movement type of athletes'IAT scoring
3 讨论
3.1 普通大学生和大学生运动员内隐完美主义差异的分析
完美主义的成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方面,由于个体人格特质的差异,会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完美主义倾向.有人天生不拘小节,凡事大大咧咧,有人关注细节,事事力求完美.这种稳定的内因可能是由于与生俱来的遗传基因,也可能是长期耳濡目染外在的环境因素从而逐步内化形成的.外因方面,即环境因素.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一个高强度的竞争环境或是一个没有竞争压力的环境,都会使完美主义呈现出个体差异.
从表1和表2的结果可看出,普通大学生和大学生运动员内隐完美主义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运动员内隐完美主义倾向高于普通大学生.这与我们的第一个假设相符,也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了现实情况.运动员是处在“竞技运动”大背景下的个体,各种形式的追求完美主义无时无刻影响着他们,不管是在平时的训练中还是比赛中.相关研究指出:完美主义倾向的父母,其子女更有可能也同样具有完美主义倾向[10].子女的完美主义有内因的遗传成分,但给孩子更大影响的是平时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孩子会在环境的作用下无意识的“继承”父母的完美主义人格特质[10].同样的,运动员大部分的生活与教练在一起,教练的完美主义要求必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运动员.如果教练是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个体,其所执教的运动员也会同样具有完美主义倾向.首先,教练员们常给他们灌输“不惜一切代价赢得比赛”等观念,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们也对他们苛刻要求,一丝一毫都不容有失,精益求精,这一方面也促成了运动员较高的内隐完美主义倾向.其次,运动员自己在训练中和队友的竞争相当激烈,而他们不愿服输、永不言弃的精神也促使他们自己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奔向更高的目标.有研究验证完美主义是运动员在良好表现的重要人格特质[11].当追求卓越、完美内化成为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那么就会在实验条件下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继而获得内隐完美主义的高分,我们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而相对于运动员,普通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则更为温和.在大学里,学业上的竞争压力较小,也没有进入社会后的生存压力,大家有充裕的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相对宽松的环境使普通大学生不需要对自己进行严格的、高标准的要求,故而内隐完美主义的倾向不明显.因此,生活环境会成为一个外因来促使运动员比普通大学生形成更高的内因完美主义倾向.
3.2 不同运动项群运动员内隐完美主义差异的分析
Parker[12]的研究中指出个体的完美主义程度以及个性中焦躁、竞争性、控制力、武断等因素会因为性别的不同而不同,男性相较于女性有更高的完美主义倾向.褚跃德等[13]采用IAT内隐联想测验法,选取某体育院校对抗类(乒乓球、篮球、跆拳道)、非对抗类(游泳、体操、田径)和学科专业(外语、管理、心理)不同类别的研究参与者共90人进行测试,探讨不同类别体育大学生之间的内隐攻击性差异,结果显示对抗类项目运动员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非对抗项目运动员与学科学生内隐攻击性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不同类别体育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我们立足于不同训练特点的不同项群运动员,提出假设认为他们会有不同程度的完美主义.从表3和表4的结果可看出,这四个运动项群(速度型、表现难美型、隔网对抗型、同场对抗型)运动员内隐完美主义的IAT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这部分与我们的假设并不符合,可能原因如下:一、运动员不论从事哪个项目,由于长期的训练,对自身严格要求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内化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不因为运动项目的差异而发生改变,所以运动员们在内隐完美主义得分上并无明显差异.二、选用的项群的代表性不够强,表现难美项群中只选取了武术套路,而像跳水、体操这种对于动作要求更精确更苛刻的项目由于难以找到参与者而作罢.因此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是IAT高分中的地板效应.
4 结论
大学生运动员比普通大学生有更高的内隐完美主义倾向.
速度型、表现难美型、隔网对抗型和同场对抗型的运动员在内隐完美主义倾向上没有差异.
[1] 杨宏飞,张小燕,赵燕.大学生一般完美主义量表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2):107-110.
[2]Greenwald A G,Jordan E M,Schwartz L K.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181-198.
[3] 赵燕.内隐完美主义作用机制及其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6.
[4] 杨宏飞,赵燕,沈模卫,等.内隐完美主义效应及其与外显完美主义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9,32(2):284-287.
[5] 连文杰,毛志雄,闫挺.运动领域完美主义的研究及进展[J].体育科学,2007,27(2):54-57.
[6] 郝兴昌,佟丽君,杨治良,等.运动员与大学生两类人群间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1):75-78.
[7] Hall H K,Kerr A W,Matthews J.Precompetitive anxiety in sport:the contribution of achievement goals and perfec⁃tionism[J].Journal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1998,20(2):194-217.
[8] Hardy L,Jones J G,Gould D.Understanding 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 for sport:Theory and practice of elite perform⁃ers[M].John Wiley&Sons Inc,1996.
[9] Knisten D.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develop⁃ment in Olympic champions[J].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002,14(3):172-204.
[10] Vieth A Z,Trull T J.Family patterns of perfectionism:An examin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99,72(1):49-67.
[11] Gould D,Dieffenbach K,Moffett A.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development in Olympic champions[J].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002;14:172-204.
[12] Parker W D.Perfectionism and adjustment in gifted chil⁃dren.In G.L.Flett&P.L.Hewitt(Eds.),Perfectionism:Theory,research,and treatment[M].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2:133-148.
[13] 褚跃德,吴阳,张东.体育院校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比较[C]//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福州,2010.